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校对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另外,校外工作在学生智育教育上也起着重要 

作用,它可以唤起学生新的兴趣,发展求知欲,启发掌握知识的主动性。 


… Page 58…

       克鲁普斯卡娅认为校外工作的基本原则是自主性与主动性。她强调在校 

  外工作上,必须以发展儿童自动性与主动性为原则,这有助于培养儿童成为 

  未来共产主义的积极建设者。 

       ⑤关于学前幼儿教育的见解。克鲁普斯卡娅一直重视学前幼儿教育工 

  作,并为建立苏联学前教育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十月革命胜利后,她更加重视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看作是社会主义国 

  家的事业,看作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关系到下一 

  代的成长教育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问题, 

  而且也与解放妇女参加苏维埃国家的社会与生产建设密切相联系。 

       克鲁普斯卡娅对学前儿童共产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的体 

  育、德育、智育、美育以及有关游戏和玩具等都给了很多宝贵的指示。 

        (3)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安·谢·马卡连柯(1883—1939年)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 

  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家。17岁开始当小学教师。十月革命胜利后,马 

  卡连柯主要从事对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他从事这项工作达 

  16年之久。1920年,他被委派组织一所“少年违法者工学团”(1922年, 

  此工学团改为“高尔基工学团”)。马卡连柯在这里工作了8年,数百名犯 

  罪儿童成长为新人。1927年,他离开工学团,组织并领导同一性质的“捷尔 

  任斯基公社”,他进一步发展了工学团的经验,创造了在集体中把教学与现 

  代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在连续16年的时间里,马卡连柯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于高尔基工学 

  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倾注到千百个流浪儿和违法少年的教育和再教育的工 

  作上。工学团和公社先后收容三千多名流浪儿和违法青少年,他们中的绝大 

  多数都被教育和改造成为有用的“真正的新人”——“有文化的苏维埃工人” 

  ①。《论共产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对其教育理论的总结。 

       马卡连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与资产阶级的“自由教育论”、 

   “儿童学”等错误理论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他坚 

  信共产主义教育的威力,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又汲取了高尔基作品 

  中对“人”的高度信任的思想,确定了“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总的教育原 

  则。他在此基础上广泛地论述了各种教育问题。 

       ①关于集体和集体教育理论。集体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 

  部分。他的集体教育理论可以概括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 

  教育体系。马卡连柯所说的集体教育,是指在工学团和公社参加生产劳动的 

  组织和集体的教育。他明确指出,集体首先是在有共同目的、劳动和斗争的 

  前提下,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社会有机体。 

       马卡连柯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可能有真正的集体。“集体 

                                                                    ② 

  是以社会主义的结合原则为基础的人与人的相互接触的总体”,集体是社会 

  主义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和细胞。 

       马卡连柯确定,社会主义国家的每一个教育机构和学校就是一个集体。 

  在学校这个统一集体之下,还应当建立学生集体和教师集体,这是教育工作 

  的重点和中心。马卡连柯认为,所谓集体教育,乃至学校的全部教育,都是 



①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 年版,第56 页。 

② 同上书,第121 页。 


… Page 59…

以学生集体特别是基层集体作为唯一和主要的对象的。 

     马卡连柯提出“前景”教育理论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进行集体教育, 

同时,重视集体的优良传统在集体中的重大作用。 

     ②关于纪律和纪律教育的理论。马卡连柯认为纪律、纪律教育和集体、 

集体教育密不可分。马卡连柯认为在旧社会,旧学校采用的纪律是一种压 

 (强)制性的纪律,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纪律再不是技术上的东西,而必须 

是道德的范畴,从纪律教育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和形成学生 

自觉的纪律。 

     马卡连柯认为良好的纪律是通过正确合理的教育产生的。要实施法律, 

进行纪律教育,必须对学生提出积极热忱而又无庸置疑的要求,而要求本身 

就包含着被要求者的真诚广泛的尊重。要求既是纪律教育的基础,又是纪律 

教育不可缺少的因素和方法。 

     马卡连柯认为,诱导(如赠物、奖励等)、督促(如暗示、微笑、说服 

方式、幽默态度等)、威胁 (如提交大会评断等),也都是实现纪律教育所 

不可缺少的因素和方法。 

     ③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理论。马卡连柯认为劳动不仅是劳动教育必不 

可少的措施,而且是全部教育总体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社会主义国家,必 

须重视劳动和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学校,不能不把劳动和劳动教育放在应 

有的地位。他认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 

的基础。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不仅是未来好的公民或不好的 

公民的教育,而且是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因为劳动不仅能够发 

展人的体力,同时培养人的工作能力,使人在道德上和精神上得到发展。因 

此,学校中应该重视劳动及劳动教育。应将教育和劳动结合起来。 

     马卡连柯论述了知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的一般原则。他确认,学 

生既要参加生产劳动,也要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创造价值的生产 

劳动,训练学生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本领,并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组织教学活 

动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提高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20年代影响苏联的几种教育思潮 

     ①“自由教育论”。“自由教育”原是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 

一种以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教育理论,后来传到沙俄。 

十月革命胜利后,一些从旧社会过来的资产阶级教育家,仍然企图用这种理 

论来论述教育问题,其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教育家文特策利和高尔布诺夫— 

—波沙多夫。 

     他们都认为学校教育要脱离阶级意识,否则便不是真正的“自由教育”。 

他们反对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这对苏联初期教育改革起了消极作用。 

     ②“儿童学”。这种理论由资产阶级的生物化教育理论和实验教育学演 

变而来,20年代、30年代初在苏联受到一些教育家的极力推崇。 

     所谓“儿童学”标榜有一种以研究儿童为中心的科学理论, 

     它宣称,教育应以对儿童发展的研究为核心,而影响儿童发展的最根本 

的东西是生物学的规律和不变的环境影响。 

     在苏联,20年代“儿童学”的代表人物是布隆斯基(1884—1941年)。 

他认为以对儿童的身体、智力测验为主要内容的“儿童学”才是真正的教育 

科学,而教育学只不过是“儿童学”的附属部分。这样,就把“儿童学”代 


… Page 60…

替了教育学,以至形成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把“儿童学”理论凌驾于一 

切教育之上的情形。 

     根据不变的环境影响论,他们认为人受环境所主宰,什么样的环境就会 

造成什么样的儿童,而在恶劣、贫困环境下生活的儿童必然智力落后而不能 

受教育,这些儿童只能送往特殊学校。这就戕害了大批儿童,并降低了教师 

应起到的作用。1936年7月,苏联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作出《关于教育 

人民委员部系统中  儿童学的曲解》的决定,批判和纠正了儿童学的错误。 

     ③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杜 威的实用 

主义教育传入苏联,并被全盘接收。根据这一理论而派生的许多教学制度和 

教学方法被搬到教育改革实践中来,如“单元教学”、“道尔顿实验室制”、 

 “设计教学法”、“综合设计教学大纲”等等。 

     ④“学校消亡论”。“学校消亡论”是苏联20年代的“学校工作方法研 

究所”所长、当时教育改革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舒里金提出的。他的这种 

观点一提出,即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与争论。 

      “学校消亡论”涉及到教育的本质、作用、内容和方法、组织形式以及 

劳动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理论认为,整个国家在向共产主义发展过渡的 

时期中,由一个政权管理机构逐渐转变为对她的人民群众具有重大教育作用 

的机构,国家的专政性质逐渐朝着教育性质转变,实质上即是国家在逐步“消 

亡”。而随着国家的“消亡”,专门行使教育职能的学校也一定会“消亡”, 

它的职能将由人们所生活、工作、劳动的一切场合和机构所代替。根据这种 

观点,他们认为教育是人在一生中的社会形成的过程,人在整个周围生活中 

所接受的“自发教育”要比“有组织的教育”即学校教育重要得多,广泛得 

多。他们主张加强劳动教育,为学校“消亡”创造条件。 



                          3。苏联的新闻传播事业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立即着手发展苏维埃的新闻事 

业。除《真理报》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恢复原名出版外,《消息报》 

改为苏维埃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机关报。1917年 

10月14日,列宁签署特别法令,规定彼得格勒通讯社为人民委员会的中央 

通讯社。1918年6月26日,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将彼得格勒通讯社与新 

闻局合并。同年9月7日,全俄中央执委会主席团做出决定,将合并后的通 

讯社定名为俄罗斯通讯社。简称罗斯塔通讯社 (塔斯社前身),并为该通讯 

社规定了任务和方针。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苏维埃新闻事业的同时,还对 

资产阶级报刊进行了整顿和处理。1917年11月10日,苏维埃政权公布了新 

闻出版法令。该法令明确规定了应该封闭的报刊的范围。1918年2月12日, 

人民委员会决定在革命法庭下设立革命报刊法庭,负责审查和处理有关资产 

阶级报刊的案件。该法庭具有执行罚款,封闭和没收资产阶级报刊等八项职 

权。根据这些法令,苏维埃政权先后封闭了一批反对苏维埃政权的资产阶级 

报刊,没收了它们的财产,捍卫了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促进了苏维埃新闻 

事业的发展。 

     在列宁和苏维埃工农政府领导下,苏联建立了有别于资本主义的新型报 

刊体系。 

     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苏联新闻事业在十月革命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 Page 61…

在数量和门类上都较以前有了较大扩大。到1922年,苏联有了无线电广播, 

电子媒介开始在苏联出现和使用。30年代开始电视的试验工作。1938年,正 

式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建立电视台,1939年开始定期播放节目。卫国战争期 

间停播。1945年12月又重新恢复播放。 



                         4。苏联体育事业的发展 



      (1)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起点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广泛开展体育运动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体育从此成为 

苏联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革命前的俄国,体育运动不过是少数达官贵人手中的玩物;高额费用 

使一般劳动人民无从问津任何体育运动组织。新的社会制度建立后,取消了 

剥削阶级的体育特权,建立了新型的,面向广大劳动群众的各级体育协会和 

体育俱乐部。 

    在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年代,体育与军事相结合,体育运动 

与军事训练相结合,是苏联体育工作的特点。这一时期,苏联按地区成立军 

事体育俱乐部。除此之外,在机关、学校和红军部队中还成立了体育小组、 

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形式。经过各级军事训练和军事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 

的努力,苏维埃政权初期的体育运动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后来苏联更 

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体操、田径、滑雪、球类、举重等运动首先得到了发展。 

      (2)20年代和30年代苏联的体育事业 

    从20年代初,直至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的体育事业在大约20年左 

右的和平环境中得到了迅速发展。 

     1922年6月,俄共(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决定建立俄罗斯苏 

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体育委员会,统一领导共和国的体育工作。1924 

年初,在共和国各省市及大部分县区内,先后建立最高体育委员会的下属机 

构——体育委员会。不久,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加盟共和国也都成立了最高 

体育委员会及其地方体育委员会。 

     1929年3月,俄罗斯共和国最高体育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