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椤伽大义今释(1965)》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椤伽大义今释(1965)-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名何唯愿说。

(这是说:世间一切呈现的色相,乃至如青赤等等的光色,使众生们发生眼的识别作用,为什么却说它像波浪和海水一样,只是一体的变相,完全根据如来藏而来的呢?还希望您为我们解放其中的道理。)

佛也就以偈回答说:

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

(这是说:青赤等等的光色,也只是如来藏识变化而生的暂有现象而已,它们的根本,原来是空无所有的,就如大海的平静无波一样,只因自心执著成相,采集累积,便成为业力的依存作用了。所以佛说一切无非是自心之所生.用这譬喻使凡夫们开悟其中的真谛。)

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这是说:由心而有业,但业力的自性本空,如果自心摆脱了能摄取和所摄取的作用,那便同大海中的波浪一样,就会返本还原,自己归还于清净寂灭的大海水了。)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这是说:众生们只于世间光色等等各种现象之中,互相资生受用,所以就形成身心性命的存在,这便是现识的境界。它在其中显现一切业力的因果,互相辗转循环,便如波浪的重重叠叠,层出不穷了。)

这时,大慧又以偈语问道: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这是说:佛以大海和波浪的现象和关系,用作识诲心波的譬喻;但是波浪与海水,是有它的活动现象,因此可以用知识来分别的,业力和藏识的关系,如果也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人们却感觉不到呢?)

佛又以偈回答说:

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诲。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这是说:因为凡夫们的智慧低劣,他们不能了解藏识是像澄清湛寂的海水。业力的现象,像大海中所起的波浪一样,所以只能用譬喻来做说明,使他们依此类通,反求诸己,便可以豁然而悟了。)

这时,大慧又以偈语问道: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

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这是说:日出东方,光明便普照世间,无论上中下的众生们,都蒙受阳光的普照。大智慧如佛者,正像日光普照世间,是为一般愚痴凡夫们,演说真实之法,然而我佛既已为众生演说各种各类的法门,何以却不说心的真实体相呢?)

佛又以偈语回答说: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

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

(这是说:如果要说心的真实体相,此心就根本没有世人所想象那样有一真实的东西存在。真实这个名词。也只是世俗知识上的一个观念,因此不可循名执相,妄求真实。譬如海水生起波浪,它就一时俱生,并非前后次第的出现。又如镜中照见形象,梦中显出各种境界,都是一时之间,同时俱现的。心的境界作用,也是如此,不过有时候它却有次第因缘的作用,互相依存,辗转生起业力的因果关系。)

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这是说:所谓识的意义,就是指此有分别了知的作用。最明显的,便是心理意识有分别然与不然的鉴别作用。前五识如:眼、耳、鼻、舌、身,它们有显现境界的现量功能,而且并不循一定的次第发生,当它在某处应用时,使显现出它的现量作用了。)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于。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

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这是说:意识对于前五识,正如画师教导学画的弟子们,指挥他们如何去着色,如何去描画。至于内外的各种境界,犹如画画的彩色。境界本自无心,正像彩色的本身,本来就没有文彩。当它由人们的心意画成一张图画的时候,这张图画的本身,既非是笔, 也不是无形象的白纸,只是综合各种线条与色彩,便构成为一幅图画了。如果仔细分析它的各个部门,也就根本没有东西。我说心意识等作用,也是如此,其实,都无真实的自性存在。)

言说别施行。其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

(这是说:为了言语文字表达它的功用,所以使用各种理论和譬喻来分别解说。至于心的真实体相,它根本是超越文字言说的一种境界。我之所以仔细地分析,只是为了初机认清心识的业力作用。如果要真正了知心的真实境界,只有修行求证,才能切实证得。因为心的真实体相,难有自悟自证,把能觉想的和所觉想的作用,一齐抛却,才能了知它的真实面目。)

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

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这是说:为了使无智的愚夫们容易了解,才广为分别,说出其中的道理。事实上,这种论辩,皆如梦幻,也无真实的意义,所有种种的解说,无非是因时、因地、因人,随事而说法,便建立各别的法相。如不能对机说法,你所说的与他所需要的并不相合,那在一般人们看来,就认为你在胡说乱道了。)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这是说:佛所说的法,譬如良医的因病施药,都是随着众生心量的不同,而说不同的法,使他门随机悟入。)

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这是说:凡夫们用妄想心来推测佛所说的心识体相,当然不能了解它的境界。即使声闻等人,以他们的智慧来体认,也不见心的本际。大慈大悲的佛陀所说的自心境界,唯有真正自觉内证的人。才能了知它的实际。)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慧智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如何才能觉悟自心

佛说:“再说,如果大乘菩萨们,要知能摄取的自心现量,和所摄取的妄想境界,便应离群索居,不为世俗所拘,而且断除睡眠,从朝至暮,自夜达旦,修习自觉自悟的方便法门:同时也应远离外道的经论言说,以及舍弃声闻、缘觉二乘的学理和境界,一心勤求通达自心现识所生的妄想情状。

成佛次第之道

“再说,大慧啊!大乘菩萨们,既然建立了住持智慧德相的心愿,对于上乘经的圣智三相,应当精勤修学,什么是须要勤学的圣智三相呢?那就是: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如是能够修行得此三相,便不至于蹭蹬修途,被懈怠自误,故自懒散犹如跛驴之心,乃至以得少为足,便自以为已得智慧德相的错误了。要知佛法中最胜弟子的菩萨第八地,就是由修此三相而出生的。①所谓无所有相:那就是说乐于修习声闻、缘觉以及外道的境界,才得生起。②所谓自愿处相:那就是说过去诸佛们,都从菩提大悲心流露,自发的大愿力所生。③所谓自觉圣智究竟相:那就是说对于一切法相,都无所执著,自得如幻三昧之身,进循一切诸佛修行所趣的诸地次第而行。这便名为圣智三相,是能到达自觉圣智究竟境界之路,所以有志于大乘的菩萨们,当勤加修学。”

(所谓圣智三相,就是由小乘到大乘,自出离世间到不出世间不入世间的佛法的历程。初得无所有相,是证空果,但这是偏空,不是圆满解脱知见,必须“智”“悲”双运,方能进入真空妙有的境界。所以再进修一切诸佛自愿处相,才是大慈悲力,完成福德的准绳。但空有妙圆,智悲双运,虽然有解脱知见而福德智慧尚未圆满,所以最终要以修习自觉圣智究竟之相,才得证入佛地。可是如不能先证无所有相,即不知依空起用,便不能完成自觉圣智究竟之相。如只知沉空住寂,偏而不圆,便成为小乘的果位。悲愿无穷,缘生不舍,又是菩萨修途的自障。所以最终必要统摄于自觉圣智究竟之相,才得证于圆满而不偏的佛果。一切佛法,毕竟只是一乘,偏空或著有,都不是修习佛法的正途,唯有完成圣智三相,才是佛法真实的归趋。禅宗的三关之说,也须参考这节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佛法亦复如是。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事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相己。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性色空事,分别当知。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有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色等及心无 色等长养心 身受用安立 识藏现众生

心意及与识 自性法有五 无我二种净 广说者所说

长短有无等 展转互相生 以无故成有 以有故成无

微尘分别事 不起色妄想 心量安立处 恶见所不乐

觉想非境界 声闻亦复然 救世之所说 自觉之境界

这时,大慧大土又问道:“希望能够说出关于圣智境界中所起分别自性的事相,以及百零八个问题的基本根据。”并且说:“依此说出分别的作用,可以使大乘菩萨们证入自相共相的妄想自性。如果了解分别妄想的自性,那就能够善于周遍观察到人无我和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汉所行境界,毕定舍离无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经文语态已很明白,故不再译。)

心物有无二见之辩

佛说:“有一种外道,认为一无所有,便是道的根本,他们执著这种邪见而不肯放弃。他们认为一切诸法,都随因而尽,自体本来是无体的。但他们在这里产生错觉,认为如兔子一样,它本来就是没有角的。所以一切法的根本,也是一无所有,没有就是没有。(这种看法是属于执空的一类,以为无便是究竟。)还有其他的一种外道,他见到地、水、火、风四大种彼此互相依附为物,物体的微质都从物理的变化而来。而见各种原素的差别,都有形象和数量可推,因此他们执著主观的成见,认为兔子无角,是因为兔的种子本来无角,牛的种子有角,所以牛便有角。(这种看法是属于执有的一类,以为有便是真谛。)大慧啊!他们都是堕在或“有”或“无”的二边相对的见解里,不能彻底了解心的识量和自心的境界。自心境界的妄想因此增长不已、而且身心也就建立在这种妄想的基础上领受色身感官的错觉,更复发展为无量无尽思想,却不能反求自心这个思想分别的体相是什么?须知宇宙一切诸法的自性,都由唯心所起,性自离于有无。倘能离有离无,就可不再起任何着相的妄想。如果离了有无而再作兔无角等的推想,这便名为邪见。为什么呢?因为有之与无,都从唯心识量的分别相对观察所得。兔子虽然无角,却不能以此一例,便概括—切法的根本,乃是一无所有的啊!而且基于自心的观察作用,用自心的这个有分别的识量,而说其他的根本一概都是没有自性,所以说不应当作此想法。再说执有的一面呢?须知任何毫末些微的物质微尘,如果加以彻底的分析研究,它们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