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我们学道的人,目的是为了要成佛、证果,这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比弹琴更不简单。我们的心,好象琴的弦一样,首先要把它调好了。适,就是适中,恰到好处。把我们的心调平衡,就容易得道了。
  「于道若暴」,假使我们这颗心很浮躁,不能安定下来,对于道,心太急了,希望早点了生死、证道果,就规定自己一天要念几卷经,还要念好几种经,要念几千几万声佛号,要拜一千拜或几千拜佛,要持几万遍咒,日子久了,你就「暴即身疲」,感到身体吃不消,非常疲劳。
  「其身若疲,意即生恼」,假如我们的身体感觉太辛苦、太疲劳,承受不了,心理上的负担太重,就会烦恼不安,认为学佛太辛苦了。
  「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在我们心理上一烦躁,心境就不平冲,不能够安安稳稳的,很顺利地去修持。这样一来,修持受到了阻碍,到最后就会产生退堕的行为,反而招来好多的痛苦。
  「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你当初发心要来学道,抱着很大的理想,本来每天念经、念佛、持咒、打坐,一旦退了道心,改变了主意,不要学佛了。我们可以发现,好多人出家了,发了大愿,后来退心不修,干其他的,无所不为,说不定会产生种种的罪恶、魔难,可能还会增加其他的罪过。
  「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因此,我劝告你要修道,只有先让我们的心境保持平衡的状态,既不太急躁,也不太懈怠,就这么一天一天,平平稳稳的,在很清净,很快乐的情况之下,一步一步地修学下去,一定能够保持修学的初心,不会退却道心,最低限度,我们的心境一定是很安乐的,学佛,就要有这样的功夫。
  这一段经文,就是教我们学佛修道的方法。
  记得十多年前,能仁中学的校长妙钦法师病重的时候,当时我在普贤中学教书,无论他是在医院或是在常住,我每天下午下了课都去看他,有一天,我告诉他:
  「我们成立了『太虚讲堂』,等你精神好时,请你去讲一次,留一个纪念。好吗?」
  他说:「我已经不久于人世了;不过,我一定要去讲一次,跟大家结个法缘。」
  于是,过了一个月,就由广范法师和王玉霞居士陪他来,他讲的就是(中道之行),也讲到弹琴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学佛的人,修行不要太懈怠,也不要太紧张,用功不要过度,把身心弄得非常疲累。他还特别语重心长地说:「我已不久于人世,现在没有办法再好好地修行了,我希望大家要记住我的话,用功一定要适中。」
  妙钦法师也讲到,佛教中流行了这样的成语:
  「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两年,佛在半天;出家三年,佛归西天。」
  「出家一年,佛在眼前」,一个刚出家的人,发大心,每天要怎么样拜佛,怎么样诵经,日夜不停地在用功。一天二十四小时还嫌时间太少了,恨不得是三十六小时,或者四十八小时,整天整夜非常的精进。这一年当中,佛总是在他眼前,从早到晚一直在心中陪伴着他。可是,「出家两年,佛在半天」,由于太急,太辛苦了,又好象没有多大的进步,他受不了啦,佛已经离开了他,从他的眼前升到半天去,等于说佛已经离他很远了。而「出家三年,佛归西天」,这时,更辛苦了,所以佛已经回老家,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佛越走越远,跟我们好象没有关系似的。这种情形太多了,并不是笑话。
  关于弹琴的故事,很多佛经都提到,在《阿含经》中有,《大智度论》也有,本经是说沙门在诵迦叶佛遗教经,释迦牟尼佛用弹琴的故事教导他学佛的方法。
  妙钦法师所讲弹琴的故事,出自《大智度论》第二十二卷,叫(二十亿的故事),他讲得很生动,我长话短说,再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二十亿是印度瞻波城一个最有钱人家的子弟,由于他爸爸的财产太多了,有二十亿。大家都知道一个「密笼」(ONE MILLION)是一百万,那末,二十亿就是二千个「密笼」了。他爸爸有这么多的财产,又是晚年得子,因此,就以他的家产为儿子取名叫二十亿。
  二十亿这孩子一生下来,受尽了父母的呵护、宠爱,连路也舍不得让他走,一直由人抱着,所以他的脚板底都生了金色的毛。后来,种种的因缘,他出家了。出家以后,他就专心修行,日夜不休息地用功。过去脚板底金色的毛,也因不断经行而磨光了,而且走得流血。他因为太用功,也就退了道心,甚至于想还俗。最后,释迦牟尼佛也是用弹琴的故事来开导他,他才把心调适好,终于证了阿罗汉果。这个二十亿修行用功的故事,跟本经所讲的大同小异,不过,那个故事的情节,讲得很生动。
  总而言之,我们修行,应该要采取「中道」才好。
 
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这一章告诉我们,要求得清净,去除烦恼,必须先去除内心的垢染。
  「佛言,如人锻铁」,好象一个铁匠,要把废铁或是铁矿锻炼成为器具,必须先把它熔化,再加以锻炼,到最后「去滓成器」,把里面的脏东西、不能用的废物(渣滓),都淘汰掉,然后才可以打成各式各样的用具。「器即精好」,才算是很精良、很美好的器具,也才能够耐用。
  「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我们学道的人,要修持,就和炼铁同样的道理,必须去除内心的垢染。垢,就是肮脏;染,就是染污。我们内心有什么染污呢?就是种种的烦恼,最大的是贪心、 心、愚痴、怀疑、邪见,这都是我们内心的渣滓。我们要把这些烦恼一扫而光(即无明断尽),那末,所表现在外面的行动,自然是清净的了。
   
 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本章共计举出九种的难处,类似前面第十二章,讲到人生有二十难。不过,前面的二十难,通于因果,这里的九种,只是从果上来讲,目的在劝导我们不可坐失机缘。前几种是世间的果法,后几种是出世间的果法,总而言之,是劝导我们要能够把握时机,不要错失机缘。
  「佛言」,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对我们讲:「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我们为什么生到这世界来为「人」呢?佛教讲六道轮回,讲十法界,这可以说是佛教的人生观。佛经也讲每个人内心都具有贪、嗔、痴三毒,由于贪心、 心和愚痴,而去造作了种种的业,然后就得感果。比如我们造了十恶、五逆的罪,就会堕到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去。这三种恶道的众生,畜牲披毛戴角,是我们所看得到的,饿鬼和地狱,虽然我们的肉眼不容易看到,事实上还是存在的。
  人,由于起惑造业,地入三恶道里面,受罪业报完满了,再来投胎为人,可见人身难得,好不容易我们才能做人的,这一点,在佛经里面有好多好多的譬喻,我举个「盲龟浮木」的寓言,说给大家听听。龟,是很长寿的,好象我们上面人家送来放生的那一只,已经好几年了,有的时候给它吃,它就吃;有的时候好久没有喂它,它还是活着,可见乌龟的寿命是很长的,所以一般人做生日,都做红红的面「龟」,那是象征长寿的。
  「盲龟浮木」这故事,出于《杂阿含经》(卷十五),释迦牟尼佛对他的弟子讲:我们人身难得,譬如有一只瞎了眼睛的乌龟(有的经典说它只瞎了一只眼睛),数百劫来,它都生活在海里面,差不多要一百年,它的头才伸出海面上来。在海中有一根木头飘浮着,这根浮木上面有一个孔,乌龟就想把它的头钻进去,但是海水随风飘荡,木头也随着波浪起伏,乌龟当然很难可以遇到浮木上的那个孔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对阿难说:「我们一个人在六道当中轮回,生生世世头出头没,正象这只盲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钻入木孔,我们也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够投胎做人呢?」
  可见能够做人,实在太难得了。有的人常常埋怨:「哎呀!生不如死,不如早一点死吧!转个面目来,说不定可以换个比较好的身体哩!」
  但是,我们的人身,是不容易得到的,可以说比那只盲龟要钻浮木的孔更难。所以,我奉劝诸位不要埋怨人身,我们要活下去,要珍惜我们这个人身。试想,在六道当中,有多少众生,但是,能够听闻佛法的,只有苦乐参半的人道众生,才有机会,其他各道,天道太享乐了,那里的众生体会不到苦,当然不会去珍惜佛法了,而三恶道的众生,受苦已经来不及了,那有修行的机会,唯有我们人类,知苦知乐,才有希求向上向善,离苦得乐的心,所以,我们既然获得这希有的人身,有机会学佛学法,就必须珍惜人身,借假修真,好好地去修持,不要动不动就埋怨了!
  释迦牟尼佛,也常常以「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的譬喻,告诫我们,想得到人身,好象手指上那么一点点的尘土,机会是很渺茫的;一旦失却人身,万劫不复,要再感得人身,实在太难了。所以,我希望我们善友,千万要记住,人身难得,必须好好珍惜!
  「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我们现在总算是成为人了,但是人有男性和女性的分别,要成为男子汉大丈夫,更是不容易。虽然现在社会进步了,所谓男女平等,女强人也很多,而在传统的观念中,还是重男轻女的。佛在两千多年前说法,也是就着当时的社会情况来说的。有一部《玉耶女经》,是佛为玉耶这个女孩子而说的,里面说生为一个女的,有十种恶──十种不理想、不美满、给人家讨厌的地方:
  1。父母不喜:你看看好多人家生头一胎的时候,眼巴巴地等候着:「究竟是生男的?或是生女的?」假如是生男的,好高兴哦!赶快向亲戚送礼、送红蛋。要是生女孩,「那是个丫头!」好失望!你看看中共提倡一胎政策,一对夫妇,不论男的或女的,只能生一个。但是,大家都希望有一个男孩子传宗接代,就这样,很多很多生了女孩子,就把她丢掉,不知道有千千万万的女孩子死于非命,如今大陆上,一定是男的多于女的,到时候连老婆也娶不到啦!
  2。视无滋味:假如一连串生了好几胎,都是女的,没有一个男的,女孩子不值钱哪!做父母的往往会感觉得人生好没有意思,非常灰心、丧气。
  3。心常畏人:做女孩子,胆子很小,很怕见人,家中要是来了一个陌生人,就赶快躲起来,这也是女人家的一种弱点。
  4。父母忧嫁:平常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孩子十七、八岁一朵花,挑选对象,条件可多了,可是超过了三十岁、四十岁,这个时候,她本人无所谓,父母就非常操心、忧虑,老姑娘嫁不出去,是很麻烦的事情。
  5。父母生离:女儿小的时候,父母出门,把她留在家里,总是放不下,牵肠挂肚的。女儿长大,嫁出去了,又会担心她在婆家,生活不知道好不好,和公公、婆婆、丈夫,甚至全家的人相处得来吗?这也是生女孩子比男孩子差劲的地方。
  6。畏夫喜怒:假使一个女孩子,嫁了好的、体贴的丈夫,那是很美满幸福的。要是不幸嫁了一个莽夫,喜怒无常,做老婆的实在难以应付。或是嫁了一个花花公子,整天在外花天酒地,做老婆的,也是痛苦无边的。
  7。怀产甚难,结婚是为了传宗接代,妇女一旦怀孕以后,十月怀胎所受到的痛苦不用说,到了临盆的时候,尤其是头一胎,阵阵的肚子痛,是有得受的,特别在古代,医学不发达,好多人难产而死,所以,产妇在还没有生产之前,往往会感觉得非常害怕、苦恼,这种女人家的痛苦,是男众所没有的。
  8。少为父母管束:女孩子年少,还没有结婚的时候,常常受到父母的约束,出门、做事,在行动上都被管得很严,男孩子就不会这样了。
  9。中为夫婿禁制:中年时代,也就是结了婚,离开了父母,别以为没有人管束了,还是有人管着你的。现在虽然时代不同了,嫁了一个很疼爱你的丈夫,会尊重你,让你自由。但是有的一天到晚被关在家中,要到什么地方去,丈夫都会禁止你,唠叨着:「整天向外跑,家里的事情不管啦!」这也是麻烦的事。所以,「中为夫婿(丈夫)禁制」,禁止她,把她关起来,使她行动不得自由,这也是生为女人的痛苦。
  10。老为儿孙所诃:年纪大了,做妈妈,做祖母了,照说可以自由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除非你在家里是很有权威的,不然,做儿子和孙子的,也会管着你的行动。
  从以上十点,可以看出做一个女人家是好苦啊!在两千多年之前,释迦牟尼佛就告诉玉耶女,生为女人身有这么多为难的地方,是男性所没有的,你们看看,佛是不是一位大智慧的人。
  因此,经文说「去女即男难」,女的要变成男的是不容易的。不过,佛在《涅盘经》中指出男女倒不一定在生理上来分别,假如你有智慧,知道佛性,你虽然是女人身,也就是一个男的,反过来说,你要是没有智慧,不知道佛性的话,纵然是男的,也是个女的了。佛的伟大就在这个地方,他不一定以外表、肉体的性别来肯定男女,而是由你的思想行为来分别。
  总而言之,做一个男子,做什么事情都比较方便,很多地方的确比女的殊胜。女人因为限于她的生理、体力、胆量、毅力等各方面的障碍,论学佛修行,也是比男的差,因此,经上才强调希望能做一个男的。
  「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现在我们已经成为男的了,必须六根具足才好。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也就是所谓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