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大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北大故事-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优秀的校友们无关,与远大前程或是鸿鹄之志无关。我的梦想非常形象,我只是想看看加州湛蓝的天空和蔚蓝的大海。
  前辈的经验之谈告诉我这将是一条艰险无比的路,无数的人撞得头破血流然铩羽而归。但我想我更期待的是追梦的过程。我知道自己中将会有一天理所应当不可避免地走向温和中庸的大多数,有一天不再为光荣与梦想激动。我不认为那是人生的庸俗化,毕竟,只有极少数的人才有勇气有能力永远愤怒敏感,以唐?吉诃德般思索批判的态度孤独地活着。走向中庸,是妥协,也是智慧。但年轻时为自己的梦想打拼将是一生的光荣,尽管这个梦想可能在以后看来是那么的幼稚可笑,荒诞不经。
  我的加州梦想,在加州。
  第四部分加州梦(3)
  姓名:李亚楠性别:女籍贯:河北入学时间:2003年专业:英语选择此专业的理由:喜欢最喜爱本校的地方:自由 包容的氛围理想职业:教师第四部分北大校园中的考研一族(1)
  他们是北大里一个独特的群体。
  他们是燕园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北大校园内有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与经历: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辞职的白领和公务员,他们有的带着家人和朋友的鼓励,有的确实在别人怀疑和不屑的眼光下来到这里。他们虽然不曾流过北大人的血液,但是对北大却有着同样的热爱和执着,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心愿——考取北大研究生。平时,你很难从北大的学生中分辨出这些人来,他们同北大学生一起听课、听讲座、在食堂吃饭、背着书包在教室里上自习。他们的外表同北大学生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极为复杂。
  来到北大备考的人基本都是放弃了就业机会和工作,除了要忍受考研过程中长期的孤独、郁闷及枯燥外,还要做好“即使付出了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回报”的心理准备,因为北大竞争太激烈(每年报考20000余人,只招生3000余人)。这就是考北大和与普通高校的区别,因此,他们要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有的时候,还会受到在校生的冷眼甚至蔑视。
  虽然北大的研究生不好考,但是每年仍有许多怀揣着希望的学子踏上燕园这片沃土,来感受北大的天时地利。而北大附近的房源也很抢手,三角地的房屋信息更新得比股票还快,不论居住条件多么简陋,只要能住人,肯定租得出去。不知为什么,来北大考研的人,总会让人产生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壮。
  很多人不理解,考研为何偏要考北大?其实理由很多:或许是为了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式下给自己增加砝码;或者是为了以后更高发展作铺垫,或则仅仅是为了能堂堂正正、名正言顺地坐在北大教室里听课……
  总之,这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正所谓“我选择我喜欢”。
  第四部分北大校园中的考研一族(2)
  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目睹着,并经历着这样的人生过程。
  我酷爱旅行,喜欢接触不同的人,享受新鲜的事物,但是,现在,我必须按捺自己的个性,强迫自己在炎热的暑假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往返于阴暗、潮湿的小屋,重复着吃饭—看书—睡觉这样单调的生活,忍受着孤独,日复一日。
  复习也是枯燥的,整天面对着厚厚的教材,一大堆棘手的习题,更要面对一个不可预知的结果。有时是很烦躁的。每当学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会去足球场上发泄一下,或是坐在未名湖边发呆。
  以前听说考研的人过得是猪狗不如的生活,就觉得说得有点玄。如今自己也体验了,确实有些彷徨,可又有点兴奋。
  我迷恋北大,因为她博大的文化,因为她在世界的影响,因为她吸引了世界各界精英及名人来此演讲。
  因为她有总也听不完,听不够的讲座。因为她有优秀、精干的教师队伍,因为她美丽、古朴的校园,更因为她在中国的独一无二,在北大成长,生活是幸福的。
  第四部分北大校园中的考研一族(3)
  有时,午夜时坐在北大南门以外的城隍庙小吃部看书,听着邻桌的北大学子轻松地谈论着人生的规划,心中就会泛起一些羡慕,也夹杂着一丝伤感;但有时也会听到他们抱怨因为玩了一个学期的游戏,没有看书,担心考试挂科,这个时候,心中却又荡起另一番滋味。
  总觉得自己如果不能融入北大,将是人生的一件憾事,因此,我选择了考研,也选择了这种“痛并快乐着”的生活方式。
  诚然,谁也不能说考上北大,人生就是一片坦途,考研只不过是一种人生体验,是一次向自己挑战的机会。无论怎样,这个过程都是人生中弥足可贵的。并且,我相信,在经历了酷暑和寒冬之后,明年的春天会更美。
  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就劝他去北大考研,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就劝他去北大考研,因为那里是炼狱……
  谨以此文献给一直支持我的父母。并以此鼓励自己及正在考研路上奋战着的“战友”:大家一路走好。
  第四部分北大校园中的考研一族(4)
  梁栋很喜欢户外运动姓名:梁栋性别:男籍贯:辽宁最喜爱本校的地方:未名湖理想职业:跨国企业、驻外员工第四部分游学快乐有点痛(1)
  10年的游学经历使柳哲的脸上有了些沧桑的同时,更加增添了自信。
  他说,北大给了他各方面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的平台,他很感谢这段岁月。
  —一位北大边缘人的游学心声北大边缘人,一个成分驳杂、来去无律的群体,它不断流动又将永远存在。我们关注北大边缘人,不仅因为北大,还因为边缘人本身。
  到过北大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而那些亲近和走进北大的边缘人不也同时在丰富着北大的内涵、延伸着北大的光辉吗?我们在这里活过,爱过!在这里,有梦想闪烁的光芒,有蛹蜕变成蝶的艰辛,还将会看到蝴蝶展翅翩翩飞舞的美丽……
  笔者系浙东金华人,已过而立之年,农民的儿子,一直以故乡有一个“浙东学派”(金华学派和永康学派)而深感自豪。1996年3月,揣着2000多元钱,带着40公斤有关柳贯和曹聚仁的图书资料,来到了北大中文系自费进修。
  屈指数来,在北大已经有10年了。10年里,我先后旁听过北大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光华管理学院等数十门课程,听过数以百计的各类讲座,参加过北大研究生会、五四文学社、爱心社等北大学生社团组织,阅读过不计其数的书籍,结识了众多的师长朋友。我在北大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各种知识,感受着北大自由、民主、科学、进步的学术氛围。这里有一种特殊的人文魅力,让你着迷,我真是不思归矣。10年,我一直学习、工作、生活和创业在北大。光阴从指缝间流走,美好的青春岁月留在了燕园。没有学籍、未曾佩带过北大的校徽,手中也没得到校方的任何凭证。但为了求知,我不需要一纸文凭,只需要知识、能力和智慧。
  将近7年的北大游学,我已然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北大边缘人。我认为北大有三件宝贝:图书馆、导师和讲座。在探索真理、寻求知识这方面,北大人和北大边缘人是平等的。大家几乎拥有同样的学习条件,从某种程度来说,边缘人的求知欲更强,对所能利用的资源用得更加彻底。不过,有时看到校园里欢天喜地的大学生们,我也会想,我较难进入他们的生活,我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快乐,但是,我也有我的快乐。记得最幸福的时光是在“静心斋”里度过的。频繁搬家是每一个漂在北大的人的共同经历。10年来,笔者共搬过近10次家,每换一个地方都要给自己的居所取个“雅号”,说白了,“静心斋”不过是校园里的一个废弃不用的小房子。大约只有六七平方米的样子,不通暖气不通电,当然也就没人收房租。笔者于96年9月搬进去,次年1月被校方有关部门发现而离开,蛰居了大约4个月的时间。
  第四部分游学快乐有点痛(2)
  “静心斋”条件自然很艰苦,每天晚上图书馆闭馆回去后,再点着蜡烛读书、写东西。最冷的时候,墨水瓶都上冻了。但是那几个月我的心最宁静,每天都可以写一篇东西出来。白天我在图书馆遍览群书,偶尔也在课堂接受北大名师指点迷津,晚上便在斗室中用笔记录自己的收获。
  我们边缘人的生活中,压力最大的还是经济问题,我们得为生计奔波,在京城真是“居不易”。来北京之后,家里几乎就没给我寄过钱,我也认为二三十岁的人了,怎么好意思让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再负荷太重呢!可在北京一切开销都要花钱,住房最贵,每月都要数百元,所以学习之余的重要工作就是找钱。
  记得第一次打工是帮某公司抄信封,两天挣了120元,乐了好一阵子。
  有一年夏天,通过与民工聊天,得知拆房时整理砖头一块能挣3毛钱,就高兴地去干了一天,手指头都被磨出了血,但为了挣钱读书,这点磨难又算什么呢!游学快乐有点痛当时我的消费被限制在最低点,有时窘迫到一个馒头就白开水就算吃饭的程度。
  我还好点,实在不行了还可以找得到人借钱,有的北大边缘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我认识的孔君,初中毕业,来自江西贫困山区的民办教师,主要是在光华管理学院听课。他非常用功,笔记做得不少,可是生活非常困难。他就随身带着一个书包,在北大漂了三、四年。有时候来找我时,我能从他的眼神里读出“饥饿”两个字。有段时间,他没地方住,就住在正在拆迁的房子里,天太冷,就地找点木条烧了取暖。像这样的苦难故事,在北大边缘人中数不胜数。
  有付出总会有收获,现在我开始从事文化策划和自由撰稿,近年还担任了某文化公司的执行总裁。我已经走出初到北大时的艰窘,生活已有所改善,在北京建立了温暖的家庭,现在已有了将近一周岁的千金,我的事业也正在努力的拓展中。同时,我还看到了一批批的北大边缘人通过在北大旁听而考上了北我大和其他高校的研究生,也有的出国深造,更多的是他们通过在北大所学的知的北识,写出了一部部成功的文学、哲学和艺术作品,在企业界和文化界已崭露头大角。这一切,要归功于我们北大边缘人的“干粮”—北大的爱护和滋养。受故苦不是我们北大边缘人的目的,我们需要的是在北大这个环境里尽快成长起来,事当然也不乏意志薄弱和缺乏机遇的北大边缘人在都市梦想破灭,打道回家,或仍苦苦挣扎在求生和求知中。北大边缘人中之边缘的一部分人,更需要他们自己的顽强拼搏,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援手支持,帮助他们梦想成真。
  第四部分游学快乐有点痛(3)
  谢冕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燕园其实并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
  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的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几乎所有的北大边缘人都具有这样的相同经历—来到北大,尽管条件非常艰苦,可是,就舍不得离开了。北大留住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是那些友善的北大学生,宽宏和热心的北大老师吗?不用说,我与不少北大人成了莫逆之交,而也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钱理群、费振刚等中文系老师的关怀。我原来的饭卡还是原北大党委书记王学珍老师帮我办下来的。关爱好学上进者而不问其来处,这就是北大的名士做派。是这里隐藏着的改变命运、提升自己的机会吗?是的,多少北大边缘人从这里走上成功,他们中有瞿秋白、毛泽东、沈从文、冯雪峰、丁玲、周建人、李苦禅、金克木等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大师级名人,我深信走进燕园就意味着自己进步的开始。是迷漫在校园里的自由的气氛吗?北大的任何一个课堂都对所有人开放着。每个系的课程表基本上可以在系办公室所在地的公告栏上或有关渠道查询得到,而讲坛上的老师看见陌生的面孔,决不会去询问你有没有选这门课,是不是北大的学生。只要每天跑跑三角地,讲座的信息就了然于胸。
  可以聆听校内外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只要你有自信和才华,还可以与名流对话与驳难。没有办到图书馆的借书证,用身份证花2元钱就可遨游北大图书馆的书海中去。在汇聚北大的国内外求知者中,不乏抱负远大的各界精英,他们在这里时常切磋,这种文化氛围非常有益于个人的学术提高。
  第四部分游学快乐有点痛(4)
  北大的底蕴太深了,我真的说不好吸引我的是什么。应该说是一种精神的魅力吧。流浪北大10载,我到底寻找到了什么?一到北大,我仿佛闯进了一座探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知识殿堂和自由乐园。在这里我与所有的北大人和北大边缘人一样,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
  岁月在流逝,我从一个人只身闯京城而游学北大,2001年8月8日与爱妻雨心结婚,翌年又得爱女京慧,同年又将父母接到北京照看孙女,颐养天年,我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成员得到更好的教育与发展,于2003年初又动员兄妹全家来到北京,让下一代接受都市的现代教育,真正实现全家11人的大团圆。近年虽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因为有大家庭的爱的支撑,我们全家,正在克服着所有的困难,人人都在成熟。近年我被聘为北京东方文化馆馆员。我现正致力于华夏姓氏文化研究与两岸和平民间纪念馆的筹办,为实现自己“新儒商”的梦想而继续自己的游学与创业。
  (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