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密码:清宫隐史 作者:隋邦森隋海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石头记密码:清宫隐史 作者:隋邦森隋海英-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友士”谐音“将有事”或“张有事”,他出场的目的就是为了交代三件事。交代完了,就再也不露面了。《石头记》里的许多人名,就是这样杜撰出来的。用完了,顺手一扔就拉倒了。

  (1)意谓皇太极秦可卿即将不久于人世也。张先生说“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是正话反说,指皇太极秦可卿过了春天(到崇德八年夏季的八月初九),就要归天了。

  (2)意谓秦可卿董鄂氏皇贵妃“将有事”,不久于人世也。张先生说“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也是正话反说,说秦可卿董鄂氏皇贵妃过了春天(顺治十七年到夏季的八月十九日),就要归天了。

  (3)意谓秦可卿崇祯皇帝“将有事”,不久于人世也。张先生说“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也是正话反说,说秦可卿崇祯皇帝过了春天(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就要归天了。《石头记》作者一箭三雕,用“将有事”隐射了皇太极、董鄂氏皇贵妃与崇祯皇帝三个人的死。中间相隔18年。

  “张金哥”是《石头记》的重要配角,他的命名有重要意义。

  (1)隐射皇太极这位后金国的“阿哥”。“张金哥”与秦可卿两个女人同时隐射皇太极一个男人。王熙凤隐射的孝庄帮助张家与守备之子退婚,害死了一对男女,女方悬梁自缢,男方投河自杀。隐射孝庄策划与皇太极解除夫妻关系,自己从中渔利(三千两,隐射崇德、顺治、康熙三朝),后来就合法地下嫁了小叔子。

  (2)李衙内隐射孝庄的儿子顺治皇帝,硬要娶守备公子(指十一阿哥博穆博果尔襄亲王)定亲的妻子“张金哥”(指董鄂氏大福晋)。王熙凤隐射孝庄皇太后,她插手支持并袒护儿子。结果,守备公子(博穆博果尔襄亲王)自杀,“张金哥”(董鄂氏大福晋)也死了,李衙内(顺治皇帝)落了个人财两空。

  “张华”与“张金哥”的作用类似。“张”隐射皇太极。“华”字有两个意思:(1)“张华”首先隐射皇太极,他订婚的妻子尤二姐当然隐射孝庄。尤二姐与张华退婚,隐射孝庄与皇太极解除婚姻关系。贾琏偷娶尤二姐,隐射孝庄下嫁多尔衮也。

  (2)“张华”隐射顺治皇帝的弟弟博穆博果尔襄亲王,繁写字“华”字11划,隐射他是皇太极的十一阿哥。他订婚的妻子隐射董鄂氏大福晋。尤二姐与张华退婚,隐射董鄂氏与襄亲王解除婚姻关系。贾琏偷娶尤二姐,隐射顺治与董鄂氏先奸后娶,后来晋封为皇贵妃。“张华”死了隐射博穆博果尔襄亲王自杀。尤二姐吞金死了,隐射董鄂氏皇贵妃死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石头记》作者一箭双雕,隐射皇太极与董鄂氏皇贵妃两个人的死,都是王熙凤孝庄一手策划的,因而当了三朝皇太后(“坐享三千两”——一个太后等于一个“千岁”也)。

  “张道士”是定南王孔有德的化身。道士指汉人。张道士则为如同皇太极的汉族男人(说是“替身”)。送给贾宝玉金麒麟的张道士,隐射孝庄的汉族野男人定南王孔有德,即贾宝玉顺治皇帝的生身父亲。

  如海笑道:“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同谱,乃荣公之孙: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名赦,字恩侯,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隐射贾雨村与贾宝玉乃是并行的隐写系统,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此处的贾赦,隐射在盛京当清朝皇帝的皇太极。此处的贾政,“字存周”(“存清”也),正是皇太极弟弟多尔衮的写照。“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其实是古人评论周公与王莽的写法:“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贾政“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顺治元年三月多尔衮出兵,“不上两个月”即入主北京也。贾政辅助“宗侄”贾雨村谋补应天府知府,隐射多尔衮辅助侄子顺治做了大清朝的第二任皇帝。

  总之,贾雨村护送林黛玉进京,既隐射皇太极的灵魂护送孝庄又隐射多尔衮迎接孝庄进京,因为贾雨村已经从代表皇太极时代,转而代表顺治与多尔衮时代。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贾雨村护送林黛玉进京,其实就是直接描写了七岁的顺治皇帝与母后孝庄从盛京进入了北京城。

  第4节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2)

  史载孝庄携其子七岁小儿顺治帝先到达通州,再经由永定门、正阳门进入北京。这是举行了“入城式”。在《石头记》里。贾雨村带领林黛玉从通州码头下船,然后坐骡子大车与轿子由东向西进入北京。这是完全符合历史记载的!为了让后人索解明白,作者有意让进京的林黛玉是年六岁,比七岁小儿顺治贾宝玉小一岁,算是一个顺治进京年龄的历史参数吧。因为顺治确实是七岁进京当皇帝的。至于读者看到的小说人物年龄较大,不是六七岁,而是十六七岁,并非作者的疏忽与败笔,而是有意那样写,造成一种错乱感,以提醒读者思考。

  从“无非公子与红妆”的角度看,林黛玉进京还隐射死后追封的“端敬”皇后董鄂氏进宫,其次隐射迎娶第二位皇后小博尔济吉特氏(孝庄外孙女)进宫。也就是说,林黛玉进京隐射了三个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分别为:(1)顺治元年九月十九日七岁小儿顺治皇帝与31岁的孝庄进京。

  (2)顺治十一年六月迎娶第二位皇后进京。当时顺治18岁,新皇后13岁。

  (3)顺治十三年十二月顺治册封董鄂氏为皇贵妃。当时顺治皇帝19岁,而弟媳妇18岁。

  《石头记》原文: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关于顺治的新皇后)。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关于怀孕入宫的董鄂氏)……隐秘解读:林黛玉由东往西行,“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林黛玉不是从东长安街向西走,她是从故宫乾清门广场东头向西头走的,走到保和殿后面中轴线位置,正北就是“乾清门”。

  “敕造宁国府”有两个建筑特点:一是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二是只有“三间兽头大门”。如果将《石头记》作者用来蒙人的“大石狮子”还原为本来的“镀金铜狮子”,读者一看就明白:林黛玉首先看到了现在故宫后廷部分的惟一大门——乾清门。然后就直接被轿子抬进了乾清门(“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此乃演员“照样”重复了一次而已)。

  像现在拍电影一样,《石头记》作者让女主角林黛玉重拍了一次在乾清门广场由东向西走的动作。这么一点点小技巧,后代的读者与研究家就迷糊了三百年:(1)误认为故宫里有两个乾清门。

  (2)误认为北京或南京某条大街上有东西并列的两个“敕造”大王府——东面是“宁国府”,西边是“荣国府”。

  (3)误认为“宁国府”与“荣国府”是叔伯兄弟的两家人。前者的家长是贾敬,后者的家长是贾赦。但“宁府”家长(贾敬、孔有德)永远不敢回家——他没有住皇宫的资格。“荣府”的长子(贾赦)偏要装东小院”,而次子(贾政)偏要住正院。贾家从此成了世界上最荒谬的住房分配不合理的家庭。贾赦隐射假设没有死的皇太极,北京正殿没有他的位置。他的牌位在“东小院”(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

  (4)误认为东府的贾珍,与西府的贾珠与贾宝玉是堂兄弟。其实三人都隐射顺治皇帝,但各人分配的演出内容不同而已。

  总而言之,红学研究因为演员(林黛玉)重拍了一组镜头,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错就是三百年——真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了。

  乾清门是皇宫后廷的正门,戒备森严,由乾清门侍卫日夜把守,除非皇帝有旨,任何男人都不能进入。“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就是威风八面的乾清门侍卫。由于《石头记》作者在这句话里多加了一个“坐”字,后代的读者与研究家又迷糊了三百年:误将乾清门侍卫,当成游手好闲的列“坐”人了!其实,谁家闲坐会成“列”?如果改为“肃立排列”,读者立刻就会想到那是乾清门侍卫了。但是,作者敢写“门前肃立排列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吗?作者尚未傻到自己去找死的。

  《石头记》作者想要说的真实历史是什么呢?

  (1)清宫后廷前面只有一个乾清门,读者不要认为是东西并列的两个门。而乾清门就是甄士隐与贾宝玉先后拥有的明清皇宫后宫的正门。

  (2)东面是“宁国府”门,西边是“荣国府”门,在狭义大观园的范畴内,纯属“假语村言”(贾雨村言),其实都是一个后宫乾清门。但在广义大观园的范畴内,“街”隐射万里长城。“街东是宁国府”隐射崇德朝代的盛京故宫。“街西是荣国府”隐射崇祯朝代的北京皇宫。

  (3)“宁国府”与“荣国府”不是叔伯兄弟两家人,而是清朝皇帝顺治一家人。贾敬是定南王孔有德,所以他永远不能住在乾清宫里。贾赦是皇太极,他住的“东小院”在沈阳后金与清朝崇德年间的故宫里,远着呢,根本不在北京故宫,况且他已经死了。“贾赦”仅仅是“假设”他还活着的一个牌位。贾政是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当然要住正殿(“正堂”)乾清宫。

  (4)东府的贾珍与西府的贾珠、贾宝玉不是堂兄弟,而是一个人,那就是顺治皇帝。三个演员分别表演顺治的不同故事。贾珍表演董鄂氏“端敬”皇后(秦可卿)死了,“哭的泪人儿一般”的顺治皇帝。贾珠表演24岁死于天花的顺治皇帝。贾宝玉表演董鄂氏“端敬”皇后(秦可卿)死了,“急火攻心”,“哇的喷出一口血来”,然后万念俱灰,削发剃度,死活要出家的顺治皇帝。

  “乾清”与“宁国”是一个意思。前者意为“天下清平”,后者意为“国家安宁”。天下即国家也,“天下清平”就是“国家安宁”。所以乾清门即为宁国府门。“宁”字说明这座大门不是明朝的后廷大门了,而是清朝的后廷大门。因为满族来源于东北的宁古塔地区,宁国府的“宁”字就标定了“宁国府”为清王朝的后廷正门也。这个门对于煤山自缢的崇祯皇帝(甄士隐)来说,已经是“太虚”了。因为“乾清”与“太虚”也是一个意思。

  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交泰殿正殿),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远看坤宁宫)。正面五间上房(坤宁宫),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坤宁宫两侧游廊)。

  “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此处就是《石头记》作者玩的那个大花招。他让演员林黛玉重拍一遍之后,就从乾清门的“西边角门”,摇摇晃晃地坐着轿子进了乾清宫大院。

  第5节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3)

  下面让笔者替《石头记》作者加上注解,继续引用原文: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乾清宫南北汉白玉大甬道的南北距离为“一箭”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刚来的女人没有进处理朝政接见大臣的乾清宫,而是向东转了一个小弯子,绕经正殿东穿堂,到达交泰殿前面的中轴线上。要进皇后住的地方了,所以骄夫退出)。后面的婆子们(宫女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小太监)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布下围(必须布围,因为坤宁宫正在修复中,有建筑工人在,时为顺治元年秋),随至一垂花门(交泰殿前小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交泰殿两侧游廊),当中是穿堂(交泰殿前部),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现在已经搬走)。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交泰殿正殿,小巧玲珑,三间见方),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远看坤宁宫的景象)。正面五间上房(坤宁宫主体建筑),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坤宁宫两侧游廊),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宫女们),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孝端孝庄皇太后)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这是“打起帘笼”要进交泰殿行国礼,不是要进坤宁宫),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林黛玉隐射的新皇后(小博尔济吉特氏)与追封的“端敬”皇后董鄂氏,第一次正式入宫,要举行晋见或册封仪式,不能直接进坤宁宫(小博尔济吉特氏袭人住的怡红院)或承乾宫(董鄂氏皇贵妃林黛玉住的潇湘馆),必须先进礼仪殿交泰殿。交泰殿是三间四方形的建筑,清朝册封皇后或皇后诞辰等,均在此举行仪式。所以,林黛玉(小博尔济吉特氏与董鄂氏)正式进宫,必须先来到交泰殿,觐见贾母(孝庄皇太后)。算是走了明路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总算弄明白了顺治迎娶小博尔济吉特氏新皇后与迎接董鄂氏(林黛玉的两个艺术原形)入宫的路线了。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九日孝庄皇太后由通州,经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午门、乾清门进入后宫,也是走的这一个路线。这也是七岁小儿顺治皇帝从盛京皇宫进入北京皇宫的具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