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考研政治理论单元预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6年考研政治理论单元预测-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7。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是    
    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基础    
    C。 价值的存在不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D。 使用价值的存在要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8。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B。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 两者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且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    
    D。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9。 人们相互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是    
    A。 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    
    B。 具体劳动化为抽象劳动的关系,私人劳动化为社会劳动的关系    
    C。 复杂劳动化为简单劳动的关系    
    D。 个别劳动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的关系    
    10。 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具有以下特征    
    A。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B。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C。 复杂劳动成为简单劳动的表现形式       D。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存在形式    
    11。 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贮藏手段    
    12。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贮藏手段    
    13。 一切商品都是    
    A。 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   B。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C。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D。 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14。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缺一不可。当生产者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时    
    A。 消费者既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得到了商品的价值    
    B。 生产者既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实现了商品的价值    
    C。 消费者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却支付了商品的价值    
    D。 生产者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却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15。 在商品交换中,实现了    
    A。 使用价值的交换,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解决   B。 价格与价值的一致    
    C。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换算                   D。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解决    
    16。 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其区别于一般商品的特点是    
    A。 它可以作为装饰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B。 它耗费了人类劳动,具有价值    
    C。 作为价值的直接代表而存在,本身直接体现了社会劳动    
    D。 具有一种形式上的使用价值,即充当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    
    17。 关于信用货币说法正确的是    
    A。 信用货币以信用关系的发展为基础,直接从货币的支付手段和职能中产生和发展起来    
    B。 信用货币包括银行券、信用券、期票、汇票和支票等    
    C。 它活跃和发展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也增加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D。 信用货币本身没有价值,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    
    18。 对纸币的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    
    A。 纸币代表金属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职能    
    B。 纸币产生于流通手段职能    
    C。 纸币流通规律要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D。 纸币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19。 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取决于    
    A。 社会生产的产品总量         B。 流通中待售商品总量    
    C。 商品的价格水平             D。 同一单位的货币流通速度    
    20。 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联系与区别是    
    A。 货币流通决定商品流通    
    B。 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    
    C。 货币经过一次交换退出流通,商品仍然在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D。 商品经过买卖退出流通,货币仍在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    
    21。 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它的变动    
    A。 与商品本身的价值成正比例变化       B。 以使用价值为基础变化    
    C。 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例变化             D。 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变化,且受供求的影响    
    22。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是    
    A。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B。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C。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D。 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23。 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4。 市场机制主要包括    
    A。 价格机制     B。 价值机制       C。 供求机制        D。 竞争机制    
    25。 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区别和关系是    
    A。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两个使用价值交换时的量的比例    
    B。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商品的价值则是同质的    
    D。 交换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而价值则取决于使用价值    
    26。 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    
    A。 商品价值总量不变               B。 商品价值总量减少    
    C。 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增加           D。 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27。 商品的价目表说明    
    A。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B。 货币在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C。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D。 商品价格的高低    
    28。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上,价格    
    A。 以价值为基础,反映价值的变化     B。 以价值为基础,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    
    C。 与价值变化的幅度始终保持一致     D。 与价值背离,以价值为中心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9。 商品交换必须实现等价交换,这是商品经济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下列选项中对等价交换的正确认识有    
    A。 交换双方的商品在使用价值量上相等    
    B。 交换双方的商品在价值量上相等    
    C。 货币出现后,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D。 它只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并不一定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    
    30。 恩格斯提出:“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这就是说,只有通过竞争和价格波动    
    A。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才能实现     B。 商品才能实现等价交换    
    C。 价值规律才能表现出来                     D。 价值才能决定价格    
    31。 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A。 商品交换都是按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 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 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 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32。 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 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 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 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    
    33。 出现商品交换以来,总共出现的几种价值形式有    
    A。 简单的价值形式                         B。 扩大价值形式    
    C。 一般价值形式                           D。 货币形式    
    34。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A。 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 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 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 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3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    
    A。 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 第三产业中为生产服务部门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D。 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比重相对减少了    
    36。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有    
    A。 自给自足的经济                    B。 封闭保守型经济    
    C。 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D。 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37。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A。 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B。 开放型、开拓进取型经济    
    C。 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与较发达的生产力相联系    
    D。 劳动以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为基础    
    三、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 试述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原因。    
    2。 试述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    
    3。 试述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和职能。    
    4。 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5。 试述马克思主义货币流通的理论及对加强社会主义货币流通计划调节的意义。    
    6。 试述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假冒伪劣商品这一现象及其危害。    
    7。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复杂劳动制造更大价值的原理及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Ⅰ:    
    1。 【参考答案】  D    
    2。 【参考答案】  D    
    3。 【参考答案】  C    
    4。 【参考答案】  C    
    5。 【参考答案】  B    
    6。 【参考答案】  B    
    7。 【参考答案】  A    
    8。 【参考答案】  C    
    9。 【参考答案】  C    
    10。 【参考答案】 B    
    11。 【参考答案】  C    
    12。 【参考答案】  B    
    13。 【参考答案】  A    
    14。 【参考答案】  B    
    15。 【参考答案】  A    
    16。 【参考答案】  A    
    17。 【参考答案】  A    
    18。 【参考答案】  C    
    19。 【参考答案】  A    
    20。 【参考答案】  B    
    21。 【参考答案】  B    
    22。 【参考答案】  C    
    23。 【参考答案】  C    
    24。 【参考答案】  B    
    25。 【参考答案】  B    
    26。 【参考答案】  B    
    27。 【参考答案】  A    
    28。 【参考答案】  D    
    29。 【参考答案】  A    
    30。 【参考答案】  A    
    31。 【参考答案】  A    
    32。 【参考答案】  C    
    33。 【参考答案】  A    
    34。 【参考答案】  B    
    35。 【参考答案】  B    
    36。 【参考答案】  B    
    37。 【参考答案】  D    
    38。 【参考答案】  A    
    39。 【参考答案】  D    
    40。 【参考答案】  D    
    41。 【参考答案】  B    
    二、选择题Ⅱ:    
    1。 【参考答案】  BCD    
    2。 【参考答案】  ABC    
    3。 【参考答案】  AB    
    4。 【参考答案】  ABD    
    5。 【参考答案】  BD    
    6。 【参考答案】  CD    
    7。 【参考答案】  AB    
    8。 【参考答案】  BCD    
    9。 【参考答案】  ABCD    
    10。 【参考答案】  ABD    
    11。 【参考答案】  AB    
    12。 【参考答案】  BC    
    13。 【参考答案】  ABCD    
    14。 【参考答案】  CD    
    15。 【参考答案】  ABCD    
    16。 【参考答案】  CD    
    17。 【参考答案】  ABC    
    18。 【参考答案】  BCD    
    19。 【参考答案】  BCD    
    20。 【参考答案】  BD    
    21。 【参考答案】  ACD    
    22。 【参考答案】  ABCD    
    23。 【参考答案】  ACD    
    24。 【参考答案】  ACD    
    25。 【参考答案】  ABC    
    26。 【参考答案】  ACD    
    27。 【参考答案】  ACD    
    28。 【参考答案】  ABD    
    29。 【参考答案】  BCD    
    30。 【参考答案】  ABC    
    31。 【参考答案】  BCD    
    32。 【参考答案】  ACD    
    33。 【参考答案】  ABCD    
    34。 【参考答案】  ABD    
    35。 【参考答案】  ABCD    
    36。 【参考答案】  ABCD    
    37。 【参考答案】  ABCD    
    三、分析题:    
    1。 【参考答案】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并科学论证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马克思指出,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是因为:    
    (1)劳动二重性理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