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大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北大故事-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袂如水,迎着阳光而立,长发漫过肩头柔柔地泻下;夏天里,温润的黄昏行走在依依垂柳葱葱绿林中,湖中氤氲的水汽弥漫而来,满蕴着葱茏而奔放的活力;秋天里,金色的银杏叶铺满校园,未名湖清澈淡蓝的湖水中游着红色的鱼群,映在湖里的是明亮的天空与绰绰的塔影,一切都清清透透地昭示着生命的饱满;冬天里,皑皑雪光中,雕梁画栋的校舍与银装素裹的古木更加庄严而秀美,未名湖上天然冰场到处是倏忽而过的灵动身影及清脆的笑声,冬天的未名湖是欢乐的海洋。北大缤纷的生活与我在宁谧中感悟的心渐渐交融成一股股暖流,时时融入我的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与北大精神的交织中,言不尽的感触如水,不能割断,而所受的熏陶又如珍玩,其价值不能量化。
  北大是精英荟萃的。当师兄说,他曾一头扎进了铅字中,课余一年详读了二百多本小说时,当老师说,在北大文史哲不分家,文史哲都精通的学生才是北大合格的学生时,当我亲耳听到数学系的师兄对荷马史诗倒背如流精辟分析时,当我得知北大又收来60多个状元20多名奥赛冠军时,我明白了开学时老师第一次班会上所说的话:在北大,不要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关键。北大确是藏龙卧虎之地,天地灵气蕴育了这“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49方圣土,这方圣土滋养着这里的学人。有话说,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言的是一种澄明纯清的化境,言的是一种恬然我自得的学境。在北大,先生们的谦和与纯朴,勤恳与敬业,睿智与淡泊着心实让人感佩;学子们的踏实、执著、锐气、富于上进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中又让人由衷地激奋。在北大,宽松的环境使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行的北为方式,而其丰富的底蕴又使身处其中的人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大在这里,做学问的化境容易拥有。绕湖而行,处处可见临波苦读的沉潜,踏丘而来,处处可见古松修篁下思索的沉凝,这种力量的强大,使你冥冥中产生一种升腾意识,无意中便会加快前行的脚步,让你感到青春正在一种宁静淡泊中奋飞,在燕园大地上激扬。在这里你会由衷感叹,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北大是魅力无穷的。当然,在这个一切都渐趋于量化的时代,由于北大的许多人文学科与基础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不那么密切,不如工科那样立竿见影地看到实效,以致许多不真正了解世界发展规律的人忽视甚至轻视北大的作用,试想,难道北大没有实力搞更多热门、商业化的学科吗?相信它几乎比中国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能力搞,可它以独特的存在方式默默支撑发展着那些对国家十分重要但又很被忽略的学科,可以说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离不开北大有力的支撑,这就是在每次全球大学排名中北大都独占中国大学鳌头的重要原因,世界的视角总是更宽广而客观的。
  北大是祖国母亲的一个优秀的孩子,它大气、雍容、温厚、淡泊,默默地展示着自己的独特个性与魅力,我爱北大,因为我无法不爱它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与深沉的思考,无法不爱它博大精深、胸怀天下的气度,在我的感觉里,人间真理和真学问无待他求,惟愿在这里“读心中书,听本真曲”,处这方水土,做这方学人,在燕园走好每一步,在这种灵性的氛围中塑造一种更加宽广的历史感,塑造一种更宏博的人文关切,在思辨的现实中获取丰实与深刻,握住生命中的一种凯旋。一位学长说过,“北大之于世界应该如英国的剑桥、美国的哈佛,我为自己是一位北大人而自豪,也希望自己无愧于北大的未来。”的确,北大是一个长知识长智慧长道义的所在,在这里我们确定一生要走的路,想必每位北大赤子都会持之不懈,使北大成为我们民族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的楷模,使自己真正成为无愧于北大未来的北大人。
  “思想在交飞/我低着头/在慢慢地走/慢慢地走/在时间的进程上/我的生命向着一个新的希望追求。”
  衷心地祝祈我心中的北大一路走好。
  第三部分我心中的北大(2)
  姓名:孙莲性别:女籍贯:山东入学时间:1998年专业:编辑与出版选择此专业的理由:喜欢传媒工作,喜欢文学最喜爱本校的地方:未名湖 图书馆 勺园后荷塘理想职业:编辑 管理第三部分北大电影课(1)
  李北大绝对是爱影者的乐园。大讲堂总是在至少第二第三时间就会放映最新的热门电影,而且票价只要五块八块,甚至会有导演演员到场。图书馆南配殿的地下,是一个巨大的录相带资料库,里面古今中外的电影应有尽有,九元一片,可供两人同享。每逢周末,各社团搞活动,往往还会在教室里放免费电影。法学社放《律师行》,心理学社放《电话谋杀案》,外星学社放《第三类接触》,漫画社放《剧场版柯南》……丰富的校园网络资源,更是极大地满足了宁愿窝在宿舍独享光影之美的同仁们。甚至提到45甲地下的超市,也不仅仅是个能买到手纸方便面的地方,在那里还能找到《黑泽明全集》和《与安东尼奥尼在一起的时光》。
  第三部分北大电影课(2)
  然而我要说的不是这些,我认为最能体现北大电影精神的,应该是电影课吧。在北大,不仅影视编导的专业课,很多系开的课程都跟电影有关,内核一致,然而风格迥然不同。现在就来写写对我影响很深的三个讲电影方面的老师:陆绍阳第一个写他,因为我上过他的课次数是最多的。新闻学院的老师,北影导演系毕业,开的课叫《影视编导概论》。大一下学期旁听了他的课,大二上学期选修,大二下和大三上继续旁听。对听他的课,我这样总结:大一下学期,疯狂迷恋;大二上学期,迷恋;后来热情渐渐平息。我清楚地记得每周三下午七八节课结束后,我总会到合作社买一个老玉米一盒草莓酸奶,绕过电教盛开着鲜艳花朵的石榴树,来到陆老师的课上。教室总是很拥挤,有时候只能倚着墙站在角落里。
  陆老师穿一件白衬衣,手指总是在漫不经心地玩弄话筒袋上的拉链。他会轻轻夹起粉笔,在黑板上列出一串他喜欢的导演名字,总会有黑泽明、伯格曼、岩井俊二、陈凯歌等人在列。然后他会说点故事给我们听,诸如他在蔚秀园的某个旧书我摊偶然上买到了他一直在找的书,于是狂喜如破落书生一般,竟然一时间找不到的北回家的路。话语间,眼神明亮,江浙柔软的口音若有若无。然后照例会放一部电大影,总是毫不艰涩,温暖动人的一部。诸如《狗脸的岁月》、《邮差》、《小鞋子》、故《征婚启事》……如此等等。我记得那时,整个教室里弥漫着的是平和而宁静的,事甚至有些虔诚的气氛,我记得温暖的老玉米的清香,草莓酸奶在嘴角的余味,电影里平静而温暖的幸福。
  然后就这样听下去。他坚持每学期会放几部电影,然后换一些新的进来。遇到放过的电影,我会很乐意听他说完他的故事,然后在熄灯准备放电影的小小骚动时离开。在他的课上,我会不时看到熟悉的面孔,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只是熟悉。陆老师的故事有时候也是熟悉的,但是似乎很少有人愿意提前在台下说破。
  后来听说陆老师结了婚,偶尔的一次我听到他讲到朱光潜借钱给某个讲师买婴儿床的故事,感叹没有那个讲师般同样的好运气。讲故事的他,仍然穿着白衬衣,漫不经心地玩弄话筒袋上的拉链,轻轻夹起粉笔。然而我们变了。
  第三部分北大电影课(3)
  胡续冬外国语大学的老师,北大博士毕业,开课众多。大二上学期选了他的《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中的电影》,每周三晚十一十二节,跟陆绍阳老师的课刚好连着,然而两个人讲课的风格却绝对大不相同。2002年4月1日,星期二,张国荣自杀。第二天的电影课上,陆、胡两位老师都放了张国荣主演的电影以表哀悼。陆老师放的是《倩女幽魂》,而胡老师放的则是《阿飞正传》。胡续冬,浪漫、不羁、风格诡异。
  每周三,在陆邵阳课上被融化熨平晾干叠整齐了的心情,会在胡续冬的课上瞬间被撩拨得七零八落。胡老师崇拜狂放洒脱的艺术,正如他心仪之地—巴西,那里的狂欢节火辣,桑巴舞忘情。他言语平静,但观点尖锐,激情十足。从不避讳敏感话题,更鼓励学生上台发言,绝不吝惜溢美之辞。胡老师的课侧重文学,似乎电影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然而每放电影,则必不流俗而往往惊人。
  我记得课上总是有同学听讲课时津津有味,放电影时则中途离席,这样的情况出现在播放《露西亚的情人》《键》和《玫瑰的名字》时,它、们或偏激或艰涩,甚或荒诞。然而胡续冬的口味难以琢磨,却让人上瘾。
  前几天看电视,换台的时候竟然看见胡续冬,主持教育台的一档节目,和几个小剧场话剧导演在讨论校园话剧创作的话题,颇为自如。想起某一年的未名诗歌节上,他以青年诗人的身份参加,还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席间与众位诗人相谈甚欢。几周前,在《新京报》上甚至还看到了他的《芙蓉姐姐与喜剧暴力》。他同时还是现代音乐社摇滚青年们的辅导老师。胡续冬不是仅仅属于电影的。
  第三部分北大电影课(4)
  张中秋哲学系老师,研究美学,开的课叫《艺术与人生》。张中秋给我的第一印象,她是齐豫,或者三毛、潘越云,总之,都是有着流浪艺术家气质的女性,她优雅,然而不失理性。在我印象里她卷发,穿一件深色大衬衣或者毛衣,两只手插在裤子口袋里,不太记得她抽不抽烟,也许应该是抽的。她主要讲美学,但是爱电影,每堂课总会以一场或者半场电影结束。有时候还会请一些非主流导演过来放他们的片子。然而又不全是这样。她有很多朋友,有的时候她会请朋友过来讲摄影,或者音乐,看得出来他们保持着怎样默契的关系。
  但是我想,她最爱的还是电影。每当电影开场,她总会站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里,有时候,就站在我旁边,一起静静看完。然后我看到,也许已经看过太多次这部电影的她,仍然有眼泪落下来。
  张老师的课有与众不同的考试方式—跟她聊一次天,告诉她对你自己重要的经历。我考试的那天,在我前面的一个维族同学跟她讲了对一个维族歌手的无比喜爱,而我则说了在迷笛摇滚音乐节的见闻。她很认真地听,做记录,提她感兴趣的我的问题,然后问我能不能把当时拍的照片发电子邮件给她。我自然很乐意,甚至每当北我想要倾诉的时候,仍然会想起她来。
  大写了这么些,突然想到张元的一句话:“生活很悲痛,但电影很幸福。”毕业了,故逐渐开始在琐事中体察生活的悲痛,然而幸好住得离北大不远,幸好北大是爱影者事的乐园,幸好……仍然有这些老师,这些课在联播幸福。
  第三部分北大电影课(5)
  姓名:李娜性别:女籍贯:湖北襄樊入学时间:2001年专业:艺术系影视编导专业选择此专业的理由:热爱色彩、影像、故事、音乐……所有构成电影的东西最喜爱本校的地方:燕南园理想职业:电影美工 人文地理栏目美编第三部分万柳—燕园(1)
  来到北大,不管对谁来说都不会是一件太容易的事。而对我来说,严格讲来,每天都必须面对一次“来到北大”的心理转换。因为我们不是住在传统意义上的“百年名校”北大校内,即所谓的“燕园”;而被安排在了一个传说中的富人区里面的一圈公寓楼,所谓“北京大学万柳学区”是也,简称“万柳”。截至2004-2005学年,每天约有30来辆车往来于其间。我们就依靠着它们和物理意义上的北大发生着关系。
  当我得知我们必须以这样一种有些尴尬的方式继续学习的时候,但很快也就释然了。毕竟,保持距离,是来到一个新地方应当采取的安全姿态。而我也更情愿先以一种观察者的身份开始。又不是小孩子,没那么容易很快的投入了。来到“北大”(自然是指包括了燕园,万柳,以及传说中的昌平和深圳的某处的精神的北大了)之前,太多的东西已经养成。没有办法,绝无可能再像四年前,我仿佛是一个无性小生命那样,毫无瑕疵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虽然都是新生,我却跟那群意气风发的刚经过高考的孩子们完全不一样。年龄上的差别尚在其次。我想“新生”是一种一去不复的经历,是否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并不重要。
  然后就懒懒地开始了每天从万柳到燕园再回到万柳的生活。
  出门,乘电梯下楼,然后就总能看见几个一样要乘校车的人。总有人紧张,见司机已经在车上就会紧走几步,甚或跑了起来。总归要到了车上才比较安心。
  也有可能,出了大门才发现一堆人已经在那里等待了。引颈望司机,司机则总是千呼百盼不出来。司机不来,车门不开;车门不开,位置就还不固定,于是一切都有可能,便有了隐隐的刺激。得风气之先者认出了司机,就能预流,但也未必每次都灵。有时司机径直上车,却将车开到大家等待的地方才开门。这样那些自以为聪明灵动的预流者就从先进变成后进,只能站着。
  如果已经有足够的人在等了,开门那一刻实在是很精彩的。但因为从万柳到北大和从北大到万柳是对等的,而从北大到万柳的景象更为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就等我回来的时候再来讲吧。
  也有司机早早打开车门,然后就是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分别择位而坐。这样万柳比较无趣。尤其是在一个不早不晚的时间上车却又发现一个坐位也没有了,—注意,是坐位,因为被我们看重的是能“坐”—实在让人乘之无味。我跟同学燕曾经尝试为了坐位而刻意去等下一辆车,但这也只有在某些五分钟就有一班车的园时候才好实行。当然,在某些时候,能挤上车就已经很不错的时候,“坐位”就成了奢望。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