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于善,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有所谓十善,十种好的,就是身三:在身体方面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四:在言语方面有四种:不两舌、不恶口、不诳言、不绮语;意三:在心意(心理(方面,有三种:不贪、不
 、不痴,总共合起来,就是十种善业,诸位还记得吗?
  大,好象我们平常所讲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风,称为四大;地水火风再加上空,称为五大;五大再加上识,称为六大;六大再加上根,就是七大了。但一般最常提起的是地水火风四大,或者地水火风空五大,至于六大、七大,比较少讲到。
  「佛言」,释迦牟尼佛就告诉他,你的提问,我固然已经说过十善四大,在这里,我要进一步告诉你,还有比这些更善更大的,那是:「行道守真者善」,能够修行,依着佛所教导的真理,实践成佛的大道;能够坚守我们的真如理体,这是世间最好的善事。
  「志与道合者大」,志,就是志愿,我们能够立定伟大的志愿,照着佛所教导我们的法门去修行,与至高无上的圣道相配合,行菩萨道,广度众生,断除烦恼,了脱生死,将来成佛,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因此说「志与道合者大。」
  俗语说:「有志者事竟成」,世间所有的事业、学问,你要是能够立志的话,没有一件不能成功的。反过来说,你凡事马马虎虎的,无论念书、办事、做生意。。。。。。都没有下决心、立志的话,那绝对不会成功的。
  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就必须发愿,好象地藏菩萨,发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观世音菩萨「十二大愿誓弘深」;药师佛也发了十二大愿;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个大愿;我们的教主,曾经发过五百个大愿。他们就是曾经立下了这么大的志愿去修行佛法,才有所成就的。
  所以,本章强调「志与道合者大」,不论世间法,出世间法,立志发愿是最重要的,你要学佛,你希望成功,要是不立志、不发愿,是没有办法达到目标的。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本章解释什么叫「力」?什么叫「明」?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有一位随佛出家的弟子,请问释迦牟尼佛,什么是最有力量的?什么是最光明的?
  「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释迦牟尼佛告诉这位弟子:能够忍辱,是最有力的。说到忍辱,有三种意义:
  耐怨害忍:对于人家的 怒、谩骂、恶打、伤害。。。。。。种种人事上的迫害、阻难的逆境,我们都能够任劳任怨,忍耐而不生起恼怒心来;另一方面,要是人家恭敬、恭维我们,甚至以各种上好的东西供养我们,在名闻利养的顺境当中,我们面对着一切外境都能够忍受,不为它所诱惑,不生起骄慢心,这种是观人而忍──观察人际关系而忍受讥、毁、赞、誉,所以称为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对于生理上的饥渴、衰老、生病,以及自然界的寒热、风雨所带来的种种痛苦,我们都能够忍受下来,而不会退却学佛的初衷,坚持修行不放逸,这种是观法而忍──观察诸法的无常相而忍受痛苦,所以称为安受苦忍。
   谛察法忍:对于佛法的特色──缘起性空的道理,我们必须用心去观察它,体会它,把心中对人、事、物的执着,都能够放下来,这就是观空而忍──观察诸法的实相,也就是空相,本来就是没有实性可得的,把它融化于日常生活当中,认清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心中坦荡荡的,不去执取任何事物,不为外境所转而失去了心理的平衡,所以称为谛察法忍。
  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忍辱,不是把我们内心的不愉快压抑住,要是硬着把它压在心底,这样子的忍,是有限度的,到了有一天,忍受不了,爆发起来,就好象山洪瀑泻,不可收拾的。在佛教里面,有一句话,叫做以智导情,也就是以智慧来疏导我们的感情(情绪(,当我们为了某一件不愉快的事,心理不平衡的时候,如果多忆念佛陀教导我们的道理,这样心情开朗了,那里还会闹情绪,所以说,我们修忍辱,必须坦然地接受、化解逆缘,千万不可以抱着压抑的态度。
  说到忍辱,有什么好处?我这里引证一首〈忍耐歌〉来加以说明,这首歌的作者是台湾新竹福严佛学院的院长真华法师,歌词是:
  忍、忍、徐徐忍!耐、耐、慢慢耐!
  能忍能耐心安泰,不忍不耐生祸害!
  忍辱原是福之本,嗔怒则是慧之碍。
  欲求福慧两足尊,第一妙法是忍耐!
  依中国的文字结构来看,忍,从刃从心,就是在心上插了一把刀,那是很痛苦的。世间的事,有许多是我们忍不下去的,但是,忍不下去也得忍,所以,真华法师就劝我们要忍耐。
  「忍,忍,徐徐忍」,世间好多的事情,我们没办法忍,但是你要忍。上面说到要「耐怨害忍」,就是那些怨家故意来诬害我们,或者外界的环境、气候,甚至种种的境界,会造成我们痛苦的,我们都要忍。忍啊,忍啊,徐徐忍!我们一下子学不来,慢慢地学着忍,有一天你就忍得来了。
  「耐,耐,慢慢耐」,作者把忍和耐拆开,那是歌词对称的写作技巧。耐啊,耐啊!你要慢慢地耐啊!总而言之,是劝告我们:当不好的境界出现时,你要忍耐,要慢慢地学着忍耐。
  那末,假如不能忍、不能耐,又会有怎么样的结果?能够忍耐,又有什么好处?作者告诉我们,你能够忍,能够耐,就会「心安泰」,你的心情,就感觉得轻松、平安;就感觉得世间很太平,没有事的。反过来说,你不能够忍、不能够耐,就会生起种种的祸害,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小小的事情,不能够忍耐的话,往往会演变为大问题来,搞乱了我们的计划。
  在我们家乡过年的时候贴春联,总是在大门上贴着:「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的对联。你希望快乐的话,不要太贪心,要能够知足;你能够忍耐,就会得到平安。谈到忍,就要学习佛菩萨的精神,要「难忍能忍」,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你一定要忍下去,为什么?因为你跟别人不一样,你是要学佛的,不学「难忍能忍」的功夫,怎能行忍辱波罗蜜呢!
  「忍辱原是福之本,嗔怒则是慧之碍」,作者进一步再告诉我们,我们要求福,福从那儿来呢?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虽然有八福田可以让我们种福,但是,你能够忍耐,也同样可以种福,得到福报的。我曾经看到《弘一大师传》中记载:有一次,弘一大师为青年开示,他教导青年要能「吃亏」。吃亏,就是本来我不应该受的苦难,或者受了委曲,能够默默地吞忍了下来,不与人家计较,这样我们虽然吃亏,身心却很泰然,心广体胖,这也是一种福呀!
  曾经有一位古人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君子?什么叫做小人?我也不知道,不过,我感觉得,你能够吃亏,就是一个君子,你就有福。反过来说,你要是处处贪便宜,想占有别人的东西,给人家吃亏,就是小人。
  古时候有一个贤人,当他临终的时候,儿孙围绕在他身旁,希望他留下遗训,指导为人处世之道,他说:「我也没有什么好讲的,只有两个字告诉你们:『吃亏』!我死了以后,你们和人家交往,就抱着这样的态度,便宜给人家占好了。」可见吃亏,是我们待人接物所必须具备的态度,也是我们种福的根本。
  所以,真华法师在这首歌中,非常强调忍耐,认为「忍耐原是福之本」,你要求福,就必须忍耐、吃亏。反过来说,你不能忍辱,动不动就发脾气、动肝火,不仅是把自己的健康弄跨了,而且,「 怒则是慧之碍」,你想要得到智慧,就必须心平气和地面对一切境界,不然的话,你要是常常动无名,所有的功德都被无名火烧光了,你的智慧就受到阻碍。佛教中有两句名言:「 是无名火,能烧功德林」,不论你有多大的功德,不论你的功劳有多大,假使你的脾气大,动不动就「怒发冲冠」,你所有的功德都会被烧光的,这一点,希望在座的善友能够互相勉励!
  我们称佛为「两足尊」,两足,并不是两只脚,当然,两只脚是顶天立地,万物之灵的人,固然是最尊贵的,但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两足,是指「福慧两足尊」,因此,「欲求福慧两足尊,第一妙法是忍耐」,我们要修行、要成佛的话,必须多多修福,多多修慧。那末,福慧从那儿来呢?第一个妙方、最好的妙诀,就是忍耐,你能够忍耐,也可以求福和求慧。
  我们欣赏过真华法师的〈忍耐歌〉,可以知道,我们要福慧双修,就必须忍耐。这首歌的歌词做得很好,所以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把它牢牢记住。
  「佛言,忍辱多力」,你如果能够忍耐、忍辱,你就是最有力量的。有句成语:「柔能克刚」,你别以为年纪大了,非常顽固,人家都应该服从你,要知道,刚强是敌不过温柔的。你要做学问,希望成就大事业,一定要有忍耐的功夫,才能够成功。
  所以,「忍辱多力」,忍辱的力量是最大的,因为「不怀恶故」,人家对我们不好,我们并没有仇恨心,也不想报复。何况佛教是讲因果的,无论行善或造恶,都会自己受到应得的果报。别人自己造恶,想要加害于我们,最后一定是自作自受,所以,我们心中不怀着仇恨,就有力量。这股力量是储藏在心灵深处的。
  平常我们看人家打拳,在所有的拳术中,以太极拳最为温柔的,柔能克刚,这种柔软功夫,比刚强的更有力量。所以我们能够不怀恨(不想报复)人家,就能够平安无事。
  我们念《金刚经》,里面有一则故事,说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就是一个很残暴的国王,把忍辱仙人的身体节节肢解,把他的手、脚,一块一块的肉割下来,他还能够忍受,不起 恨心,正是「忍辱多力,不怀恶故」的证明。
  「兼加安健」,由于我们没有仇恨心,反而抱着一种慈悲心去对待恶人,不但没有受到损害,我们的身心,反而能够得到轻安,更加有力。
  「忍者无恶,必为人尊」,修忍辱行的菩萨,或者一般的君子,他对待人家没有怀着仇恨心,也不会去做恶事,他的崇高品德,一定受到众人的敬仰,大家一定对他非常尊重的。
  以上把什么是最有「力」解释完了,接着,再解答什么最「明」,最光明的问题。
  《三字经》说:「三光者,日月星。」太阳、月亮和星星,这三种光体是最明亮的,今天正好是中秋佳节,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天空的月亮是最光明的,所以,大家都在中秋之夜赏月。明代冯梦龙有两句诗:「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一个人,当他逢到喜事的时候,精神特别好;月亮到了中秋节的时候,也显得特别的明亮。因为讲到「明」,我先讲一个和中秋月明有关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秋佳节的晚上,话说日本有一位良宽禅师,他不是住在大丛林,而是独自在山上建了一座茅蓬,就是用茅草搭了一座房子居住,一个人在那儿修苦行。
  有一次中秋佳节的晚上,月亮好象一个洁白的玉盘似的,悬挂在天空,良宽禅师被温柔的月光吸引了,于是到山中去经行赏月。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小偷去光顾他的茅蓬,这小偷对他已经窥视很久了,只是没有机会下手,这一天,发觉他离开了,认为这是个好机会,马上闯入他的茅蓬。谁知进去一看,里面空空如也,什么东西都没有。要知道,住茅蓬的出家人是很清苦的,那里有东西让小偷拿走,所以,小偷只好自认倒霉,空着手跑出来。
  小偷正当要下山的时候,恰巧跟良宽禅师碰面了。良宽禅师早已知道他的来意,只是对他笑笑。这时,夜已深了,山上的气温下降,使人难免不感到有几分寒意,良宽禅师看到他衣服单薄,恐怕会着凉,于是,把身上的袈裟御了下来,披到他的身上,很温和地跟他说:
  「朋友啊!今天辛苦你,特地光临我的地方,我没有什么东西供养你,就把这件袈裟送给你吧!」
  当小偷走了,良宽禅师望着他的背影,又看看天上的月色,自言自语道:
  「啊!但愿我能够把光明美丽的月亮送给他,该多好!」
  这话小偷是听到了,就因为这一句话,开启了他的智慧。(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好象月亮一样,本具了无限的光明。)因此,小偷接受了良宽禅师的开示。
  第二天早上,良宽禅师走出门外,一看,他的袈裟摺得很整齐地放在那儿。
  这个小偷从此以后,革面洗心,改往修来,不再干偷盗的事了。
  好!现在我们再回过来讲经中的问题:世界上什么是最光明的?从「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以下,都是谈这个问题的。
  「心垢」,垢是垢秽、肮脏,好象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肮脏太多了,空气非常的污染,到处堆满了垃圾,非常不卫生;我们往往嫌弃外界的不净,却从来没有回光返照,看看我们的内心肮不肮脏呢?老实说,我们的内心,比外在的环境更加污染,所谓三毒(贪嗔痴),种种的烦恼,我们什么东西都贪取,动不动就发脾气,不明白真理,是非不分的愚痴垢秽心理,非常非常多的,因此称为心垢。
  「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你要是能够来一个大扫除,把心中的贪、 、痴、慢、疑,种种的烦恼习气,都消灭断尽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清净,因此称为「心垢灭尽」。那末,我们内心的清净,又是怎么样的呢?「净无瑕秽」,没有瑕秽,瑕是瑕疵。有时候,大家带一个玉镯、挂一个玉佩,品质好的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