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考研政治理论单元预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6年考研政治理论单元预测-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3。 【参考答案】 ABCD    
    14。 【参考答案】 AD    
    15。 【参考答案】 ABD    
    16。 【参考答案】 ABD    
    17。 【参考答案】 ABCD    
    18。 【参考答案】 ABC    
    19。 【参考答案】 ABCD    
    20。 【参考答案】 ACD    
    21。 【参考答案】 AC    
    22。 【参考答案】 ABD    
    23。 【参考答案】 ABD    
    24。 【参考答案】 ABCD    
    25。 【参考答案】 ABCD    
    26。 【参考答案】 ABC    
    27。 【参考答案】 ABCD    
    28。 【参考答案】 ABCD    
    29。 【参考答案】 ABD    
    30。 【参考答案】 BCD    
    31。 【参考答案】 AD    
    32。 【参考答案】 BCD    
    33。 【参考答案】 ACD    
    34。 【参考答案】 BCD    
    35。 【参考答案】 ABCD    
    36。 【参考答案】 ABCD    
    37。 【参考答案】 ABCD    
    38。 【参考答案】 ABC    
    39。 【参考答案】 ABCD    
    三、分析题:    
    1。 【参考答案】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既是我们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因此,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去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就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既然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既然客观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使自己的思想行动随着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4)既然物质世界具有自己固有的规律,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总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2。 【参考答案】 (1)要解放思想,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敢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善于利用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环境,克服各种不利因素。    
    (2)要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全面、深入理解和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坚持一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4)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群众,不断总结经验。这是一个反复实践和认识的曲折过程。    
    3。 【参考答案】  (1)指出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彻底批判了唯心论和二元论。    
    (2)这一定义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3)指出了物质的惟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从而揭示了不同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    
    (4)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5)对自然科学研究和一切实际工作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4。 【参考答案】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意识是最高级的物质反映形式。这就在意识起源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2)意识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第一,人脑是最高级的物质形态和物质机能体系,意识不过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形态的反映形式和功能;第二,意识的内容是物质世界的反映。这就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3)意识固然对客观物质世界具有巨大的作用,但这种反作用是以客观物质世界的先天性为前提。这就在意识的反作用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4)在意识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也就是彻底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5。 【参考答案】 (1)这段话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强调了精神、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批判的武器是指精神因素,思想观念的作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也就是说精神的、观念的作用再大,也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批判是不能光靠思想的作用的,而必须依赖物质的力量来实现。但是理论、精神有巨大的反作用,可以通过对群众的武装转化为物质力量。革命的理论一旦武装了群众的头脑,并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的实践活动就能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2)这一原理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我们不能停留在对理论、方案的认识、批判、设计上,纸上谈兵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必须付诸实践,必须脚踏实地从事实际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才能改变落后的面貌。同时,革命的理论,正确的政策,如邓小平理论、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旦掌握了群众、变为改革开放的具体行动,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社会现代化,这是我们面临的根本任务。    
    6。 【参考答案】 (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性,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至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论证其唯心主义,攻击唯物主义。    
    (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7。 【参考答案】 (1)材料1公然宣称人是神造的。材料2嘲笑从猿到人的正确观点;材料3胡说连石头、墙,什么东西都会与人说话、打招呼。    
    材料1、2、3是“法轮功”的首领李洪志胡编乱造的有关生命起源的歪理邪说。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早已明确回答: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①人类起源问题,曾经困扰人类自身许多个世纪,被各种各样的“神创说”垄断着。自然科学一个又一个发现和发明,向“神创说”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挑战。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上帝存身的“地心说”。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人类是生物从低级到高级进化的结果,并非上帝所造。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进一步提示了生命起源的化学阶段,从而宣告了“神创说”的彻底破产。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化学进化过程,组成生命的最重要物质,已能人工合成。上帝造人的最后可能不复存在了。    
    ②正如恩格斯所说:“在科学的猛攻之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    
    ③李洪志奢谈生命起源,鼓吹人是神造出来的,是完全违反科学常识的谬论,有其险恶的政治野心。    
    8。 【参考答案】 (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于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必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倾向,而且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复 习 指 导    
    本章新增及修订知识点    
    本章增加了一个知识点:联系与系统。    
     本章修改了三个知识点:(1)将“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修改为“规律及其客观性”;(2)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修改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3)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修改为“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本章常考知识点    
      本章为每年必考章节,从1995~2005年共计考分为81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课中,属于命题的重中之重。    
    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为2006年修改的考点,为本章命题的重中之重,在1994年、1997年、1999年、2000年四年中均以10分的大题进行命制。除1995、2002、2004、2005年外,每年均考过。2006年新大纲对题型作了修订,再次考分析题的可能性极大。    
    本章试题命制的形式多样,各种题型均出现过。    
     本章试题很少单纯地考原理,主要考实际运用,2005年第34题就是运用“度”的辩证原理来分析实际问题的。    
    本章2006年命题预测    
    由于本章是哲学中出题最多的一章,所以热门知识点有反复考的习惯,建议考生应不厌其烦地狠揪常考知识点,并侧重于理解与运用,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    
      辩证法揭示了“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对一切运动“同样适用”,其原理适用于分析“一切”自然、社会、思维现象,包括日常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因此,应注意到唯物辩证法联系实际的范围最为广泛,在平时学习中应时时养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习惯。    
    对本章涉及的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一些基本范畴应能用规范语言表述,同时,注意各部分内容的区别和内在联系,而且还要有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  基本概念容易出选择题,如质、量、度、肯定、否定、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联系与系统、发展、规律及其客观性等。辩证法的基本关系、基本原则、基本精神易命制分析题。    
    对本章新增和修改的知识点的内容应予以重视。    
    预 测 试  题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因果关系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    
    A。 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B。 确定的发展趋势和不确定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C。 引起和被引起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D。 实现的发展趋势和未实现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 是否承认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4。 唯物辩证法认为    
    A。 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 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 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体现并受制约于必然性    
    5。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6。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 辩证的否定的观点                D。 对立统一的观点    
    7。 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 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8。 “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    
    A。 机械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外因论的观点    
    9。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    
    A。 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B。 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C。 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错误观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