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十卷大地之子:黄春明的小说世界 作者:肖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十卷大地之子:黄春明的小说世界 作者:肖成-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日本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关系。发现琉球人的文化与中国有更多的相似点,琉球人性格的成因与他们历史上始终处于夹缝中小心求存的处境有着莫大的关系。琉球人之所以会形成那种“媚外”的性格,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之后形成的一种集体潜意识。由此作者深刻反思了与琉球人有着相似文化的中国人,提醒人们不要忽视自己民族性中也可能出现与琉球人相类似的问题,指出如果不从历史文化的根子上去挖掘我们民族性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即便社会经济再繁荣,民主的脚步迈得再快,但“我们仍然是精神文化的侏儒”。 
  黄春明散文创作中,涉及民谣题材的作品数量相当多,它们集结起来,一起反映了黄春明对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的基本立场——以辩证的态度努力保存与抢救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类作品有:《丢丢铜仔》、《一个可爱的乡村歌手》、《使我想起来了》、《产生民谣的时代》、《老调和新声》、《民谣的歌词》、《嗨呵!嗨呵!嗨哟呵!》、《算术民谣》、《一支令人忌讳的民谣》、《台湾民歌札记》,以及《走!我们回去》等。其中《走!我们回去》虽然写的是西班牙游击队员的故事,但也仍然与民谣有关,表现了民谣之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丢丢铜仔》和《一个可爱的农村歌手》,均指出了民谣因其所含有的巨大趣味性,从而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密切关系。而《使我想起来了》这篇,则显出了一点“学术论文”的味道,作者仔细辨析了一支流传甚广的恒春民谣——“思相枝”名称的来龙去脉,发现这一名称存在以讹传讹之误,其实应该是“思想起”,甚至有可能是“使想起”,文章通过这个辨析过程,呈现了民谣发展的历史,以及这段历史上所记录与流传下来的人生经验。《嗨呵!嗨呵!嗨哟呵!》和《算术民谣》讲的则是民谣的实用性价值。前者以太平山伐木工人唱歌所唱的民谣,指出这种产生于劳动中的民谣的实用性价值;后者则通过宜兰养鸭人家做生意时所唱的算术民谣,揭示了民谣的商业性价值。至于《老调和新声》、《产生民谣的时代》和《台湾民歌札记》,均为介绍台湾民歌与民谣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作,不仅将经过岁月潮水冲刷与湮没的如烟往事一一发掘出来,而且还使人们通过不断演变的民谣——这个象征着台湾民间社会人文精神和文化灵魂,看到台湾社会变迁的历史面影。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论及五四散文特征时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了风花雪月,也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抒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见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8月版。这段话在黄春明的散文中可以说得到了充分印证。黄春明始终严肃直面现实人生,从未忘记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职责,总是尽力从生活中撷取题材以表现自己对时代社会的感受。他的散文虽然不以旖旎风光、交融情景和俊俏文字骋其所长,但却是有意运用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和平民化的素朴文风统观全局气势,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剖析力表达他对政情世态的感受,以素描刻画人物,以速写勾勒场景,用随感自由议论、叙事与抒情,充分发挥了散文的社会价值,展现了散文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他的散文语言上最突出的美学特质是自然无饰。他从来不堆砌华丽的辞藻,他的散文完全采用质朴无华的日常语言;“拉家常”般随便、平常,却让人们感受到他本真的心灵闪动,而这种平淡无奇其实是更高层次上的诗意栖居;更为难得的是,在他的散文中,既没有陷人于思想泥淖的苦闷,也没有陈腐的“头巾气”,亦见不到崇洋的“面包味”。换言之,他始终行走于现实主义的大道上,竭力实践着“为人生”的文学目标,他的散文就是他在一个个人生驿站上奋笔直书的记录,留下了他艺术探索的足迹,因而他的散文自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 
  进入90年代之后,黄春明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的收获更是骄人,他不仅于1993年出版了一本非常别致的儿童文学作品——《毛毛有话》,“借助一个婴儿的眼光来看世界”,深情地透过主人公婴儿毛毛从出生到周岁的成长过程,对大人的世界——家庭、社会、生活提出了不少“高见”,真实折射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少弊端,显得非常精辟,令人们在莞尔一笑之余,也不禁会对毛毛的“高见”进行思索与深究。而且由于这篇小说的故事结构别出心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可谓是一本生动形象的“育婴手册”。这一阶段,黄春明还一次性出版了五集《黄春明童话》:《小麻雀?稻草人》、《爱吃糖的皇帝》、《短鼻象》、《我是猫也》和《小驼背》。他以深厚的文学素养引导孩子的童稚心灵进入朴实有趣的童话空间,让孩子的心灵在那个童话的世界自由地翱翔。在这些作品中,黄春明以丰富的想象力,把儿童从现实生活带向神奇多彩的童话境界;在质朴浅显的故事中,蕴含着富于启迪性的生活哲理。他的童话的最大特点就是极富幻想色彩,不论是带有田园牧歌风味的童话还是直接反映历史文化的故事,都充满着亦真亦幻的童趣。他不仅善于运用歌谣、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而且还采用了“陌生化”的方式将现实生活折射到想象世界中。 
  《小麻雀?稻草人》这篇童话,如果光看题目,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的同名童话《稻草人》的;然而,读过之后,人们就会发现这篇童话中流泻的是欢快、喜悦,绝对没有叶圣陶童话中所透露出的“成人的悲哀”。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喜悦的丰收季节,麻雀们高兴地唱着欢快的歌谣。老农夫听到麻雀的歌声,心里很焦急,赶忙召集全家人搜集材料制作稻草人。孩子们兴奋地跟着老农夫制作用来驱赶麻雀的稻草人。可是,当老农夫和孩子们把稻草人在田里插好离开之后,麻雀们发现是“假人”,根本不用担心,他们继续快乐地享用着香甜的稻粒当早餐,还很过分地随便停在稻草人的头上、肩上和手臂上,这让稻草人感到很生气,觉得自己的尊严受了损伤,也担心老农夫对他失望。于是,稻草人和麻雀双方决定“合作”:稻草人来替麻雀看农夫,农夫来了,就通知麻雀躲起来,等农夫走后,麻雀再出来。最后结局皆大欢喜:老农夫满意,因为田里都不见吃稻子的麻雀了;麻雀们满意,因为今年他们吃得很安心、很饱;而稻草人更满意,因为麻雀给了他们面子。这篇童话充满了诗意画意,作者笔下的田园、村庄、庄稼、动植物等,全都融进了诗的情思和境界之中。而且这篇童话在结局上还采用了“陌生化”的效果,人们原本以为稻草人会尽忠职守地驱逐麻雀,故事却打破了人们原本的心理预期,根本没想到稻草人与麻雀会“狼狈为奸”地一起欺骗老农民。此外,故事中老农夫带着孩子们制作稻草人,以及在天光未亮的黎明前到地里去插稻草人的情景,以及让孩子们叫稻草人“兄弟”,因为麻雀鬼灵精的告诫,这些都让人联想起《青番公的故事》里青番公和孙子阿明在一起时的温馨画面。从与自然的亲近中,孩子们颗颗纯洁的心里盛满了爱,他们热爱自然,自然也回馈这种关爱给他们。人也就由此回到了最初的母体,能够再次倾听到历史源流里的生活召唤。黄春明在他营造的幻想空间里,为孩子们洞开了这扇与自然亲近的大门,通过孩子童稚的眼光和好奇心理来看待和理解事物。 
  由于黄春明从小就浸淫在乡间祖母说故事的环境之下,这种童年记忆和童年经验,使他在创作童话的时候,汲取了民间故事的养料。黄春明的祖母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曾经把屈原的故事改编成屈原劝爱吃糖的皇帝少吃糖,奸臣却给皇帝糖吃,结果皇帝因为吃糖太多而生病,用这个故事来劝告小孩子要少吃糖。参阅了刘春城《爱土地的人——黄春明前传》中的相关内容,(台北)圆神出版社1987年6月版。《爱吃糖的皇帝》这篇采用民间故事模式创作的童话,其素材就是取自黄春明当年听祖母所讲的那个故事。这无疑是一种宝贵的童年经验在作者心灵上镌刻下的印记。故事叙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楚国有位皇帝,手下有屈原和靳尚两位大臣帮助他治理国家。靳尚最喜欢拿糖给皇帝吃,而屈原则刚好相反,他经常请皇帝吃盐巴。开始时,皇帝觉得糖固然好吃,但盐巴的滋味也不错,吃了盐巴调味的食物后,觉得更有精神治理国家了,常在文武百官面前称赞屈原。靳尚为此觉得不快乐,他妒忌屈原受到皇帝的喜爱。于是,靳尚便叫人做出了各种美丽好吃的糖给皇帝吃,还向皇帝进谗言,说屈原不该让皇帝吃盐巴。皇帝愈来愈听靳尚的话,变得昏庸无道,他把屈原贬到一个小地方去做官。可是,屈原在外,还是担心着皇帝和百姓,有一天,他难过得受不了就投江了。皇帝因继续吃糖而病得无法动弹了,这时屈原留下的盐巴突然从房顶掉下来,恰巧落在皇帝头上,皇帝吃了盐巴后感到精神好转,于是就让人去把屈原找回来,可是屈原已经死了。皇帝怕江里的鱼吃屈原的尸体,让老百姓包粽子喂鱼;而且还悬赏让人找尸体,人们就在五月五日那天划船在江上找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时,人们要吃粽子,并进行划龙舟比赛的来历。在这篇童话中,屈原和靳尚这两个形象显得特别栩栩如生。作者通过两人的行为对比,将屈原心灵的美丽与靳尚心灵的丑恶揭示了出来,启示人们:不要中了靳尚的糖衣炮弹,不要只爱听赞扬的话;而应该有肚量尝尝屈原提供的“盐巴”的滋味,要学会接受批评,这样才有益身心健康,才能养成健全的人格。这个故事还很容易让人想起“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的格言。 
  至于《短鼻象》和《我是猫也》这两篇童话,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动物。“短鼻象”与“黑猫”都是历经了一番屈辱和磨难之后;才最终确定了自身的价值。《短鼻象》叙述一头短鼻子的大象,由于小孩子经常用歌谣取笑他的短鼻子,这使短鼻象变得很自卑。于是他下决心要让鼻子变长,先后尝试了找美容院的医生替他整容、用鼻子缠住树枝上吊、让压路机压鼻子、用金属水喉套在鼻子上、买减肥药瘦身让鼻子显得长一点,甚至还用上了说谎,希望鼻子能象木偶匹诺曹那样变长,可是这一系列的努力都没有效果,他的鼻子还是那么短,不仅孩子们继续取笑他,而且还落了个“神经病的短鼻象”的名声。短鼻象为此沮丧得都不愿意见人了。有一天,荒野里发生了火灾,可是没有人发现,短鼻象于是赶紧跑到溪边用鼻子汲水灭火,他来来往往地跑了好多次,总算把火扑灭了。这时他感到又累又渴,于是到溪边去喝水,竟然看到水中有头大象正举着长鼻子和他打招呼,原来就是自己啊,他惊喜地发现鼻子已经变长了。《我是猫也》则叙述一只黑猫一出生就被有钱人家饲养了,黑猫也感到很高兴。这户人家的大小姐非常喜欢黑猫,每次黑猫淘气毁坏东西,大小姐总是把他的责任推卸到家里的佣人身上。这样一来,很快引起了佣人们的妒忌,他们十分讨厌黑猫,集体排斥他。有一天,黑猫正在凉亭懒洋洋地休息时,突然被装进一个袋子里扔到一个小村落里,当他在饥寒交迫之际觅食时,又不幸落入了猫贩子的陷阱,很快就被拍卖了。黑猫被一个女人买了下来,因为村子里老鼠很多,女主人叫他抓老鼠,可是黑猫觉得老鼠很肮脏,以前又没抓过老鼠,所以不愿意。他由于饥饿难耐而偷吃了桌子上的鱼,结果被女主人发现后痛打了一顿,还说他“不是猫”,而老鼠们也不怕他。黑猫难过极了,他望着月亮想确定一下自己是不是猫,这时走来一只老猫劝他抓老鼠,在又饿又累的情形下,他别无选择,只好去抓老鼠充饥,他利索地抓住了老鼠王,人们都向他鼓掌喝彩,女主人也骄傲地向人们宣称是她家的猫。此时,黑猫终于恢复了尊严,为自己终于成了一只“猫”而骄傲。这两篇童话分别通过“短鼻象”救灭荒野火灾,“黑猫”最后抓住老鼠王的行为,改变了他们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从而恢复了尊严的过程,启示孩子们认识生活,改正缺点,只有做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的事,才能真正成材。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与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说的“寓教于乐”,指的就是儿童文学的四种功能——审美、教育、娱乐、认知。《短鼻象》和《我是猫也》里就充分发挥了这种“寓教于乐”的功能,使“喜剧”中“笑声”的功能发挥到了最大处,把“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人们在两个动物主人公身上,可以发现作者的嘲笑是镶嵌在孩童般的戏谑中的,是通过笑声来引发人们进行深思的。而且即便是批评与否定,也是以透出爱意的揶揄方式出现的,因此这种揶揄的喜剧效应往往在引发笑声的同时,委婉地向孩子们作着某种提示,它能在轻松和快乐的氛围中,使孩子们有所醒悟。 
  不过,当我们走进《小驼背》的世界时,迎面而来的则是一个在生活中备受折磨的受难者形象——小驼背。故事叙述一个驼背的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父母,连自己的名字都忘记了。由于他身体的残疾,经常遭到街上的孩子的凌辱。在小镇上,只要一见到小驼背,总有一群孩子唱着他们编的歌谣嘲笑和欺负他。他们见到小驼背经过就把他绊倒在地,有一次,一个瘦小的男孩子看不过小驼背遭受的欺凌,挺身而出制止那几个欺负人的男孩,结果反而被那群孩子打倒了。小驼背将这件事从头到尾都看在眼里,对此十分感动,从此小驼背和这个名叫高看看的小男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