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现在我们已经成为男的了,必须六根具足才好。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也就是所谓的五官完整、四肢非常的健康,仪表堂堂的,你假使是一个瞎子,或者是聋子、哑巴、跛子,甚至于伛偻、侏儒。。。。。。种种的残障,虽然是个男人,在生活上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很多事情必须依赖人家,也往往会招来人家的白眼、讥笑。尤其在修学佛道上,更是障碍重重,比如说瞎子,他看不见三宝;聋子,听不到佛法,这样的人生太痛苦了。所以说,既然生为男身,要得到六根具足,也是不容易的。
  「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我们已经生为男子,五官也很端正,但是,要生在「中国」是很困难的。这里中国,并不是指我们中国,而是指生在中央地带,依历史来看,古印度以中天竺为中国。好象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带,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来讲,是国家的中央地带,就算是中国了。中原地区而外,其他地方,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那些边疆,没有开化、文化比较落后,佛法的流传,也不如文物集会的地方昌盛,要听闻正法,是不容易的。
  「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我们既然已经生到中印度,是不是刚刚和释迦牟尼佛同时代出生呢?佛经中常常提到「三涂八难」,八难其中有一个「佛前佛后难」,就是比佛更早或者更晚出世,没有机会见佛闻法,都是一种难处。不过,佛世不要把它说得太狭窄,以广义来说,不论是佛的正法、象法,或是末法时代,凡是有佛法在世间流通的时代,都称为佛世。能够值遇佛世,也是很困难的,试看,我们在菲律滨,文化也是很发达的,以大岷区来说,是属于菲律滨的中央地带,这么多的人口,有几个来礼佛闻法?可见生逢佛世是不容易的。
  「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我们生在一个有佛法可以听闻,有佛经可以阅读、研究的时代,但是要遇到一位有道者──善知识、名师,也是不容易哦!现在的宗教,五花八门,看起来可多了,看起来也是蛮虔诚的,但是,是不是正信的佛教?是不是可以引导我们走上解脱道、了生脱死呢?这个就有问题了。因此,遇道者难,要遇到具有正知、正见的大善知识,那是不容易的。
  「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我们遇到了名师、大善知识,但是你要兴起信仰心,是不容易的。好象有一次演培法师来讲开示,曾经提起过去太虚大师无论到上海或者其他地方,都是人山人海的,大家都去听开示。他有一天问某某人:「你有去听吗?」「没有,下次再去吧!」可是过了一两天,太虚大师已经走了,根本就没有下次了。所以,要生起信心、敬仰心,要把握时机,是很困难的。
  讲到太虚大师,我想起了他曾经说过:「未生信心,语以佛法,如水浇石;生信心者,如水遇土,故曰兴信心难。」就是说你跟人家讲佛法,他假如没有信心的话,就好象水浇到石头上一样,没有作用。假使他有信心,好象水浇到土里面,是很有作用的。因为石头是光滑的,不能生长东西,水浇在土里面,才能生长万物。所以太虚大师认为一个对佛教真正生起信仰心的人,就是要受持三皈五戒。但是很多人说:「我已经学佛几十年了,每天都拜佛念佛,何必要皈依受戒呢?」这就是「兴信心难」,要是真正生起信仰心,相信一定不会拒绝这做为一个佛教徒,最起码应具备的条件吧!
  「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我们的信仰心生起了,但是进一步要发菩提心,也是不容易的。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有的地方翻为「觉」,有的地方翻为「道」,总而言之,菩提心就是觉道之心,也就是一种觉悟、向道的心。这是大乘菩萨的心: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但利益自己,也要利益一切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菩萨的精神,缘于发菩提心而产生的。
  「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我们已经发了大乘菩萨之心,但是,你不要执着,认为自己是个菩萨,是救度众生的,要是有所执着的话,表示修行还不到家。或者说自己已经证了四果阿罗汉、或是已经证了十地、妙觉佛果,这也是要不得的。释迦牟尼佛从来不说自己已经成了佛,如何了不得。他说:「佛在僧数。」成了佛,也是僧团中的一分子,同我们一样的。所以,无修无证之难,跟前面第十一、十八两章所说的同一个意义,是修道者最高的境界。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上一章谈到好几种人生很难得的,尤其是「值佛世难」和「遇道者难」,我们能够遇到佛出世、听到佛亲自为我们说法,或者能够遇到一位德高望重的善知识,常常亲近他,都是很难的。佛恐怕会引起大家的误会,认为一定要能亲近佛身,才算有福报,才能够悟道,其实不然,所以佛在本章,告诫弟子们,应当以是不是遵守佛所制定的戒律,有没有遵照佛所讲的法去做,来作为亲近佛的准则,绝对不是以外表的形迹,作为见佛的标准。因此,本章名为〈念戒近道〉,讲的就是我们必须念念不忘戒律,坚守持戒,这样,我们就可以接近于佛道。
  「佛言」,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佛子离吾数千里」,有的佛弟子,他虽然离开我有好几千里之远,很难跟随着我。但是「忆念吾戒」,他能够时时刻刻回忆、记得我所制定的戒法,并且切实地身体力行,「必得道果」,他将来一定能够证果、得道。反过来说:「在吾左右,虽常见我」,假如每天从早至晚,同我生活在一起,终日在我的左右,虽然经常见到我的面,但是,「不顺吾戒」,对我所制定的戒律,不能够依顺、照着去做,「终不得道」,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证得道果的。
  以下,我再引《大宝积经》和《佛遗教经》的经文,证明本经和它们所说的道理是一样的。
  《大宝积经》说:「若有众生,见我色身,而不护其戒,有何所得!如提婆达多,虽遇于我,犹堕地狱。」
  假如有一个众生(包括出家的弟子,在家的信徒),虽然看见我这个肉体(色身),但是不能保护戒律,照着戒法去实行,到最后有何所得呢?不会得到什么的。举个例子,好象提婆达多,他是佛的堂兄弟,可以说他常常见到我,但是他并没有遵守戒律,总是跟我捣蛋,破坏僧团,反而造了许多的罪恶,所以他最后堕到地狱去了。自作自受,佛也没有办法救他的!
  《佛遗教经》,一开始就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你们这些比丘(包括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佛的四众弟子),在我灭度(圆寂)以后,应当要尊重珍惜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是印度话,翻译成中国话是「戒」。也就是要慎重地尊敬戒律。说一个譬喻,好象我们在黑暗当中,遇到了光明;也好象一个穷人,得到了财宝,这是非常了不起,令人难以形容的法喜。你们不要以为我才是你们的大师,要是我不在世的话,「戒律」就是你们的大师了,好象我住在世间一样的。
  大家看看,在我们大雄宝殿木雕的「释迦传」,最后一幅佛右胁而卧,就是涅盘象。释迦牟尼佛要离开人间了,四周围着他的弟子,在那儿守着他,听他最后的教诲。当时,这许多弟子虽然出了家,但是见到师父将要离开这个世界,非常的悲哀,尤其是最接近他,当他侍者的阿难尊者,更是悲哀得不得了,不断地饮泣。
  后来有位师兄弟提醒大家:「现在不是我们哭的时候,世尊快要离开世间了,我们还有好多重要的问题,必须赶快请教世尊,才是对的。」
  经过大家商量以后,向佛提出了四个最重要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佛住世的时候,大家都以他为师父,佛涅盘以后,大家失去了依怙,该依谁为师父呢?」
  佛说:「我虽然不在了,但是我讲的佛法,我制定的戒律,还保存在世间,所以,我走了以后,你们应当『以戒为师』,依着戒律而修行,这样,跟我住在世间,没有两样的。」
  所以,我们常常见到弘一大师的墨宝,写着「以戒为师」,这也就是我今天所讲的第三十七章的中心思想。
  讲到这儿,我再告诉大家一个和本章中心思想有关的故事。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国叫波罗奈国,离开佛居住的舍卫城(又称为舍卫国)很远。那里有两个比丘,有一天互相商量:
  「我们出家这么久了,也没有机会亲近世尊,实在很遗憾。要是我们结伴去见佛、拜佛,请佛当面给我们开示,那是最好的。」
  说走就走,两人带了随身用具,向着舍卫城出发。谁知在途中,水壶里面的水已经喝光了,在附近又没有水,到处寻找了好久,才看到一座古井,里面有一点点水。这两个比丘早已渴得要命,一见到水,好象看到甘露一样的,其中一个就迫不及待地拿水壶盛来喝了,而另外一个比丘却详细地看,发现水里面有好多好多的小虫,就不喝了。
  喝水的比丘感到很奇怪,问他:「你为什么不喝呢?为了要见佛陀,你不要这样执着嘛!」
  「我宁死也不要喝!」
  我们知道,印度是很热的地方,报纸上经常报导好多地方热死人的。这位没有喝水的比丘,为了坚持不杀生戒,就这样渴死了。他的同伴看到这情形,也是无可奈何,只好怀着悲伤的心情,继续向佛居住的地方走去,经过了两天两夜,总算来到舍卫城了。
  话说回来,再说那个守持戒律而渴死的比丘,死后神识就生到忉利天去,得到天身,是有神通的,他当天晚上就到佛的住处--只树给孤独园( 洹精舍),向佛顶礼。佛看到他,非常欢喜地给他开示,他当下获得清凉自在,证果了。
  可是没有死的比丘,迟了两天才见到释迦牟尼佛。
  「你从什么地方来呢?」佛明知故问,「你是一个人来?或是有同伴一起来呢?」
  这比丘一听到佛问,马上嚎啕大哭:
  「佛啊!我们本来是两个人来的,但是他没有喝水,在途中渴死了,所以我今天才一个人来。」
  于是,他把经过从头到尾向佛说了一遍。
  佛说:「你这个痴人啊!今天亲自不远千里而来,在你的想法,你是见到我了,其实,你并没有见到我。相反的,那个你以为早已死了的同伴,却在两天前已经真正来见到我了。」
  这故事出自律部的《僧毗律》,你们假使要了解故事的详细情形,在[大藏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可以查看。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这一段文字,是用简洁的对话方式,来说明人命的无常。本章题目〈生即有灭〉,就是有生必有死,天底下没有一个人生下来不会死的,虽然有的宗教,要求长生不老,希望得到不死药,但是人生终究是无常,不会永远不死的,彭祖活到八百岁,最后还是免不了要死的。
  「佛问沙门」,释迦牟尼佛有一天特地问一个沙门(出家人):「人命在几间?」我们一个人在世间究竟能够活多久呢?
  「对曰:数日间!」这一个弟子回答说:「依我的看法,是在几天之间。我们看看,很多人今天是活泼泼的,说不定几天以后已经死了,所以,人在世间,数天之间就有很大的变化。」
  「佛言,子未知道!」子,是文言文,「你」的意思。释迦牟尼佛说:「你对这个道理还没有了解!」
  「复问一沙门」,接着,又问另外一个沙门:「人命在几间?」刚才他答的,我认为不对,现在我再问你,究竟一个人活在世上寿命有多长呢?
  「对曰:饭食间!」这个弟子回答说:「师父,他说要数天,我认为太长了。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顿饭的时间这么久。有的人吃饭之前,还是好好的,可是一顿饭还没有吃完,他已经呜呼哀哉──死了!」
  「佛言:子未知道!」释迦牟尼佛说:「你对这个道理,还是没有彻底明白!」
  「复问一沙门」,释迦牟尼佛再问另外一个沙门:「人命在几间?」你再告诉我,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活多久呢?
  「对曰:呼吸间!」呼,就是出息;吸,就是入息,把外面新鲜的空气吸进身体里面,又把体内的浊气呼出来,一呼一吸,我们的生命才能够维持下去,要是一口气转不过来,那就什么都完了。因此,这位沙门回答释迦牟尼佛:「依我的看法,生命只不过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结束了!」
  「佛言:善哉!子知道矣!」释迦牟尼佛听了这位弟子的回答,非常欢喜,立即赞叹他说:「很好,你答对了!你的确是了解了!」
  关于「善哉」这两个字,我们看电影或录影带,要是看到出家人,就会听到他们说:「善哉!善哉!」这是编剧的人,不懂得「善哉」真正的含义而乱用了。
  这一章,释迦牟尼佛主要是告诫我们人命无常,假如我们能够真正了解这个道理,大家都会看破,都能够互相忍让。看看世间,大家互相争斗,争到最后,一口气不来,整个江山财产,还不是都得放下来,什么也带不走的。因此,我们学佛,要彻底认识生命太短促了,应该好好珍惜,不可以随便浪费宝贵的生命。
  在大陆大丛林里面,经常都住着几十个、上百个出家人,每天大家一起上早晚殿,在晚课念到后面,维那师就呼一首偈,就是提醒大家对无常的警觉。这首偈名叫〈普贤警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