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大海的胸怀-雨果和他的世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大海的胸怀-雨果和他的世界-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悲惨世界》序言起首第一句声称:“这是一部宗教性的著作。”如果从宗教的终极性意义上来理解,这正是该书能够得到普天下读者的厚爱、并在法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且能流传后世百年不衰的原因所在。正如作者自己所预言的:

  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

  文学就是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服务,创作就是要干预现实生活。雨果从来不隐讳自己的观点。谈到创作本书的目的,他在给拉马丁的信中写道:

  如果说作一个激进者意味着为理想服务的话,那么我便是激进派……是的,允许贫苦存在的社会,允许地狱存在的宗教,允许战争存在的人类,在我看来是低劣的社会,低劣的人类和低劣的宗教,而我却是要追求崇高的社会,崇高的人类,崇高的宗教,即没有君主政体的崇高的社会,没有边界的崇高的人类,没有手写的教义的崇高的宗教。是的,我要和以谎言作为交易的神甫,以及践踏正义的法官做斗争……是的,只要一个人可以抱有希望,我便希望消灭笼罩在人类头上的恶运;我要痛斥奴隶制,我要消除贫困,根绝愚昧,我要治疗疾病,我要驱散黑暗,我要憎恶仇恨。这便是我的信念,这正是我要写 《悲惨世界》的原因之所在。

  在写给《悲惨世界》意大利文译本的出版商达厄利的信中,他坦率而又充满自豪地承认:“我写这部书确实是为了所有的人。凡是男人愚昧无知、陷于绝望的地方,凡是女人为了一块面包而卖身,以及儿童因为没有学习的书籍与取暖的火炉而痛苦的地方,我的《悲惨世界》都会来敲门,说道:‘开门,我找你们来了!’”

  因此,在这部小说中,出现了多达接近一百的人物。有主教、神甫、修女,有法官、警察、议员、将军,有绅士、商人、大学生和出版商,也有小偷、流氓、妓女,还有各种类型各种性格的穷人百姓和下层人民;小说中还有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的代表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拿破仑和威灵顿。通过这些人物所反映和表现的社会生活面是广阔而宏大的,它构成十九世纪法国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小说还描写了那一时代最突出、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如1815年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复辟王朝的反动,1830年复辟王朝的覆灭,七月王朝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1832年的共和党人起义,巴黎街头的街垒和巷战等等。其中,滑铁卢战役就占了小说第二部的整整一卷;而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和共和党人保卫街垒的战斗构成了小说最后两部的主体。《悲惨世界》是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与丰富的历史内容的完美结合,因而,它具有史诗性的意义。

  除了下面将要介绍的小说中人物典型的成功塑造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出现的大段大段的抒情性议论或整章整章的历史事件描写。对此,雨果的出版商在该书出版之时就曾建议作者给以简化或压缩;该书出版后,它们也成为反对或批评者所诟病的主要目标。人们认为这种处理过于枝蔓和冗长,艰涩累赘,削弱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但这种批评还是从纯艺术角度出发的。更多的批评却来自意识形态方面。例如,在当时刊载在《评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雨果先生写出的并非社会主义的论文,而是干了一件根据我们经验所知的危险得多的事情。这本书就其趋向而言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它不仅是一个作家的作品,而且还是一个人的行动,我甚至要说,是一个党派的行动;这是一八四八年的真正的示威。”文章称雨果是“法国的头号蛊惑家”。还有的反动报刊攻击说,并没有雨果这个人存在,《悲惨世界》的真正作者是恶魔撒旦。连俄国沙皇也看到了此书潜在的革命意义,他认为该书对社会基础有害,因此阻挠《悲惨世界》的俄文本出版。

  雨果的创作是完全自觉的,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写作真正目的。如果说在他文学出道之初,他就未曾想过要取悦观众或读者的话,那么,经过了本世纪巴黎革命的风风雨雨之后,他更不会去做一个媚俗的三流作家了。因此,他拒绝了出版商的修改建议,并且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一部迅速展开情节的轻松喜剧成功的寿命只有十二个月,而一部思想深刻的戏剧的寿命却是十二年。”历史完全证明了他的预见。

  《悲惨世界》的情节离奇而惊险,极富戏剧性。但真正震撼人心、予人深刻印象的,是小说中的众多典型人物。他们有:冉阿让、米里哀主教、芳汀、珂赛特、沙威、德纳第夫妇、马吕斯等。

  米里哀或卞福汝主教是“善”或“仁爱”的化身。他原是贵族出身,后来当了教士。他全身心地为贫苦的人们造福。他把豪华的住宅献出来充作医院,给穷人治病,而自己却搬进简陋的房子中居住;他把自己的财产拿出来救济穷人,而本人却过着清贫的生活……当走投无路的冉阿让来到他门前时,他敞开房门迎接这位被社会遗弃的人;当冉阿让以怨报德,偷走主教家的银器而被警察逮回时,他解救了冉阿让,并送给他一对银烛台,从而感化了“猛兽”般的冉阿让。

  小说中的冉阿让是雨果着重塑造的主角。他的命运变迁及性格转化,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和社会理想。贫穷使冉阿让丧失理性而成为小偷;法律使他丧失人性而具有“凶狠残暴的为害欲”;仁爱却使他感化并大彻大悟从而转变成为拯世济贫的道德家。在他因偷窃面包而被判处五年苦役出狱后,他变得更凶残了:他偷走收留他住宿的主教家的银器,又抢走路旁小孩的钱币。当他因卞福汝主教的感化而幡然悔悟后,他彻底获得了新生:他同情和帮助穷人,为小镇人民带来富足和安宁,为了不让别人代他受过,他放弃了一切而挺身自首……冉阿让在经过了由恶而至善并经历了为善的种种考验后,终于完成了人性的升华。

  任何读过小说的读者都不会忘记警探沙威,虽然他在小说中出现的场合不太多,但却象幽灵般始终萦绕在冉阿让的周围。他出生在监狱,是现代社会的弃儿,却成了现行秩序的维护者,当代法律的体现。他忠于职守,执行法律,锲而不舍地完成统治者交予的使命——不管这法律是否公正合理,不管这使命是否反过来危害了秩序本身。最后,在他良心发现,放走了他追捕一生的猎物冉阿让后,他以自己的死来了结他自认为欠下的法律宿债。道德最终战胜了无情的法律,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矛盾却无法调和!雨果正是以沙威的人格分裂悲剧来证明现代法律的荒谬以及现代文明秩序的反人性性质,从而弘扬了作者的道德理想。

  雨果不仅通过人物典型的塑造表现自己的理想追求,而且还通过历史事件的描述表达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认识。在小说最后两部关于人民起义和街垒战斗的描写中,作者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已经突破了他原有的人道主义观念,从而使作品的主题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例如,他透过马吕斯表达了他本人对战争的看法:“内战?这意味着什么?人与人之间所有的战争是不是就是兄弟之间的战争?战争的性质只能按它的目的来判断,既没有什么内战,也没有什么外战,只有非正义的战争与正义的战争,直到人类伟大的和约缔结那一天为止,战争,至少是那些代表着将来反对落后的过去的战争,都是不可少的。只有当战争扼杀公理、进步、理性、文明和真理的时候,它才是可耻的。”他还通过共和主义英雄安灼拉向人民发表的演说表现自己对人类未来的乐观信念:“十九世纪是伟大的,但二十世纪将是幸福的……朋友们,我们所生活的和我向你们讲这番话的这个时刻是黑暗的时刻,但是,这正是为了将来而必须付出的可怕的代价,一次革命就是走向未来的通行税……死在这街垒上也就是死于未来的曙光中。”

  《悲惨世界》达到了十九世纪法国小说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同时,它又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完美结合。如前所述,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基础,但也获得了突出的渲染和浪漫的夸张。叙述的浮蔓和描写的夸张以及历史事件的详尽铺陈或许给人以冗赘啰嗦的感觉或印象,但正是通过阅读这部小说,你会真正地理解:小说,就是时间的艺术;只有在《悲惨世界》的浩繁卷帙中,你才能体味到唯有这种史诗性的大著中方才具有的雄浑、阔大、深沉和壮美。

  《悲惨世界》(下)《悲惨世界》共五部,各部下分若干卷,各卷下再列若干章。

  第一部《芳汀》。1815年10月初的一个黄昏,在法国南部一个称作狄涅的小城里,来了一个疲惫不堪的陌生人。他体格健壮,身材中等,年约四十六、七岁;他衣衫褴褛,身上背着一只装得鼓鼓囊囊的布袋,手里拄着一根多节的粗棍,浑身冒汗,显得狼狈而潦倒。这个人的到来,引起了小城的恐慌,人们对他猜疑纷纷。他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冉阿让。他出身贫困,自幼父母双亡,由姐姐抚养长大。在他成了一个靠剪树枝为生的农业工人后,姐夫不幸去世。他帮助姐姐养活她那七个可怜的孩子。有一年冬天,冉阿让突然失业了,眼看孩子们濒临饿死的边缘,他铤而走险,在一个夜晚,用拳头打破面包店的玻璃窗抓走了一块面包。他因此被捕,被判了五年苦役。他在狱中记挂着姐姐和她那七个穷苦的孩子,在第四年的年末越狱逃跑,但很快被抓了回来。其后,他又逃跑过三次,每次都被加判徒刑。十九年后,当他从狱中释放出来时,他已由当初二十七岁的年轻人变成四十六岁的中年人了,此时已是1815年。他认为自己不是无罪的,但法律对他的处罚太重,这是不公正不平等的。怀着愤激的心情,他从监狱中出来。来到狄涅城时,他已整整走了四天了。由于他带着表明他是苦役犯的黄色身份证,所有的店铺、旅馆和酒店都拒绝收留他。他想去监狱觅一处栖身之地,但守门人不肯开门;他找了一个狗窝,但狗把他咬了出来;他想露宿野外,但天公也不成全他,雨云密布……走投无路之际,一个老婆婆指给他狄涅主教的家,他进去了。他将自己的身份告诉了主教,表示愿意付现金,只要有一间马房睡一宿就行。主教米里哀先生德高望重,慈爱为怀,他热情地款待了冉阿让,为后者提供了很好的住宿条件:他称冉阿让为先生,给他的床上铺上白垫单和褥子,请他吃饭,还不用他付钱。冉阿让惊呆了。但尽管如此,在半夜里,他还是偷走了主教家的一篮子银质餐具。天亮时,他被警察抓住。当警察押着他前来主教家作证时,出乎他的意料,卞福汝主教竟迎上前来,大声地说:“我真高兴见到您。但是,那一对烛台,我也送给您了。那和其余的东西一样,都是银的,您可以变卖二百法郎。您为什么没有把那对烛台和餐具一同带去呢?”他还对冉阿让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面救出来,交还给上帝。”主教的话语和行动给了冉阿身心以极大的震撼。他如雷击顶,全身颤抖着,呐呐无语……拿着主教送给他的银烛台,他仓惶走出城外。心神恍惚之中,他又抢了一个穷孩子的钱币,那孩子哭着走了。冉阿让这时才突然醒悟过来,他后悔不已,泣不成声……他从此立志向善,重新做人。

  那年年底,他来到法国偏僻的小城蒙特猗。因为冲进火堆救出了警察队长的儿子,警方因此没有对他的身份证进行检验,他从此改名为马德兰。他在工厂中进行了技术发明和革新,并因此而成为当地的大富翁。他修建工厂,招聘工人,兴办慈善事业如幼儿园、小学、医院等等;从而促进了小城的繁荣。人们推举他作市长,尊敬地称他为马德兰老爹。不过,这时一个穿礼服、拄粗棍、头带平边帽的人已经牢牢地盯上他了。此人名叫沙威,是警察局的警探。

  一天早晨,一个名叫割风伯伯的老人被压在车下,马德兰悬赏请别人爬到车下去救老人;但无人敢冒此生命危险。马德兰最后自己趴了下去,用自己的身体将车子顶了起来。马德兰不仅救了割风老伯,还出钱给他治伤,并把他介绍到巴黎一个女修道院里做园丁。

  马德兰的工厂里有一个名叫芳汀的女工,曾遭一个大学生遗弃。她把私生女珂赛特寄养在孟费郡一个酒店主德纳第的家里,自己则来到蒙特猗做工。车间女管理员知道这个秘密后,就将她辞退了。为了应付德纳第的勒索敲诈,她只得拼命干活,还将自己的头发、牙齿卖掉换成钱寄去。可就是这样,还满足不了贪得无厌的德纳第夫妇的要求。最后,她无路可走,被迫卖身做了妓女。当她在街上受到流氓的凌辱后,反而被警探沙威抓进警察局,要关她六个月的监禁。目睹事情发生过程的马德兰出面解救了她。在了解了芳汀的身世以后,他答应帮助芳汀,并准备把她的孩子接来。

  正在此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件。一个名叫商马第的工人,因为拾了道旁带苹果的树枝而被当作盗窃犯关进监狱。当局认为他就是冉阿让而要判他终身流刑。马德兰得悉此事后内心非常矛盾。为了不连累他人,最后他上法庭毅然自首。自首后,冉阿让回到蒙特猗看望重病中的芳汀。这时,沙威星夜赶来逮捕冉阿让;芳汀在惊恐之中死去。冉阿让在芳汀临死前向她保证,一定要把她的女儿抚养成人。沙威将冉阿让抓进了监狱。夜间,冉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