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说不 作者:彭谦、杨明杰、徐德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为什么说不 作者:彭谦、杨明杰、徐德任-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36。18亿美元。1995年1月—9月,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3508个,协议外资金额505亿美元,实际实用外资金额249。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在世界上也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

  关于中国的大市场,1996年4月18日的英国《独立报》曾刊登贝利。莫里斯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市场将如何改变世界》。莫里斯在文章中感叹道:〃总是能一鸣惊人的查尔斯。戴高乐曾经说:'一旦中国醒过来,世界将会颤抖。'现在,在断断续续沉睡了几十年之后,这个亚洲巨人正在觉醒——世界也真的在颤抖。“

  对这一点,7个工业国集团的外交部和贸易部看得非常明显。尽管中国并没有派代表坐到世界问题的谈判桌旁,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人们感觉到了它的影响。经合组织与世界银行的经济部门不断增加的迹象表明,中国是包括香港和台湾在内的生机勃勃的〃第四发展极〃的中心。大中华经济圈中的国家越来越想扮演一个准备到2002年在国际明星界与美国经济对峙的独一无二的角色。

  这个第四发展极兴起的影响是巨大的。大中华经济圈是与欧洲、日本和北美三极经济逆周期运转的。自从1962年以来,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7—8%,预料在今后10年内这种趋势将继续下去,甚至速度更快。预料到2002年大中华经济圈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内价格计算将超过英国、意大利和法国,并且是印度和前苏联的三、四倍。用一种不同的尺度——联合国的标准国际价格比较——来衡量的话,大中华经济圈可能在今后10年结束时超过德国和日本。

  中国的出口纪录是其经济取得引人瞩目的增长的主要原因。自1980年以来,中国出口从毛时代受压制状态大幅上弹,起增长率是国际贸易增长率的两倍。迅速增加的外国投资支持着在很大程度上由香港企业家推动的这种趋势,他们在80年代中期开始把制造业转移到国内。台湾、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企业家也仿效他们,到中国寻找廉价而熟练的劳动力。世界银行的新预测表明,今后3年大中华经济圈的进口额将增加1000亿美元,绝对超过日本。

  尽管7国集团中几乎没有人愿意认为中国具有强大的经济能动力,但是在这方面的记录现在是显而易见的,大中华经济圈正在提高其主要贸易伙伴增长潜力。现在被广泛认为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马京西亚目前向中国的出口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3%,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出口占3%,智利占1。8%,日本占1。3%。另外10个国家向大中华经济圈的出口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以上。

  这一点当然有助于中国在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但是,当高工资的台湾、韩国和香港的就业机会越来越遇到危险时,亚洲国家首先感觉到中国的吸引力。中国自80年代改变了出口初级产品的方针以来,开始生产老早源于亚洲的产品,尤其是运动鞋、玩具和服装等。当泰国,尤其是马来西亚进行调整,把更多的生产改为重工业和高技术时,整个亚洲掀起阵阵涟漪。

  这种涟漪最终将扩大到工业化世界。到目前为止还几乎没有什么迹象表明西方的就业机会遇到危险。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如果这些国家的经济继续增长下去,中国的经济实力变得更加强大,工业化国家也会面临重大调整。中国朝另一些它具有相对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家具、塑料产品、基本机床、电子设备——转变将促进发达世界向尖端技术和高增值产品的转变,这将是一种痛苦的转变。

  人们对中国与日俱增的经济实力几乎没有怀疑。但是,对于它按人均收入衡量的实际发展情况猜测颇多。根据用购买力来估计的人均收入对大中华经济圈国内生产总值所作的各种预测大相径庭。世界银行估计,1990年的该区人均收入是1950美元,有些学者认为比这个数字低,只有1300美元,而另一份获得广泛宣传的调查报告——现任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问题的副部长劳伦斯。萨默斯是该报告撰写者之一——认为高达2200美元。根据萨默斯——赫斯穆的计算方法,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美国约10%。但是人们对这一结论的争议很大。

  比较可靠的预测是,中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处于一种咄咄逼人的发展状态,因此将既是全球发展的源泉,也是造成引人瞩目大调整的因素。在今后10年内,世界经济很可能不得不对大中华经济圈的兴起采取对策,就像几十年前对日本做的那样。这就是必须把中国包括在国家俱乐部内,而不是继续将它排斥在重要谈判桌之外的充分理由。“

  莫里斯的感叹可以说是代表了不少西方人的心态:对崛起的中国大市场既感到欢欣鼓舞,又对未来中国的经贸走势甚是担心。然而,事实已经证明:今日之中国大市场只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益于与之有贸易关系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贸易。

  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牵动了庞大的资金与产品的需求。据世界银行推算,在2000年以前的5年时间内,中国进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为2800—3700亿美元,而由于中国国内资金紧缺,中国旗均每年需要引进90—150亿美元的外资。同时,中国在发电、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领域也亟待国外先进的产品设备进行补充与更新换代。

  腾飞的中国经济不仅带动了生产资料和资金市场的庞大需求,而且也引发了国内消费市场的革命。可口可乐公司中国部前总裁弗兰顿。梅伊在谈到中国的消费时说:“中国是亚洲软饮料市场的第二大消费国,估计在90年代将增长4倍,成为最大的消费市场。而据1996年1月11日罗马尼亚《今日报》报道:

  今天,中国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视听市场,同时又是西方最难征服的市场。

  众多专业人士和分析家一致认为,在视听领域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它在专业排行中仅次于拥有3000万有线电视用户的美国而屈居第二,它的电视观众每年以高达500万的速度递增。虽然它的4000个电视网有些陈旧,但是,它已经开始在电视领域开发光纤网络技术。……中国的电视频道数量稳定增加,目前中国电视频道总数已经达到750个。最近,上海开通了中国第一个英语频道,其观众人数为1亿人。

  亚洲电视节目分析家弗赖曼强调指出,目前中国电视节目每年的播放时间已累计达到1750万小时。

  鲁珀特。默克多曾经成功地在中国开办了音乐电视台,香港电视制作人蔡先生在〃不要性也不要暴力〃的宗旨下也在中国开办了自己的CETV电视台。

  海外商业人士无不对中国大市场的兴起寄予厚望。德国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如果德国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市场占有份额同德国在全球贸易一样达到11。5%,那么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会增加2。2%,创造50万个就业机会。1995年12月,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理事长中田庆雄在该会机关报《国际贸易》新年号上撰文认为中日应加强战略性经济合作。日中应努力争取在5年后使日中年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日本对华投资达到100亿美元。

  美国商家自然也不甘落后。1995年美国对华出口增长16%,在航空、发电、电讯设备、化学品和农产平方面表现强劲。在美国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中,有50家在中国大陆设厂,投资领域包括农业、轻工、食品、纺织、机械、电子、交通运输、建材、医药、金融、商业等26个行业。到1996年末,在对中国投资的美国旗业中,有12家公司的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其中,摩托罗拉公司又在中国天津耗资5。6亿美元兴建半导体晶片装配厂,其在华总投资达12亿美元;大西洋富田公司已在中国完成了中国最大的海上天然气开发项目,在华总投资额达6。25亿美元;可口可乐公司已在中国16个地区生产饮料产品,投资总额达5亿美元;阿莫科公司参与南海石油开发,投资额达3。5亿美元;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共有3家分公司,另外两家分公司正在设立之中,其在华总投资达2。5亿美元;联合技术公司的两家子公司分别在中国生产电梯和空调设备,投资额为2。5亿美元;百事可乐公司在中国已有12家饮料厂、2家生产乳酪的合资企业、100家肯德基特许经营店和19家比萨饼快餐店,总投资额为2亿美元;路神技术公司在华投资1。5亿美元,有7家合资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有14家合资企业,投资总额为1。5亿美元;通用汽车公司在华投资1。3亿美元;惠普公司投资额为1亿美元;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华有6家合资企业,总投资1亿美元。

  中国的市场是巨大的,但从西方来华的新丝绸之路上却充满竞争对手。连美国前商务部副部长杰弗里。加滕也不得不承认,对华贸易潜力是巨大的。〃至少,到本世纪末,中国计划每年进口1000亿美元的商品。获得这笔贸易的竞争是残酷的。英国、法国、日本和德国的总统和首相们已经表示要向中国提供数以10亿美元计的低息贷款,条件是中国购买他们国家的产品。“

  1995年,中国制定的〃九。五〃计划使美国工商界再次盛吹〃中国风〃。10月,当时的美国商务部长布朗率领一庞大的工商代表团访问中国,跃跃欲试,准备借我〃九。五〃期间重点发展基础设施之机,利用美国在此方面的相对优势与欧日争夺中国市场。布朗在北京与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吴仪共同主持了美中商贸协会第九届年会,并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包括环境、电讯、药物等在内的五项合作协议及其他美商感兴趣的协议项目。另外,双方就组建中美基础设施合作指导小组、设立商业专利及商标办事处等事宜达成一系列协议。

  离开北京后,布朗在香港会见了在港的250多位美国重要商界人士。在会见中,布朗语调激昂地强调:商业关系是中美关系中的中心问题,为双方的利益所在。应该说布朗在香港的讲话是一语见的。经济在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本已超越政治与军事因素,而中美两国又已都将发展经济列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优先目标,双方客观上业已存在的经济贸易关系互补性无疑创造了这样一种前提,使得两国在新的国际格局中完全可以重新设立新的战略合作基础,将经贸合作当成连接面向21世纪的中美关系的新纽带。这也就难怪当这位器具历史洞察力的美国商务部长不久在一场空难中罹难后,中美两国以至国际商界都为之感到悲哀。

  然而,正如古时的丝绸之路要经历沙漠荒山的艰难旅途一样,中美正在修建的新丝绸之路也是布满荆棘,更令行者担忧的倒不是中美两国天然的经贸差距与不和,而是一些美国人在这条新路上有意埋置的路障与挖掘的陷坑。

  2。被夸大的贸易逆差

  《华盛顿邮报》在1995年底曾刊登《日本将不再是敌人》的文章,预计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对美贸易最大的顺差国。的确,不少美国人一谈及中美贸易,第一个反应便是所谓的中国对美巨额贸易顺差。据美国官方统计,近年来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比对中国的出口增长要快得多,其结果导致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自1990年以来大幅递增,1995年已高达337。5亿美元。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的格雷格。马斯泰尔和安德鲁。绍莫塞吉在1996年6月的《国际经济》中撰文指出,从1988年到1995年,中国在贸易方面的总的表现与60年代末期处于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积累大量贸易盈余的情况颇为相似。两位作者认为,这种现象是令人不安的,因为它表明中国的许多政策看来在仿效日本在60年代所实行的,而且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工业和贸易政策。而中国方面则坚持中美间并无此巨额贸易顺差。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吴仪认为:〃一段时间以来,美方某些人士或是别有用心,或是受人蛊惑,他们对中美贸易平衡问题大肆渲染,声称美国对华贸易存在着巨额逆差,并借此对中国的贸易政策横加指责。〃〃美国的贸易统计极大地夸张了美方逆差的幅度,美方并不存在所谓的对华巨额贸易逆差。“

  面对337。5亿的统计数字,究竟谁是谁非?恐怕只有用事实来给予公证了。

  首先,美国的贸易统计未能反映香港、台湾和外国旗业集团是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直接受益者的事实。即美国人有意或无意间将造成对美巨额顺差的罪责全都甩到中国大陆的头上,而不顾外商企业(其中包括美国旗业)的加工贸易和香港的转口地作用是对美产生巨额贸易顺差的根本原因。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数字被夸大了,因为这一数字并没有考虑美国出口到香港然后又转口到中国的产品,以及中国经香港转口到美国的产品。据中方统计分析,中国对美出口的60%和自美国进口的30%是经过以香港为主的第三方转口进行的;同样据美国资料分析,中国货物只有20%直接运往美国,而80%都是通过第三方转口到美国的。由于中国对美出口产品构成和贸易过程的特殊性,出口货物经由香港转口的平均增值率高达40%,即若中国出口值为1美元,香港转口到美国或美国进口值增加至1。4美元。进一步的研究分析还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主要产譬如玩具和服装的转口增值率甚至超过100%。

  但依美国的计算方法则是一方面将普通过香港等地转口到中国的产品从自己的出口账上划去,而却将中国通过香港等地转口到美国的产品硬全部记到中国的出口账上。一进一出,一舍一进,美国商务部和海关的统计方法实在太高明了,恐怕在国际上还难寻此统计惯例。因此,仅仅因为双边贸易中存在的转口及转口增值率,1995年美方就夸大了贸易逆差130亿美元,相当于夸大60%。

  这种连中小学生都明白的算式却偏偏难倒了美国的统计专家,其中奥秘自有人知。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