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金匮要略心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00-金匮要略心典-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湿难除之势。而又发之速而驱之过。宜其风去而湿不与俱去也。故欲湿之去者。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 
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此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欤。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 
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寒湿在上。则清阳被郁。身疼头痛。鼻塞者。湿上甚也。发热面黄烦喘者。阳上郁也。而脉大。 
则非沉细之比。腹和无病。则非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之比。是其病不在腹中而在头。疗之者宜但治其 
头。而毋犯其腹。内药鼻中。如瓜蒂散之属。使黄水出则寒湿去而愈。不必服药以伤其和也。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身烦疼者。湿兼寒而在表也。用麻黄汤以散寒。用白术以除湿。喻氏曰。麻黄得术。则虽发汗。不 
至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不可以火攻者。恐湿与热合而反增发热也。 
x麻黄加术汤方x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 
微汗。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 
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此亦散寒除湿之法。日晡所剧。不必泥定肺与阳明。但以湿无来去。而风有休作。故曰此名风湿。 
然虽言风而寒亦在其中。观下文云。汗出当风。又曰久伤取冷。意可知矣。盖痉病非风不成。湿痹无寒不 
作。故以麻黄散寒。薏苡除湿。杏仁利气。助通泄之用。甘草补中。予胜湿之权也。 
x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x 
麻黄(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 薏苡(半两) 甘草(一两炙)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 
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 
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服后如虫行皮中。及从腰下如冰。皆湿下行之征也。然 
非、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 
x防己黄 汤方x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炙) 白术(七钱半) 黄 (一两一分)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喘者。加麻黄半两。 
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 
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 
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邪在表也。不呕不渴。里无热也。脉浮虚而涩。知其风湿外持。而卫阳 
不正。故以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收。加附子之辛温。以振阳气而敌阴邪。若大便坚。小便自利。知其在 
表之阳虽弱。而在里之气犹治。则皮中之湿。自可驱之于里。使从水道而出。不必更发其表。以危久 
弱之阳矣。故于前方去桂枝之辛散。加白术之苦燥。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于以并走皮中而逐水气。亦 
因势利导之法也。 
x桂枝附子汤方x 
桂枝(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x白术附子汤方x 
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 
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 
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亦湿胜阳微之证。其治亦不出助阳散湿之法。云得微汗则解者。非正发汗也。阳复而阴自解耳。 
夫风湿在表。本当从汗而解。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其正法也。而汗出表虚者。不宜重 
发其汗。则有防己黄 实表行湿之法。而白术附子。则又补阳以为行者也。表虚无热者。不可遽发其 
阳。则有桂枝附子温经散湿之法。而甘草附子。则兼补中以为散者也。即此数方。而仲景审病之微。用 
法之变。盖可见矣。 
x甘草附子汤方x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 
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 
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中 即中暑。暑亦六淫之一。故先伤太阳而为寒热也。然暑、阳邪也。乃其证反身重疼痛。其脉 
反弦细而迟者。虽名中 。而实兼湿邪也。小便已。洒洒毛耸者。太阳主表。内合膀胱。便已而气馁也。 
手足逆冷者。阳内聚而不外达。故小有劳。即气出而身热也。口开前板齿燥者。热盛于内。而气淫于外 
也。盖暑虽阳邪。而气恒与湿相合。阳求阴之义也。暑因湿入。而暑反居湿之中。阴包阳之象也。治 
之者一如分解风湿之法。辛以散湿。寒以凉暑可矣。若发汗则徒伤其表。温针则更益其热。下之则热且内陷。变证 
随出。皆非正治暑湿之法也。 
太阳中热者。 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中热亦即中暑。 即暑之气也。恶寒者。热气入则皮肤缓。腠理开。开则洒然寒。与伤寒恶寒者 
不同。发热汗出而渴。表里热炽。胃阴待涸。求救于水。故与白虎加人参以清热生阴。为中暑而无湿 
者之法也。 
x白虎加人参汤方x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暑之中人也。阴虚而多火者。暑即寓于火之中。为汗出而烦渴。阳虚而多湿者。暑即伏于湿之内。 
为身热而疼重。故暑病恒以湿为病。而治湿即所以治暑。瓜蒂苦寒。能吐能下。去身面四肢水气。水 
去而暑无所根据。将不治而自解矣。此治中暑兼湿者之法也。 
x瓜蒂汤方x 
瓜蒂(二十个) 
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卷上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属性: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 
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 
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 
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二十日、或一 
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脉一宗者。分之则为百脉。合之则为一宗。悉致其病。则无之非病矣。然详其证。意欲食矣。而 
复不能食。常默然静矣。而又躁不得卧。饮食或有时美矣。而复有不用闻食臭时。如有寒如有热矣。而 
又不见为寒。不见为热。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矣。而又身形如和。全是恍惚去来。不可为凭之 
象。惟口苦、小便赤、脉微数。则其常也。所以者何。热邪散漫。未统于经。其气游走无定。故其病 
亦去来无定。而病之所以为热者。则征于脉。见于口与便。有不可掩然者矣。夫膀胱者。太阳之府。 
其脉上至巅顶。而外行皮肤。溺时头痛者。太阳乍虚。而热气乘之也。淅然快然。则降序矣。夫乍虚 
之气。溺已即复。而热淫之气。得阴乃解。故其甚者。必六十日之久。诸阴尽集。而后邪退而愈。其 
次四十日。又其次二十日。热瘥减者。愈瘥速也。此病多于伤寒热病前后见之。其未病而预见者。热 
气先动也。其病后四五日。或二十日。或一月见者。遗热不去也。各随其证以治。具如下文。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人之有百脉。犹地之有众水也。众水朝宗于海。百脉朝宗于肺。故百脉不可治。而可治其肺。百 
合味甘平微苦。色白入肺。治邪气。补虚清热。故诸方悉以之为主。而随证加药治之。用知母者。以 
发汗伤津液故也。 
x百合知母汤方x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别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 
煎知母取一升。后合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下之后者。百合滑石代赭汤主之。 
百合病不可下而下之。必伤其里。乃复以滑石、代赭者。盖欲因下药之势。而抑之使下。导之使出。 
亦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意也。 
x百合滑石代赭汤方x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 
分温再服。 
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 
本草鸡子安五脏。治热疾。吐后脏气伤而病不去。用之不特安内。亦且攘外也。 
x百合鸡子汤方x 
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了。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按了应作再)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此则百合病正治之法也。盖肺主行身之阳。肾主行身之阴。百合色白入肺。而清气中之热。地黄 
色黑入肾。而除血中之热。气血既治。百脉俱清。虽有邪气。亦必自下。服后大便如漆。则热除之验 
也。外台云。大盒饭出黑沫。 
x百合地黄汤方x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了。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温分再服。中病勿更服。大盒饭如漆。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病久不解而变成渴。邪热留聚在肺也。单用百合渍水外洗者。以皮毛为肺之合。其气相通故也。洗 
已食煮饼。按外台云。洗身讫。食白汤饼。今 也。本草粳米、小麦。并除热止渴。勿以咸豉者。 
恐咸味耗水而增渴也。 
x百合洗方x 
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咸豉也。 
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蒌牡蛎散主之。 
病变成渴。与百合洗方而不瘥者。热盛而津伤也。栝蒌根苦寒。生津止渴。牡蛎咸寒。引热下行。 
不使上烁也。 
x栝蒌牡蛎散方x 
栝蒌根 牡蛎(熬等分) 
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病变发热者。邪聚于里而见于外也。滑石甘寒。能除六腑之热。得微利。则里热除而表热自退。 
x百合滑石散方x 
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 
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 
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病见于阴。甚必及阳。病见于阳。穷必归阴。以法救之者。养其阳以救阴之偏。则阴以平而阳不 
伤。补其阴以救阳之过。则阳以和而阴不敝。内经用阴和阳。用阳和阴之道也。若见阳之病而攻其阴。 
则并伤其阴矣。乃复发汗。是重伤其阳也。故为逆。见阴之病而攻其阳。则并伤其阳矣。乃复下之。是 
重竭其阴也。故亦为逆。以百合为邪少虚多之证。故不可直攻其病。亦不可误攻其无病如此。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 
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 
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狐惑、虫病。即巢氏所谓 病也。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其躁扰之象。有似伤寒少阴 
热证。而实为 之乱其心也。不欲饮食。恶闻食臭。有似伤寒阳明实证。而实为虫之扰其胃也。其面 
目乍赤、乍黑、乍白者。虫之上下聚散无时。故其色更改不一。甚者脉亦大小无定也。盖虽虫病。而 
能使人惑乱而狐疑。故名曰狐惑。徐氏曰。蚀于喉为惑。谓热淫于上。如惑乱之气感而生 。蚀于阴 
为狐。谓热淫于下。柔害而幽隐。如狐性之阴也。亦通。蚀于上部。即蚀于喉之谓。故声嗄。蚀于下 
部。即蚀于阴之谓。阴内属于肝。而咽门为肝胆之候。(出千金)病自下而冲上。则咽干也。至生虫 
之由。则赵氏所谓湿热停久。蒸腐气血而成瘀浊。于是风化所腐而成虫者当矣。甘草泻心。不特使中 
气运而湿热自化。抑亦苦辛杂用。足胜杀虫之任。其苦参、雄黄。则皆清燥杀虫之品。洗之熏之。就 
其近而治之耳。 
x甘草泻心汤方x 
甘草(四两炙)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x苦参汤方x 
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x雄黄熏法x 
雄黄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 黑。若 
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脉数微烦。默默但欲卧。热盛于里也。无热汗出。病不在表也。三四日目赤如鸠眼者。肝脏血中 
之热。随经上注于目也。经热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