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椤伽大义今释(1965)》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椤伽大义今释(1965)-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无的观念了。倘使还有有无之争,而且著相不舍,那他仍然在人我寿者相的执著里。再说:凡是主张事物的性,是共通的,或各自独立的等等理论,这些都是化身佛(方便应化)对众生界的方便游戏言论,并非是法身佛(自性清净)所说。而且一切化佛所说的言语理论,都是顺应愚夫们各自的希望和自己的各别观念而产生,并不是为了显示自性,要想证得圣智自觉三昧境界的寂乐之果。这些等等,比如水中反映的树影,说它是影也可以,说它不是影也可以。说它是树形也有理,说它不是树形也有理。他们都由于观念的习惯性,妄想熏习而生执著,才来讨论同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思想。却不知这些都是自心的现量境界。又譬如明镜,随缘呈观一切色像,而镜子本身并无妄想。那镜中的各种色像,可以说不是色像,也并非不是色像。而且你看见镜中的色像,并不就是那原来的色像。只因愚夫们自己生起色像的妄想观念,为恶见吞没,自心却生起色像的空想执着,所以才有许多互相对立矛盾理论的成立。又譬如风吹空谷或流水等,和合而发出声音的。这种声响并无固定性,也并非没有声音。可是他们却以习惯性的妄想恶见,根据互相对立,矛盾理论各自建立观念。又譬如沙漠地带的尘土,受太阳光热的反射,现出川流浪涌,云起波兴的境象。那种景象当然不是真实的。但是也并非没有。只看你自己是否有贪求迷恋的心理。同样的,无智的愚夫,却执著无始以来的虚伪习气又根据生(生起)、住(存在)、灭(消逝)以及同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的观念去推论它,于自心寂静境中,反而兴起热焰洪波之想。又譬如有人用咒语密方等魔术,发动木头人或死尸去做事。这只是一种幻术的配合,以引起动作,可是愚昧凡夫,却执著为真有一神秘往来存在的观念,于是根据互相对立的矛盾理论,去探讨它的究竟。这些都是观念理论的游戏,并无根据。所以要求得自觉圣智的境界,应当放下这些种种妄想恶见才对。”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焰。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

(这是说:世间事物,虽然似有,实在皆如梦幻。垂发是指有眼病的人,看见目前虚空中,就有毛发下垂等景象。一切众生对世间事物的观念,也都是眼病似的幻觉,并非事物的真相。三界的生死死生,也是如此。如果能够观察清楚,就可以得到究竟的解脱了。)

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

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思夫妄想生。

(这是说:一切众生,对世间事物的执迷不悟,犹如炎热中的渴鹿,把热气的光影,当作清水去追逐。同样的,人们平静无波的心田(如来藏),对境依他而起,被尘劳所染污。业力的种子,就因此迷妄乱动,辗转不休。这那是由于凡夫愚痴无智,从妄想而生。)

如为翳所翳。于无始生死。计著摄受性。如逆楔出楔。

舍离贪摄受。

(这是说:如来藏既然兴起业识的作用,于本来平静无波的心田,犹如病眼被翳所障相似,对于世间的事物,就无法看透它的真相了。所以从无始以来,流浪在生死海中,执著虚幻现象,偏偏认为它是实有的,而且牢牢的摄受在心中,所以就叫做遍计所执。佛所说的法,犹如用楔出楔,是要凡夫们,舍离贪欲等等的执著。换言之,佛所说的法,也只是过河的筏子,只是为了使众生解脱三界,度过生死苦海的方便法门,同样的不可执著。也就是所谓‘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舟。’)

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

(这是说:人们的身心作为,都如魔术师们的机器人,他的开关,只在中心一念罢了,此念一动,就生起一切的有为。然有为法都如浮云梦幻、石火电光,随时随地地消散,始终无法把捉。但如果能够仔细地反省观察,体会其中的道理,也就可以得到解脱,永远断除了业力的相续流注,摆脱三有的系缚了。)

于彼无有作。犹如焰虚空。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这是说:宇宙万有现象,本来就没有绝对的自性存在,犹如虚空中的光影,都是暂时偶然地存在,如果能这样观察诸法,便不为幻象所惑。也不执著于诸法了。)

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

如画垂发幻。梦揵闼婆城。火轮热时焰。无而现众生。

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

(这是说:一切言语教化等等,也都是假立的名相而已。归根结底,又哪里有一个实际的真相可得呢?所谓言教,正如以指指月,只是表示真义的言诠。言教自身,并非就是真月。如果把言语理论,认为实法,便是一种妄想。这样。就等于凡夫,执著五阴为身心之相,犹如病眼者看见虚空里都是毛轮,和看画时的立体感,及误认海市蜃楼为实境,或把旷野的焰影当作清流去追逐一样,都是迷真逐妄,都是凡夫们从无中生有的妄见而已。何况还有些自囿于形而上的常存和不常存,本体的一元和多元,同俱或独立等等的探讨呢?这些见解,都是无始以来的习气相续流注的错误所生,只是愚痴凡夫们的大妄想而已。)

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于中观众色。而实无所有。

一切性显现。如同热时焰。种种众色相。如梦无所有。

(这是说:宇宙间的万法,无非都是藏识的显现,虽有暂时偶然的万象存在,只是如梦似幻地显现,毕竟无有实体。如果离了心、意、识、转识成智,证入不可思议的真实自性的如如境界;那末,便如明镜照物,水净沙明,法眼便豁然洁净了。也好像如意宝珠、自身清净无色,但由于角度观点的不同,随缘现出各种差别不同的色像,事实上,却毕竟没有固定不变的色像,就此可以了解世间万象的发生,都如沙漠旷野里的光影,如梦似地空无所有。)

“大慧啊!如来演说毕竟了义之法,都是离了这些互相对立矛盾的(四句)理论。那四句就是所谓一(一元)异(多元),俱(同时具在的调和论)不俱(独立),有和无,非有(似乎没有)非无(似乎不是没有),常(不变永存)无常(交易生灭)等等;为了要远离这些是非有无的诤谤,才来一一作精详的分析辨别,所以才有这许多次的演讲和佛法的结集。这无非是为了要指出真谛的实际,析明万象的存在都由于缘起而空无自性,以远离生灭的妄心妄想,而证得解脱的道果。佛的说法,是依如来究竟的境界为主,并不是说另有一个超然存在的自性,更不是说宇宙万有,都是自在天主所造。也不是说万物是无因自然而生的,尤其不是说是物质微尘所结合的。不是说时间才是一切的主因,而且也不是说自性是连绵相续不绝的。那么究竟为了什么呢?而是为了净除人们烦恼障的人我执,和所知障的法执和智执,才有种种方便说法。犹如资本家,为了适应人们的需要和希求,因此广设各种行市和货品,以满足人们的欲求。终使各取所需,归家稳坐。佛的说法,也是如此,所以在本经开宗明义,首称提出一百零八个不同的问题,也就是表示所有问题的自身,无论是心和物,或事和理等等观念,若要穷原探本,毕竟都是空无自性。唯有证得自觉的如来究竟境界,才能直探第一义,善于分别一切法,了然大小诸乘的次第,以及菩萨诸地的情状。”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鏁无常,苦,不净相,计著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凡夫所行禅 观察相义禅 攀缘如实禅 如来清净禅

譬如日月形 钵头摩深崄 如虚空火尽 修行者观察

如是种种相 外道道通禅 亦复堕声闻 及缘觉境界

舍离彼一切 则是无所有 一切刹诸佛 以不思议手

一时摩其顶 随顺入如相

禅的类别

佛又说:“大慧啊!有四种禅的类别,你应当了解。①愚夫所行禅。②观察义禅。③攀缘如禅。④如来禅。什么是思夫所行禅呢?例如声闻觉以及外道的修行者,他们仔细谛观,了知人无我的道理,无论自己和大众,此身不过是肌骨联系组合所成,只是一具空洞的骨肉架子,其中藏有不净的腑脏等物而已。无奈愚夫无智,心为形役,所以有累者,为吾有身,此身原来无常,是苦痛烦恼的渊薮。可是凡夫们却执著这些不净之相,自相缠缚,所以他们观察自身空相,以解脱形骸之累为务,即此坚定不移,以为修行的目的,由如此观察和定力的修持,渐渐地逐步上进,得到灭尽定的境界,而执著定境界的相,以为究竟,这就是思夫所行禅。什么是观察义禅呢?就是由上面所讲的禅境界,了知自己与他人,以及外道们的修法,都没有真实的自性。而且观察一切法(事与理),也本来没有固定的自我存在,由此渐渐地逐步上进,这就是观察义禅。什么是攀缘如禅呢?(又译为观真如禅,或缘真如禅。)就是推想人和法(事与理),根本都无固定的自我存在,只是人们的妄想所生而已。由此精思入寂,好像达到不生妄想,一念不起,以及心无分别,寂静安宁的境界,这就是攀缘如禅。什么是如来禅呢?那就是真实证入如来境地,得到自觉圣智的三种乐定(注二十八)。所谓转识成智,大智慧自在。同时又能够为一切众生,造作许多不可思议的功德,这就是如来禅。”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凡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

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如虚空火尽。修行者观察。

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亦复堕声闻。及线觉境界。

(这是说:禅有四种,就是愚夫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等四种,内容已如上文所说。修持这些禅定的境界,有些人会在定中现出如日月光明,或红莲华,或现碧海晴空,深险无际。或一片虚空,有的如火烬烟灭。例如这些种种境界的形相,大抵都是堕在内外道共通的心外有法的境界中。即使稍具高明的,也大多仍在声闻或缘觉乘的境界之个而已。)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

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这是说:要远离这些禅的境界,放下了还要放下,那就归于了无所得,一无所有。所谓不依心,不依身,不依亦不依。那么一切十方刹土中的诸佛,自然都会用不可思议的手;并非有相的手,也非无相的手,同时之间来摩其顶.他也会自然地进入如来禅的境界了。)

(佛已经在本经上说了禅的四种类别,就是达摩祖师东来此土,教授传佛心印的禅宗,也明明白白说明以楞伽印心。为什么后世禅宗之徒,又说在如来禅外,另有一种祖师禅呢?甚之,还高推祖师禅,好像高过如来禅似的。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其实,所谓祖师禅,又何尝离开过佛所说的如来禅呢?只因一落言诠,就如立竿见影,于是见影忘竿者,便滔滔都是。所以为求解脱,却反而法缚重重。后世禅师,乃高张手眼,在无义理的言句上,或者在当事人的一机一境上,用杀活手段,立地指出全体大用。然后乃知‘青青翠竹,悉皆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船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是心,不是佛,也不是物了。什么是祖师禅?什么是如来禅?到此就一律成为多余的了。但必须实在到达这种境界,才可以横说竖说都对。否则,误人误己,不可胜数。总之,佛说:‘良马见鞭影而驰。’如果是条跛驴,就打死它吧!仍然还是绕着磨盘慢慢地转,莫说如来禅或祖师禅,要想达到愚夫禅也不容易呢!倘使但依言教,而不求心证,或虽少有所得,少有所证,而又不能彻头彻尾解脱干净,那也只如唼空吠响的韩卢,对于自己分上,有什么用处呢?假如真是一个过量的人,视吾佛所说一大藏教,也只是自己的注脚而已。不可说,不可说,又何足道哉!毕竟如何呢?年来早晚市价不同,笔墨大涨,努力用功参究去!)

(注二十八)三种乐定:一天乐、修十善者、生于天上、受种种之妙乐也。二禅乐、修行之人、入诸禅定、一心洁净、万虑俱止、得寂静之悦乐也。三涅槃乐,离生死之苦而证涅槃,究竟得无为安稳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何等法谓为涅槃。佛告大慧: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复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界。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著,事自性相计著。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著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什么是涅槃的真义

这时,大慧大士又问:“什么叫做涅槃?如何才能证人涅槃呢?”佛说:“一切自性业识所生的习气,及无始以来,熏习如来藏识(阿赖耶)和意识的妄见,都彻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