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文学批评的新范式-接受美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文学批评的新范式-接受美学-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接受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获得怎样的评价,与其自身性质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我们也决不能把效果与评价仅仅看作作品单方面作用的结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一部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无论多么深刻,艺术上无论多么成功,都只是提供了产生效果的客观条件和可能。只有通过接受者主观意识的参与,这种条件和可能才会得到贯彻并转化为现实的效果。由于阅读和欣赏的动机与需要、认识水平和审美趣味、生活经历和艺术修养各不相同,不同的接受者从同一件艺术作品中接受的内容、接受的程度、对它的判断与评价以及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必然会不同。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差异,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一部作品的效果以及对它的评价始终存在着差异,始终在变化。文艺作品的效果和评价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常数,而是变化、流动的,是作品的自身性质和不同时代的接受意识辩证的统一。无视接受者意识在效果生成的过程中的作用,片面强调作品的决定作用,甚至以作品的一时影响与局部效果判断作品的优劣,这显然是不足取、不公正的。

  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的文艺批评理论和研究方法,仍然存在着某些缺陷,有一定的片面性。它提出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完善的解决。这些缺陷和问题仍有待于文艺理论工作者去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文艺的全过程应当视为一个整体,包括创作活动和接受活动两大方面,而两个方面的各个环节、各种要素虽然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它们又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彼此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割开来。因此,不适当地强调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对它作孤立的研究都可能导致绝对化、片面化的弊病。无视接受者和审美欣赏过程,单纯地以创作活动和作品为研究对象固然有失偏颇,但完全抛开创作过程和作品,把接受活动从文艺进程中孤立出来,接受研究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丧失其意义和合理性。因此,文艺批评和研究的方法论不应限制在一元化的可能性之中,而应当力求各种方法的多元综合运用。只有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我们才能正确而全面地解释文艺的本质、存在方式、作用方式和运动规律。

  其次,接受美学看到了欣赏者在文艺接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这显然是正确的。但过分强调接受者主观因素的作用,认为这种作用是艺术作品产生意义、价值和效果的决定性原因,这就未免有唯心主义之嫌。不适当地夸大接受者能动的创造因素对作品的形象、意义、价值、效果甚至历史地位的影响,便有可能带来相对论的危险。应当说,无论接受者具有多么大的主观创造性,对作品的理解与体验有多么大的差别,都不能完全脱离作品进行随心所欲的创造。我们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对的,但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以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为原型和基础,否则它们便不是哈姆雷特,而是与原著无关的另外一个人了。

  再者,伊尔提出了文艺作品“召唤结构”的理论,认为不确定性和空白是作品产生审美效果的重要原因,这当然有合理的一面,但不确定性和空白应当达到什么程度,才能既使接受者的能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又不至于给理解造成不必要的困难呢?这个问题看来也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

  文艺接受活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涉及的方面和问题相当广泛。接受美学虽然在这一领域作了深入而成功的探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令人信服的见解,但应当说,它的理论思维尚未结束,这方面的研究仍有待于继续和加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