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领域展开:党的重建;国家机构的重建;以及外交事务。在所有这三个领域的斗争背后,是林彪权力上升召致的波拿巴主义的幽灵。
  党的重建由于所有正当组成的基层党委都遭到破坏,参加九大的代表恐怕只能通①过地方革命委员会和“造反派”组织“协商”产生,或简单地根据上级的指②                                      ③定。 既然解放军控制着革命委员会, 军队代表人数在九大急剧增加,就没有什么好惊奇的了。随着许多解放军干部在九大上得到提升,地方党的建设过程反映军队占优势的现实,就更没有什么好惊奇的了。
  早在1967年10月“五十字建党方针”的批示中,毛就指示,党组织应该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号召开始党的重建工作。在九届一中全会上,他重申恢复党的组织生活的号召。虽然中央领导人希望从基层开始重建,1970年又大力宣传北京大学、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以及上海国棉17厂的整党经①验,作为各地整党的样板,但各地的党组织仍然难以建立起来。
  到1969年下半年,整党重点转到县市一级,但即使在这一级,进展也十分缓慢。1969年11月到1970年11月,全国2185个县中,只有45个县建立了党的委员会。大概认识到从基层建党的做法已经失败,中央领导人指示先在省一级建立党的委员会。1970年12月,毛泽东的故乡湖南省第一个建立了中共省级委员会,华国锋担任省委第一书记。到1971年8月中旬,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建立了党的委员会,解放军在其中占有明显重 ④ 《当代背景材料》第880 期 (1969 年5 月9  日),第37 页。 ⑤ 同上,第34 页。 ① 这里指那些蓝领工人的组织,红卫兵组织已经被解散。 ② 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 《中国共产党六十年大事简介》,第559 页。 ③ 在21 个省革命委员会中,有20 个省革委会的头儿是军队干部。见多姆斯; 《中国国内政治》,第205 页。 ① 郝梦笔和段浩然编: 《中国共产党六十年》(下),第610 页。要的地位。29个省委第一书记中,有22个由解放军将领担任;各省级党委中62%的干部是军人。②根据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报道,在党的重建过程中,清除了大批老干部,同时接纳了大批具有破坏性的“造反派”分子。1968年5月发动了继续“清理阶级队伍”运动。这场运动重点虽是清除极左派分子,但据说网撒得③太宽,无辜干部也遭到打击。毛对运动的发展趋势很不满意。看来他本是希望对有经验的干部进行再教育后恢复他们的名誉,重新起用,以此作为恢复秩序和凝聚力的努力的一部分,但更为迫切的问题是林彪和军队显然没有接受毛的指示:要他们帮助重建文职官员的党,使党恢复对军队和国家的控制。
  ④早在最后几个省委组成之前,形势已经十分明朗,解放军要像控制省革命委员会那样控制省委。而且,林彪也表明他要控制省和国家的核心组织。
  重建国家结构1970年3月8日,毛提出了他的重建国家结构的意见。他提议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和通过新宪法,新宪法规定不再设国家主席。第二天,政治局同意了毛的意见,并在3月16日确定了有关四届人大会议和修改宪法的几项原则,送交毛审阅,得到了他的赞同。3月17日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和充实业已同意的事项。但不久林彪亲自参与了有关设置国家主席问题的争论。4月11日,他提出了一个书面建议,并请毛担任国家主席,否①则“就不符合人民的心理状态”。而在1959年,毛泽东就把此职交刘少奇担任。毛泽东很快拒绝了这项建议,并在4月12日告诉政治局:“我不能再任此事,此议不妥。”在4月底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毛又引用公元3世纪三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进行类比,第三次明确表示他不会担任国家主席,并且主张不再设置国家主席一职。
  然而林彪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进行活动。他在政治局的两个军队里的盟友,空军司令吴法宪和海军政委李作鹏,是宪法起草小组的成员,5月中旬,林让他们在宪法修改草案里写上国家主席一款。尽管7月中旬毛第四次表示反对,指出不可因人设事,林的夫人叶群在幕后仍不断要林的支持者们提出设国家主席。叶抱怨地对吴法宪说:不设国家主席,林彪往哪里摆?表明如果毛继续拒绝担任此职的话,林彪对国家主席一职有兴趣。
  为什么毛在党章里正式确定的接班人会在这个问题上对抗他呢?为什么林要求得到国家主席这样一个没有实权的礼仪性职位呢?须知当国家主席的威信并不比他在党内的地位高到哪里。菲利普·布里奇海姆认为,新宪法将使林彪在政府中的位置低于周恩来,周是总理,而他只是副总理、国防部长。
  而且,这暗示毛正在仔细考虑确立林、周联合领导来接他的班,这使林彪很②沮丧。我们也可以认为,毛曾经担任过国家主席,给这个职位抹上了一层光辉,从而使它成为比总理更高的职位,而且文化大革命前刘少奇担任国家主 ② 参见多姆斯:《中国国内政治》,第215 页。 ③ 赫和段 《中国共产党六十年》(下),第608—611 页。 ④ 利普·布里奇海姆:“林彪的覆灭”,《中国季刊》第55 期 (1973 年7 — 9 月),第429—430 页。 ① 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第392—394 页;郝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13 页。 ② 布里奇海姆:“林彪的覆灭”(英文版),第432—433 页。席的经历也已经表明,它意味着能在国际舞台上频频曝光,并保证了值得重视的知名度。
  不管怎么说,几乎可以肯定,林彪在这件事中的行为,关键是反映了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他的性格和疾病所造成的相对孤独,又可能加剧了这种①不安全感。 早在1966年他就已经作为毛的主要伙伴出现,但他仍然要求得到从来没有给予刘少奇的保证,在党章里确定他为接班人。现在他又希望当上国家主席,寻取进一步的保障。撇开个人心态不说,这种不安全感可能部分地源于一种担心,即他的权力上升的方式是不合法的,而且他同辈的领导人中那些文化大革命的幸存者,对此忿忿不平。如果他对毛的支持充满信心,这也倒无关紧要。但毛曾向他建议,既然他 (林)也老了,他也应该有一个②接班人了,张春桥将是一个很好的候选人。对此他实在感到不安。林彪覆灭以后流传出来的文件表明,他似乎已经把毛看成一个随时准备在他最亲近的伙伴背后捅上一刀的人:
  今天他用甜言蜜语诱惑你,明天就会捏造罪名置你于死地。……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你是否明白)那些他最初支持的人,谁最后没有被他宣判政治死刑?……他以前的秘书,不是自杀就是被捕。他的少数几个亲密战友或可以信赖的助手,也都已经被他送进监狱。③那么,为什么林彪胆敢公然反抗毛呢?可能他认为主席会宽恕;可能他想利用这个问题试探一下毛对他的态度;也可能因为那些聚拢在他周围的军方伙伴,使他感到自己现在已强大到足以迫使毛让步;毕竟,由于红卫兵的得势,毛曾经依靠人民解放军,但后来将军们对局势的忧虑,又促使毛对他们进行了压制。难道将军们在政治局的支配地位,不能用来促进国防部长的利益吗?
  进一步说,在林彪追求国家主席一职的过程中,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盟①友陈伯达,毛长期的意识形态顾问和一段时期的政治秘书。 陈从1966年春天中央文革小组成立时起,就主持中央文革小组工作,这证明了他和主席的亲密关系。不久他就擢升到中央领导层的第四位,紧靠毛、林和周恩来之后,从九大上摄制的照片证实了这种地位。然而一年以后,在多年忠诚地为毛服务之后,陈却选择支持林彪,向毛反复讲的观点进行挑战。
  一种解释是,1969年下半年解散中央文革小组,剥夺了陈在九大后的群②星中的明星地位,他可能已经感觉到反对极左派的运动对自己构成了威胁。
  同样,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结成的支持毛的同盟,由于1966—1969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影响,已经瓦解了。这可能使陈伯达感到孤立。上海左派张 ① 参阅张云生:《毛家湾纪实》,书中随处有这方面的描述。从 1966 年8 月19 日到1970 年11  月17 日, 张一直是林彪的秘书之一。林似乎怕光、风、水和寒冷,怕出汗。他不爱洗澡,不 吃水果。他坚持他的居 室保持恒温摄氏21 度,上下不超过半度。(叶群喜欢她的居室温度在摄氏18 度!)但是,就林彪行使他 的职责来说,他的条件最差的方面,是他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阅读文件,因此他的秘书不得不在送到他的 办公室的大量文件中,进行挑选和概括,使 他能在30 分钟内阅读完毕。同上,第8—12 页;王年一:《大 动乱的年代》,第373—375、 377 页。 ② 《大动乱的年代》,第387—388 页。 ③ 高英茂:《林彪事件:权力政治和军事政变》,第87 页。这些话可能由林彪儿子所写,但明显反映了 更成熟的人的知识和经验。 ① 有关毛泽东有恩于陈伯达的情况,参见怀利:《毛主义的崛起》随处可见有关描述。 ② 布里奇海姆:“林彪的覆灭”,第 432 页。春桥、姚文元,通过江青 (毛的夫人)这条线同毛联系;确实,年轻的姚似乎已经取代陈伯达,成为毛宠爱的文件起草人。而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张、姚,甚至江青都曾是陈伯达在中央文革小组的下属。在筹备九大时,陈最初被选为林彪的政治报告的主要起草人,张和姚做他的助手;但当陈不能及时完成一个令人满意的草案时,张和姚取代了他的工作,康生负责监督。康长期以来一直是毛在内部安全领域的助手,与江青是同乡,并有密切联系,陈伯达似乎已对康的这种联系怀有妒忌心。①另一方面,林彪以解放军为基础,巩固了他的地位,似乎不再需要左派的支持了。确实,林彪和他的追随者,同江青和她的追随者逐渐分化为两个互相对立的集团;虽然林可能对他的位置是否安全可靠长期以来一直抱有担忧,但他似乎绝对相信短期内可以支配江的集团。可能陈伯达远瞻未来,认②为他最好的前途,是像他过去为毛服务那样为林彪服务,当然,这个决定对陈个人的生涯是灾难性的。
  有关设置国家主席问题的斗争,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达到高潮。1970年8月23日到9月6日,会议在避暑胜地庐山召开。毛又一次卷入一场与一位国防部长的斗争,虽然这次他对自己的力量无绝对把握,也不能肯定这位部长是否敢于在这个阶段冒直接对抗的风险。
  会议召开的前夕,8月22日,由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和康生组成的政治局常委会,开会讨论了全会的主要议题。毛着重强调了加强团结、③避免宗派活动的必要性,这是他每次剪除反对派之前的习惯性动作。但林彪和陈伯达再次提出保留国家主席职位,要求毛担任这一职务。毛又一次拒绝了这个建议,并一针见血地说谁想当国家主席谁就去当。④第二天,全会正式召开。周恩来宣布了全会的议程:讨论修改宪法问题;国民经济计划问题;战备问题。没料到,在没有事先向毛打招呼的情况下,①林彪 (在开幕式上——译者)突然插入长篇讲话。强调在新宪法中把毛的伟大领袖、国家主席、最高统帅的地位,以及毛泽东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用法律形式巩固下来非常重要。他暗含着威胁:反对设置国家主席,就是反对毛主席。②像过去一样,林彪强调毛的卓越天才和伟大作用,以表明他的忠心,从而实现他自己的目的。甚至从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毛似乎就对这种策略有所 ① 参见仲侃:《康生评传》,第15—16、146—147 页。关于陈伯达对康生的妒忌,请参阅张云 生:《毛 家湾纪实》第190—192 页;关于陈在九大上的问题,请参阅该书第210—211 页及王年一的《大动乱的年 代》第387 页。根据该书的介绍,陈伯达发了脾气,并继续进行他的起草工作,但经过几次修改,最后毛 采用了张—姚的草案。林彪似乎仅仅对毛介入并最后确 定的报告有兴趣。 ②  1980—1981 年冬天审判时,陈伯达说,仅仅是在他“意识到林彪和江青之间的权力斗争之后,才开始 同情林彪”;参见《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审判》第116 页。关于两个对立的集团 的发展和他对林彪集团的 信心,参见张的 《毛家湾纪实》,第382—389 页,和王的《大动乱的年代》,第 382—388 页。 ③ 参见毛1959 年在庐山会议上的行为;参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的《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2 卷, 第220 页。 ④ 郝和段: 《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13—614 页。 ① 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1966—1976)》,第348 页。 ② 同上,第614 页。③警觉,并且为此感到不舒服。 但 255位中央委员中的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实情,他们以为林彪是代表中央领导在会议开幕时为会议所作的基调演说。因此他们几乎不可能表示反对。林彪夫人叶群,则要求林彪在解放军里的盟友吴法宪、李作鹏以及后勤部长邱会作,发言支持林彪的讲话,并在他们军种、部门的中央委员中进行游说,以取得足够的优势。林彪在解放军的另一位支④持者,总参谋长黄永胜,在北京接到电话,被通知了林的策略和措施。 在23日晚政治局举行的讨论经济计划的会议上,吴法宪提出修改第二天的日程安排,以便大会能够听到林彪讲话的录音,并对它进行讨论。那天晚上,没有经过正式同意,陈伯达就忙着起草新宪法中的国家主席一款,收集论天才的语录。⑤毛是否参加了8月23日晚的政治局会议,尚不清楚。很可能没有参加。
  也不清楚吴法宪的建议是否被采纳,第二天上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