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密码:清宫隐史 作者:隋邦森隋海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石头记密码:清宫隐史 作者:隋邦森隋海英-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明代钻营之臣被俘也),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满洲八旗的暴发户也)。”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明清君王交替也),反认他乡是故乡(清朝的满汉君臣,舍弃盛京入主北京也)。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都为孝庄下嫁小叔子与诸位野汉子做了嫁衣裳也)!”

  《石头记》原文:这日,那甄家大丫鬟在门前买线,忽听街上喝道之声,众人都说新太爷到任。丫鬟于是隐在门内看时,只见军牢快手,一对一对的过去,俄而大轿抬着一个乌帽猩袍的官府过去。丫鬟倒发了个怔,自思这官好面善,倒象在那里见过的。于是进入房中,也就丢过不在心上。至晚间,正待歇息之时,忽听一片声打的门响,许多人乱嚷,说:“本府太爷差人来传人问话。”封肃听了,唬得目瞪口呆,不知有何祸事。

  隐秘解读:

  “新太爷到任”——首先隐射皇太极盛京登基称帝,孝庄由妃子要升皇后了。二隐射清朝新皇帝顺治要入主北京,此处的贾雨村隐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娇杏隐射孝庄,嘲笑她又要下嫁小叔子,做他的正妻了——所以死后被子孙们葬在清东陵的东墙之外也。

  第四章 天聪年间

  第1节 林如海隐射崇祯皇帝

  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天启帝死,其弟信王即位——即崇祯帝,明年改元崇祯元年。第三回所谓“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隐写崇祯皇帝因其兄无子,而选中了他做继位者。在《石头记》中,甄家被火时的甄士隐与两淮“鹾政”林如海都隐射崇祯皇帝。

  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均浓墨重彩大书特书了崇祯皇帝的业绩、自缢、国丧与厚葬,但因为是亡国之君,上述历史都隐藏在直接描写敌方的隆重活动中,所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者也。读者必须去伪存真,认真分析,方能一见庐山真面貌。

  第三回原文:那日,偶又游至维扬地面,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注解:

  林如海的“林”指天启帝朱由校与崇祯帝朱由检两个“木”字旁朱皇帝,二木成林也。“如”是走向何处的意思。“海”指崇视景山上吊的海棠树。

  明末五帝之间的传替是按朱元璋的遗嘱执行的:父子相承或者兄终弟继。《石头记》作者将崇祯世系隐写为林氏世系。读者翻阅明史,只要将林如海世系还原为崇祯世系,就能确定林如海确实隐射崇祯皇帝。《林如海捐馆扬州城》隐射崇祯死。贾琏与林黛玉为林如海发丧,隐射摄政王多尔衮奉孝庄皇太后懿旨为崇祯皇帝建陵发丧。

  明末世系谱与林如海世系谱对照——明代十一朝朱厚照(传位兄弟)——明代十二朝嘉靖帝朱厚熜(“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隐指朱厚熜继兄为帝,即兄弟并列为帝)——(嘉靖帝死传位太子。太子继位,以明年为隆庆元年。此即林如海世系中“只封袭三世”之一)——明代十三朝隆庆帝朱载垕(隆庆帝死后传位太子。太子继位,以明年为万历元年。此即“只封袭三世”之二)——明代十四朝万历帝朱翊钧(万历帝死后传位太子。太子朱常洛继立,建元泰昌。此即“只封袭三世”之三)——明代十五朝泰昌帝朱常洛(乃长子继位)——明代十六朝天启帝朱由校(“又袭了一代”,天启帝传位兄弟)——明代十七朝崇祯帝朱由检(“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隐写十七朝朱由检崇祯皇帝是因朱由校无子,被众兄弟选举出来当了皇帝)。

  “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也有很深刻的隐意。卤为胡虏也,乃汉族皇帝对塞外游牧民族的称呼,汉唐指匈奴、突厥与鲜卑,宋朝指契丹、女真与蒙古族,明朝指蒙古与满族。“鹾”为“卤差”,即对付游牧民族侵犯的差使。“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是说崇祯皇帝登基十七年主要任务就是对付满蒙少数民族的入侵。至于“胡虏”的真实历史概念,各兄弟民族的御用文人分歧甚大。大体上以长城为界,汉族御用文人称塞外游牧民族为“胡虏”,而对方御用文人称关内的农耕民族为“蛮子”。“胡虏”是大汉族主义的政治概念。“蛮子”是地方民族主义的政治概念。都是反历史的。

  “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隐射崇祯朝后继无人也。

  “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不过假充养子之意。”——黛玉“假充养子”,隐射崇祯为上一朝代,孝庄为下一朝代,乃假设的父子关系也。

  天聪元年三月满洲八旗劲旅征伐察哈尔蒙古,返还盛京,途中大宴,清太宗皇太极云:“蒙天眷佑,二幼弟随征……俘获凯旋,当赐以美号。”此役使睿亲王多尔衮(贾政与贾琏)与豫亲王多铎(贾蔷)崭露头角,成为后起之秀。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后来成为定鼎中原的主要军事力量。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直接描写了皇太极与董鄂氏皇贵妃的殡葬与追封,但间接隐藏着崇祯皇帝的隆重国葬。

  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零散描写了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建陵厚葬的历史真实情况。还有多尔衮与孔有德祭奠崇祯皇帝的挽联。

  第2节贾敬假道士隐射孔有德

  孔有德、耿仲明秘密降清始于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初秋,因袁崇焕督师蓟辽,无故将东江总兵毛文龙杀死,孔有德与耿仲明恳求皇太极替毛帅报仇。毛文龙镇守东江,素性倔强,袁崇焕恐他跋扈难制,将他斩首,乃一大失误。孔、耿二人,统认毛文龙为义父。毛文龙被杀,随即逃往满洲,秘密降金。皇太极说,山海关有“南蛮子”袁崇焕把守,不易进取,询问二将可有良策破关?耿仲明建议绕道西北,从北京东北方向的龙井关攻入。孔有德介绍说龙井关是北京东北的长城口,可经过蒙古沿长城入关。此关若入,可直入遵化。遵化一下,北京便动摇了。皇太极喜形于色。多尔衮请二人速还,勿被袁崇焕闻知,二将仍回登州,阳顺明朝,阴助后金。

  《石头记》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首先写到孔有德、耿仲明二人:“雨村正值偶感风寒,病在旅店,将一月光景方渐愈。一因身体劳倦,二因盘费不继,也正欲寻个合式之处,暂且歇下。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因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此处隐射皇太极(贾雨村)于崇祯十一年、天聪三年底首次入关掠夺明朝(鹾政林如海家)。“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妆,即指秘密降清潜藏在明境内的孔有德、耿仲明两部。“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指皇太极的满洲八旗部队从龙井关破关而入,也就是贾雨村到林如海家坐馆——皇太极到北京城给崇祯皇帝讲解孙子兵法去了。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补充了皇太极时代清朝五次入关掠夺的历史事实。原文云:宝玉又诌道:“林子洞里原来有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因说:‘明日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中果品短少,须得趁此打劫些来方妙。’乃拔令箭一枝,遣一能干小耗前去打听。一时小耗回报:‘各处察访打听已毕,惟有山下庙里果米最多。’老耗问:‘米有几样?果有几品?’小耗道:‘米豆成仓,不可胜记。果品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芋。’老耗听了大喜,即时点耗前去。乃拔令箭问:‘谁去偷米?’一耗便接令去偷米。又拔令箭问:‘谁去偷豆?’又一耗接令去偷豆。然后一一的都各领令去了。只剩了香芋一种,因又拔令箭问:‘谁去偷香芋?’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应道:‘我愿去偷香芋。’老耗和众耗见他这样,恐不谙练,且怯懦无力,都不准他去。”

  注解:

  老耗子说“须得趁此打劫些来方妙”——就是皇太极的不打自招。

  “那一年腊月初七日”——指崇祯十一年、天聪三年底皇太极首次入关掠夺。

  “明日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指八旗流寇将中原搞成了一锅粥。

  “米豆成仓,不可胜记”——指中原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果品有五种”——指天聪三年腊月到崇德八年春,清朝五次进关大掠夺。皇太极是“老耗子”,多尔衮等是“小耗子”也。

  第3节“石呆子”隐射袁崇焕(1)

  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按孔有德、耿仲明二人献的密计,亲率八旗劲旅,抵龙井关,关上守卒四散逃去。满军整队而入,杀奔遵化州。不到一月,蓟州、三河、顺义、通州等处都被占据,满军乘胜直到北京城下。明廷大震,飞诏各处勤王。袁崇焕奉旨,遣满桂率军入援,自己带领祖大寿、何可纲两总兵随后启程。及到明京,袁崇焕入见崇祯帝,帝命他统率诸道援师,立营沙河门外,与满军对垒。范文程与皇太极秘商出一个离间计。过了一天,传报德胜门外及永定门外,遗有两封议和书,是满洲太宗致袁崇焕的密书。又过一天,满军捉住明太监二名,太宗不命审问,就令汉人高鸿中监守。又过一天,满军退五里下寨。又过一天,明太监脱逃,皇太极也不追问。又过一天,高鸿中入报明督师袁崇焕下狱,总兵祖大寿、何可纲奔出关外去了。皇太极这一手,完全模仿《三国演义》。而崇祯皇帝竟然忘了“蒋干盗书”。

  崇祯帝对袁崇焕擅杀毛文龙本来就不满,忽闻他与皇太极私自议和,便命锦衣卫缚置狱中。总兵祖大寿、何可纲闻主帅下狱,顿时大愤,率兵驰回山海关。明朝政府不攻自乱。明军失了主帅,群龙无首,皇太极却计中有计,他不乘势攻打北京,反向固安、良乡一带游弋掠夺,复回转卢沟桥。崇祯帝封满桂为武经略,屯西直、安定二门,出城三里与满军搏战。皇太极见久战不下,令侍卫改作明装,乘夜黑混入明军。满桂误作城内援兵,一阵混战,竟死于乱军之中。满军大获胜仗,皇太极恐师老日久,反致进退两难,遂退军而去。

  皇太极率军退至通州。复至昌黎。过了数日,探子密报袁崇焕已经凌迟处死,百姓争食其肉,家产籍没。皇太极方欣然道:此公已死,可长驱入明了。

  袁大将军崇焕,入狱于崇祯二年、天聪三年冬。明朝历史上的第二个于谦也。

  《石头记》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里的石呆子就隐射袁崇焕。贾赦隐射皇太极。贾雨村隐射多尔衮。“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隐射范文程设了离间计,陷害袁崇焕进了监狱。石呆子的“湘扇”,江山也。20把扇子隐射明朝“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等一扇扇门户。其中的“山海关”——“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也。

  贾赦(皇太极)要用“一万两”银子买石呆子(袁崇焕)的“扇子”——大明朝的万里江山与一个万岁爷。石呆子(袁崇焕)宁死不卖,结果被汉族皇帝崇祯自行剪除了。直到155年之后乾隆皇帝才披露了他忠君爱国的高风亮节,在北京地坛建祠纪念他,直到今天还有一位女同志为他守灵。

  八月十六日,秋高气爽时节。可京城却是一派肃杀的气氛。一辆囚车缓慢地驶向刑场,囚笼里是一位犯有“通敌罪”的袁崇焕大将军。1630年明大将军袁崇焕遭陷害被处以凌迟,身体被一刀刀割碎,叫做千刀万剐,凌迟处死。示众的旗杆上,只剩下一颗头,一双不瞑之目,怒向青天。袁崇焕的罪名是通敌谋反,替他掩埋尸骨是灭门九族的大罪。袁崇焕的谋士(“佘义士”)深知此乃天大的冤枉。就在大将军被害的当天晚上,他到刑场去盗袁大将军的头。也是老天有眼,那天是阴历八月十六,皓月当空,照得大地一片雪亮。就在“佘义士”无可奈何的时候,月亮忽然被浓云遮住,而且刮起了大风,“佘义士”飞身上杆,将旗杆上的人头摘了下来。出不去城,只好抱着人头回了家,埋在自家的后院里。因怕引来杀身之祸,他将园子辟为广东义园,从此辞去官职,隐姓埋名,终日守着这座无碑坟,早晚洒扫上香。逢袁大将军的生辰忌日就上供,将近400年的佘氏后人为袁崇焕守坟17代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佘义士”认为有朝一日能为袁大将军洗雪冤情。谁知等了14年,等来了清军入关,明朝垮台。袁大将军身后无子,“佘义士”决心永远守在袁大将军身边。“佘义士”17代后人佘幼芝说,其祖籍是广东顺德。从1630年起佘家就再也没有回过祖籍。佘氏子孙默默地守着袁崇焕将军的遗骨,守着中华民族的忠义之魂。这一守就是17代人。北京五十九中操场东南角有一座青砖围墙,围墙内一大一小两座墓碑,碑上刻着“有明袁大将军墓”。佘家人与袁崇焕无亲无故,佘家先祖只是袁崇焕帐下的一个谋士。可他们敬佩袁崇焕的报国忠心,心甘情愿在将军坟前尽忠尽孝。

  漫漫风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