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清杰姓名学学习班内部资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纪清杰姓名学学习班内部资料-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延寿、严彭祖、霍去病、辛弃疾等人名,表达的是希望身体健康,尽享有生之年意愿,这也是从人自身的切身利益切出发来取名的。
      杨成武、孙希武等名字是从职业爱好出发来取名的,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七、人名与时代
      人名的名字是标志是一个人的符号,也是命名取字者寄托其期望、理想、要求、祝愿等等的创作。人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社会中。因此,这些期望、理想,要求、祝愿、便总是和时代相结合,总是紧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相联系,它就不能不受到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思想潮流的影响,带上传统和时代的色彩。
      在殷商时代,人们命名多用干支。到了周秦,由于阴阳家与百家争鸣,五行之说渐盛,干支配合五行,便要考究如何就相生,避相克,使得刚柔相济,阴阳调和,人们命名取字,多从这方面考虑。
      前面说过,《春秋公羊传》因讥两名而把仲孙忌改为仲孙忌,魏曼多改为魏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汉代王莽也禁止用两名,以去两名示朝延的宠遇,恢复二名,则表示贬辱。如此一抑一扬、一褒一贬、对社会的影响极大,造成人们对两名普遍存在低残观念,使得两汉到三国这大致三百年间,人们几乎清一色为单名。上至武显赫人物,下至知识分子都竟先仿效,取单名的故成习惯。
      汉代,由于文学上汉赋的兴起,汉赋尽铺陈抒写之能事,文风绮糜,人们取名也大有跟随汉赋的风气,故取名命字多加美辞。如公、君、士、孔、景、伟、巨、永、令、德、圣、惠、恭、思、承等字,人名中俯拾即是。如周瑜字公瑾,朱治字君理,宠统字士元,陈琳字孔璋,徐干字伟长,曹嵩字巨高,袁秘字永宁,荀或字今君,杨修字德祖,张温字惠恕,周昭字恭远,蔡伦字敬九,陈寿字承怍。魏晋六朝的人名广用“之”字,如王义之,王献之。降至五代,人名又多用“彦”字,与当时割据局面大相径庭。
      宋为人名却多以老、叟、翁、父自居,察其缘故,也许是中国人素有尊老习惯。《左传》有“六十杖于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之说,年龄越大,越受人尊敬。于是,很多人虽未老,却故作老气横秋这态,用以表示成熟,提高自尊。表现在人名字上,就呈现出人名的“老态”。清人赵冀说:“宋人字名则好用老字”。今人马叙伦在《读书续记》里写道:宋人自名叟老,可谓创一时之气,近时则友朋呼辄联其字之一字日某老,固有宋颜绿鬓之少年而老之者,夫老者人毛化也。未老而老少,岂尊之当如是耶?”举例如:胡唐老,刘德老,孟元老、陈敬叟、刘辰翁、王积翁、刘折父等。
      随着蒙古势力对中国的政府,蒙古人的名字也侵入到中国历史的园囿。蒙古多不通汉文,颇有用夷变夏的野心,对汉人常人以赐蒙古名以示宠,故汉人颇多仿效蒙古名,所以翻开宋史末叶及元史,番名满纸。
      我们现在来看社会思潮对人名的影响。
      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争奇斗艳,人们在思相上各有所宗,这可以在当时名中找到影子。汉武帝时,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官方确定了儒家统治地位,于是设立博士,使儒学深透人心。于是人们起名,便以体现儒家思想字眼入名,从《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上面引经据典。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思想,一代接一代地影响着人们的取名命字,至今以“仁”、“义”、“礼”、“智”、“信”、 
       “德”、“恭”、“敬”、“悌”、“谦”等为名者仍名不少。
      由于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一切都以儒家的思想、道德作为标准。人们要往上爬,考科举得考儒家经书。被人们顶礼膜拜宾温、良、恭、谦、让,更是儒家的道德。人们为了标榜自己是真正的儒字之士,具有儒家所规定和要求道德,于是便在取名之时择用表示儒家思想和道德的字眼。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儒家推荐的至德。在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之后,它又被当作:“孔门传授的心法”。因而从先秦到宋、元、明上清而至近代。
      八、人名与阶层
      人名是无阶级性的,但却要受到阶级的影响。
      在现代民主社会里,命名是很自由的,当然不存在什么阶级性。在中国历史上,乱多于治,贵贱贫富也不是常为某一群人所独有,“交椅轮流坐”,如汉代刘邦少时在乡间是一无赖,最后也可以登上皇帝宝座,成汉高祖。明代朱元璋年青时曾当过乞丐,迫子无奈还进寺院作过几天和尚,最后明朝天下居然落在他的手中。这就所谓“有朝一日时运转”。中国的科举制度,虽不甚完备,但也确实给一些读书人找出一条出路。白屋出公卿,寒酸彻骨的穷秀才,也有金花斜插,鸣锣开道,吐气扬眉之日。如宋代吕蒙正未及第时,盐米无依靠,借也借不得,赊也赊不得。然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及第天下知”。曾几何时,高中状元,当上在了大宰相。名字附丽于每个人,而一个人又可能穷通得失,名字随着人贵而贵,随看人贱而贱,也就没有阶级的区别。
      人名虽没有阶级性,但在阶级社会里又不可能不受阶级的影响,正象语言没有阶级性,但是语言却有阶级习惯语(即经常流传于一个阶级的内部的语言,如美国的黑人英语)一样。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统治者、被统治者、富豪、穷人、经谓分明。孟子曰:“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这显然带有浓厚的阶级色彩,但确实也反映出了那个社会真实情况。自汉末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更造成士了大夫阶层、豪门、巨族的严格等级划分。每一个人生于贵贱不同、贫富不均的门第,教养有别,文化深浅程度不同,所命的名也就常常受教养和文化深浅的制约,自然受到阶级的影响,更确切地说是阶层的影响,穷苦人家,读书较少,文化程度不高,为子女取名,带有明显的随便和精俗色彩,如。。、狗儿、虎子、阿大、老二之类;书香门第给子女取名,动辄用典,从四书五经中寻打一些字词,以视高雅。如希圣、希贤、怀信、居仁等一类;官宦之家,命名又常用贤臣、良弼、举、陛等字词;给奴婢取名,大多用来兴、来顺、护财、秋香等较俗气的人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生活在一个阶层里,大体上都在与相身分相合的名字,不然是要被人笑话。
      人名受思想潮流的影响,其影响之一就是受阶级思想的影响。如汉魏晋时天师道又名五斗米道:由于“之”是五斗米道的标志,五斗米道普遍得到信仰,以“之”字命名便泛滥于一时。如五义之的儿子王献之。又有一种“德教”,信仰者都另立一个以“德”入名教名。
      在中国历史上,命名是极受限制的。“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礼记.曲礼》:“不以国,以国则废名。”“不以官,以官则废职。”“不以山川,以山川则废主”。“不以畜牲,以畜牲则废祀。”“不以器帛,以器帛为废礼。”《左传》鲁大夫申儒指出过,皇子皇孙命名尤要谨慎,须处处为将来的避讳作好打算。这种人名多少都带有一定阶级性。避讳是中国的特写风俗,又成为国家礼制。国君的名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经取用,就变成专利,法令颁布之后,同名要更改,或更其形,更更变其音,敢与抵触者都要遭罪责。如宁,因避清宣宗(名民宁)讳而后写成密(“宁”的繁体为“宁”);胤,因避清世宗(名胤祯)讳而写厉胤,已不成字。还有改为同义同音的。如义,因避宋太宗(名光义)讳,改为毅;弘因避清高宗(名弘历)讳,而且凡是高你一级者,也一律要避。有个成语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变因此而得,一个州官名“登”,登与灯同音,老百姓点灯只能称为“放火”,真主荒唐之极。甚至有些涉及皇帝的意思的字也不能用。赵冀《陔余丛考》记载:宋孝武帝时,有一个小官叫皇太子,孝武把“太”字的一点移于外面,改其名为“皇犬子”。
      九、人名与外来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个社会、国家、民族之间免不了要互相接触、互相影响。上古时候,各个社会之间的接触不多,而且也只是和邻近的社会接触。人类越进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越发达,社会间的交往也就越频繁,交往的区域也就越广阔。由于交往的频繁,就要互相学习彼此之间民族语言,语言词汇之间互相不断借用,这些对人名的取法及使用,用带来一些必不可少的影响.
      以辽金元时代为例。辽金元都是以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对汉人来说,他们都是异族,在汉族区域住久了,很多人得到汉化,便多以汉语命多,始奴、哥等字,如买奴、三宝奴、庆山奴、桑哥、常哥、燕只哥等名。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命名时初步接受汉化的标志。也有一部分人在本族本名之外,另立一两个纯粹的汉名,如金完颜承立,字献甫,本名庆山奴;独吉思忠,本名子家奴萧观音奴、字耶宁;萧乐音奴,字婆丹,这些名字都可见共逐步汉化的痕迹。
      随着蒙古势力对中国的征服,建立起元帝国。由于蒙古人齿莽凶悍,帝王大将,多不通晓汉语汉文,并且颇有以夷化汉之心,对汉人常以赐蒙古名示宠,无形之中,汉人也就有模效蒙古名来取名的,蒙古人名字侵入了汉人历史的园圃。
      元代时,有不少汉人取用蒙古名。如贾塔尔库。本来是冀州人;张巴图,本是平昌人,刘哈喇布哈,本江西人;杨朵尔济,迈里古思,本宁夏人,崔或本宏州人,小字却取作拜帖木儿。
      汉人取蒙古名,当时主要是由于蒙古人占统治地位造成的。元代统治者对于他们所满意的汉人,常常以赐名表示宠爱。如张荣造舟济师,太祖赐名兀速赤,并赐名一个叫刘敏的人为玉出干,次子世亨为塔塔尔,世济为散祝台。有些汉人以被赐蒙古名为荣,大加夸耀,有些没有得到赐名的汉人便加以模仿,一时形成风气。五四以来,西方的很多作品翻译介绍到我国。由于汉字和西文字是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字体系,用汉字来翻译西方的一些人名,一般采用音译法,这就是需要有一个转写的过程。有翻译过来的人名中,如果音节较少,并且有汉民族人名的特点,于是就借用过来作为汉人取名之用。
      如果翻译过来的人名第一个音节与汉语中的姓氏音同或音近,就直接作为人名。如:马丽亚、马丽、安琪、安娜、乔治等。
      还有发姓氏上之后加上翻译过来的人名,如余曼丽、惠丽娜、吴燕妮、许美妮、赵粟妲、萧约翰等。
      这些人名一般都带有外国人名色彩,具有洋味,迎合了一些人的崇洋心理。于是,一些洋场少年,也就朝向这条对髦方面而取名。近几年,在与外国人交往甚多的开放城市,这类人名也就从无意地取变成了有意地跟从。
      还有一种现象,由于日本文字体系中至今还有一部分汉字,并且日本名一般也是利用这一部分文字来取名,这对汉人取名也带来一些影响,利作日本人名中相连两个字入名。有的取名属于崇拜此人。如黄袅雄、田裕子(田中裕子的缩减)、薛巷健、杨宏田等。不过,这一部分人名可以看作是汉族本族的名字,因为从语音上并不具备日本民族语的特点,这些文字本来就是汉字。
      近年来,由于中日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至于有些汉名不仅是取用日本人名常用字词,甚至完全以日本人名的形式出现。比如,父亲姓张,母亲姓李,生了一个女儿,便取名为张李和子。和子,共同的孩子,取意很好,有些人对这种名字很欣赏。因为它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父姓代继。父姓与母姓都在孩子的姓名中体现出来的,它表时孩子不是父亲一个人的,而是父母两个人的,继承了又双方的血统。
      人名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是因为政治的干预,元代汉人多用蒙古名即是;二是出于有意或无竟的模仿。
      第八章《姓名预测学》辅导资料
      对姓名的字音字义也能直接测出某些玄机,不看任何符号或符或其它理论。例如(姓名学)中“风流符三”杨现珍例,女性将自己“珍贵”之部位轻易“现”出,自然婚姻曲折,红杏出墙。
      对《姓名学》之感悟,姓名之名以70年计分前后三十五年,以断具体事件,若加上姓,以全称之音,义、结合测字,字谜等资料,用以断其人整个一生之总概况,或重大事件,即该之大局(富贵贱夭……)。如:夏伟、其人。断之很难出名,欲出人头地艰难,何故?夏者,下也,落下,排挤下……伟者,名声(伟大)也,尾也这是以全局论,再以单名“伟”四用教材之各法逐一判断其条事项,又如:洪雪飞,断之平生之中会有破身流血之大灾,洪雪飞者;红红飞也!再如,《重庆晚报》9 
      6、3、2 
      2日刊登发自柱州21电,题为“八戒得怪病,四年喝稀粥”一篇消息。(为帮助老师积累资料,全文录下)”逝江顺泰县包羊乡上辽村青年夏盛库有“八戒”:戒肉鱼盐酸辣甜烟酒,至今已连喝了四年零3个月的稀粥,当地村民戏称为“八戒”。
      夏盛库现年33年,父母早亡,小学读了三年就跟一木匠师傅到福建打工,19 9 
      0年得了乙肝,吃了大量西药不见好转,他便据民间编方独自到山上找来一种草药,拿回家拌鸡蛋用菜油炒着吃,这样吃了一段时间后,乙肝似断了根,却又添了另外一种怪病,一日三餐吃饭配菜(原文如此),身体疲乏无力,大便带血,小便似菜油,夜间只能左侧身睡,否则上身就像火烧般难受(愚按:此与“夏”有关)他多次到数家医院诊治,或曰胃溃病,或曰胆襄炎,但怪临床仔细检查仍不明病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