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比丘的三个定义,希望大家必须牢牢记住,不单在本经中了解它的意思,在其他的经典中,看到比丘两个字,也同样明了了它的意义。我们研究佛法,是一步一步的,能够把每个名相都搞清楚,任何佛经也都可以看通了。 
  「复有比丘」,除了五位最初随佛出家修行的比丘之外,还有好多比丘,他们是谁呢?就是佛经一开始在序分中所说的「一千二百五十人」。我们诵《佛说阿弥陀经》,一上来就提到「千二百五十人俱」,或者《金刚经》。。。。。。所有的经典,都提到他们,他们是由三个集团而来的: 
  一、耶舍等五十人:耶舍是小宗教集团的领袖,有五十个弟子跟随着他学习。 
  二、三迦叶等一千人:三迦叶,就是迦叶三兄弟──优楼频楼迦叶等五百人、伽耶迦叶和那提迦叶,各有二百五十人,三兄弟的徒众合起来有一千人。
 
  三、舍利弗与目犍连等二百人。 
  三个集团合起来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他们都跟随释迦牟尼佛出家,而且是常随众,释迦牟尼佛无论到什么地方教化,他们都是跟随在佛陀左右的。 
  一千二百五十人,在本经中就用「复有比丘」四个字来概括他们。 
  「所说诸疑,求佛进止」,要知道,佛住世的时候,弟子要是有什么问题,就请教师父,释迦牟尼佛都一一为他们解答,所以,求佛进止,进止是「可否」的意思。「喔!我这样讲对吗?」「对!」或者「不对!」释迦牟尼佛对于这些常随众,他们所有的疑问,所有不能解决的问题,都为他们印证、开示。 
  进止,也可以当作取舍的意思,也就是进取正道,舍弃诸邪。譬如说,善法、正道,我们就把它取得来,依着去修行;那些邪恶的事,就要停止,把它舍弃。释迦牟尼佛的开示,所有的比丘都应当依教奉行。 
  「世尊教敕,一一开悟」,世尊,指释迦牟尼佛,他所教诲的,所有的比丘听了以后,都开悟了。 
  「合掌敬诺,而顺尊敕」,听过佛的开示以后,大家都恭恭敬敬地把双掌合起来,依着佛陀的教导而做。敕,过去皇帝的圣旨(命令)大家一定要遵守的,称为敕。释迦牟尼佛的言教,当然更是伟大了,所以这许多的比丘,照着佛陀的教导去修行,即使在现实的人生当中,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受用。 
  讲到这个地方,我顺便把合掌解释一下,让大家了解掌究竟该怎么样合的?有几种合法?合掌,又称为合十,就是把十个指头相合在一起,集中心思,而恭敬礼拜的意思。 
  合掌,本来是古时候印度人最通行的礼节,后来佛教也采用了,并且成为佛教徒见面时的礼仪。你们要是到泰国去,乘坐泰国的飞机,航空小姐看到客人,既不是握手,也不是点头致意,而是合掌,这是佛教徒最起码的礼节。 
  玄奘大师到印度,曾经写了一部在世界上很有名的巨着《大唐西域记》,书中卷二,介绍了印度的礼法共计有九种,合掌是其中的第四种,我附带把它说明: 
  一、发言慰问:用温和的语言,向人家慰问,譬如说这次军变,你打个电话来,他打个电话去:「喂!你好吗?」「你有没有受惊?」彼此互相慰问,就是一种礼节。 
  二、俯首示敬:俯首,就是低头。日本人见到人,也都是很有礼貌地低头致敬,尤其是过去日本女性的头,好象永远抬不起来的;不过,现在头已经抬起来了。俯首,见到人家,表示很谦虚,很有礼貌。中国人一向都是昂昂乎,把头仰到天上,眼睛彷佛长到头顶上。假如有时能够俯首,那该多好! 
  三、举手高揖:把手高高地举起来作揖。例如:国家元首、总统,或者大官出来,阅兵时高举起手向两旁欢迎的人挥动,也是种礼节。 
  四、合掌平拱:两手相合,平衡地当胸拱起来。印度人这个礼节比较慎重,掌要合得好,表示最大的敬礼。 
  五、曲膝:膝是膝盖,把膝盖弯下来。假如看见人家要下跪,真是不简单喔!例如:「我要求你一件事,你答不答应?不答应我要跪下去了!」这一招是很厉害的。有的人,你就是把他的头砍下来,他也不会向人家叩头的,所以,曲膝表示有虚心。 
  六、长跪:跪还不算什么,长跪更严重,好象说:「你答不答应,不答应我就不起来了。」跪着的时间比较长久,称为长跪。 
  七、手膝具屈:手和膝盖都弯曲下去。 
  八、五轮具屈:五轮和五体的意思差不多,头、双手、双脚称为五轮,又叫五体。就是以头、手、脚弯着,表示恭敬而慎重的礼节。 
  九、五体投地:这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成语,就是用来譬喻对人家心悦诚服,钦佩极了。而在印度,把头、双手、双脚着地,作大礼拜,是种最尊重,最尊贵的礼节。 
  关于合掌的意义,一般的说法,右手代表智慧,左手代表禅定;也有说右手是佛、左手是众生的象征,因此,两手相合,象征了定慧不二、生佛相应。
 
  密宗对于合掌,有十二种形式,在《大日经疏》中,有很详细的说明,由于时间的关系,我简单地介绍一下它的名称: 坚实心合掌; 虚心合掌; 未开莲合掌; 初割莲合掌; 显露合掌; 持水合掌; 归命合掌; 反叉合掌; 反脊(背)合掌; 横柱指合掌; 覆手向下合掌; 覆手合掌。 
  合掌虽然有这么多形式,但我对诸位只要求坚实心合掌,而且必须注意合好。我们出门,尤其到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把掌合得好,人家看见了,说:「这是谁的徒弟?教得这么好!」如果合不好,人家会批评:「哎呀!这个佛教徒,还是代表团哩,连掌都没有合好!」这样岂不是很丢脸?所以,合掌,我希望大家都要注意合好。 
  
 第一章 出家证果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这是本经的第一章,说明沙门证阿罗汉果的程序,从这一章开始,以及后面所讲的到第四十二章,都是属于正宗分,即是本经所讲的主题。 
  「佛言」,是文言文,由于本经是在汉代翻译的,跟现代的白话不太一样,以现代翻译的话,应该是「佛说」,「言」,就是说的意思,佛说或者佛云,等于儒家《论语》一开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子曰」,孔子说;所以「佛言」就是佛说。 
  「辞亲」,辞,就是辞别。亲,就是父母亲或亲戚朋友,为什么要辞亲,目的是要「出家」,辞亲而出家,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说明: 
  一、辞别亲人,奉父母命出家: 
   征求父母允许:佛在世的时候,一个人想要出家,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才可以出家;要是父母反对的话,释迦牟尼佛也不会接受他出家的。 
   父母授命出家:儿女在父母的安排之下而出家的。好象我,就是奉父母之命,出自母亲的意思才出家的。这句话,你们听了或许会觉得好笑,却是事实。因为我九岁就出家了,试想,一个九岁的小孩,如果说:「我出家要了生脱死,要成佛作祖。」简直是讲大话,谁也不会相信的,对不对? 
  我的故乡是江苏泰州,那时家家奉佛,一眼看下去,就会看到好多的寺庙,正象在菲律滨,到处都是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在我家乡,信佛的人太多了,一个家庭,假如有三个孩子,一定会有一个出家的,所以,出家在我们家乡是很平常的一件事。 
  我八岁那一年,生了一场大病,可能是得了伤寒症,发高烧,烧了几天几夜,在那个医药不发达的时代,我差不多就要一命呜呼了。当时,我母亲和姨母,就在观音菩萨面前发愿,说假使能够救回这个孩子一命的话,一定送他出家。所以我说我的出家是奉父母之命,这是我的出家因缘;不过,我能够出家,今天能够站在讲台上跟大家研究佛法,总算不辜负母亲和姨母的慈命,也认为走上出家这条路是非常正确的。 
  二、辞离亲族,以便断除缠累:家庭是一种拖累,往往障碍了我们道业的上进。我们要奉佛,想修学佛道,必须要远离家庭的恩爱,才能够一心一意地修学佛法、宏法利生。因此,出家一定要舍离所有的亲属。 
  关于「出家」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就是出离家庭,好象大家所看见的,离开了家庭,到寺庙过生活,负责佛事,修学佛法,就是出家。 
   广义:有出必有入,可以分为两种意思来说明: 
   出世俗家,入真谛家:就是出离了世俗之家,也是出「三界火宅之家」,佛经中常常把三界看成为火宅,煎迫着我们,使我们痛苦万分。透过修行,我们的烦恼能够断除了,再也没有痛苦,不再受生死轮回,而进入殊胜的境界,那就是入了真空之家。 
   出五蕴家,入法身家: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它束缚着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流浪在生死苦海当中,经过了修持,我们不断地培植福德与智慧,滋润我们的法身,到了最后,断尽了一切烦恼,不再在苦海中生死浮沉了,这样,就是脱离了五蕴生死之家,而趋入法身之家。 
  狭义的出家,属于事相上的出家,我们修学佛法,最高的目标,是追求广义的出家,从理性的修持上以期达到出离生死之家,获得大自在、大解脱。总而言之,只有事理圆融的出家,才是真正出了家。 
  出家,中国古时候有位径山禅师曾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你们不要以为出家是简单的事,真正做宰相,做大将军的,你叫他们把头发剃光了当和尚,他不一定办得到,这两句话,正说明了出家不是容易的事,宋朝仁宗皇帝,也认为出家是很难得的,他曾经感叹地说:「朕若得如此,千足与万足。」意思是:我现在虽然当皇帝了,享尽了荣华富贵,但是,每天要为国家操心,没有办法过清闲的日子,我要是能够出家的话,那真是千足万足了,可惜,我办不到,我真是不如出家人。 
  再说,清朝的顺治皇帝,曾经作了一首赞叹出家人的诗: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孟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这就是说天下所有的大丛林,大寺庙里面的饭,太多太多了,象南海普陀山的千人锅,一个大锅饭,是煮给成千位出家人在那里吃的,意思就是你只要出了家,走遍天下,吃饭都不成问题的。你只要有一个钵和一个放水的瓶子,穿上了袈裟,走尽天下,每个寺庙你都可以挂单和吃饭的,看看,多方便啊!你们出门,到那儿都要住旅馆,可是在大陆上,出家人无论跑到那个庙,那个庙都有饭给他吃的。啊!我认为做皇帝,虽然富有四海,拥有黄金美玉那些贵重的东西,但这些在我(顺治皇帝)的眼里,都不是贵重的,最贵重的是这件披在身上的袈裟,那是最困难,不容易披上的。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里面,以「四料简」的体裁,对出家说了四句话: 
  在家在家,出家在家; 
  在家出家,出家出家。 
  这是什么意思呢?莲池大师把出家分成为四种: 
  一、在家在家:就是你们在座的诸位,身体在家庭,心心念念的,也是家,时时离不了家。现在你们坐在这儿听经,可是还是想到家里儿子有没有吃饭,会不会跑到那儿去了?但是,有一首流行歌曲叫「今天不回家」,有些人的的确确「今天不回家」,实在是要不得。做父亲,做母亲的,应该每天晚上都回家才好,要知道,既然是「在家在家」,做一个在家人,一定要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二、出家在家:这是正式出了家,人虽然住在寺庙里面,穿着圆领方袍的僧服,过着出家人的生活,可是心却是放在俗家里面,常常想到家庭;或者专门经营世俗事业,甚至于做买卖,与世人争利;或者行动举止,与俗人无异,这样的出家,只是外表出家,内心并没有出家,实在没有多大意义。 
  三、在家出家:虽然外表没有剃光头,身上也未曾穿僧服,但是心心念念地想出家。佛教里面最有名的维摩居士,就是一位典型人物,他虽然是位居士,实在是位大菩萨,他是在家庭里面过出家生活的,所以在座诸位,假使能够在家庭里面,诚心奉佛,严持戒律,过出家人的生活,在家里面也就等于出家,这真是太伟大了。 
  四、出家出家:外表形式上剃光了头,穿着圆领方袍,是真的出家了;内心也非常清净,脱离家庭,一心一意地精进学佛,用功办道,这就是真正一个出家人,称为出家出家,出家,本来就应该做到这一点。 
  以上是莲池大师对出家的分类。 
  「识心达本」,识,就是认识,是个动词,假使名词的话,叫做心意识,好象眼识、耳识、鼻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都是名词,这里是认识的识,对我们的心、本性,应该有所认识。 
  要知道,世间的一切法(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佛教称为法),从何而来?佛经说:「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可见心是个王,我们必须了解这个王。「达本」,达,就是了达,或者通达,就是有所了解。本,指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出家?主要的是对自己本心的源头,对自己本来的面目,要有所认识。总而言之,就是对我们的本性、真如佛性要有所了解。 
  「解无为法」,无为法是对有为法而说的,有为法,有所作为,所以是无常的,无为法,无所作为,如如不动的,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永远永远不会改变的,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