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医医小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28-医医小草-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桂枝汤。苦头痛者必衄。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 
之故也。病患不恶寒而但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其不可下者,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 
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者宜五苓散,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 
下之太早故也。所以成痞者,误下故也。 
金匮云∶阳毒咽痛吐脓血,面赤斑如锦纹,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面青如蓝靛,身 
痛如被杖,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主之。 
金匮云∶病微饮,短气,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治病法解一
属性:治外感如将,(意在去其所本无,所谓急则治标。)治内伤如相,(意在复其所固有,所谓缓 
则治本。)治心肺如羽,(药当从轻)。治脾胃如衡,(药当从平。)治肝肾如权。(药当从重。) 


治病法解二
属性:古人治外感,有汗吐下三法。治内伤有温清和三法,其实皆治肺胃也。肺寒实则汗 
之。胃寒虚则温之。肺胃虚热,治以清和。肺胃实热,治以吐下。此至当不易之法,时医 
不识,调理肺胃,归宗脾肾,去古远矣。 


素问摘要
属性:脏腑为病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 
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肿,膀胱不利为癃闭,不约为遗溺,胆气郁为怒。诸病所属者∶诸 
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 
疮痛痒,皆属于心。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 
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胀腹大,诸病有声,按 
之如鼓,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热督 ,诸禁鼓栗,如 
丧神守,诸病跗肿,疼酸惊骇,诸逆冲上,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四时所病者∶春善病鼽 
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此病机之要旨也。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寒淫于内,治以辛凉,佐 
以甘苦,以咸泻之。暑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 
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火淫于内,治 
以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此治法之要则也。 


三证合参
属性: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恶寒,体疼,呕逆,脉寸尺俱紧者,名曰伤 
寒。此风寒脉证之提纲也,分言之六经,各有专证,各有异脉。太阳受病,寸尺俱浮。阳 
明受病,寸尺俱长。少阳受病,寸尺俱弦。太阴受病,寸尺俱细。少阴受病,寸尺俱弱。厥 
阴受病,寸尺俱微而缓,故曰脉异。太阳汗不出名伤寒,汗自出名中风。阳明能食为中 
风,不能食为伤寒。少阳耳聋,目赤,胸满,心烦,为中风;头痛,发热,而脉弦细,为 
伤寒。太阴中风,手足自温,伤寒自利,不渴。少阴中风,自利而渴,伤寒欲吐欲寐。厥 
阴中风,舌卷囊缩,伤寒饥不欲食。故曰证专在三阳,脉则浮,三阴脉则沉,其缓紧迟 
细则一。若浮不缓,不紧,而滑数,沉不细,不迟,而濡急,则即风温与湿温之脉。再审 
其证,庶无错误。至于阳证见阴脉,阴证见阳脉,舍从两难,乃系疫证,与寒温异治矣。 
寒本阴邪,何以伤寒证中又有中风?温乃阳邪,何以温证之中,又有湿温?要知阴 
中有阳,阳中有阴。寒证中伤寒是主,中风是宾。温证中风温是主,湿温是宾。湿温与 
伤寒相对待,风温与中风相对待。而疫则有寒有温,温疫是其常,寒疫是其变。知常知 
变,知对待,知宾主,可与言阴阳互根之理矣!彼囿于一偏者,不肆用寒凉,即概用温 
补。曾亦思偏寒偏热之证,不多见耶。 


说寒
属性:寒最要者,表里二字。而表里中,又有兼风兼湿之别。风寒病太阳,湿寒病太阴。伏 
气治少阴,感冒治少阳。第拘标本言,少阴太阳司此气耳。余惟太阴亦多,至少阳阳明 
厥阴三经,即系寒病,每从热化,和解可也。当与前六气参看。 


说温
属性:温热之论,叶香岩寻其源。风湿之分,陈平伯溯其流。厥后吴氏鞠通,祖述叶案,而 
着《条辨》。王氏孟英,宪章平伯,而纂《经纬》。治温津梁诸书备已。然一则界划三焦, 
一则伏气未达,智者一失,殊为二先生惜。今将风湿分两段,持前人言,以明其义,庶长 
夜一灯,不致盲人摸索。 


风温
属性:吴鞠通曰∶风有温有寒。风寒之风,此风从北方来,乃触发之寒风也。最善收引,阴盛 
必伤阳,故首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而为头痛,身热等证。太阳阳腑也,伤寒阴邪也,阴盛 
伤人之阳也,故曰风寒。风温之风,此风从东方来,乃解冻之温风也。最善发泄,阳盛必伤 
阴,故首郁遏太阴经中之阴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头痛,身热等证。太阴阴脏也,温热 
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故曰风温。 


湿温
属性:叶子雨曰∶湿温之因有三,阳脉濡而弱,阴脉小而急,此先受暑,后中湿,乃暑邪蒸湿 
者是也。证见两胫冷,腹满,又胸头目痛,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由先伤于脾,因而 
中,湿热相搏者是也。脉濡弱,舌苔白或绛底,呕逆口干,不能汤饮,胸满闷,身潮热,汗 
出稍凉,少顷又热,此春分后,秋分前,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三气合行,加以天气 
热下降,地气湿上腾,由口鼻吸受,着于脾胃者是也。误治变证,非一端所能尽。夫湿自外 
来,上焦气分受之,潮热,自汗,表之不解,清之不应,宜宣通气分。若冒雨雾,湿留太阴,肌 
表发热,自汗,不渴,不饮,舌苔灰白,粘腻,身虽热,不欲去衣被者,宜解肌和表。论证不清, 
鲜有不偾事者。 


说疫
属性:疫者,役也。犹徭役之谓,多见于旱潦兵燹之余,烈日郁蒸,尸骸之气,与亢胜之气,混 
合化而为厉毒,散漫于天地之间,受之者大则一郡一城,小则一村一镇,互相传染,所感之 
因虽同,所患之证不一。如东坡所论寒湿之疫也,东垣所论虚疫也,吴又可所论湿热相搏之 
疫也,余师愚所论暑燥之疫也,故刘温舒《素问遗篇》有五疫之刺,庞安常《总病论》有五色 
之治,然不可泥也。越人《五十八难》言,伤寒有五,其中风,伤寒,湿温,热病,证脉委曲详 
尽,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盖随其经所在而取之。盖天地 厉之气,不可以常理测, 
不得以常法治。彼见温病,动手发汗,是误以伤寒法治温病。每遇疫病,往往失下,则又是 
以温病法施治于疫,更误之甚矣。 


辨证
属性:x发热x 
寒证发热恶寒者,病发于太阳也。无热恶寒者,病发于少阴也。温疫发热是潮热,非若 
伤寒壮热,初起间有恶风,及次日即口渴畏热。而疫证憎寒壮热,有如瘅疟是已。 
x呕利x 
少阳胆木,挟火披猖,呕是上冲,利由下迫,此谓风温之呕利也。中虚始利,聚饮而呕, 
此湿温之呕利也。若夫胃气不降,肺气不和之呕利,疫多有之。盖或温或疫,凡呕利者,是其 
邪之出路,不可遽止,寒病反是。 
x诸痛x 
头痛目痛,太阳阳明伤寒者不至侧倾难举,温与疫则头痛如劈,两目昏瞀,势若难支, 
骨烦疼,腰如被杖。寒病责在伤阳,温疫责在亏阴。 
x肢冷x 
在寒证是肾阳不通,在温证、疫证是肝阳不宣,所以寒踞少阴,与热伏厥阴有别。 
x鼻衄x 
寒证见之是邪气之将退,温疫见之乃邪气之正进。 
x蓄血x 
寒证当汗不汗,热结膀胱,温疫当下失下,火郁膜原,均有此证。凡发热不退,小便自 
利,其人如狂,而喜忘者皆是。 


治法
属性:寒病宜汗者,是外感之风寒。而中寒则宜温,虽有里证,总以先汗后下为是。温病风温 
慎汗,治当辛凉,湿温禁下,治宜苦寒。疫病表里双解,内外分消,偏汗偏下,两非所宜。 


指南
属性:病证有相类者,不可不辨。湿从寒化曰痹,湿从热化曰痿。中风,寒中衰食饮,热中消 
肌肉。厥冒血厥由风,气厥由痰,煎厥是风,薄厥是热,痛厥是寒,蛔厥是湿。此风痹痿厥相 
类而实殊。重阳者狂,重阴者癫,阴阳相搏者痫,津液两亏者痉,此癫狂痫痉,相类而实殊。 
清不升则呕,浊不降则吐,清浊不分则哕,营卫不和则噫,此呕吐哕噫,相类而实殊。气分 
六聚, 癖是已,血分五积, 瘕是已,此 瘕癖,相类而实殊。虚损宜补精,劳瘵宜攻血, 
蛊宜开肺,膈宜调胃,此蛊膈虚劳,各从其类。 
黄瘅黄汗,湿与风别,脏结脏燥,寒与热分。咳嗽当别痰饮,消渴须分寒水。水逆火逆,少阴 
手足不同。风温湿温,太阴手足各异。九痛七疝,虚实自喜按拒按而定。三冲五郁,燥湿由 
善怒多恐而明。各门别类,毫厘千里,医当辨记,勿谓不然。 


审脉
属性:浮沉以审表里之虚实,迟数以审脏腑之寒热,大小以审邪气之进退,长短以审正气之 
浓薄,滑涩以审血气之盛衰,左右以审生克之顺逆,合望闻问思过半矣。此所云者,聊举一 
隅,是在善悟者,触类旁通可耳。 


附∶游艺志略
属性:x营卫,血气也。何以《内经》或云一昼夜五十周于身,或云一昼夜一周于身?其运 
行之道,生会之理,盍详陈之。x 
答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有三气存乎其间。譬如阴静也。阳动也。所以使其动静者, 
又一也。识此则明三才之指归,知互根之为用矣。营主血,卫主气,然营血何以能循行 
经脉,卫气何以能濡润皮毛?盖血中有气,气中有血,不可斯须之相离,此即阴阳互根之 
理也。请参中西之说以证明之。西士言食入于胃,其精汁有微丝液管吸至颈,过肺入心, 
化赤为血,由总脉管达下焦,散布十二经脉,此即行十六丈二尺,脉道以应漏水百刻,五 
十度周于身之营血也。经言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 
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又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 
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周营不休,五 
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者是也。人之饮食五味杂投,奚能无毒?其清者,奉心 
化赤为血。其浊者,积于胸中,随经脉中之血气,出诸气街,散布周身,以卫护阳气,故 
谓之卫气。西士言血由脉管之尾,入微丝血管,缠布周身,以充肤热肉。其所谓微丝血 
管者,孙络也。微丝血管之血行遍周身,渐并渐粗,而入回血管。回血管者,络脉也。血 
入回血管,则其色渐变为紫,中含毒瓦斯故也。其管两支,一支向上,一支向下,皆与十二 
经脉,逆顺皆行,至总回管入心右房,由心至肺,呼出毒瓦斯,吸入生气,其血复变为赤。 
从心左房而入总脉管,往来如环,昼夜不息。经言谷始入胃,其精微者,先出胃之两焦,以 
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搏而不行,积于胸中,命曰气海者也。西士言脉管 
内其血行速.微丝血管内,其血行迟,查得总脉管内,每秒时行十二寸,足脉管内,每 
秒时行二寸有奇,微丝血管内,每分时只行一寸。经言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 
昼日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又言卫气常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日 
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 ,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 
其气上行者也。 
夫《营卫生会篇》所谓一日一夜,五十度周于身者,乃奉心化赤之血,由心入总脉 
管,散布三阴三阳之十二经脉,行八百十丈脉道之营气也。《岁露篇》所谓一日一夜,行 
身一周者,乃脉管之血气,由三焦气街,出诸孙络,挟阳明悍气,缠布周身,充肤热肉, 
淡渗毫毛之卫气也。《营卫生会篇》所谓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者,乃络脉中 
之气血,行遍周身,渐并渐粗,而入络脉也。络脉有阴阳之分,阳络浮于肤表,阴络沉于 
肌里,皆与十二经脉管交相逆顺而行。缘人昼则寤,寤则动,动则阳气浮,故络脉中之 
气血,行阳络者多。夜则寐,寐则静,静则阴气沉。故络脉中之气血,行阴络者多。是 
皆奉心化赤之血,从经脉而行孙络,从孙络而入络脉,一气营运,循环不息耳。然经以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此中界限,分划甚严。盖脉管之血色红,既出三焦气街,入孙络色 
即兼紫,挟阳明悍气之毒故也。入络脉其紫色较重,必待入心出肺,呼出此毒瓦斯,吸入 
生气,其血复变为赤,落心左房,而入脉管,是脉管中营运之血气,为营,清而无毒也。孙 
络络脉中之气血为卫,浊而有毒也。学人当知同一荣养百骸之气血,而泾渭分明,不容 
紊乱也明矣。其治病大法,亦当从兹悟入。风寒由毛窍袭入者,宜达表。由口鼻吸受者,宜 
攻里。沙瘴一证,刮则泻孙络中之热毒,刺则泻络脉中之热毒,故刺出之血紫病轻,深 
紫病重,色黑则危。盖暑秽之毒,随阳明悍气,至总脉管,入心,入心则死矣,凡百伤 
寒温暑,从可类推也。若夫《岁露篇》所谓卫气之行,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日下一 
节,九日而上出缺盆,与一日一夜,五十度,周于身之行度,迟速不侔者,盖出三焦气街, 
入孙络之气血,缠布周身,如日绕天之外,故其行迟。经脉阴阳逆顺偕行络脉中之气血,如 
月行地之中,故其行速。或谓江河窄处水流急,宽处水流缓,何以脉管阔处血行速,而 
出气街之气血,挟阳明 悍之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