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寿世保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42-寿世保元-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芩连清热解毒。二陈化痰。楂曲理脾。百病自却去矣。更宜戒酒色。慎起居。 
一论四时不正之气。寒瘴时气。山岚瘴气。雨湿蒸气。或中寒腹痛吐利。中暑冒风吐泻 
中 
湿身重泄泻。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或饮食停滞。复感外寒。头痛憎寒。或吐逆恶心。胸 
膈痞闷。或发寒热。无汗者。宜藿香正气散主之。(方见霍乱) 
一论四时伤寒。瘟疫时气。及山岚瘴气。寒热往来。霍乱吐泻。下痢赤白。或出远方。 
不服水土。并治之。 
x金不换正气散x 
苍术(二钱米泔浸) 陈皮(一钱五分) 浓朴(八分去皮姜汁炒) 藿香(三钱) 半夏(二 
钱汤泡姜汁炒) 甘草(八分) 
上锉。姜、枣煎服。有湿。加白术、茯苓。名除湿汤。头痛。加川芎、白芷。潮热 
加柴胡、黄芩。口燥心烦。加柴胡、干葛。冷泻不止。加木香、诃子肉、豆蔻。疟 
疾。加常山、槟榔、草果。痢疾。加黄连、枳壳。去藿香。咳嗽。加桔梗、杏仁、五 
味子。喘急。加麻黄、苏子、桑白皮。身体疼痛。加麻黄、桂枝、赤芍。感寒腹痛 
加干姜、官桂。呕逆。加丁香、砂仁。气块。加三棱、枳壳、槟榔、小茴香。 
极热。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腹胀。加香附、枳壳、白豆蔻。胸胁胀满。加枳实 
、砂仁、莪术。两足浮肿。加木瓜、大腹皮、五加皮。加人参、茯苓、草果。名人参 
养胃汤。加川芎、官桂。煎吞安肾丸。治脾胃肝肾俱虚。风入四体。筋骨缓弱不仁。仍 
早晨常服炒黑豆淋酒。 
一论伤风伤寒。头目不清。如被疫气所侵之人。少觉头昏脑闷。急取嚏之。毒瓦斯随散。 
永无传染。真仙方也。 
x救苦散x 芎藿藜芦三。雄芷皂角四。玄胡牡丹皮。朱砂为伴侣。一点透玄门。起死回 
生路。有人知此术。永无伤寒苦。 
川芎 藿香 藜芦(各三钱) 牡丹皮 玄胡索 朱砂(水飞各三钱) 雄黄(水飞) 白芷 
牙皂(各四钱) 
上为末。用一些儿。先噙水在口中。以竹筒吹入两鼻嚏之。出清涕为佳。凡畜类受瘟者 
吹之即愈。 

卷二
中暑
属性:脉虚微细弦芤迟。皆属于中暑。不可汗下。但解热利小便为要。 
夫暑者。乃长夏盛热之令也。人当避酷热之亢。相安于燔炙之宜。毋冒灼灼。毋致怆怆 
其 
知道者。夏以养阴扶阳。顺之则祥。逆之则殃。故三伏炎炎。三暑蒸蒸。腠理开泄。真气不 
藏。孙思邈云。长夏宜服五味子、人参、麦门冬。以固耗散之金。真气不足者。倍加人参。 
其不善养者。坐卧于风凉之处。扇不息于寝寐之时。或拭以冷布。或浴以凉泉。则腠理寒侵 
逆其时令。即病曰伤暑矣。其藏于肌表之间。至秋收敛阳回。邪正交争。故寒热兢兢作病 
名曰疟者也。其有过食瓜果。好饮梅浆冷水。吞泉噙水。及爱食凉汤生蔬。此伤暑于肠胃 
或为霍乱等症。遗于秋病发。曰痢疾脾寒等症。此有人伤于暑者也。饥渴于道途。及乘虚 
而冒暑。或运气之兼胜而病。曰暑病。感之深者曰中暑。皆作头疼昏愦发热。伤寒则身热而 
脉大。惟伤暑则身热而脉小。又有暑风者。神昏身体拘急。类若中风 病相似。此为极重之 
候。盖必其人元气素弱。真阴不足。感于金消水涸之时。则内外两虚。法当清补。倍加生脉 
散。缘夏乃阳外阴内。表里不实。清暑益气汤。最为精确。以香藿饮为却暑之药。 
一论暑者。天地炎热之气。中之多成吐泻。身热头痛烦渴。甚则昏迷不知人事。如遇是 
病。 
切不可饮以冷水。令卧湿地。当以热汤灌之。俟其苏醒。投之以药可也。盛暑切戒劳苦淫欲 
之事。谚云。六月莫入房。胜似灸膏肓。诚哉是言也。虚弱之人。尤宜谨焉。 
一论凡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燥热。恶热。 
扪 
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天热外伤肺气也。宜人参白虎汤主之。 
(方见伤寒) 
一论凡人之暑。于深堂大厦而得病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战而急。肢节痛 
而心 
烦。肌肤大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辛温之剂。以解表散寒。 
五积散主之。(方见中寒) 
一论伤暑。则脉虚而身热。口燥咽干。或吐或泻。或背恶寒者。盖暑伤心。心不受邪。 
则包络受之。包络相火。以火助火。则热盛而昏不醒也。大抵清心利小便为主。 
x黄连香薷饮x 
川浓朴(去皮姜汁浸炒五钱) 白扁豆(微炒五钱) 香薷(去土五钱) 加黄连姜汁炒。名 
黄连香薷散。 
上锉一剂。水煎。入酒一分。澄冷。不拘时服。热则作泻。心烦热多。或吐逆。加姜汁 
炒黄连。手足搐搦。不省人事。加黄连、羌活。小便不利。加滑石、赤茯苓。吐。 
加藿香、陈皮。少加姜汁。呕。加生姜、半夏。口渴。加干葛、天花粉。泻痢。加 
白术、茯苓。脉虚弱。加人参、五味、麦门冬。虚汗不止。加黄 、白术。心烦躁 
加栀子、姜炒黄连。调辰砂末服之。胸膈饱闷。加枳壳、桔梗。 
一论伤暑饮冷。当风取凉。呕吐不止。用二陈汤合香薷饮。加生姜、乌梅。煎服。 
一论一切外感风寒暑湿之病。内伤饮食生冷之症。悉宜此方。 
x二香散x 
香薷(一钱二分) 扁豆(炒) 浓朴(姜汁拌炒) 黄连(姜汁炒) 藿香 半夏(姜汁炒) 
陈 
皮大腹皮 桔梗(去芦) 紫苏 白茯苓(去皮) 苍术(米泔浸) 白芷(各一钱) 甘草(二 
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一论夏月中暑危笃。而大便下血者。 
x香薷解毒汤x 
旧香薷(三钱) 浓朴(姜炒) 白扁豆(炒) 山栀(炒) 黄连 黄柏(炒) 黄芩(炒各一 
钱) 
上锉。水煎服。 
一论伤暑身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者。此胃脘积热也。 
x益元散x (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白滑石(水飞六两) 粉草(微炒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加蜜少许。热汤冷水任下。如欲发汗。以葱白豆豉汤调下。或 
用生蜜和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凉水研化服亦可。 
一论伤暑身热。口干烦渴。心神恍惚。小便赤涩。大便泄泻者。此脾胃虚而阴阳不分也 
宜服。 
x五苓散x 
猪苓(二钱) 泽泻(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肉桂(五分) 
上锉散。白水煎服。本方去桂。名四苓散。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加辰砂。名辰砂 
五苓散。一方。加大黄。治初痢。亦治积聚食黄。并酒疽。量人虚实。多则三钱。少则二 
钱。须煎药八分熟。然后入之。阳毒。加芍药、升麻。去肉桂。狂言乱语。加辰砂、酸枣 
仁。头痛目眩。加川芎、羌活。咳嗽。加五味、桔梗。心气不定。加人参、麦门冬。 
痰多加半夏、陈皮。喘急加马兜铃、桑白皮。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气块。加 
三棱、莪术。心热。加黄连、石莲肉。身痛拘急。加麻黄。口干嗳水。加干葛、乌梅 
眼黄酒疽及五疽。加茵陈、木通、滑石。鼻衄。加栀子、乌梅。伏暑鼻衄。加茅根 
煎。调百草霜末。五心热如劳。加桔梗、柴胡。有痰有热。加桑白皮、人参、前胡。 
水肿。加甜葶苈、木通、滑石、木香。 
吊肾气。加吴茱萸、枳壳。小肠气痛。加小茴、木通。霍乱转筋。加藿香、木瓜。小 
便不利。加木通、滑石、车前子。喘咳心烦不得眠。加阿胶炒。疝气。加小茴香、川楝 
子、槟榔、官桂、姜、葱。入盐一捻同服。女子红汗。加桃仁、牡丹皮。呕吐。去桂。加半 
夏、生姜。 
一论伏暑作寒热未解。宜五苓散合白虎汤主之。伏热后。或冷水沐浴。或吃冷物。清气 
在脾。令日作寒栗壮热。浑身洒淅。更加桂出汗。便解。 
一论伤暑烦渴。小便不利。大便泄泻者。宜用香薷散合四苓散。名薷苓汤。加木通二钱 
滑石三钱。内热心烦。加姜炒黄连八分。山栀三钱。调辰砂末。虚。倍加人参三钱。 
一论伏暑身体倦怠。神昏头重。吐利。宜服。 
x十味香薷饮x 
黄 (二钱) 人参(三钱) 白术(二钱) 白茯苓(二钱) 陈皮(二钱) 浓朴(一钱) 木 
瓜(二钱) 香薷(二钱) 扁豆(三钱) 甘草(一钱) 
上锉。水煎。温服之。 
一论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痛。或 
气高 
而喘。身热而烦。心下痞闷。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利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 
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未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热未消。必加以迟迟。病虽互换少瘥。 
其脉暑湿合则一也。宜清燥之药治之。用 
x清暑益气汤x 
黄 (蜜炙一钱) 苍术(米泔浸一钱半) 升麻(一钱) 人参 白术(去芦) 陈皮 神曲(炒 
)泽泻(各五分) 甘草(炙) 黄柏(酒炒) 当归(酒洗) 青皮(去穣) 麦门冬(去心) 
干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上锉一剂。水煎服。 
一论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小便涩。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 
板齿 
燥。脉弦细虚迟。表里中 也。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香薷、扁豆。有热。加黄 
芩。 
一论外不受寒。止是内伤冰水冷物。腹痛泄泻。或霍乱吐逆者。宜理中汤。加神曲、麦 
芽、苍术、砂仁。此专治内。温中消食也。 
一论注夏者。属阴血虚。元气不足也。夏初春末。头疼眼花。腿酸脚软。食少体弱。五 
心烦 
热。口苦舌干。精神困倦。无力好睡。胸膈不利。形如虚瘠。脉数无力。是名注夏。宜服 
x参归益元汤x 
人参(去芦五分)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怀熟地黄 白茯苓(去皮) 麦门冬(去心 
各一钱) 五味子(十粒) 陈皮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七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枣一枚。乌梅一个。炒米一撮。水煎服。饱闷。加砂仁、白豆蔻。恶心。加 
乌梅、莲肉、炒米。哕。加竹茹。烦躁。加辰砂、酸枣仁、竹茹。泻。加白术、山药 
、砂仁、乌梅。去熟地、知母、黄柏。小水短赤。加木通、山栀。胃脘不开。不思饮 
食。加浓朴、白豆蔻、益智仁、砂仁、莲肉。去熟地黄、黄柏、知母。腰痛。加杜仲、破 
故纸、小茴香。腿酸无力。加牛膝、杜仲。皮焦。加地骨皮。头目眩晕。加川芎。 
虚汗。加黄 、酸枣仁、白术。梦遗。加牡蛎、山药、辰砂、椿根皮。虚惊烦热。加辰 
砂、酸枣仁、竹茹。口苦舌干。加山栀、乌梅、葛根。 
一论夏月最难调理。而途中尤甚。故附方预却暑毒。清热解烦。可免中暑霍乱泄泻痢疾 
等症。 
x驱暑益元汤x 
人参(一钱二分) 白术(去芦一钱五分) 五味子(十粒) 白芍(酒炒)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五分) 陈皮 知母(酒炒) 香薷(各七分) 黄芩(炒三分) 白茯神(去皮木 
一钱) 
上锉。生姜煎服。 
一论途中伤暑而作水泻。腹痛烦渴者。行人不服水土。夏秋月宜随身备此丸以防之。 
x胃苓丸x 
苍术(米泔浸炒一两) 陈皮(一两) 浓朴(姜汁炒 
一两) 白术(去芦土炒一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 肉桂(五钱) 猪苓(一两) 泽泻( 
一两) 人参(五钱) 黄连(姜汁炒一两) 白芍(炒一两) 甘草(炙五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清米汤下。一论此方清上焦热。润肺 
生津止渴。 
x清上梅苏丸x 
乌梅(不拘多少清水洗净取肉半斤) 白砂糖(半斤) 
上为细末。入南薄荷头末半斤。共捣成膏。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口中噙化。行路 
备之。解渴最妙。 
x千里梅花丸x(长途备用) 
枇杷叶 干葛末 百药煎 乌梅肉 蜡梅花 甘草(各一钱) 
上俱为末。用蜡五两。先溶蜡开。投蜜一两。和药末捣二三百下。丸如鸡头实大。夏月 
长途。噙化一丸。津液顿生。寒香满腹。妙不可言。 
一夏末秋初。热气酷烈。不可于中庭脱露身背。受风取凉。五脏俞穴。并会于背。或令 
人扇 
风。或袒露手足。此中风之原。若染诸疾。便服八味丸。补理腑脏。御邪气。仍忌三白。恐 
冲克药性。 
一人盛暑发热。胸背作痛。饮汤自汗。用发表之药。昏 谵语。大便不实。吐痰甚多。 
用十全大补一剂顿退。又用补中益气加炮姜二剂全愈。 
一人夏月入房。食水果腹痛。余用附子理中汤而愈。有同患此者不信。别用二陈芩连之 
类而死。 
一人虽盛暑。喜燃火。四肢常欲沸汤渍之。面赤吐痰。一似实火。吐甚。宿食亦出。惟 
食椒 
姜之物方快。余谓食入反出。乃脾胃虚寒。用八味丸及十全大补。加炮姜。全愈。不月平复 
一伤暑与伤寒俱有发热。若误作伤寒治之。则不可也。盖寒伤形。热伤气。伤寒则外恶 
寒而脉 
浮紧。伤暑则不恶寒而脉虚。此为异耳。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治宜小柴胡汤。渴。加知母、石膏。或人参白虎汤。天久霪雨湿令大行。苍术白虎汤。若 
元气素弱。而伤之重者。清暑益气汤治之。 
x八味丸x(见补益) x补中益气汤x(见内伤) x十全大补汤x(见补益) x附子理中汤x(见中寒) 
x六味丸x(见补益) x小柴胡汤 白虎汤x(俱见伤寒) 

卷二
中湿
属性:脉浮而缓。湿在表也。脉沉而缓。湿在里也。或弦而缓。或缓而浮。皆风湿相搏也。脉 
经 
曰。湿家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而身色似熏黄也。湿者。因坐卧湿地。远行涉水。或冒风雨 
久着汗衣。多食生冷湿面。酒后多饮冷水。类能致之。不自觉耳。盖湿能伤脾。脾土一亏 
百病由是生焉。滞而为喘嗽。渍而为呕吐。渗而为泄泻。溢而为浮肿。湿淤热则发黄湿 
遍体。则重着。湿入关节。则一身尽痛。湿聚痰涎。则昏不知人。至于为身热。为鼻塞。为 
直视。为郑声。为虚汗。为香港脚。为腹中胀。脐下坚。为小便难。大便自利。皆其症也。治 
湿之法。必以健脾燥湿分利为主。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苍术、白术、茯苓、 
猪苓、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