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全集5》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曹禺全集5-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和所谓“诱人的爱情故事”,但我们看过这个戏,总不禁激动和振奋,受到
极大的鼓舞。

在戏一开始的序幕里,作者就生动地展开了一幅朝鲜人民热烈支援前线
的图景,鲜明地表现出人民战争的特点,阐明了这个战争乃是中朝两国人民
共同保卫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一场正义战争。因此,它才具有这样广泛而深
刻的动员力量。中朝人民所以这样积极参加这个战争,并非由于他们“好战”,
而是在党的教育下。根据自己切身的经验,深深懂得:要生存,要和平,就
不能害怕战争。作者在这里简练而有力地指示出这个战争的人民性和正义性
的特点。这是胜利的基础。毛泽东问志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物”而
是“人”。正因为我们贯彻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充分发挥了人的能动性,
尽管这个战争充满着困难和艰苦,尽管面前的敌人在武器装备上占有如何的
强大优势,中朝人民却毫无惧色。不管敌人加何强大,在觉醒了的人民面前,
它总是一只纸老虎。正是在这样思想的教育下,人民军队才成为无故的力量,
创造出惊天动地的英雄业迹来。《英雄万岁》中的人民和战士,都是热爱和
平的,但是他们清楚地懂得战争与和平的意义,正是为了保卫和平,他们才
自觉地去战斗,甚至不惜牺牲。他们对敌人,从来不抱任何幻想。正像第一
幕里步行机员玉保童说的:“帝国主义是属狗的,软的欺侮硬的怕。因为咱
们把他打疼啦,所以他才坐下来跟咱们讲和。。既打得它坐下来不解决问
题,这一次就把它打爬下,叫他爬在桌子底下跟咱们讲和。。”这是战士们
身上的朴素真理;正义的战争在战士们心目中,是闪烁着革命理想和革命荣
誉的光辉的事业,并不是像某些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认为的那样残酷和可
怕,是“痛苦的,没有欢乐的”祸害,不!《英雄万岁》中的人物,和现实
生活中的一样,都是意气风发,昂首阔步地迎接战争的考验的。把人民战争
说成是痛苦,用感伤和眼泪来描写战争,是不符合我们历史的事实的。《英
雄万岁》中的人物,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气概,不论是指挥员、战斗员,也
不论是男女大小,他们都那么热情洋溢,如生龙活虎。在他们身上,共同地
反映着一种生气蓬勃、热烈明快的调子。这些年轻人的心灵里,洋溢着共产
党的阳光,浑身充满着热力。就是这种热力,帮助他们战胜了坑道斗争中难
以想象的困难和艰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作者写出了坑道的艰苦,也反映
了战争的残酷性,但却没有感伤主义的情调,也没有阴森恐怖的气息。更多
的是战士们烈火般的革命热情,和一颗颗热爱祖国、热爱荣誉的心。“就是
天塌下来,也要想法把它接住!”这就是战士们的豪言壮语。在坑道生活最
艰苦的时候,他们写信给首长说:“我们到坑道已经七天。身体健康,精神
愉快。同志们情绪高涨,信心很足。虽有困难,不在话下。。”

“虽有困难,不在话下”,这两句简单而幽默的活,包含着多么崇高的
思想,豪迈的气概,和坚毅的性格啊。正像坑道指挥员曾国光说的:“咱们
从来就是脚踩着困难走向胜利的。”

《英雄万岁》也反映了战争中人的牺牲。作者没有用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感伤和怜悯的情调,来玷污上甘岭的英雄们。也没有把这些克服困难的行为,


写成是“求生的本能”。这里作者比较真实地体现了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第一幕里,当师长和政委与急躁拼命、不讲战术的雷团长争辩时,有这样
一段对话:

师长:(向团长)怎么啦?敌人把你给惹人啦?

团长:师长同志,请允许我到前边去指挥,夺不回阵地不回来见你!

师长:不回来到哪儿去?

团长:(冲动地)我情愿死在红岩岭上!

政委:如果死去能夺回红岩岭,我头一个去死!

参谋长:我也决不落后!

师长:我甘愿落后,决不奉陪。马上下达命令,停止反击!

看来一个人民战士,在战场上花费脑筋考虑的决不是个人会不会牺牲,
而是怎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得最大的胜利。上甘岭的英雄们,热爱祖国,
对生活有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他们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是现
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结合的典范。当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的时候,他们
斩钉截铁,义无返顾,连一分钟也不犹疑。《英雄万岁》中的聋战士和小战
士丁有志,就是这样的人。当他们为祖国、为革命献身的时候,完全没有像
有些人所想象和刻画的那样“复杂”,那么“柔肠百转”,或者先把个人利
益放在手心里反复掂量够了,才抱着殉道者的心情去“壮烈牺牲”。资产阶
级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才有“人情味”。在他们看来,英
雄人物和普通人是一样的,他们认为英雄的高贵品质和英雄所创造的业绩,
完全是偶然的,不可置信的,他们想象英雄人物同时必然也都是一些个人主
义者,或人格分裂的人,所谓:“英雄在就义之前,也有五分钟的动摇”。
记得过去有些人访问战斗英雄的时候,总是问:“当你决定牺牲的时候,你
怎样想的?”“你当时的思想怎样活动?你想到妈妈和爱情吗?想到自己的
生活和青春吗?”对这些问题,战士们的答复从来都非常简单:“我想到伟
大的祖国和毛主席。”“想到朝鲜人民和战争的胜利。”或者说:“我当时
只想着消灭敌人,什么也没想。”这样的回答,发问者当然很失望。因为他
们没有探索到“英雄内心的奥秘”。这些人总认为这样回答是不太真实的,
或者认为战士思想太简单,实际上,他们想探索的“内心的奥秘”,不过是
那些个人主义的阴暗、猥琐的东西。他们认为只有找到这一面,才合乎“人
情味”,才能打动人。抱着资产阶级观点的人,总是顽固地按照自己的精神
面貌去理解现实中的英雄,这就不能不严重地歪曲了人物的生活。《英雄万
岁》的描写,基本上是真实的,健康的,所以能够感动人,能够鼓舞人向上,
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但是,《英雄万岁》中的人物,也并不是什么“超人”,他们都是有血、
有肉、思想感情很丰富的人,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们按照各自的规律和特
点在生活着,前进着,正因为他们都是一些活生生的人,在紧张的战斗生活
中,他们有时也不免有缺点,出毛病。当问题没有搞通的时候,他们也会急
躁、烦恼,甚至冲突起来。像团长雷震、连长刘章、参谋长和战士马文明等
人,他们都有着不同个性,有的还有错误思想,这在现实生活里,也是真实
的。在前进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同各种落后现象的不断的斗争。而每一次
斗争的胜利,都会给革命带来一些新的经验,推动革命前进一步。这个戏描
写了这些落后现象,但没有淹没积极的革命的主流。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的激


流中,这些都不过是一些小小的漩涡和浪花。这样的描写,是符合现实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英雄万岁》这个戏是十分成功,没有一点缺点的。
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要求上,这个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还是很不够的。在
人物塑造方面,还不很鲜明突出。特别感到不足的,是在反映这样一个伟大
战役的作品当中,对党的领导,对部队政治工作和政治工作人员的作用,表
现得太不够了,唯一的团政委描写得也较为无力,这是不符合部队实际情况
的。

总之,在处理战争题材的问题上,《英雄万岁》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积
极的,健康的,鼓舞人向上的。在抗美援朝已近十周年的今天,人民在总路
线的光辉照耀下,以冲天干劲,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时候,重温一下过去艰
苦的战斗生活,用上甘岭的英雄们那种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精神
来砥砺和鼓舞我们前进,是非常有意义的。经过几年的和平生活,也许有人
对战争的“火药味”已经感到不大习惯了,但是不要忘记,我们过去革命斗
争的历史,绝大部分都是充满“火药味”的。这正是中国革命的特点。更不
要忘记,只要有帝国主义存在,人类就不能完全避免“火药味”的威胁。我
们热爱和平,并愿像上甘岭的英雄一样,为和平事业贡献我们一切的力量。
但是,我们也时刻警惕着帝国主义在“和平”的烟幕掩护下的一切新的战争
阴谋。决不允许用“和平主义”的麻醉剂来松懈革命斗志,解除我们的思想
武装。

(原载《戏剧报)1960年第 
4期)


漫谈剧作

从前,我是不大明确为什么而动笔的。如果说有个目的,那就是为了揭
露旧社会,要打倒眼前一些使我们活不下去的人。然而想得也很不彻底:怎
样打倒呢?打倒以后的世界是怎样的呢?谁来坐天下呢?因此打的时候也是
软手软脚的,打不中旧世界的要害,不明确谁是真正的敌人,谁是真正的朋
友,准是我们自己人。

后来,一读再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才开始懂得了
这个“我们”首先是工农兵,是劳动群众,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这以后,
知道了这个“我们”也包括了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人士。文艺工作者要
为工农兵服务,要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文艺工作者必须进行自我改造,
必须采取无产阶级的立场,才能接近人民群众,才能正确地看见今天的时代。
而且只有深人生活,参加人民的火热斗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真
实地、深刻地反映我们的丰富无比的新世界,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来提高广
大群众的觉悟,鼓舞人民群众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一切创作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我们才能谈剧本创作的其
他问题。

创作的道路总得要自己走的。我们必须依靠党的领导,也需要许多老前
辈的指点。但写作还是靠自己。因此,就要善于学习,老老实实地学习,实
事求是,不能浮夸。比如说,自己知道多少,就浮夸不得。有一句话:“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老老实实的习惯非常可爱,但并不
是每个人都有的。

我是有过这种不知以为知,甚至不懂装懂的痛苦经验的。不知以为知虽
然不好,还情有可原,因为往往我们不明白自己的无知,以为自己所知道的
那一点学问就是全部学问,所以有时不懂,或不甚懂,却以为懂了。然而不
懂装懂,实在可怕。这“装”字就不大好,至少是不谦虚的表现。我想,“装
懂”的时候总该有些窘促的,但如果那时候还有些得意,离开“知”这一条
路便更远了。

因为想学习,才知道要读书。读了后,我才发现世界上原来有这么多好
东西,过去知道的是多么少。小时候读书,记得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
不足。”原来一个人不是天生就知道不足的,总是学了,下了一定的劳动,
才知道不足。知道不足是件好事,但真知道不足,不足在什么地方,要下一
些功夫才能明白。

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以为必须真知道了,才可以写,必须深有所感,
才可以写。要真知道,要深有所感,却必须下很大的劳动。

我写过一点东西,常是写不好,写不好,可以列举很多原因,但主要的
还是因为自己不真知道,不深有所感。

一个剧本总是有“理”有“情”的。没有凭空而来的“情”和“理”,
“情”和“理都是从生活斗争的真实里逐渐积累、发展、蕴育而来的。真知
道要写的环境、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感情,很不容易。只有不断地在深入生活
的过程中体验和思索,才能使我们达到“真知道”的境界。

对环境、人物和思想没有理解透,甚至不太明了就动笔,是写不出很动
人的作品的。不很动人的剧本里常有两种现象:一种是“理”胜于“情”。
作者的精神仿佛只围着一种抽象的“道理”转。戏里没有什么情节,没有什


么人物,没有多少生活的真实感。“道理”纵好,也是不落实的。

剧本总是为着一种思想才写的,古往今来也没有一个剧本不包含某一阶
级的思想的。但作品中的思想并不就是某一个人物说的台词,也不全是指某
一种曲折的情节所显示的倾向,一个剧本的主题有时可能用一句话概括起
来,有时可能是某一个人物所说的一句台词,有时也可能在人物的互相辩论
中表现出来。但不管怎么说,一个剧本的“理”似乎不能限于这一点。这“理”
可以说是通过真实的人物,巧妙合理的结构,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的气氛,
以及作者无处不流露的深厚的情感,合在一起,透露出来的统一的思想结论。
剧本的“理”只有一个,是统一的。这个统一的“理”应该渗透在人物的塑
造里,情节的安排里,以及丰富多样的语言里。“理”是整个剧本的“灵魂”。
人何曾见过“灵魂”,但人的一进一退,一言一行之间,往往使人感到它的
存在。因此“理”是我们读完剧本后油然而生的一种思想,仅仅依赖剧本的
某一部分,某一个人物,某一段精辟的语言,是不能得到这种结果的。

这样的“理”常是不能立刻掌握得住的,严格他说,也是不能轻易看得
见的。因为,别人告诉你这个“理”,不等于你看见了这个“理”。当然,
这“理”也不能轻易写得出来的。要下很多艰苦细致,真是“磨人”的功夫。
人物、语言、故事,都应该体现得出这个“理”来。作者的“理”在剧本中
是无所不在的,正如作者的“情”在剧本中无所不在一样。然而我们有时把
“理”看得太简单了,抓住有修养的同志的一句话就用,抓住书本上的一段
结论就用,以为有了这些,就可以随心所欲,发展成为剧本中的“理”了。
这里面当然有“理”,而且常是能启发我们的。但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