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关系。1978年12月,该政府同苏联政府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
    苏联向阿富汗运送军事物资,给阿富汗派谴顾问,以帮助新政府镇压穆斯林抵抗组织,因为穆斯林抵抗组织动员阿
富汗的大多数人反对阿富汗当局。此外,苏联给阿富汗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经济援助。苏联在阿富汗势力的不断增加引起
了中国的关注。中国人担心,中国西部边界的安全将会受到威胁。
    1979年底,苏联出兵阿富汗,使这个问题成了中苏互相攻击的焦点之一。
    1978年到1979年间,阿富汗和苏联当局多次谴责中国援助穆斯林反抗组织。1979年6月21日,中国
向在北京的阿富汗临时代办递交了抗议照会,对上述指责进行了驳斥。后来,中国政府谴责苏联政府,说苏联政府企图
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扩大它的势力范围。
    1979年9月,哈菲苏拉。阿明领导的反对派,推翻了阿富汗领导人——努尔。穆罕默得。塔拉奇总统的统治。
在阿明的控制下,阿富汗的国内形势,阿富汗同苏联的关系恶化起来了。12月底,阿明下台并被处死,并由巴布拉克。
卡尔迈勒接替阿明的职务。政府更换以后,1979年12月25日至26日,大约有4000至5000名苏联士兵
进驻阿富汗。苏联政府坚持说,面对阿富汗外部敌人的武装挑衅,根据苏联和阿富汗的友好合作条约,阿富汗政府要求
苏联出兵阿富汗。从这些显而易见的原因考虑,苏联采取行动,向阿富汗的武装部队提供军事援助,以镇压穆斯林抵抗
战士。据估计,至1980年底,苏联军队在阿富汗的人数已增到85,000人,此外,在阿富汗全国范围内,苏联
还部署了数百辆坦克。
    1979年12月29日,中国把苏联的侵略行为称为“1968年苏联武装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以来的又一次
十分严重的国际事件。”这是苏联第一次对一个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入侵,这一事件“严重威胁着亚洲和全
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这次苏联武装干涉阿富汗,暴露了它“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粗暴践踏”。苏联已不是“维护世
界和平的天使”了。
    1979年12月31日,中国政府向苏联驻华大使递交了抗议照会。
    1980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谴责苏联不仅想在阿富汗获得“永久的居住地”,而且“企图把这
一计划作为向南插入巴基斯坦和亚洲次大陆的步骤。”文章接着指出,“苏军在战略要地阿富汗驻军45,000人,
从南亚到非洲之角这一广大弧形地区将无宁日。”
    1980年,1月18日至23日,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对巴基斯坦进行了正式访问。在抵达伊斯兰堡时,黄发表讲
话指出,阿富汗事态的发展为他的这次访问增添了新的重大意义。在结束访问时,黄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同巴基斯坦
政府会谈的内容主要与阿富汗问题有关。
    他向全世界呼吁:“包括美国、西欧和日本应该给阿富汗的邻国以真正的支持,以反对苏联超级大国。”
    黄说,中国认为,苏联入侵阿富汗是企图掠夺海湾石油、割断美国与西方联系的另一个步骤。工业国家和其他热爱
和平的国家应该在阿富汗问题上形成战略联合,通过对苏联扩张主义的认识,一定要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根据
巴基斯坦拉合尔乌尔都语日报《时代之声》报道,面对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中国愿意向巴基斯坦提供充足的军事和经
济援助。1980年1月9日,《真理报》指出,中国正在通过喀喇昆仑山公路(连结中巴两国的要道)向巴基斯坦提
供军事装备。但是,1月22日,巴基斯坦当局发表声明指出,巴基斯坦没有同中国缔结任何军事援助条约。
    1980年1月19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指出,由于苏联武装干涉阿富汗,中苏关系正常化被迫中止(“中苏
关系正常化”一词在1979年秋天出现在中苏报刊上,见第十一章)。
    从这一点来说,苏联在阿富汗驻扎军队又成了恢复中苏边界谈判和全面改善中苏关系的主要障碍。
    1981年6月16日,苏联、阿富汗签订了边界走向条约。
    这引起了中国的强烈反响。该条约涉及到萨雷阔勒岭地区。该地区人口稀少,但却是阿富汗的咽喉地区,战略位置
十分重要。萨雷阔勒岭向东北延伸与中国边界相接,是苏联、阿富汗国土的南北分界线。
    边界走向条约没有更准确地透露细节,但是,1981年6月17日喀布尔广播电台广播说,条约对阿富汗与苏联
之间的边界进行了调整。在条约签订以后的两个月里,苏联军队大规模地开往萨雷阔勒岭地区并占领了该地区。据报道,
8月中旬,苏联军队驱赶了2000——3000名阿富汗居民。苏联军队已接近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接壤的边界,并在
这一地区派了官员。此外苏联还在这一地区建立一大块军事基地。
    1981年7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特别重申,苏联无权与第三国(指阿富汗)签订涉及到中阿两国边界
地区的边界走向条约。因为中阿边界紧密接邻的以北地区不是苏联的合法领土,而实际上,先是中国与俄国,后是中国
与苏联政府,对这一边界地区问题的争论已进行了几乎90年。因此,声明指出,苏联、阿富汗边界走向条约是“非法
的、无效的”。声明还强调,中国和阿富汗之间已于1963年11月22日签订了边界条约,中阿之间不存在领土问
题。根据中阿边界条约规定,中阿勘定了沿萨雷阔勒岭以东最边缘地区的43英里的边界线。
    中国反对苏联的实例依据是1884年签订的关于《中俄喀什地区边界草约》(或者如新华通讯社在1981年8
月31日所称之为的《中俄喀什边界条约》)。这一条约是俄国入侵和侵占了中亚地区传统的中国领土一个很长时期之
后签订的。该条约明确说明:从乌孜别里山口起,“俄国边界转往西南,中国边界一直伸向正南”。根据中国人的说法,
俄国人在1892年非法占领了大约20000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而且随后又企图通过把1894年中俄两国就边
界问题的互换照会,说成是签订了边界条约,从而使上述非法占领的领土合法化。
    1981年8月11日,塔斯社对上述观点进行了答复,声称:阿富汗和苏联之间新签订的边界条约纯属两国之间
的事情。与第三国无关。塔斯社还谴责中国通过“篡改历史”,“捏造”了一个有争议的领土问题。而这个所谓有争议
的问题早在1894年通过沙俄和中国清朝政府互相交换文件而得到了最终的解决。“1894年所划的边界线仍然有
效”,“除此之外,绝无其他任何边界线”。
    1981年8月24日,新华通讯社发表声明说,苏联军队已在萨雷阔勒岭地区布署了弹道导弹。1981年11
月18日,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珍妮。柯克苇文顿女士声称:苏联已经执行了一个吞并“Dee acto”突出部的
计划;并且还声称,6月16日,苏联、阿富汗签订的条约包括了阿富汗同意苏联正式吞并该地区这一内容。
    对于阿富汗危机,中国政府继续对苏联坚持强硬的敌对立场。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成了中国在两国解决分歧问题的
谈判中提出的三大条件之一。但是,苏联坚持说,苏联在阿富汗驻军,是一个只影响该国国内安全的问题,因此,苏联
没有必要同中国讨论这个问题。
    与东欧国家的关系(1968年~1984年)
    1969年以后,中国企图利用东欧国家对苏联施加压力。
    中国同南斯拉夫政权以前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敌对状态减弱了,同时,还同南斯拉夫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中国领导人
与罗马尼亚共和国总统齐奥塞斯库为保护中罗的友好关系而辛勤地耕耘着。中、罗、南三国能够联结在一起的根本原因
是,它们对1968年苏联侵略捷克斯洛伐克都持共同的反对立场(见第八章)。1968年至1971年,中国在与
南斯拉夫的接触中改善了相互间的友好关系。1970年8月17日,中南两国的外交关系恢复到大使级的水平?(自
1958年以来,两国仅在对方的首都设立临时代办机构)。与此同时,中国同罗马尼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些迹象
进一步表明,中国实行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公开反对苏联。
    从60年代末期,中国报刊停止了对“南斯拉夫修正主义”的攻击。中国此时的报刊只限于对忠实地支持苏联的国
家的批评。1970年12月中旬,波兰的波罗的海附近的城市工人举行罢工。1970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发表文章备加称赞。而《真理报》却谴责中国说,波兰的内政遭到了中国的“不可宽恕的干涉”。
    据报道,1970年10月,齐奥塞斯库访问了美国。1971年4月26日以来,罗马尼亚成了疏通中国和美国
关系的外交渠道。1971年6月1日至9日,在罗马尼亚共和国总理扬。格奥尔基。莫里的陪同下,齐奥塞斯库对北
京进行了正式访问,并同毛主席和周恩来举行了会谈。
    1971年6月1日,在一次宴会上,周恩来赞扬罗马尼亚抵制了“外来压力”和“大国沙文主义”。周在含蓄地
回答齐奥塞斯库要求结束中苏争端的问题时说,“罗马尼亚正在克服重重困难,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中间求
生存。”访问结束后,中罗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再次肯定了罗马尼亚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同时,罗马尼亚发表声
明指出,“没有中国就不可能完全彻底地解决重大的国际问题”。声明对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正常化关系表示赞赏。
    1971年6月9日至15日,南斯拉夫外交部长米尔科。特帕瓦茨率领代表团访问北京。
    在访问开始时,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称赞南斯拉夫的独立自主精神,称赞南斯拉夫反对
超级大国的干涉、颠覆、侵略和威胁的斗争“。
    特帕瓦茨访华期间,正是南斯拉夫同苏联集团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的时期。据报道,1971年6月初,南斯拉夫
政府向苏联驻南大使提出书面抗议,指出:1948年南斯拉夫同苏联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关系破裂后,南斯拉
夫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工作人员”在莫斯科避难。这些工作人员仍在莫斯科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对此,南斯拉夫
政府表示反对。据南斯拉夫的消息透露,苏联政府支持在西欧的极右的克罗地亚民族主义分子的活动。
    1971年8月,继齐奥塞斯库访问中国和7月15日宣布尼克松总统即将访华的消息后,罗马尼亚同苏联集团其
他国家的关系变得极度紧张起来。莫斯科深疑这是对苏联施加压力的一种企图。1971年8月2日,苏联集团的共产
党领导人(包括罗马尼亚)在苏联的克里米亚召开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一项谴责“左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的公
报。“左”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是苏联分别指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中国的政策的常用语。克里米亚会议结束后,
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报纸发起了一个猛烈地反对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运动。
    上述国家指责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发展同中国的关系,表明它们要充当中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反苏轴心国”。罗马
尼亚和南斯拉夫对此表示反对。1971年8月18日,苏联驻罗马尼亚大使V。I。德罗兹坚科会见了齐奥塞斯库。
据非官方消息报道,苏联大使向齐奥塞斯库递交了一份照会,谴责罗马尼亚在中国和美国的支持下,在巴尔干半岛组织
反苏集团,并要求罗马尼亚结束这样的活动。
    但是,齐奥塞斯库一再声明,罗马尼亚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齐奥塞斯库拒绝了实行统一控制世界共产主
义的计划。1978年8月22日至31日,由李德生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对罗马尼亚进行了访问。访问期间,李将军再次声明,中国政府支持罗马尼亚的独立自主的外
交政策。
    苏联对南斯拉夫施加压力一直持续到1971年夏。据报道,8月18日,铁托总统收到勃列日涅夫的一封信(同
一天,苏联向罗马尼亚递交了照会)。
    信中说,苏联对南斯拉夫同中国保持日益增长的友好关系深感不安。对铁托来说,苏联等国在匈牙利举行的军事演
习以及计划在保加利亚举行的军事演习,都被看作是直接反对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表示。然而,1971年9月22
日至25日,勃列日涅夫访问了南斯拉夫。
    70年代中期,南斯拉夫领导人在保持同苏联领导人正常的接触的同时,也继续加强同中国领导人的联系。197
8年3月,中国共产党与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恢复了两党关系。中国和南斯拉夫的贸易量也随之增加了。
    1978年8月,华国锋访问了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这是继毛泽东1957年访问莫斯科后,中国共产党的主席
第一次出访欧洲。1978年8月16日至21日,华国锋访问了罗马尼亚。
    这段时间恰好是苏联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十周年纪念日。8月16日,华国锋在讲话中声称:“在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和欧洲,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到处伸手,不断对一些国家进行渗透、颠覆、侵略和扩张。”
    他在讲话中用的是比较温和的腔调。据报道,罗马尼亚政府曾请求中国客人避开谈及苏联,以免遭到苏联的攻击。
8月18日,罗马尼亚政府发布新闻公报。公报涉及到华的讲话内容(据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