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城张壁。    
    袖珍小城    
    张壁古城堡呈长方形,这是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袖珍小城,0。1平方公里的面积,古堡地道,宫殿庙宇各种建筑一应俱全,军事宗教、民俗历史多种文化融为一体,可进可退。方寸小城规划高超,处处可见心思奇巧。用一句话来概括,如一位专家的题词:古庙神佛异,明堡暗道奇。    
    整座古堡顺塬势建造,南高北低。从堡北向下俯视,左、中、右各有一条深沟向下延伸。堡南则有三条向外通道,堡西为窑湾沟,峭壁陡坡,深达数十丈。堡东居高临下,有沟堑阻隔,可谓“易守难攻,退进有路”。    
    堡有南北二门,北堡门为砖砌,筑有瓮城,瓮城城门面向正东偏北开设,与北堡门构成了两道堡门。两道堡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既是遵循古代军事防御的原则,同时又寓有风水不外流之意,并使瓮城城门指向800米外的一座小山丘“照壁”和“照壁”上的象征北斗七星的七棵槐树。南堡门为石砌,堡门上有一座石雕龙头,象征龙首;门外有九条红石铺路,象征龙须。    
    进入城堡,是一条连接南北两个堡门的交通主干道,这条长约300米的街道以石板铺地,象征龙身;清朝年间,堡中居民出于谐调风水和兴盛文运的考虑,由堡外花费人力财力运入石材,将街道中央的青石板挖起,铺设了三列平行的红色长石条,一直从南堡门延伸到北堡门,它象征着龙脊。南北两座堡门是相互看不见的,它们并不在一条贯穿的直线上,因为连接两座堡门的主街道在两端被有意加上了弧度,略呈“S”型,这样的设计也是出于“风水不外流”的考虑。    
    张壁古堡也是一座军事城堡,地下遍布地道,规模宏大,结构奇特,与堡内四通八达,构成一个地下军事防御设施。堡外南北面沟中有洞口,既可作为进出口,又可用作哨位。古堡内现有水井六眼,每眼井的井壁上均开有洞口或洞门。     
    张壁古堡地道设计原理暗含“六壬奇门”之术,设计思想超前。地道内既有规模较大的屯兵洞、粮仓、马厩,又有陷井、伏击坑、射箭坑、淹水道、通讯道、了望孔等攻击设计,还有排水道口、逃跑出口,并有直井从顶层直通底层,进、退、攻、防、藏、逃灵活多变。    
    最令人称奇的是在宗教建筑方面,小小一个张壁古堡,竟然建有唐代以来的近十座寺庙宫观,宗教及其他古建筑密度之高,极为罕见。古堡内目前保留的古代宗教、民俗建筑主要:有“关帝庙”,道教“真武殿”、“二郎庙”、佛教“空王佛行宫”和“兴隆寺”五座宗教建筑,并有“地藏王菩萨殿”,“吕祖阁”遗址等。更为难得的是,真武庙和空王殿碑为国内仅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古堡有一尊奇特的佛像,这尊佛像究竟是谁?为何采用泥包铁的形式,又为何被藏匿于墙壁之中呢?至今仍然是个谜,等待着后人来解!


《名城名镇民村》 第四章、魅力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钟灵毓秀之地——兴安

    钟灵毓秀之地——广西兴安    
    兴安地处“湘桂走廊”中部,古属百越之地。春秋、战国为楚国疆土,秦始皇戍五岭时曾驻军于此。汉元鼎六年属始安县,唐武德四年设临源县,后晋三年改昌得,宋太平兴国二年改兴安,后沿用至今。    
    三十六陡下兴安一陡一个天地——古灵渠    
    兴安是连接湘水、漓水的咽喉要塞,而一条灵渠则成就了中国的统一大业,更显示了中国人开山开河的智慧。    
    灵渠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14年,分南北两渠,主要工程包括铧嘴、天平、渠道、陡门和秦堤。石块相扣相衔砌成的500米长“人”字形大坝乃“铧嘴”,内高外低,斜坡状的坝面像鳞片一样镶嵌着一方方片石,远看去,大坝活像一条降服急流狂涛的巨龙,紧锁在湘江的源头里。大坝既可拦水,又能泄洪,不用设闸起闭就能自动调节水量,保持渠水相对平稳。这分水岭中,三分湘水携一路稻香橘红,七分漓水挽八里桃红柳绿,水鸟低掠、鲤鱼小跳,一番古朴清幽的景致让游人赞叹不已。据介绍,灵渠的泄水天平,采用侧堰溢洪控制入渠流量,使蓄水缓缓而进,能保渠堤安全。而这一巧妙的设计,与埃及巴拿马运河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灵渠的开挖是舒缓而行的,不搞突然的降坡,所以迂回灵秀的渠道就像一篇律清韵长的诗文,和谐婉转。“三十六陡下兴安”,这该是对灵渠最好的赞誉,水路、云路,一陡一个境界,一陡一个天地。    
    水街有10座古桥,比较有名气的是娘娘桥、万里桥、马嘶桥、接龙桥。娘娘桥的出处已经无从考证,万里桥是秦军从南往北时经过最多的一个桥;马嘶桥则是水街的骄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二桥跨二水的“水立交”。据说是因当年汉代将军马远之马不肯过桥而得名;接龙桥则因其仅半边台阶而得名,是目前广西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据说此桥乃当年足智多谋的怀丙和尚的智慧,其一改古法将桥的重心放在渠的西面,桥东修有九级石台阶上桥,而桥西不留石阶,成就了接龙桥的千古之谜。在早上的雾气朦胧中看桥,这桥就像一只龙身隐没于身后的三台岭中,张开大口将上颚轻搭在渠东岸的龙头,悠然地任人抚摸。    
    秦风古韵之古建筑    
    水街的迷人之处还在于水街两岸的民居,鳞次栉比,均为青瓦白墙,木雕花门窗。水街的秦风古韵,表现在北门的“秦文流觞”。觞是古代的酒杯,“流觞”是中国古代一种趋吉避灾的祭祀仪式,秦文流觞取“代承秦汉文化、祝愿百姓吉祥”之意,由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组古建筑群组成。    
    城内的建筑则依形取势,层层跌落,杜牧《阿房宫赋》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便是其真实的写照。古朴的建筑中处处渗透着秦朝威武的气息,三条古街更是尽显秦汉风情,而酒肆茶楼,百年老店亦让游人不觉迷失其中。九井坊中的个个商铺亦是别具一格、无奇不有,店内之物每一件都令人爱不释手。    
    此外,兴安还是银杏之乡,产的白果量非常大,用白果制作的菜肴不少。除此之外,兴安盆地是一座巨大的葡萄园,有“岭南吐鲁番”之誉,也是柑橘之乡。


《名城名镇民村》 第四章、魅力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九百岁的古镇——周庄

    九百岁的古镇——江苏周庄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镇,著名古画家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则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    
    周庄镇已有九百年的历史,镇内河流呈井字型,镇中桥梁很多,其中历史在四百年以上的古桥的就有八九个,明代时这里住着江南首富沈万三。    
    周庄巨富:沈万三    
    沈万三,名富;字件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    
    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渡过了他的余生。    
    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尽管他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的封赏,但他不愿离开这块宝地。甚至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久盛不衰。    
    沈万三富得连朱元璋都眼红,但在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击后,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六年(1373年)前后。据《周庄镇志》记载,“《明史·马后传》洪武时,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请稿军,帝忍曰:匹夫稿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后谏曰,不祥之民,天将诛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    
    除沈万三充军云南之外,他的第二个女婿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万三除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外。还以龙角贡献,并献有白金两千锭,黄金两百斤,甲士十人,甲马十匹,建南京廊庑、酒楼等。这次打击不仅使沈家失去了沈万三这个当家人,而且富气也减去了大半,可谓人财两空。不仅如此,沈万三当时被捕时,周庄镇上株连甚多,有尽诛周庄居者之说。幸亏镇人徐民望不避斧钺,台御状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镇老小。    
    第二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洪武十九年春,这次沈万三子沈旺的两个儿子沈至、沈庄(伯熙)又为田赋坐了牢,伯熙当年就死在牢中,后移葬于周庄杏村。这样,从根本上动摇了沈家的基业。    
    第三次打击是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奏学文与蓝玉通谋,诏捕严讯,诛连妻女,及其仇七十二家,“洋武三十一年二月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德全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这次沈万三女婿顾学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余人全都被杀头,没收田地,可谓是满门抄斩了。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急剧地衰落了。“沈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亦不甚宏大”,沈家大族遭受如此三次沉重的打击,只能家破人亡。    
    就这样,号称江南第一豪富的周庄沈万三,由兴盛走向了衰落,但他毕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借鉴的人物,他在周庄的遗迹,也使中外旅游者及专家学者深感兴趣。    
    快船异彩    
    周庄的摇快船始于清初。顺治年间,江南各地风起云涌,纷纷起兵反清;邻镇陈墓(今锦溪)的秀才陆兆鱼仗义响应,组织抗清水军,日夜操练于周庄、陈墓毗邻的澄湖和明镜荡,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陆兆鱼率师进军苏州,千舟竞发,摇着快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占南门,直捣巡抚衙门。凯旋时突遭清军伏击,陆兆鱼只身得脱,隐居为僧。事后,乡亲们为了纪念他,周庄等地每年在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七月十五日举行庙会,在水上进行摇快船比赛。经过悠悠数百年的沿袭,摇快船已成为民间良辰佳节、喜庆丰收、婚嫁迎亲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娱乐活动;农民自备船只、服装、道具、锣鼓,自娱自乐,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    
    每逢节汛,周庄南湖或急水江等地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使宁静的水乡变得亢奋了。来自周庄附近农村的数十条花快船竞放异彩。云集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帆樯如林,篙橹对峙。岸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观者沉浸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之中。    
    如今为了抒发水乡人民的壮志豪情,水乡古镇周庄将摇快船列为民俗风情旅游活动项目,特制了五彩缤纷的花快船,组建了橹手队伍,水乡健儿释放出奇伟磅礴的能量,使情浓意浓的古老民俗风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为古镇旅游开发增色生辉。在表演时,他们豪壮的情怀,奋力的搏击,使快船成了光和影的变幻,中外游客叹为观止。


《名城名镇民村》 第四章、魅力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江南第一古镇——梅村

    江南第一古镇——梅村    
    梅村位于无锡东南六十里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镇,它拥有千年之久的历史。    
    梅村历史    
    梅村的名声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吴地祖先——吴泰伯(或作太伯)。相传3200年前,商周文化在黄河流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耕种技术也较前迈进了一大步。当时在陕西渭水流域歧山下周原地方的周太王,有着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泰伯勤奋好学,为人宽厚,孝敬父母,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周太王非常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想将来让姬昌继承王位。泰伯为了成全父亲的这个愿望,就三让王位带着弟弟仲雍,从中原到了现无锡市郊的梅村。    
    这段故事在《史记》里有多处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自号勾吴。”(《史记》卷册一《吴太伯世家》)。因此,梅村又被称作“勾吴古都”。同时,梅村也被誉为江南第一古镇。    
    泰伯治梅村    
    泰伯开发了江南地区后,建立了吴国,吴文化从此而产生。为了表示他不再回去继承周太王王位的决心,他开辟荆蛮之地。把黄河流域先进的科学文化和先进经验,传授给荆蛮部落。又总结当地经验,在生产上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种了水稻又种麦子,粮食产量大为增加。同时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改“以堵为疏”,开挖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港和九条文流、河浜,这大大便利了农田灌溉,又发展了交通运输。由于伯渎港的开凿和“九泾”的开挖,梅里一带旱涝无灾,连年丰收。    
    泰伯还教民种桑养蚕,饲养鸡鸭猪羊,使江南一带的生产逐渐发达起来。“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就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对当地植桑养蚕的生动描绘。    
    直至现在梅村的蚕桑事业仍然较为发达,著名于世。又传说现在无锡县梅村镇西北的鸭城桥、猪羊巷即是泰伯当年教民饲养禽畜的遗址。在生活上,泰伯教化乡民改“半生为食”为全熟全食,使人们的体质得到了不断增强。居住条件也有改善,改“搭棚为窝”为建村立巷,把分散的土著居民适当集中起来,建立了著名的江南第一村——荆村,江南第一巷——蛮巷,这对教育群众,组织生产甚为有利。直至现在那里两个村巷。仍以“荆村”、“蛮巷”为名。    
    泰伯之念    
    到了唐代元和八年,刺史孟简重浚伯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