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椤伽大义今释(1965)》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椤伽大义今释(1965)-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纪噶四蟮拇砦蟆P胫爸罘ㄎ拮孕浴薄ⅰ耙磺形拮孕浴保飧龉勰睿侵赣钪嫱蛴械南窒螽v中,一切形器群象,或心理思想分别所生的种种知见,都没有一个固定自存,或永恒不变的独立自性。这些一切万象,统统都是如来藏中的变相而已,所以说它“无自性”。华严经所谓:“一切一切皆从法界流,一切还归于法界,便是这个意思。如有人对法相唯识的著作或说法,已经有误解者,不妨酌加修正,以免堕在自误误人、错解佛法的过失中,我当在此合掌曲躬,殷勤劝请。

(三)

中华民国四十九年(一九六○),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时候,楞严大义的译述和出版,初次告一段落,又兴起想要著述楞伽大义的念头。有一天,在北投奇岩精舍讲述华严会上,杨管北居士也提出这个建议,而且他的夫人方菊仙女士,发心购赠两支上等钢笔,回向般若成就。因缘凑泊,就一鼓作气,从事本书的译述。自庚子重阳后开始,历冬租春,谨慎研思,不间寒暑昼夜,直到五十年(一九六一)六月十二日,夏历岁次辛丑四月二十九日之夜,粗完初稿。在这七八个月著述的过程中,覃思精研,有难通未妥的地方,唯有宴坐入寂,求证于实际理地,而得融会贯通。那时我正寓居一个菜市场中,环境愦闹,腥臊污秽堆积,在五浊陋室的环境里,做此佛事,其中况味,忆之令人哑然失笑!处于这种情景十多年来,已能习惯成自然,而没有净秽的拣别了。只有一次冬夜挥毫,感触正法陵夷,邪见充斥,人心陷溺的现况,却情不自禁,感作绝句四首,题为庚子冬夜译经即赋,虽如幻梦空花,姑录之以为纪念。其一:风雨漫天岁又除。泥涂曳尾说三车。崖巉未许空生坐。输与能仁自著书。其二:灵鹫风高梦里寻。传灯独自度金针。依稀昔日祇园会。犹是今宵弄墨心。其三:无著天亲去未来。眼前兜率路崔嵬。人间论义与谁证。稽首灵山意已摧。其四:青山入梦照平湖。外我为谁倾此壶。彻夜翻经忘已晓。不知霜雪上头颅。

本书的著述,参考楞伽三种原译本,而仍以流通本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为据,但译义取裁,则彼此互采其长,以求信达。遇有觉得须加申述之处,便随笔自加附论标记,说明个人的见解,表示只向自己负责而已。后来有人要求多加些附论,实在再提不起精神了。这次述著,除了杨管北居士夫妇的发心外,还有若干人的出力,他们的发心功德,不可泯灭。台大农化系讲师朱文光,购赠稿纸千张,而且负责誊清和校对,查订附加注解,奔走工作,任劳任怨,虽然他向来缄默无闻,不违如愚,但这多年来,旦夕相处,从来不因我的过于严格而引生退意,甚之,他做了许多功德事,也是为善无近名的。但到本经出版时,他已留学美国,来信还自谓惜末尽力。其余如师大学生陈美智、汤珊先,都曾为誊稿抄写出过力。中国文化研究所的研究生吴怡,也曾为本书参加过润文,和提出质疑的工作。韩长沂居士负责出版总校对。最后,程沧波居士为之作序。这些都是和本书著述完成及出版,有直接关系的人和事,故记叙真相,作为雪泥鸿爪的前尘留影。

本书述著完成以后,对于文字因缘,淡到索然无味,也许是俱生秉赋中的旧病,素来作为,但凭兴趣,兴尽即中途而废,不顾任何诟责,或者因人过中年,阅历愈深,遇事反易衰退,故原稿抄好一搁,首尾又是四年了。在这四年中间。也写作过儒、道两家的一些学术著作,但都是时作时辍,兴趣索然。甚之觉得著述都是多余的事,反而后悔以前动笔的孟浪。每念德山禅师说的:“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实在是至理名言,很想自己毁之为快。引用佛家语来说,可谓小乘之念,随时油然而生,故对本书的出版,一延再延。今年春正,禅集法会方毕,杨管北居土又提出此事,并且说:为回向他先慈薛太夫人,要独自捐资印刷本书五千部,赠送结缘,藉资冥福,所以今日才有本书的问世。始终成其事者,为杨管北居士,经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我但任兴而为,得失是非,都了不相涉,只是对本书译文,仍然不如理想的畅达,确很遗憾。倘使将来触动修整的兴趣,再为本书未能尽善的缺憾处,重作一番补过工夫。但排印中间,又为误罹目疾而耽搁了七八个月,保感业重障深,蒇事之难。本来要替本经与唯识法相的关系,及性相两宗的互通之处,作一篇简单的纲要,但又觉得多事著述,徒费笔墨纸张,于人于世,毕竞没有多大益处,所以便懒得提笔。唯在前贤著述中,寻出范古农居士述八识规矩颂贯珠解,附印于次,以便学者对唯识法相,有一基本认识,可以由此入门,研究性相的异同,契人经藏。

一九六五年(乙巳)十一月南怀瑾自叙于金梁轩


凡 例


①译述的原文,是以台湾台北市善导寺、台湾印经处出版的楞伽经为根据。

②本书只取楞伽经的大意,用语体述明,以供研究者的参考,并非依据每一文句而译。希望由本书而通晓原经的大意,减少文字与专门术语的因难,使一般人都能理解。

③特有名词的解释,力求简要明白;如要详解,可自查佛学词典。

④原文有难舍之处,就依旧引用,加‘ ’号以分别之。遇到有待疏解之处,自己加以疏通的意见,就用( )号,表明只是个人一得的见解,提供参考而巳。

⑤本书依照现代方式,在眉批处加注章节,既为了便利一般的阅读习惯,同时也等于给楞伽经列出一个纲要。只要一查目录,就可以明了各章节的内容要点,并且对全部楞伽大意,也可以有一个概念了。

⑥本书译述大意,只向自己负责,不敢说就是佛的原意。读者如有怀疑处,还请仔细研究原经。

⑦为了小心求得正确的定本,本书暂时保留版权,以便于汇集海内贤智大德的指正。待经过慎审考订,决定无疑义时,版权就不再保留,俾广流通。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撰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通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八七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性惟无覆五遍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范古农述

此颂唐玄奘法师所作。将心王八识。类分为四。各作三颂。均前二颂论凡界。后一颂论圣界。注解用贯珠法。将颂句分析嵌入。

前五识颂一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首句)眼识、耳识、界识、舌识、身识,此为五识。其所缘之境。于三境中。惟是性境。其能缘之量。于三量中。惟是现量。其业性则通乎善、恶、无记三性。

(次句)在有情界九地之中。鼻舌两识。惟第一五趣杂居地行之。二地以上则不行矣。眼耳身三识。则以第二离生喜乐地为居止之所。三地以上亦不行矣。

(三句)其相应心所。共有三十四个。为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

(末句)中随烦恼二。更有大随烦恼八个。及根本烦恼之贪瞋痴三者。

前五识颂二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八七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首句)此五识所依而发之根。其形状各殊者,为浮尘根。若就胜义根言。则同依于肉眼不见,天眼方见之清净色法所成之根无别异也。

(次句)识虽依根而发。苟缺他缘,亦不能显。故统论其依缘。则眼识,须藉明空等九缘。耳识,则藉除明外之八缘。鼻舌身三识;则籍除明空外之七缘。小异大同。好相邻近也。

(三句)至于对境而观五尘世间。须根境相合者,为鼻舌身三识。须根境相离者,为眼耳二识。其观察尘世之不同有如此者。

(末句)对境生情。熟为其主。彼小圣之愚于法相者,尚难分别是识与根。况凡夫耶。此五识之情状。所以日用而鲜知也。

前五识颂三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首句)凡圣之殊。系于迷悟。述者执妄。悟者解空。执妄为识。解空为智。若诸识于所缘境。能不起迷执。而观察我空法空之理。此即转识成智之功。超凡入圣之基也。然此所观空理。即是真如。有体有相。而此能观妙智。亦遂有二种之异,能直观真如之体者。为根本智。须变起真如之相而视之者。为后得智。今五识现空之智。但能缘变起之相。故唯属后得耳。

(次句)此五识不在因地转智。而在果地中转。犹且自己不诠(证也)真如。故五识所转之智,唯属后德,不属根本智也,明矣。

(三句)云何转智。菩萨地尽。入如来地。此谓藏识转为大圆镜智。光明初发其所持之五根。转为无漏色法。则依此而发之五识。亦成为无漏五智。所谓成所作智也。

(末句)此五智。即能成就如来所作三类分身。谓对地前菩萨。作千丈胜应身。对二乘凡夫作丈六劣应身。对余道众生。作随类变化身。而此无量分身,遍十方刹。无非今诸众生,息生死苦轮,得证佛果。作利他事业也。

意识颂一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首句)吾人通常思念之心,是为意识。共业性通有善性、恶性、无记性三性,其能缘量通有现量、比量、非量三量,其所缘境通有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三境。

(次句)意识遍行于欲、色、无色之三界。故三界众生轮回未息时,此识相粗。无论升沉,显易可知。非如后二识之不易知也。

(三句)其相应心所,则具足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四不定、共有五十一个。

(末句)意识起念。戊善或恶或为无记。临时即有此会恶无记心所。分别支配与之相应。不差毫厘。

意识颂二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首句)意识需缘简少。故得恒时生起。而变动不居。在造因则三性恒转变易。在结果则三界恒转变易。至于触境生感。忽乐、忽苦、忽忧、忽喜、忽舍、其于五受亦恒转变易。此于性界受三者。恒常辗转变易之状也。

(次句)心王既恒转变易。心所自亦如是。时而根本烦恼与之相应。时而大中小随烦恼与之相应。时而信等善法、或不定、或别境,与之相应。总相牵连无时或离也。

(三句)意识之情状如此。所以能牵动身根。而造身业。启发口舌而造倍业。较之余识。其力为独强。共用为最烈。

(末句)夫吾人所造身语等业。熏于藏识。而成来世因种者。有二类。其一能引起来世总报之果。共二能成满来世别报之果。总之六道众生。能招来世之果报者。皆此意识造业之力牵令趣生而已。故此识为凡界中最有权力者矣。

意识颂三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首句)意识转智。亦在不执虚妄法尘。而观达二空真如。然其转智次第。要有三位。若其发起最初与智相应心品。即在菩萨第一圣位欢喜之地。

(次句)然在初地。惟分别我法二执已断。若俱生我法二执。犹尚自然现行,缠绕于用事。种子随眠于藏识。而未伏且断也。

(三句)若至菩萨第七圣位远行地后。则俱生我执之种子已断。法执之现行已伏。此时意识。纯为无漏。即第一位转智也。

(末句)直至入如来地。则意识之法执种子亦断。为第三转智究竟成就之位。能观察诸法性相。圆满光明,遍照大千世界,无不洞澈。如来鉴机说法。端赖于此。所以称为妙观察智也。

末那识颂一(即染污识)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首句)意根谓之染污识。继意识第六。故又称为第七识。此识缘藏识之见分为带质境。其业性为无记性。然无记有二。与染法相应。能覆障净法者。谓之有覆。非是则为无覆。而此识属于有覆。

又此识所缘之为带质境者。虽仗藏识见分之本质而起。而为由自识所解之我境。故一边通乎自识。一边通乎本质。谓之通情本也。

(次句)此识随其所缘藏识见分。执之为我。是众生我执之所由致也。夫藏识之见分。原非是我。认非我为我。故其能缘之量成为非量。

(三句)其相应心所。但有十八个。为八个大随烦恼。五个遍行。而别境中一个慧。

(末句)更有贪痴我见及慢之四个根本烦恼。与之相随而不舍离。

末那识颂二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首句)此识思量之功,在八识中最为优异。其优异之点。盖在恒常详审二者。然其所以为思量者。惟此妄执之我相随逐之不舍而已。

(次句)惟此识将妄执之我相。恒常思惟。详审量度。致令一切有情从无始来。日夜不息。分别人我。镇住于六道而不肯出离。昏迷于二执而未曾觉悟也。

(三句)此识即具我见、痴、贪、慢、四惑与八个大随烦恼。恒相应起。自己虽不造业。令所发之意识因此染污而造作染业矣。

(末句)眼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