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密码:清宫隐史 作者:隋邦森隋海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石头记密码:清宫隐史 作者:隋邦森隋海英-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祖只是袁崇焕帐下的一个谋士。可他们敬佩袁崇焕的报国忠心,心甘情愿在将军坟前尽忠尽孝。

  漫漫风尘可以掩埋逝去的岁月,却抹不掉历史真相。袁崇焕的冤情在155年后的乾隆年间终于得到昭雪。人们要为袁大将军修坟立碑,但不知遗骨在何处,隐姓埋名多年的佘家后代,才讲出了当年先祖盗头守墓的义举。义士的名字后人不知道,因为“佘义士”不让留名后世。

  民国初年京城各界感叹袁大将军的忠心报国,感叹佘家的仗义之举,由康有为出面,国人纷纷解囊,在墓地旁建立了袁崇焕祠。“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保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梁启超《袁督师传》)“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康有为《袁督师庙题联》)1952年北京市政府准备将内城的坟墓迁出城外。佘幼芝的伯父情急之下找到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四位民主人士联名上书毛泽东,请求对袁墓进行保护。两天后毛泽东回信亲自过问此事。袁崇焕的墓碑才得到了保护与修葺。

  中国是一个多冤案的国家,数不胜数的忠臣死在奸佞小人的谗言之下。其中袁崇焕的死最让人惊心动魄。明末天启年间熹宗朱由校宠用乳母与宦官魏忠贤,腐朽势力残杀朝野忠良。女真族后金在努尔哈赤带领下占领了东北大部地区,并向明廷关外守军进犯,八旗所到之处明军闻风而逃。1622年38岁的袁崇焕由福建邵武县令升任兵部主事。此时朝廷主张放弃关外,固守山海关。袁崇焕只身出关,朝内不知兵部主事去向。袁崇焕带着详细查阅的地形和战况资料,上书朝廷:“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他认为:“坚守宁远,守关外以卫关内。”同年九月袁崇焕来到宁远,与将士同甘共苦,加固城墙。以宁远为据点,仅用两年时间几乎收复了辽河以西的全部失地。1626年后金渡过辽河发起攻势。魏忠贤的党羽高第撤走了关外所有守军,袁崇焕拒不撤军,仅以万余人坚守宁远。宁远成了一座孤城。后金八旗直逼城下,袁崇焕与众将刺血为书,誓死固守。袁崇焕肩臂受伤,鲜血染红战袍,将士劝他下城,他厉声道:“区区宁远,中国存亡系之,失此不守,数年后吾族皆左衽矣。”撕下战袍裹住伤口,继续指挥战斗。正值严冬,将士争先效命,杀得敌兵尸横遍野。这就是史书上闻名遐迩的“宁远大捷”。此次战役努尔哈赤身受重伤,回首几十年的辉煌,却败在一个“袁蛮子”手里,不禁仰天长叹:“我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第4节“石呆子”隐射袁崇焕(2)

  1626年,42岁的袁崇焕被朝廷授为兵部右侍郎、辽东巡抚。1627年皇太极率兵进攻,袁崇焕指挥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宁锦大捷。正当关外浴血奋战的时候,魏忠贤党羽捏造谎言,袁崇焕遭到了免职的处分。1627年8月明熹宗死,崇祯继位,再度起用袁崇焕,授兵部尚书兼副都御使,督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一上任便提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孰料正当袁崇焕以一片精诚,图忠心报国之时,远在沈阳的皇太极与他的谋士暗暗定下了两条计:一是声东击西,避开袁崇焕固守的山海关;二是反间计,除掉心腹大患袁崇焕。

  1629年满洲八旗避开宁远与山海关,按孔有德与耿仲明献的计策,绕道古北口,直围北京。敌兵放出谣言说袁崇焕要勾结满洲入京夺位。袁崇焕回师护京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不回京则大明将亡。他心如火焚,但仍然义无反顾地星夜疾驰,先于皇太极三日到达北京。待满洲八旗到京发现袁字大旗高高飘扬,顿时大惊。

  面对十万铁骑,袁崇焕将9000兵马排成品字形,下令将士每人口含一枚铜钱,只准死战,不准惊呼。七天七夜的战斗,袁崇焕带头冲锋,跃马横刀,直杀得天昏地暗。袁军犹如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将皇太极、多尔衮与范文程阻挡在京城之外。袁崇焕挥戈御故于国门之外,皇太极与范文程定下的反间计已经在暗中进行着。

  倘若只有皇太极的反间计也难以达到杀袁的目的,朝廷内与袁不和的人早已忌能妒功。他们在皇上面前施以谗言,而崇祯皇帝恰恰是一个猜忌多疑的人,他全然不念袁崇焕舍命保国的一片赤诚,由信至疑,由疑至怒,终于铸成了千古奇冤,使崇祯皇帝成了咎由自取的历史罪人。

  金兵暂退,袁军士无粮,马无草。袁崇焕多处受伤,请求皇上放军马入城,皇上不准,只逼着再战。袁请求皇上让将士进城休整,待大队援兵到来与清兵再战。谁知就在援军到京前两日皇上突然召袁崇焕进城。此时京城内谣言四起。袁崇焕早已听到城内的谣传,但他的内心一片坦荡,奉诏进城并没有想到大难就要临头。守城将士将他吊上城墙,一道圣旨便把袁崇焕下了死牢。可怜袁崇焕血染征衣,腹内空无粒米,关进死牢竟沉沉睡去。他太累了。

  众将士得知袁大将军被捕,一怒之下弃城而去。清兵再次围城,崇祯皇帝请兵回城,副将祖大寿不肯,崇祯无奈只得让人到死牢中向袁崇焕求助。袁崇焕知道,将士不听君命,而听自己指挥,写下书信,将士回救京城,自己性命必然难保,可为了城中的百姓,他写信命祖大寿回城解围。祖大寿手捧书信跪地大哭,他深知自己只要率兵进京,袁崇焕必死无疑。果然,北京解围了,可怜袁崇焕被定以纵兵、纵敌、通敌诸大罪,处以凌迟。祖大寿后来辗转降清,原因在此也。

  1630年8月16日是汉族人的耻辱日。京城百姓在官方舆论的误导下,对这位百战百胜的将军恨得咬牙切齿。人们手执剪刀与利器拥挤在街道两旁等候袁崇焕的囚车。这位令敌闻风丧胆的赫赫战将,未得百姓一饭一酒之哺,却身受数十刀,一路上鲜血淋漓,及至来到刑场,早已奄奄一息。刽子手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百姓以钱买来生啖。开膛取出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一节者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间,犹唾地大骂不已。拾得其骨以刀斧碎之,骨肉俱尽,只剩一颗头颅,高悬于旗杆之上。这与李自成与多尔衮入城,受到北京人的夹道欢迎,形成了令人胆寒的对照。当年袁崇焕被人们誉为“长城”,汉族人自毁长城,不久明朝灭亡,真是应着明朝的天数尽了。

  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编修清史,始知当年皇太极利用反间计铲除袁崇焕的真相。他惊愕不已,遂决心为他平反。百年沉冤,终于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得到昭雪,而昭雪却是来自当年的敌人,世人在历史面前该是悲还是喜?

  感谢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坦荡襟怀,他最早于正史中为昔年劲敌正名,使袁崇焕大将军得以流芳百世。

  感谢《石头记》作者,他在乾隆为袁崇焕大将军平反昭雪之前一百年,在自己的千古绝唱中,以歌代哭,隐晦地讴歌了“石呆子”。

  《石头记》第四十八回原文加注:今年春天,老爷(皇太极)不知在那个地方看见了几把旧扇子(山海关等各古老关隘)……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袁)家(崇焕),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山海关上的滚石袋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宦官弄权,军饷不足),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有二十个关口),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死守长城关隘)。……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华夏文明),因来告诉了老爷。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高官厚禄招降纳叛的政策)。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已经许了他五百两(一把旧扇子五百两,二十把等于一万两=万里河山=一个崇祯万岁爷),先兑银子后拿扇子。他只是不卖(不贪财卖国),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离间计),讹他拖欠了官银(秘密议和),拿他到衙门(明朝的锦衣卫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袁崇焕被明廷锦衣卫抄家),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汉奸开门揖盗)。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

  第一百七回《复世职政老沐天恩》云:北静王便述道:“主上因御史参奏贾赦交通外官,恃强凌弱,据该御史指出平安州互相往来,贾赦包揽词讼,严鞫贾赦,据供平安州原姻亲来往,并未干涉官事,该御史亦不能指实。惟有倚势强索石呆子古扇一款是实的,然系玩物,究非强索良民之物可比。虽石呆子自尽,亦系疯傻所致,与逼勒致死者有间。今从宽将贾赦发往台站效力赎罪。”

  注解:

  这是《石头记》对崇祯二年,袁崇焕镇守辽东、保卫北京与最后悲惨下场(凌迟处死,抄家灭族)的缩写。写得太可怜了,令汉族人冷汗淋漓无地自容也。读者要明白,除了江山社稷,谁家的扇子能价值一万两,而且宁死不卖?

  袁崇焕之死,乃汉族人“疯傻所致,与逼勒致死者有间”。这才是真正的悲剧也。

  乾隆皇帝为自己的宿敌平反昭雪,显示了一代政治家的风采。《石头记》结尾宣扬汉满化敌为友,汉族“假去真来”建设“真如福地”。满族“兰桂齐芳,家道复初”。表现了《红楼梦》伟大的民族团结的精神。

  第5节潘三保隐射“三藩”

  崇祯五年、天聪六年(1632年)冬季,孔有德大闹登州,正式叛明降清。孔有德是投降清朝职位最高、时间最早的明朝战将,他是孔圣人的后裔,所以成为《石头记》的重要角色。按《石头记》作者的写法,孔有德是顺治皇帝的生父,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皇帝的老祖宗。

  天聪七年(1633年),孔有德、耿仲明宣布叛变后,明朝派兵四万,围攻山东重镇登莱二州。皇太极以孤守登莱无用,令返回满洲。孔有德遂偕耿仲明浮海到辽东半岛,然后直到沈阳。

  孔有德是汉将降清之始作俑者,在顺治九年七月四日为清朝战死沙场,后人也没有参与三藩之乱。反映到《石头记》中,即一僧一道之“一道”,现掌“道录司”印,又是当今封为“终了真人”(“好了歌”的托名作者)——前者是满族领袖,后者是汉族领袖,孝庄是蒙族领袖,吴三桂是降而复叛的汉军领袖。这就是《石头记》护官符里提到的决定清初中国命运的“四大家族”。

  孔有德与耿仲明均大孝庄约9岁。由于《石头记》的重头戏正式开场于顺治元年,当时皇太极已经作古,所以孔有德成了《石头记》里仅次于孝庄的历史大人物。按作者的说法,贾府里一切罪恶的渊薮就是孝庄与孔有德的奸情造成的——《石头记》总纲领第五回《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云: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秦可卿——孝庄皇太后)〔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秦可卿——孝庄皇太后)注解:此处的“宁”与“荣”,是指宁荣二府,隐射清朝政府。此处的“敬”,是指贾敬,隐射定南王孔有德。此处的“情”与“淫”,隐射孝庄与孔有德的君臣乱伦。所谓“败家的根本”,“皆从敬”,“首罪宁”与“宿孽总因情”——乃是红楼悲剧的根源。

  “秦可卿”者——“情可倾国”也。

  天聪八年(1634年),孔有德对皇太极说:辽东旅顺乃是军事要塞,可以袭龋皇太极遂发兵千名,派孔有德、耿仲明二人往袭旅顺。数日后杀死明总兵黄龙,招降副将尚可喜。皇太极大悦,留尚可喜居守旅顺。孔、耿奉命回到盛京,孔有德受封为都元帅,耿仲明受封为总兵,嗣后尚可喜亦得封总兵之衔。

  孔、耿、尚与先于他们的佟养牲组成汉军八旗的基矗入关之前,汉军八旗处于从属的地位。入关之后,随着战线的拉长,汉军八旗逐步成为清朝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在征服南明残余势力与消灭李自成与张献忠农民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跛足道人”孔有继的生理特点是“手足”有点儿残疾,乃作战时马失前蹄摔伤的纪念。《清史稿》载:天聪七年六月“有征坠马伤手……诏慰之日”,“都元帅远道从戎,良亦劳苦。……不谓劳顿之身,又遭衔橛之失。仁闻痊可,用慰联怀。”第二十五回曰:“那道人是怎生模样。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说自己是山东蓬莱登州府参将,祖上在潍河(溺水)之西的曲阜县,乃圣人之后也。《清史稿》是跛足道人孔有继的历史证据。他死后两年忌日,情夫孝庄(林黛玉)做《五美吟》纪念他。沉痛地说:“风急几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红拂》诗云:“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佘气杨公幕,岂能羁縻女丈夫。”孝庄爱上了年轻的孔有德,说皇太极太老,是“尸居佘气”老不死也。

  清朝政府实行满蒙联姻,精兵简政,对明朝的文臣武将一律采用招降纳叛、高官厚禄的政策。与明廷实行的重用宦官、怀疑大臣、盗贼蜂起,内外交困,形成鲜明的对照。

  天聪八年三月,皇太极命令归降后金的明军孔有德部、耿仲明部、尚可喜部的旗帜用白镶黑,以与满洲八旗区别。佟氏兄弟最早归顺的旧汉军部队称为“乌真超哈”(重兵)。孔有德元帅等的新汉军部队称为“天佑兵”,尚可喜部称为“天助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