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寿世保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42-寿世保元-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湿之法。必以健脾燥湿分利为主。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苍术、白术、茯苓、 
猪苓、泽泻、车前之类。或因湿而生痰。故用二陈汤加羌活、防风、酒芩。去风行湿。盖风 
能胜湿故也。大抵宜微汗及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是其治也。 
一论中湿而一身尽痛者。乃风湿相搏。邪在表也。 
x除湿羌活汤x 
羌活(一钱五分) 防风 升麻 柴胡(各一钱) 本 苍术(米泔浸各二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中湿而肿胀泄泻者。乃湿伤脾。邪在里也。 
x渗湿汤x 
苍术(米泔制) 白术(去芦) 陈皮 猪苓 甘草(三分) 泽泻(一钱) 浓朴(姜炒) 
抚芎(各七分) 砂仁 香附 茯苓(各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姜、枣、灯心煎服。 
一论肾气虚弱。坐卧湿地。腰背拘急。筋挛骨痛。当风取凉过度。风邪流入脚膝。为偏 
枯冷痹缓弱。疼痛牵引。脚重行步艰难。并白虎历节风痛。 
x独活寄生汤x 
独活 桑寄生 牛膝(去芦酒炒) 杜仲(姜汁炒) 秦艽 细辛 桂枝 川芎 白芍 
(酒炒) 茯苓(去皮) 人参 当归(酒洗) 熟地黄 防风(去芦各等分) 甘草(盐炒) 
一方用各一两。好酒炒。日饮三次良验。 
上锉。姜、枣煎。空心。温服。外用金凤花、柏子仁、朴硝、木瓜煎汤洗浴。每日洗三 
次。 
一论寒湿客于经络。脚膝酸痛。浑身麻木。五积散主之。(方见中寒) 
一论脾胃受湿。身重倦怠好卧。背脊痛。项强似折。顶似拔。上冲头痛。及足太阳经不 
行。 
x羌活胜湿汤x 
羌活 独活(各一钱) 本 防风(各五分) 蔓荆子(二分) 川芎(二分) 甘草(五 
分) 白术(一钱) 防己(一钱) 加黄 (一钱) 
上锉作一剂。生姜煎服。如身重。腰沉沉然。经中有湿热也。加黄柏一钱。大附子五分。 
苍术二钱。 
一论中湿遍身疼痛。不能转侧。及皮肉痛难忍者。 
x经验白术酒x 
白术(去芦油土炒一两) 
上锉一剂。好酒煎。温服。 
一论湿气作痛。或肿或胀。或黄或泻。 
x苍术膏x 
苍术(米泔浸揉去黑皮切片晒干不拘多少) 
上用水熬成膏。白汤调服。如暴发红肿痛甚者。以腊糟敷之。 
一论筋骨疼痛。或湿热流注。腰下作痛。 
x二妙汤x 
川黄柏(盐酒炒五钱) 苍术(米泔浸炒一两) 
上为末。每用一匙沸汤。入姜汁调。食前服。痛甚者。加葱三根。水煎。空心。热服。 
一论中湿遍身骨节疼痛。 
x除湿膏x 
广胶(三两) 生姜(半斤捣汁) 乳香 没药(取末各一钱半) 
上入铜杓内。火上熬化。移在滚汤内顿。以筋搅匀。入花椒末少许。再搅匀。摊浓纸或 
绢上。贴患处。用鞋底烘热熨之。 
一夏月患湿。不能行走足肿者。九月间收茄根、葱。檐下煎汤洗之。 
一凡空室久闭者。不宜辄入。欲入先以香物及苍术之类焚之。俟郁气发散。然后可入。 
不然感之成病。久闭井窖。尤宜慎之。 
一凡湿气流注之病。痛不可忍。用金银花带叶。和酒糟研烂。用净瓦罐于火中烘热。敷 
患处立已。 
x膏药方x 
生姜带皮取汁一碗。葱汁一碗。葱连青带须用。加牛膝半斤。慢火熬成膏。入麝一钱在 
内。用布帛摊膏药贴痛处。收出湿水。如汗出。即愈。 

卷二
火症
属性:脉浮而洪数为虚火。沉而实大为实火。洪大见于左寸为心火。见于右寸为肺火。见于左 
关 
为肝火。见于右关为脾火。两尺为肾经命门之火。男子两尺洪大者。必遗精。阴火盛也。 
人之脏腑。各皆有火。但有虚实之不同耳。然实火可泻。如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 
芍药 
泻脾火。石膏泻胃火。柴胡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此皆苦寒之味。能泻有余之火。若饮食劳 
役。内伤元气。火不两立。为阳虚之病。以甘温之剂除之。如黄 、人参、甘草之属。若阴 
微阳弦。相火炽盛。以乘阴位。为血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如当归、地黄之属。若心火 
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病。以咸冷之剂降折之。如大黄、芒硝之属。若肾水受寒。真阴 
失守。无根之火。为阴虚之病。以壮水之剂制之。如生地、玄参之属。若有肾经命门火衰。 
为阳脱之病。以温热之剂济之。如附子、干姜之属。若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为 
火郁之病。以升发之剂发之。以升阳散火汤主之。诸经实火。照后方调之毋执。 
一论男子妇人。四肢发热。筋骨间热。肌表热如火。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 
或脾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火郁则发之。 
x升阳散火汤x 
升麻 葛根 羌活 独活 白芍 人参(各六分) 炙甘草(二分) 柴胡(三分) 防 
风(二分半) 生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忌生冷等物。 
一论三焦实火。六经积热。烦躁作渴。口舌生疮。小便赤。大便结。一切有余之火。 
x凉膈散x 
连翘(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 栀子(一钱) 桔梗(一钱) 薄荷(五分) 大黄(一钱) 
芒硝(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水煎。入蜜同服。咽喉痛。加桔梗、荆芥。酒毒。加黄连、干葛。名清心汤。用 
蜜、竹叶同煎。咳而呕。加半夏、生姜。衄血呕血。加当归、赤芍、生地。小便淋沥。 
加滑石、赤茯苓。风眩。加防风、川芎、石膏。斑疹。加干葛、荆芥、川芎、赤芍药、 
防风、桔梗。咳嗽。加桑白皮、杏仁、桔梗。阳毒发斑。加当归。结胸心下满。加桔 
梗、枳壳。谵语发狂。越墙赴井。皆阳热极盛。加黄连、黄柏、赤芍药。眼中翳瘴赤涩 
流泪。加菊花、木贼、生地黄。 
x大金花丸x 解诸热脏伏火。 
黄连(去毛) 黄芩 黄柏(去皮) 栀子(去谷各等分)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温水下。一方。加桔梗、大黄酒煨 
治上焦一切热症。兼治鼻红。一论积热积痰。并五脏三焦有余之热。夹热下利。食痞膈闷。 
咽痛目赤肿。中暑中热。烦躁等症。及初发肿毒兼治。 
x黄金丸x 
大黄(煨) 郁金(即姜黄要极小者佳) 牙皂(去筋皮各等分) 
上为细末。用牛胆汁入瓷罐内。煎成稀膏。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量病轻重加减。白汤下。大便少行一二次即止。不伤元气。 
一论上焦积热。风痰壅滞。头目赤肿。或有疮疖。咽喉不利。大小便闭涩。一切风热。 
亦能磨酒食诸滞。 
x神芎丸x 
黑丑(四两) 滑石(四两) 大黄(一两) 黄芩(二两) 黄连(五钱) 川芎(五钱) 薄 
荷(五钱) 
上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温水送下。 
x上清丸x(朱全吾传) 治上焦痰火咳嗽。乃心脾之有热也。 
龙脑(二分另研) 硼砂(二分另研) 薄荷末(一两) 川芎末(五钱) 桔梗末(二钱) 甘 
草末(二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圆眼大。每服一丸。临卧噙化。或食后茶清咽下。 
一妇人年四十余。夜间发热。旦晨退。五心烦热。无休止时。半年后六脉皆数。伏而且 
牢。 
浮取全不应手。以升阳散火汤四剂。而热减大半。胸中觉清快胜前。再与二剂。热悉退。后 
以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少佐以炒黑干姜。二十剂全安。 
一治骨蒸内热之病。时发外寒。寒过内热。附骨蒸盛之时。四肢微痹。足跗肿者。其病在脏 
腑之中。 
x太白散x 
白石膏火 为末。新汲水调下方寸匙。以身无热为度。 

卷二
内伤
属性:东垣曰。右手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过在少阴则二倍。太阴则三倍。右手三部属三阴 
少阴在关者属脾。太阴在寸主肺肌肤大热。故脾肺二脏之脉皆紧盛。 
右寸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续。此饮食失 
节劳役过甚大虚之脉也。) 
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也) 数中显缓。时一代也。(此不甚劳役之脉也) 
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但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此饮食不节寒温失 
所之脉也) 
右关脉沉而滑。(此宿食不消之脉也) 

卷二内伤
内外伤辨
属性: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外伤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 
间作 
而不齐。外伤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即解。外伤恶寒。乃不禁一切风寒 
内伤恶风。惟恐些小贼风。外伤症显在鼻。故鼻气不利而拥盛有力。内伤者不然。内伤症 
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伤者无此。外伤则邪气有余。发言壮厉。且先轻而后 
重。内伤则元气不足。出言懒怯。且先重而后轻。外伤手背热而手心不热。内伤则手心热 
而手背不热。外伤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里方罢。内伤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若显内症 
多者。则是内伤重而外感轻。宜以补养为先。 
若显外症多者。则是外感重而内伤轻。宜以发散为急。 
一论饮食劳倦伤脾。则不能生血。故血虚则发热。热则气散血耗而无力。或时易饥。或 
时饱 
闷。不思饮食。变病百端。如遇外感重者。则先理外感六分。而治内伤四分。见效即住。如 
外感轻则内伤药用六分矣。能治万病。其效如神。 
东垣曰。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减少。气不足以息。言语怯弱。腹中不 
和。 
口不知谷味。或胃当心而痛。或上肢两胁痛甚。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胃既病则脾无所禀 
受。故亦从而病焉。若形体劳役而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食少。小便黄赤。 
大便或闭或泄。或虚坐。只见些白浓。或泄黄糜。无气以动。而懒倦嗜卧。脾既病则胃不能 
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若外感风寒。俱无此症。故易分别耳。 
虚实之症。不可不知。因往往以内伤不足之病。误作伤寒外感有余之症。汗之吐之。差 
之毫厘。谬之千里。实实虚虚。医杀之耳。 
夫伤寒为六淫之病。风寒始于表。而渐传于里。则初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身疼。当 
汗之。及其邪入于里。热盛内实。谵语狂妄。当下之。不愈即发斑黄厥逆。变生诸症矣。 
夫内伤因七情郁结。饮食劳役。为不足之病。始生于里。而发于表也。其病倦怠。四肢 
不收 
头疼时作时止。其热始发于心膈间。次发于肢体。稍遇风寒。时时畏惧。气短喘促。懒于 
言语。脉必微细。或弦而数。或虚而大。只此分别。则内外易见矣。 
一论中气不足。或误用克伐。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劳倦身热 
脉 
洪大无力。或头痛恶寒自汗。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脉微细软弱。自汗身倦目合。或中气 
虚弱。而不能摄血。或饮食劳倦。而患疟痢等症。因脾胃虚而不能愈者。或元气虚弱。感 
冒 
风寒而不胜发表。用此代之。或入房而后劳役感冒。或劳役感冒而后入房者。急加附子。 
愚谓 
人之一身。以脾胃为主。脾胃气实。则肺得其所养。肺气既盛。水气生焉。水升则火降。水 
火既济。而全天地交泰之令矣。脾胃既虚。四脏俱无生气。故东垣先生着脾胃内外伤等论。 
谆谆然皆以固脾胃为本。所制补中益气。又冠诸方之首。观其立方本旨可知矣。故曰补肾不 
若补脾。正此谓也。前所治症。概举其略。余当仿此而类推之。是方之妙。并注以表明之 
x补中益气汤x 
黄 (蜜炒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白术(去芦炒一钱五分) 当归(酒洗一钱五分) 陈 
皮(七分) 柴胡(六分) 升麻(八分) 甘草(炙五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如感风寒。头痛发热。加川芎、防风、白芷各一钱。羌活七分 
汗多。加黄 五分。如汗多。去升麻、柴胡。加炒酸枣仁一钱。夜间不睡亦加之。如虚火 
炎上。加玄参一钱。如阴虚生火。加酒炒黄柏、知母各七分。夏月亦可常用。如阴虚痰 
多。加贝母一钱。如泄泻。去当归。加白茯苓一钱。泽泻一钱。白芍煨一钱。如气虚甚 
者。必少加大附子制过。以行参 之力也。手足冷。或腹痛。亦如之。如心刺痛者。乃血 
涩不足。加当归五分。白豆蔻七分研。如用心太过。神思不宁。怔忡惊悸。加参、苓、酸 
枣仁炒、柏子仁各一钱。远志、石菖蒲各七分。如咽干及渴者。加干葛七分。天花粉一钱 
如饮食少。或伤饮食。加神曲、麦芽、山楂各一钱。如精神短少者。倍加人参。夏。 
加五味子十粒。麦门冬去心一钱。如梦遗。加牡蛎、龙骨 各一钱。如头痛。加蔓荆子 
七分。痛甚。加川芎七分。如头顶痛者。加 本一钱。细辛三分。如腰痛。加牛膝、杜 
仲、姜炒各一钱。如脚弱。加木瓜一钱。汉防己五分。如有痰加半夏姜制七分。贝母一 
钱。如咳嗽。夏加片芩、知母、麦门冬各一钱。如久嗽。肺中有伏火者。减人参。加片 
芩、紫菀各一钱。如食不下。胸中有寒。或塞滞。加青皮五分。木香三分。如脚软乏力 
或痛。加酒炒黄柏一钱。牛膝、五加皮各一钱。如五心烦躁。加生地黄。若气浮心乱。以 
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方见怔忡) 
一论中气虚而胃弱。不爱食。及食不生肉。不长力。或常微热怯冷。神疲倦怠。或带痰 
嗽。 
x加味六君子汤x 
人参(一钱) 白术(去芦一钱五分) 陈皮(八分) 白茯苓(去皮一钱) 半夏(姜制八分) 
干葛(七分) 山楂肉(一钱) 甘草(炙五分) 砂仁(五分) 
上锉一剂。姜煎服。 
一论此方。药性中和。专理心脾。气弱神昏。体倦多困少力。饮食不进。中满痞噎。心 
忪上喘。呕吐泻痢等症。久服养气育神。醒脾益胃。扶正辟邪。 
x参苓白术散x 
人参(一钱) 白术(去芦一钱) 白茯苓(去皮七分) 白扁豆(炒一钱) 山药(一钱) 
莲肉(去心皮七粒) 桔梗(去芦七分) 薏苡仁(一钱) 砂仁(五个) 甘草(炙四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一论凡遇劳行辛苦。用力过多。即服此二三剂。免生内伤发热之病。 
x补气汤x 
嫩黄 (蜜水炒一钱半) 人参 白术(去芦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