《有话问苍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有话问苍天-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

    有关痛楚的起因问题,圣经似乎提供了混杂的信号。但圣经彻底处理受苦这个主题时,却有看一个明显的信息。这个信息出自约伯记,恰好放在旧约圣经的中间位置。

    虽然约伯记是圣经最古老的故事之一,但读起来却好像是最现代的故事,因为它直接对准极折磨我们这个世纪的痛楚问题。近年,作家如弗罗斯特、麦克利什和斯帕克,都尝试重述约伯的故事。

    约伯是他那个时代最正直、最属灵的人,他全心全意爱上帝。诚然,上帝选中他,为要向撒但证明,有些人可以如此效忠上帝。如果有任何人无须为自己的行为而受苦,那人一定是约伯了。

    但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实在令人难以相信,居然有一连串不幸的大灾祸——任何一件事情都足以将大多数人打倒——临到约伯身上;暴徒、火灾、土匪,及一场狂风蹂躏他的大农场,毁灭他一切财产。那时约伯的大家庭,独有他的妻子得以存活,而她却不能安慰约伯。然后,第二次大试炼临到约伯,他全身生满溃烂的疮。

    就在短短的数小时内,地狱一切的恐怖事都倾倒在可怜的约伯身上,他的财富和健康完全改变过来。他抓着自己的伤口呻吟,仍然略能忍受这种痛楚。但有一件事情令他更感困扰,就是被出卖的感觉,因为直到目前,他始终相信一位仁爱、公平的上帝,但事实却叫人大失望了。他发出痛苦的问题,是每一个人在极度痛苦时几乎都会发出同样问题的:为什么是我?我做错了什么?上帝想告诉我什么?

    在那个处境下,约伯和朋友讨论受苦的奥秘。他的朋友都是虔诚人,他们的博学弥漫于空气中;简单来说,他们的论点实在都是一样。约伯,上帝正在告诉你一些事情。人受苦岂没有原因。一般常识和所有理智都告诉我们,一个公平的上帝会公平地对待人,他必奖赏那些顺从和仍然效忠他的人,也必惩罚那些犯罪的人。所以,你要认罪,上帝就必领你脱离悲惨的苦况。

    约伯的妻子提议了多一个选择:咒诅上帝,去死吧!但是,约伯也不能接受这个选择。虽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并不符合公理,但他也不能就此摒弃上帝。约伯所要的答案在哪里呢?他在绝望中,甚至有意戏弄上帝,把他当作虐待狂,因他“嘲笑无辜者的遇难”(伯九23)。

    约伯面对朋友言辞的攻击,显得踌躇、自相矛盾,有时甚至赞同他们。但是,当他思考人生,就觉察其他不公平的现象:贼人变得富有旺盛,但有些敬虔的人却活在穷困和痛苦中。明显,今生行恶未必受罚,行善未必得赏。

    约伯本人难以控制地爆发怒气,和他朋友安静的思考成了对比。但是,当他思索自己的特殊情况时,就能下结论说:他们是错的,约伯反对一切论据,但却坚持两个看似矛盾的信念:他——约伯——不应承受当前的悲剧,但上帝仍然配得他效忠。约伯面对“你比上帝更公义么?”这类讥讽时,仍坚定不移。

    或者,约伯记令人最难处理的地方,就是约伯友人的论据像今日基督徒所提出的,令人听来有点疑惑。无论这书卷或任何别的书卷,人一定费力搜寻受苦的解释,而这些解释却没有在他们的对话中出现。然而,此书最后有一个奇妙又出人意外的扭转,就是上帝带着不悦发言,了结他们所有高言大智的理论。上帝对其中一人说:我要向你和你的两个朋友生气,因为你们议论我,不如我的仆人约伯说的对。(伯四十二7)。

    因此,连旧约许多地方也经常证明受苦是上帝的惩罚;约伯的例子却闪闪生光。盖棺论定,约伯记否定一个思想,就是每次当我们受苦时,都因上帝惩罚我们或要告诉我们一些事理。虽然圣经支持一般原则:“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今生亦如此(参看诗一3,三十七25),但约伯记却证明其他人没有权利把这个一般原则应用在一个特别的人身上。没有人比约伯更不值得受苦,但少有人比他受苦更多。

    完全公平的世界

    表面上,约伯记集中环绕受苦的问题,也是这本书一直讨论的相同问题。但它骨子里头,有别的问题陷入危机:人类自由的教义。约伯必须忍受不应受的痛苦,为要证明上帝至终乐意白白地向人施慈爱。

    这个真理既难明,也叫伟大的思想家误解。例如,容格耗费异常多的篇幅,讨论上帝在约伯记一书中的行为。他说,上帝决定以道成肉身和耶稣的死。作为他苦待约伯而有的内疚感反应。上帝藉着耶稣进入世界,好叫他可以在道德的意识上增长。

    容格可能低估了上帝白白施慈爱的奖赏。约伯的试炼实在是源于天上辩论一个问题:人类是否有真自由?在约伯记头二章,撒但显示自己是第一个伟大的行为主义者,宣称信心只是环境和场合形成的产品,约伯爱上帝是有条件的。撒但向上帝发出挑战,试拿掉约伯现存的赏赐,就可以看到约伯信心崩溃。可怜的约伯,竟被挑选成为宇宙竞赛的代表,为要决定人类自由这个重大的问题。”

    撒但和上帝装作竞赛,绝不是琐碎的事。撒但指控约伯爱上帝,只是因为“你在他四周围上篱笆保护他。”(伯一10)。这句话是用来攻击上帝的性情,暗示上帝本身不值得人去爱;信实如约伯的人跟随上帝,只因“被人行贿”才这样做。当所有的信心支柱被挪去,约伯的反应必能证明撒但的挑战是否成功。

    认识了人类自由这个问题,有助我想象一个这样的世界:人人真的得到他/她所配得的。一个完全公平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呢?。

    在一个完全公平的世界里,道德必定按照固定的定律运作,好像自然律一样。惩罚恶行有如身体痛楚运作一般,如果你触摸火焰,会立即受到痛楚警告的“惩罚”;一个公平的世界是会那样迅速而确实地惩罚罪;你试伸手偷窃商店的物品,就会受到电震。同样,一个公平的世界也会奖励好行为:诚实地填写一份退税单,你就会获得一份快感,好像一条受训的海豹获赐一条鱼一样。

    那个想象的世界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它必是公平和不矛盾,且人人都清楚知道上帝的期望。公平必掌权。然而,如此整洁的世界亦有一个大问题:它完全不是上帝想建立的世界。上帝想从我们得到爱,即白白付出我们的爱,以致我们不敢低估上帝因那份爱,会如何奖励我们。白白付出爱对上帝是如此重要,以致地容许我们的地球成为地宇宙中的一个毒瘤——暂时而已。

    如果这个世界是按照固定、完全公平的规则运作,我们就没有真自由了。我们必为一己即时的获益才做正确的事,且自私的动机必沾污每一个好行为。我们会因早已设定、天生的饥饿而爱上帝,却并非面对吸引的选择时,做出慎重的抉择。这将是一个斯金纳式的行动/反应/行动的反应的机械世界。相反地,圣经描述基督徒培育德行,却是当人尽管受到试探和有冲动做其他事的时候,却选择上帝和他的道。

    有一个类比遍及整本圣经,说明上帝和他子民的关系没有中断。圣经描绘上帝——作丈夫的——求取新妇的芳心,想得到她的爱。如果世界被设计成这个样子:每一样罪必得惩罚,每一样善必有好报,这样,平衡的状况就不会存在。最接近这种关系的类比,是一个被收藏的妇人受纵容、贿赂,且被关在房里,好叫她的爱人确信她的忠诚。但上帝无须”收藏”他的子民,他爱我们,将自己赐给我们,又热切地等待我们自由地回应。

    上帝要我们选择自由地爱他,就算那个选择会带来痛苦,因为我们是委身给他,而不是委身给自己美好的感觉和奖赏。他要我们忠于他,好家约伯所做的,就算我们有着一切理由可以愤然摒弃他,我相信这是约伯记的中心信息。撒但藉著控诉人类不是有真自由去讥笑上帝。约伯是否只因上帝赐他丰裕生活而相信他呢?约伯如火的试炼毫无疑问证实答案并非如此。表面上,历史证实上帝不公平,但约伯成了最好的例子,他仍然坚持上帝的公义,不是为了赏赐者的礼物而寻求它;当所有礼物被挪去,他仍然寻求那位赏赐者。

    塑造灵魂之谷

    如果一个全然公平的世界不能令上帝从我们身上得到他想要的东西——白白地付出爱——它也不会令我们得到上帝希望我们得到的东西。我在本书开首数章,用麻疯病的例子去说明痛楚是有价值的,甚至它是这个地球生命的必需品同样,受苦也可以成为宝贵的工具,达成上帝为人类所定的目标。

    我已经说过,痛楚扩音器使我们难以接受人被放置在这个“呻吟的”地球上,为要追求快乐的生活。倘若我们的快乐不是上帝的目标;那么,它对这个世界的计划是什么呢?他为何要干涉我们的事?

    为要帮助我们明白这一点,请想象一个人类家庭的例子。有一个父亲决意除去心爱女儿生命中一切的痛苦,从不让她学习行路,因为恐防她曾跌倒;他反而抱起她,带她到任何地方,或用手推车载她。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娇生惯养的孩子就会变成残废,不能行走,要完全依赖她的父亲。

    不论这样的一个父亲是何等慈爱,他最重要的职责最终必会失败:养育一个独立的人直至成年。如果父亲站开,让女儿行走,就会对女儿本身有好处,纵使她有跌倒的可能。可把这个类比直接应用到约伯身上:约伯在痛苦中独靠己力,无须依赖别人安慰之言,却得到强大的新力量。正如拉比赫斯切说:像约伯的信心是不能摇动的,因为那是曾被摇动的信心的结果。

    鲁益师在《痛苦的奥秘》一书中扩合这个思想,他在一处这样说:我们想有一个天上的祖父多过天上的父亲。他计划宇宙每一天结束时可以这样说:“人人都享受了美好的时光。”

    我应该很喜欢生活在一个按照这种结构去管辖的宇宙,但事实却清楚地说明我不喜欢;又因为我依然有理由相信上帝是爱,我就下结论说:我对爱的观念需要更正……

    一位艺术家为了逗笑一个小孩,可能不费吹灰之力就任意画了一幅素描:纵使他不打算画成这个样子,也就算了。但是,环顾他人生的大图画:他喜爱的工作虽有不同种类,但他热爱工作的程度有如男人对女人之爱,或母亲对儿女之爱一般——他会永无止境地辛苦——无疑,如果幅幅图画是个有感觉的人,他也会付出无尽的辛劳绘画。我们可以想象一幅有感觉的画,经过十次的磨光、撕碎和重新再画,期望自己只是一只大拇指指甲的素描,在短短一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同样,我们自然会期望上帝为我们设计较少荣耀、较不艰辛的命运;若是这样,我们也不会期望得到更多的爱,只会期望得到更少的爱。

    这些问题再次溯源于人存在这个最基本问题。我们为何在这里?有些人假设人类变成十足的人,是需要一个合适的家园,但痛苦的存在困扰他们,甚至激怒他们。虽然这样就基督教的观点,正如希克教授在他《宗教哲学》一书扼要地说明:上帝是与不完全的受造物交往。因此,地球的环境基本上应能培育“塑造灵魂”的过程。

    我们已经看见一个世界有固定定律和人类自由的优点,纵然人类可以误用那份自由和彼此伤害。希克也探讨另一个可能性,想象一个特为保护我们脱离所有痛楚和邪恶而设的乌托邦世界,并做出结论:一个不犯错的世界确实会中断上帝为我们设立世界的目的。

    假设(与事实相违)这个世界是一个天堂,排除一切痛楚和受苦的可能性,一定有非常深远的后里。例如,总没有人能伤害任何人:凶手的刀会变成纸张,或他的子弹变成淡薄的空气银行必定安全,因它若被劫去一百万美元,就会神奇地补上另一个一百万美元(若没有这个设计,不论银行规模有多大,金钱只会日益膨胀);欺骗、压诈、谋反和叛国不知怎地不会伤害到社会的结构。再者,没有人会因意外受伤:登山者、高空作业工人,或从高处堕地的玩童,必会丝毫不损;鲁莽的驾驶员永不会遇到车祸。人无须做任何事;人无须呼唤别人去关顾有需要或有危险的人,因为这样的世界不可能有真实的需要或危险。

    大自然为要不断持续个人的适应力,必须施行“特别眷顾”“,取代一般定律运作方式——人必须学会顾虑痛苦和死亡的刑罚。自然定律必须有极度的伸缩性:有时一件物体是硬而坚实的,有时却是柔软的……人至少可以开始想象这样的世界。显然,我们现在的伦理观念在这样的世界会变得毫无意义。例如,如果伤害某人是恶行观念的基本成分,那么,我们过着享乐生活的天堂就不可能有恶行,或与恶行有别的任何善行。按理,在一个没有危险或困难的环境里,勇敢和坚忍变得没有意义。假设人生活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慷慨、仁慈、神性的爱、谨慎、不自私,和其他所有伦理观念都不可能形成。结果,不管这样的世界何等美好地提升快乐,却不能协调人格的道德品质发展。按这个目的而言,如此的世界是所有合适的世界中最差的一个。

    似乎一个环境意欲为自由人类个人生活培养最优良的特质,必须与我们现存的世界有许多共通之处。它的运作必须按照一般而可靠的定律,必须牵涉真实的危险、困难、问题、阻碍,以及可能有的痛楚、失败、忧伤、挫折和破灭。如果它不包含我们世界所独有的试炼和险境——减损人本身非常重要的贡献——必然包含其他独有的试炼和险境了。

    若然了解,…明白这个世界,以及它的“血肉之体必要继承它所有的悲痛和上千个自然震惊”,就明白这个环境显然不是为增加人间的快乐或减除人间的痛苦而设。它或者更适合“塑造灵魂”完全不同的目的。3按某方面而言,让上帝走入这个世界、对我们有信心用特别的方法帮助我们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