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椤伽大义今释(1965)》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椤伽大义今释(1965)-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

(什么是一切都从无因而生的理论根据?什么是一切都从有因而生的理论根据?什么是有因与无因的统一和矛盾?以及什么是有因无因都不合理。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

(如何是现有还灭?怎样才能净除一切妄念妄觉?为什么一切妄念妄觉流转不已?以及如何才能净化一切的有为有作的妄想?这些问题,当然更须要一—了解。)

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如何能断除一切妄想?三昧的定境是如何而起的?能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又是谁呢?脱离了三界的束缚后,他的法身又存在于什么地方呢?这收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

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为什么一方面认为法界本无众生,而另一方面又说众生都是有个我相呢?如何才是针对世俗所说的法?这些必须详细地广作分别。尤其是当前发问的“我”是如何的?以及“无我’之相又是如何的?何以会形成胎藏的生命?何以有种种不同众生身相的存在?达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如何是断见和常见?怎样才能使心得到定力?如何是言语文字与正智的差别?如何是佛所说的戒性和佛子们种性的差别?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

(如何是成为正见的理论?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一切众生种种的差别,又是如何的?对于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一了解。)

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

(众生们为什么被饮食所拘束,赖以活命?如何是人们的聪明和魔境界变相的差别?何以世间会有树林和葛藤的盘根错节?这些都是佛菩萨的最胜弟子们所要问的,当然也部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

(何以法界之中会形成种种刹土?为什么许多仙人们要长修苦行?世界人类为什么有不同族姓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师承又是如何的呢?对于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

(为什么世上有相貌丑陋,为人所轻视的人?为什么有的人要修行?为什么在欲界中不能证得菩提正觉。而要升华到色究竟界中才能成为正等正觉呢?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

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

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

(什么是世间的神通?怎样才是真正的比丘?如何是化身佛和报身佛,以及如如不动的法身佛和平等智慧佛呢?怎样才称之为僧众?达些都是佛子们应当要问的问题。还有各种众生的国土世界的形状,何以会有许多的不同,为什么有的如箜篌,有的如细腰鼓?同时有的刹土,为什么没有光明呢?对于这些问题,当然都须要一一了解。)

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宝。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心王所统的八识作用,大致分为七种,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和末那'俱生我执的意根'七种识的作用。这许多问题,实在也是人们心里所要了解的,而且也是大家所要问的,就是其他的佛弟子们,也应当要问的。不过,万法由心而生,一切唯识所造,这许多问题,一一都与“心”相关,只要了彻此心,就会远离各种外道及见解上的过错。至于第一义的境界,不是世俗言语所能描述的,我现在将要显示第一义给你,使你了解各种问题的连锁关系和它的中心根据,希望你留意谛听。

以下佛便接着提出许多问题,而且每提一个问题,自己就随着推翻它,表示所提问题本身的能够发问的这个功能,它就是最大的问题,一切总要归之于心。而且在方法上,既要能产生问题,又要能解破问题,如书空画影,不可以执而不化。)

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土句非刹土句。阿(少/免)句非阿(少/免)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数句非数句。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揵闼婆句非揵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起句非灭起句。治句非治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原文如上,不再加译述。)

(注五)三界:又名三有。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身体,宫殿,一切物质,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粗分四级,称为四禅天。三、无色界:此界无色,无物质,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界。此既为一无物质之世界,则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为四无色,又曰四空处。

(注六)六道:又名六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是也。此六者,乃众生轮回之道, 故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之,故谓之六趣。

(注七)三昧:此云定,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

(注八)阿赖耶识:心识名,八识中之第八。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

(注九)七觉支:见注十所列三十七道品中。

(注十)三十七菩提道品: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即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四正勤:一、对已生之恶使除断为勤梢进,二、对末生之恶使更不生为勤精进,三、对未生之善使生为勤精进,四、对已生之善使增长为勤精进。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念如意足,三、精进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五根: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五力: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为,四、定力,五、慧力。七觉支:一、择法觉支,二、精进觉支,三、喜觉支,四、轻安觉支,五、念觉支,六、定觉支,七、行舍觉支。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注十一)真如:诸法之体性离虚幻而其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注十二)菩萨地:大乘菩萨有十地: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注十三)须弥山:译言妙高,为一小世界之中心也。

(注十四)悉檀:佛之说法不出四悉檀。悉檀者,古师一译为成,谓以此四法成就众生之佛道故名。一、世界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

(注十五)声闻:为佛之小乘弟子,由闻佛说苦集灭道,而修出世法者。

(注十六)缘觉:自观十二因缘而成道者,亦非大乘。

(注十七)迦叶、拘留孙、拘那含佛:乃是过去七佛中之三佛。

(注十八)诃梨、阿摩勒果:诃梨与余甘子等为五药。阿摩勒形似槟榔,食之可防风冷。

(注十九)六度:即六波罗密也,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其行法行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注二十)十力:佛有十种能力:即知是处非处智、知三世业报智、知诸禅解脱三昧智、知诸根胜劣智、知种种解智、切种种界智,知一切至所道智、知天眼无碍智、知永断习气智之十力也。

(注二十一)四如意足:见注十所列三十七道品中。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什么是识

这时大慧大士再问佛说:“所有的识有几种‘生’(生起)、‘住’(存在)、‘灭’(消逝)的作用呢?”佛况:“所有的识有两种‘生’、‘住’、‘灭’的作用,都不是思量推测所能够明了的。什么是所有识的两种‘生’呢?就是所谓流注生及相生。如川流不息地生生不已,名为流注生。因此而发生所有相续不断现象,名为相生。什么是识的两种‘住’呢?就是所谓流注住及相住。如瀑布流注般的宛然相续,才有一切现象界的存在。什么是识的两种‘灭’呢?就是所谓流注灭及相灭,即是相续存在的力量同时不断的消逝,和现象的消灭。”

(佛法所谓的识,相同于一般所说的精神。但依唯识的精义而言,通常所谓精神,还是唯识的变相作用,所以不能完全依普通知识称它为精神。佛没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是指宇宙万有的全体大机大用,只是识的变化。以上答大慧大士的问题,是说明宇宙万有识变的过程,不外生起、存在和消逝的三大阶段。而这识变的三大过程,归纳起来,又只如川流不息地相续与相互依存的力量,却由它发生现象(相、用)的两种作用。但是一般人,都只能在理论上去推测,去了解它,却不能亲身体验它的究竟。)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识的现象

佛又说:“一切识有三种现象。一是转相,乃是辗转变化的现象,称之谓转识。二是业相,乃是业力(注二十二)的现象,称之谓业识。三是真相,乃是圣智的现象,称之谓正智,或名真相。”又说:“如果广泛的说有八个识。简略来说,只有三种识:一是真识。乃是真相之识,称之谓真识(又名为如来藏识)。二是现识。乃是对境所显的现量识,称之谓现识。三是分别事识。乃是能分别一切事物的分别识,称之为分别事识。如何才能明了现识所显示的现量境的作用呢?举譬喻来说:犹如明镜照物,能够摄取任何现象,相来不拒,相去不留。现识的作用也同这个情形一样。”

(人们要了解唯识,首先就要认清什么是识;要想认清什么是识,第一步就先要知道现量境中的现识。所以佛先举出现识,再用明镜照物来做譬喻。至于引用譬喻,本来是因明的一种方法,但是因明和逻辑(Logic)的论理,它的法则有时也有所穷,并不见得完全可以表达真义。从古至今,人类的语言,并不足以完全表达心中的意思。所以还需要动作和表情,以及符号和譬喻等等的帮助,才能够收到理解的效果。但是这个方法也有偏差,就是容易使人把指月的指头当作月亮来看。所以先要注意譬喻这什事只是譬喻,它并不就是所喻的本身。人们面对世间一切事物、最先的接触——不是第一观念——还没有意识分别的生起,这个时候,就是现识的现量境的作用。不过现识和分别意识的交变过程,其间是不容毫发的。刹那之间,立刻就会生起意识分别的作用,所以不能把握现量境,也就无法认清现识的面目。如果能认清了现识的作用,就可体验到所说的唯心唯识的究竟道理了。有人把直觉当作现识,那是不对的。直觉只是意识的率尔而起的分别心,并不是现识的现量境,因为有了直觉,便非现量境了。)

(注二十二)业力: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苦果之力用。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大慧,不思议薰,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薰,是分别事识因。

现识与分别事识的互相因果关系

佛又说:“现识与分别事识,这两种作用,会不会冲突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