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今天已经过去了,我们的生命也随着这一天光阴的消逝,减少了一天。「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举一个譬喻,好象鱼是生活在水里面的,要是水一天一天地干枯、减少了,那鱼的生命,已将到了尽头,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这无常短促的生命,还有什么可快乐的呢!「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大众师父啊!我们每个人应该要努力精进,好象我们的头发,突然着了火,烧起来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要赶快救火,把它扑灭。要知道,我们的生命无常,在呼吸之间,非常的短促,这是不能放逸、懈怠的,要珍惜我们宝贵的时间。这是出家人每天上晚殿的时候,都要念的。
  其实,不但是出家人要时时刻刻珍惜时间,精进办道,凡是学佛的人,都必须这样,忆念无常,才不会虚度光阴,让宝贵的生命白来人间走一趟。也才不会辜负了我们学佛的因缘与福报。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这一章说明佛所说的经典,都是一样的,不论那一部经,只要是佛说的,一切言教,都是希望我们离苦得乐,因此,我们应该信受奉行。
  「佛言」,佛对我们说,「学佛道者」,我们修学佛道的人,「佛所言说」,佛对我们所讲的话,「皆应信顺」,都应该信仰、顺从,不可以违背。
  《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两句话,就是强调信仰心是非常重要的,信是我们修学佛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所有的善根都是从信而生起的。该经又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佛法好象大海一样,我们要到大海去,一定要坐船;我们要深入佛法的大海,只有依靠着信仰心,才能够做到,否则的话,佛法就跟你无缘。
  我们学佛,有四个步骤,就是信、解、行、证。首先就是要有信仰心,信了以后要能够去研究、了解佛法,了解了要进一步去实行,最后才能够证悟,所以,修学佛法的次第,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信」。再说到修持净土法门,必须具备三资粮,就是信、愿、行,也是以信为第一个要素,可见「信」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修学佛道,强调「信」,就是经文所说的「皆应信顺」,不光是「信」,还要「顺从」,要知道,佛是一位大彻大悟的觉者,以他的智慧,去观照而说出来的一切法,不会有偏差的,何况,佛对于世间的名利已经放下了,他说法是为了哀愍众生在生死中头出头没,痛苦无边,出于一片大悲心,不忍众生苦而说的,所以我们应该信顺。
  「譬如食蜜,中边皆甜」,佛就举一个譬喻,比如我们吃蜂蜜,把它放在杯子里面,你吃中间的,或者吃旁边的,它的味道都是一样的甜,并不是说在中间的特别甜,在旁边的就差了。那末,「吾经亦尔」,我所讲的佛经,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论讲那一部经、横说竖说,道理都是一样的,没有说那一部比较高深,那一部比较浅显。
  佛教的法宝,有三藏十二部,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经呢?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时候,依着不同根机的人,就讲不同的道理,让听的人能够明白、受用。再说,佛教修持的法门,一般说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所修的功夫,有八万四千种之多,为什么这样多呢?那是依着各人的兴趣、喜好,佛就跟他讲什么样的法门,所以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以入道,无论你修那一种,都同样可以成功的。因此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就等于说,你们到隐秀寺来拜佛,你从大门或边门进来都一样,目的地只有一个,只是走的路径不同而已。
  可是,在目前佛教界有一种怪现象,都是强调自己所修持的法门,超过其他的宗派;都执着他们的法门最殊胜,别人比不上的。有些善友认为他每天念《金刚经》,是讲「空」的,讲「智慧」的,比较高超;你念的《普门品》、《弥陀经》可比不上《金刚经》好,这也是一种执着,跟本章佛陀教诫的旨趣,真是背道而驰了。
  佛教有大乘、小乘;空宗、有宗;顿教、渐教;世间法、出世间法,种种的分别,都是依着众生的毛病而「对症下药」,根本无所谓高低,也无所谓优劣,都是平等平等的,也可以说,一切佛法是一味的。因此,我们听了(教诲无差)这一章,应该明白不论修持什么法门、读诵任何一部经典,功德都是一样的。
  本章也可以说是佛看到当时他的弟子,有这样的偏差,甚至于知道末法时代的佛弟子,不能依着他的言教去修行,所以预先在本经中教诫我们。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这一章说明修行,最主要着重于我们的心,外表的形式并不重要。 
  「佛言」,释迦牟尼佛说,「沙门行道」,我们做一个出家人,要修行佛道,「无如磨牛」,不要象磨坊里的磨牛一样。现在科学发达,磨面粉等等,已经机械化了。不过,在落后的乡下,依旧是用牛拉磨。在二千几百年以前,佛的那个时代,更谈不上用机器了。磨是用两块圆圆的石头叠在一起,中间有轮齿,不论是磨麦子也好,做豆腐也好,磨牛是很机械化的,只要你用绳子把磨架套在它肩头上,再把它的眼睛蒙起来,它就绕着磨子不停地打转,磨子转动时,我们放下去的麦子或豆子,它就将面粉或豆浆流出来。牛的工作,就是不断地绕着磨子跑。我们平常说:「你简直象笨牛一样的。」这句话好象是骂人,事实上是以牛来比喻他的智商不高,反应能力差。而牛的智力的确很差,它在那儿磨磨,有没有想到它这样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见磨牛的工作就是这么单纯的。 
  释迦牟尼佛讲,牛的工作是那么单纯,但是我们做一个沙门(出家人),甚至于做一个佛教徒,千万不要象牛那样笨,不要光在形式上下功夫,比如说拜佛,并不是说拜下去再站起来,而后再拜,好象舂米似的,一上一下,但是为什么要拜,拜什么佛菩萨,既没有观想,也不诚心。「身虽行道,心道不行」,表面上,你在那儿拜佛,好象拜得很勤;你在念佛,念珠拨个不停;你在看经,一本接着一本地诵,你有没有用心去修持呢?身体虽然在行动,而心不在焉,心道不行,那是没有用的。 
  「心道若行,何用行道」?假如我们的心非常虔诚,非常恳切,能够明了佛所说的道理,而且切实地去修行,就算是不拘形式,也是一样有功德的。 
  本章名为〈行道在心〉,明确地指出我们修行佛道,最重要的在于我们的心,而不是在形式上做给人家看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维摩诘经》说:「直心是道场。」我们有一颗正直的心,那就是道场了。所以,我们以正直的心来修持,就可以出离五欲,脱离苦海了。这是本章的中心思想。 
  「佛言」,释迦牟尼佛对他的弟子说。「夫为道者」,一个修学佛道的人,还是用牛来作为譬喻吧!「如牛负重」,好象一头牛,运载着很重很重的东西,要是在平坦的道路行走的话,那是没有问题的,一旦「行深泥中」,行走到很深的烂泥当中,一不小心,就会陷下去。因此,「疲极不敢左右顾视」,这头牛虽然在烂泥当中,拉得非常的辛苦、疲惫,它依旧拚命地向前走,既不能停下来,也不敢分心向左右乱看。「出离淤泥,乃可苏息」,要等到离开了烂泥以后,才敢松一口气,停下来休息,绝不会走了一半,在烂泥当中停留的。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举这样的譬喻呢?要知道,「沙门当观情欲」,出家修行的沙门,应当要观照,引诱人的情欲,「甚于淤泥」,比烂泥更厉害,一不小心,就会陷下去不能自拔,所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我们如果以正直之心,时时刻刻把心放在道念上,就可以战胜情欲,不会被它所陷害,这样就可以免除无量的痛苦了。 
 
第四十二章 达世知幻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这是本经的最后一章,说明以佛的慧眼,来观察世出世间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我们不要贪爱、执着。 
  本章共计有二十六句,用了十三个「视」字,也就是每两句就有一字。视,就是看,但这里的看,不是以我们一般人的肉眼来看,而是用佛的智慧眼彻底地透视,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从佛学的名词来说,这是一种「观照般若」的功夫。 
  「佛言」,释迦牟尼佛说。「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王,就是国王;侯,就是诸侯。讲到世间的名位,至高无上,最荣耀的,莫过于做国王、当诸侯了,王侯统领天下,发号施令,真是威风凛凛的了。以现在来说,就是当总统,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但是,在佛的慧眼看起来,「如过隙尘」,和过隙尘并没有差别。过隙尘,在晴天的时候,太阳光从门缝或者窗户射进屋子里面,成为一条线,在这线当中,有千千万万的灰尘不停地飞舞,这灰尘就是过隙尘了,它是一刹那就过去的。所以佛认为王位和过隙尘是同样的短促、无常。 
  明代藕益大师有一部《佛说四十二章经解》,解释得很简单、扼要。讲到过隙尘时说道:「人间一百年,不过忉利天一昼夜;娑婆一大劫,不过极乐国一昼夜。」意思是:你不要以为我们人生在世几十年,看起来是很长久的,纵然你活了一百岁,你的事业就算是非常繁荣昌盛,有一百年吧!可是在忉利天,只有一天一夜的时间。那末,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人间)一大劫,时间更长了,可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也只是一昼夜哩!因此,世间「王侯之位」的那份荣华富贵,很快就过去了,实在是很无常的。 
  你也许要说,忉利天的一天一夜,等于是人间的一百年;西方极乐世界过了一天一夜,就是我们的一个大劫了,你没有去,哪里会知道呢?那末,我就照眼前所看到的告诉大家:有一种小虫叫蜉蝣,它早上出生,不到晚上,几个钟头就死了。在短短的几小时之内,它诞生、成长、步入中年、老年,以至于死亡,也算是活了一辈子,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至于蜉蝣是什么,你们可以去查字典。以蜉蝣的朝生暮死,和我们的人生相比,岂不是跟我们与忉利天、西方极乐世界比起来,同样的短促、无常? 
  有一个成语叫「黄梁一梦」,或者称为「邯郸梦」,这个典故是说有一个姓卢的书生,在旅馆中遇到一个道士,送他一个枕头,他枕着稍微休息一下,竟做了一个梦,梦到他怎么样出生、念书、中了功名、做了大官,甚至生儿育女,真是享尽荣华富贵。可是当他一梦醒来,店中为他煮的黄梁(黄米)饭还没有熟哩,而他在梦中,却已经过了一辈子。因此我们说:「人生如黄梁一梦。」就是形容人生是很短促的。 
  因此,释迦牟尼佛认为做国王、诸侯的荣誉,没有什么了不起,好象过隙的尘埃,那么快就过去了,是那么的无常,不值得去贪爱、执着。 
  「视金玉之宝,如瓦砾」,瓦,是用土烧成的;砾,就是一块大石头,把它打碎,成为小的石头。世间一般的人,都喜欢黄金、白玉,都把它当作是宝贝。当我们穿过王彬街,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看到所有的金铺,里面都是人,都在买首饰,他们认为那是很宝贵的东西。 
  外国有一个寓言,说在鸡鸭的面前放着两堆东西,一堆是珠宝,另一堆是谷子,鸡鸭对于珠宝,根本连看都不看一眼,更别说去嗅一嗅了,因为这些东西,对它们来说,是毫无所用的东西。可是它们看到谷粒,就会马上用嘴去啄,谷子可以让它们充饥呀!可见东西的贵贱,是因各人的观点而分别,在它的本身,是无所谓高贵或便宜的。 
  还有,你如果到天上去,天上所住的殿宇,所用的器具,都是七宝所成的。我们常常诵的《弥陀经》,里面说到西方是黄金为地,整个极乐世界都是黄金、七宝。将来弥勒佛到我们这个世界成佛的时候,这个世界整个是琉璃,都是透明的。我们现在挂了一串水晶,就以为了不得,很值钱的。将来你能够在当来下生弥勒尊佛,龙华三会相逢的时候,满地都是琉璃、水晶。到那时候,人们还会去相争金玉吗?还会感到它很珍贵吗? 
  因此,释迦牟尼佛认为不需要这么辛苦去追求金玉,在他看起来,金玉同那些破砖破瓦,碎石头是差不多的,因为这些物质,都是由「色、香、味、触」四种原素集合而成,没有什么值得珍惜的。 
  「视纨素之服,如敝帛」,纨素,是一种非常薄、非常轻的丝织品,可以说是衣料当中最华贵、美观和值钱的。敝帛,等于是破絮,破破烂烂的棉织品,指最普通的衣服。我们穿衣服,主要是为了保持我们的体温和遮羞,只要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就好了,至于所穿的衣服,在质料方面,实在不必刻意去追求。因此,释迦牟尼佛认为,你不要以为穿着很贵的、很漂亮的衣服,就很神气了,在他看起来,只要是穿着整洁,即使是普通的粗衣,它的价值跟纨素之服是一样的。 
  我曾经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到现在一般上流社会妇女,为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