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辨证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93-辨证录-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治湿热,少佐以祛风为得也。方用助肾辟邪丹∶ 
茯苓(五钱) 薏仁(五钱) 防己(一钱) 草(一钱) 玄参(三钱) 水煎服。 
此方用防己以治肾中之风,用薏仁、茯苓以去肾中之湿,用玄参、 草以治 
肾中之热。是风热湿三者均治,何病之不可去哉。夫肾宜补而不宜泻,今去风、去 
湿、去热,得非泻肾之药乎?然而薏仁、茯苓虽利湿而不损其阴,防己虽去风而不 
伤其气,玄参、 虽去火而不灭其光,非泻肾而仍是补肾,若单泻而不补则误矣。 
此症用散痉汤亦佳。 
防己(一钱) 白术(一两) 泽泻 草 炒黑荆芥(各二钱) 薏仁(三钱) 水煎服。 
感湿热又感风邪,厥逆下利,舌卷囊缩,背曲肩垂,项似拔,腰似折,手足俱 
冷,其腹胀大,人以为厥阴之伤寒也,谁知是厥阴之痉症乎。夫风湿热三合而成痉。 
邪传入厥阴,乃入肝木之经也,其势更急。世人误发其汗,必致动湿。湿虽阴类, 
然是外受之阴邪,非肝中之真血也。所动之阳,奔入湿中,为湿所没,必至亡阳。 
盖脱出之阳,不啻如龙之出谷,其体轻矫,飞腾而不可止遏。今为湿所滞留,则如 
蛇行匍匐,尽力奔越,究难飞去,故此等痉病,皆误汗而成之也。治法又不可拘于 
散邪,仍须补正。惟救其亡阳,而亟使其回阳耳。虽然阳之所以亡者,终由于阴虚之不 
能摄阳,故补阳必须补阴。而补厥阴之阴,仍从少阴肾经以补之也。方用回阴散痉汤∶ 
巴戟天(五钱) 茯苓(一两) 山药(五钱) 防风(五分) 炒栀子(一钱) 白芍(五钱) 
当归(三钱) 白术(一两) 甘草(一钱) 水煎服。 
此方补肝经之血,而佐之去湿、去火、去风之味,自是正治之法。而又补肾中 
之火,益之巴戟天何居?正补少阴之谓也。第厥阴之木,非少阴之水不生,何必 
补肾中之火?讵知汗发亡阳,阳气尽从外泄,肾中已无真火,单用寒凉以祛热,则 
脾胃不胜其寒矣。巴戟天温肾不至大热,肾温而阳回,肝清而阴足,阴阳和合,内 
之正气既固,风热湿之外邪不必攻而自破,况原有攻之者乎。此有益无损之治法, 
又何患厥阴痉症之无传久哉。 
此症用黄白茵陈汤亦效。 
白芍 茯苓(各一两) 猪苓(三钱) 茵陈(一钱) 白术(五钱) 甘草(一钱) 黄连 
半夏(各五分) 水煎服。 
小儿头摇手劲,眼目上视,身体发颤,或吐而不泻,或泻而不吐,人以为惊风 
之抽掣也,谁知是风热湿三者合之以成痉乎。小儿纯阳,原不宜虚。然而多食瓜果, 
湿留于胃,湿久则变热,热极则生风,此风起于内,而不来于外也。人见小儿头摇 
手劲等症,毋论其虚实,投以抱龙丸,不效改用牛黄丸,又不效乃用金石、脑麝香 
窜之药,以开其窍而镇其惊,无不立亡。嗟嗟!惊风二字,自创立以来,杀小儿 
者不啻数百万矣,并无有一医辟其非者。南昌喻嘉言颇知其失,大声告诫。无如传 
世既久,一时不可转移,且嘉言有论无方,世亦不识治法。铎闻师言甚悉,因畅论 
之,而且传其方也。小儿之易于成痉者,因其骨脆皮薄,不耐风邪,故邪一入腠理,便入脏腑,况其饮食,喜寒而不喜 
热,以致损伤脾胃,而成吐泻之症。上吐下泻,则阴阳两亏,平日所受之湿尽行越出。湿出而热留脏腑之中,无阴相养, 
遂变成风象以惑人,人亦即为其所惑。但治风而不治正,所以十人十死也。故见此等之症,断不可祛风,一作风治,去 
生便远。盖其身中实实无风,无风而妄用风药,以倍耗其损伤之气,安得不速其死哉。治法惟补其脾胃,而止其吐泻, 
则十人十生也。方用救儿回生汤∶ 
人参(二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一钱) 砂仁(三粒) 炒黑干姜(五分) 山楂(五粒) 萝卜子(五分) 
车 
前子(一钱) 浓朴(三分) 神曲(三分) 半夏(五分)水煎服。 
此方以十岁为准,五岁者减半。一剂即吐泻止,二剂即抽掣定,三剂即全愈。此方补中有利,调和于脾胃之内,则 
阴阳有既济之欢,自然无变动之害矣。或曰补之是矣,少加去风散热之药,未为不可。夫热当夏令,或可少加黄连数分, 
以解其暑,若值冬令更当增入辛热之品。盖小儿吐泻之后,热必变寒,况加时令之严寒乎,断不可用寒凉也。至于风药, 
毋论四时俱不可乱增。万不得已,少加柴胡二、三分可也。 
此症用加味六君汤∶ 
人参(八分) 白术(三钱) 茯苓(二钱) 甘草 半夏(各三分) 陈皮 黄连(各二分) 神曲 
麦芽 防风(各五分) 水煎服。 
小儿吐泻之后,口噤不出声,手脚挛急,人以为惊风之搐搦也,谁知是脾胃寒 
虚之痉病乎。小儿纯阳,先天肾气原自完固,无如后天之断丧也。人生后天,以脾 
胃为主。小儿喜餐生冷,伤其后天,而先天亦损,自然变症纷纭。吐泻之后,无津 
液以润肠胃,更有何气以运动四肢乎?此手足弯急、搐搦之所以现也。脾胃亏损, 
肝木必来相侮,脾胃又无津液以供给肝木之取资,则肝木大燥,燥极生火,火极生 
风,又其常也。肺金见肝木之克脾胃也,欲出其清肃之令,制肝以报土母之仇,无 
奈脾胃为肝所伤,则土弱而金不能强,力难制肝,反为肝之所凌。而肺金畏肝中之 
风火,惟恐逼干肺气,自顾不遑,何能救母,故不敢出声也。然则治法可不急治肝, 
以救脾胃之亏乎。方用活儿汤∶ 
白芍(三钱) 茯苓(五钱) 人参(二钱) 白术(三钱) 栀子(五分) 麦芽(五分) 
枳壳(三分) 半夏(五分) 甘草(一分) 神曲(五分) 水煎服。一剂弯急搐搦之症止,二剂 
口噤之声出,三剂 
全愈。 
此方平肝之气以扶其脾胃之土。脾胃之气生,而肺气自旺,足以制肝,何风火 
之不息哉。或谓肺弱不能制肝,自宜补肺。不知用补肺之药,必用润剂,不又助脾 
胃之湿乎。痉病正苦湿也,方中用茯苓之多正去其湿,而反可用湿乎?故不若平肝 
以安肺,不可润肺以害脾胃耳。 
此症用四君汤亦可效。 
人参(一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三钱) 甘草 肉桂(各二分) 神曲 柴胡(各三分) 
水煎服。 
小儿偶感风邪,发热身颤,手背反张,人以为惊风之角弓反张也,谁知是痉病 
中之寒邪乎。小儿气血未旺,不耐伤寒壮热,故一时昏沉,非因风而动惊也。故治 
小儿之伤寒,断不可与大人一例同治,动用风药以祛风。盖因虚入风,治其虚则风 
自外出。况止犯寒而不犯风,是原无风也,何可祛风哉。倘轻施祛风之药,则风门 
大开,内既无风可散,势必损伤正气,致营卫无所蔽,而腠理不密,且句引外风 
深入五内,遂成不可救之症矣。治法补其正气,而少加散邪之味,寒既易解,脏腑 
不伤,手到便可奏功。方用护子汤∶ 
人参(一钱) 茯苓(三钱) 白术(二钱) 柴胡(五分) 桂枝(二分) 水煎服。 
一剂惊定,不必再剂。亦何方法之神乎?盖小儿初伤风寒,必先从太阳而入。 
今用桂枝、柴胡两解其太阳、少阳之邪,则邪不敢遁入于阳明。况有人参以固其脾 
胃之气,则邪尤不敢入于中宫。加入白术以利腰脐,茯苓以通膀胱,则邪从外入者 
即散。即无外邪,而柴胡以舒肝气,桂枝以暖脾胃之土,正有利益,又何损哉?无 
如世不知此等治法,妄捏惊风名色,轻施发散、镇坠之味,以至杀儿无算,医工不 
悟,而病家未知,皆委于天数,而不责其误,谁知万鬼啼号于夜台哉。吾愿世人尽 
消灭惊风二字名目,庶几小儿之福乎。 
此症亦可用救婴丹∶ 
人参(一钱) 茯苓(三钱) 柴胡(三分) 白芍(二钱) 神曲(五分) 砂仁(一粒) 炮姜(三分) 
水煎服。 
妇人新产之后,忽然手足牵搐,口眼 斜,头摇项强,甚则角弓反张,人以为 
产后惊风,谁知是亡血过多而成痉乎。产后旧血已亏,新血未长,血舍空虚风尤易 
入。原不必户外之贼风也,即一举一动,风自内生。觉两腋之间阴寒逼人,一不慎 
而风入之矣。然风因虚而入,补虚而风即能出也。第补虚之法,血亡不能速生,而 
气怯则宜急补,补气则血尤易生,血生而风不能存。故血舍驱风,尚非正治,矧纯 
用镇惊之药耶。方用救产止痉汤∶ 
人参(五钱) 当归(一两) 川芎(三钱) 荆芥炒黑(一钱) 水煎服。一剂病轻,二剂 
又轻,三剂全愈。 
此方即佛手散之变,大补其气血之虚,加之人参则气更旺矣,气旺而邪不敢敌。 
况有荆芥引血归经之药,血既归经,而邪何能独留?况荆芥原能祛邪,而不损正气, 
故可两用之,以出奇耳。倘不补气血,惟事祛风,则血舍更空,风将直入,是立杀 
其妇矣,可不慎哉。 
此症用活母丹亦神效。 
当归 人参(各一两) 川芎(五钱) 柴胡(三分) 肉桂(一钱) 水煎服,即愈。 
人有一时手足牵掣,口眼歪张,人以为中风之症也,谁知是痉病之骤发乎。夫 
中风病,身必颠覆,口必吐痰。痉病状如中风,而身必不颠覆,口中、喉内必无痰 
涎之出入与水鸡声也。盖中风无风,风从内起;痉病则风从外入,风自成威,不必 
借重内痰之助,所以但有牵KT 歪张之风象,绝无汹涌秘塞之痰声也。若风自内起者, 
火动生风,痰以助之也。故中风无外邪,痉病无内邪也。无外邪者不可治风,无内 
邪者不可不治风耳。然而单治外而不治内,则外风虽去,内风必生,是以祛风必须 
补正也。方用补中益气汤∶ 
人参(一钱) 白术(三钱) 黄 (三钱) 当归(三钱) 柴胡(三钱) 升麻(四分) 陈皮(一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牵掣定,再剂而歪张止,三剂不再发。 
夫补中益气汤补气之药,非祛风之剂,乃用之以治痉 之风,反易奏功者何故 
乎?盖气虚则风易入也,补其气则正旺,足以祛邪。方中用柴胡原能祛邪也,少用 
之于补药之中,则能提气以卫正;多用之于补药之中,则能益气以祛邪。故用至三 
钱,而风难再留矣,何必更借重他药散风之多事哉。世人但知参、归、 、术之 
多用以补正,绝不知柴胡多用于参、归、 、术之中尤易祛邪,余所以持表而出之 
也。 
此症用九宫汤亦神效。 
人参(一两) 巴戟天 葳蕤(各五钱) 半夏 乌药 秦艽(各一钱) 陈皮 附子 天麻(各五分) 
水煎服。 

卷之七
汗症门(五则)
属性:人有大病之后,无过而遍身出汗,日以为常,人以为内热发汗也,谁知是阳气 
之虚,外泄而腠理不能自闭乎。大病之后,气血大亏,气不能入于血之中,血必至 
逼其气于肤之外,使肺金清肃之令行,则气虽欲越出于皮毛,而腠理未疏,何能外 
泄?惟大病之后,必先损其肺,肺先无自主之权,安能禁其气之不固哉。气不固, 
而汗乃气之所化,汗随气泄,遍体出汗淋漓,又无内邪之散,有不散尽其真气者乎。 
似乎较亡阳之症相同,然而亡阳之症身丧于顷刻,自汗之病不至遽殒于须臾,其故 
何也?盖亡阳之症,乃热邪驱之;自汗之症,乃阴虚促之也。阳病暴而阴病缓,阳 
暴难于救援,阴缓易于调剂。治法自当以补气为主,而补气之中,兼以补阴,则阴 
能摄阳,汗不止而自止矣。方用摄阳汤∶ 
人参(一两) 黄 (一两) 白芍(五钱) 麦冬(五钱) 北五味(一钱) 山茱萸(三钱) 
熟地(一两) 水煎服。二剂汗少止,四剂汗大止,十剂全愈。 
此方用参、 以大补其气。气足则肺气有养,皮毛自固。益之麦冬、五味则肺 
金不特自足以卫外,兼可以分润于肾水。犹恐汗出太多,必损耗真阴,更加熟地、 
山茱以益精,使肺金不必又来下生肾水,则肺气旺而皮毛益固矣。增入白芍一味以 
收敛肝气,则肝木自平,使肺金无仇家之相逼,则肺气安然,自能行其清肃之气, 
而下输于膀胱,则上下之气舒,而心中生液,不来克肺,则肺金有权得以自主,安 
肯听汗之自出哉。此摄阳之妙法也。倘贫穷之人无力买参,岂忍视死不救。前方之 
中倍加黄 二两,增入防风五分,同前药煎服,功未尝不同,但必须多服数十剂也。 
此症用敛汗汤甚妙。 
黄 (一两) 麦冬(五钱) 北五味(二钱) 桑叶(十四片) 水煎服。 
人有梦遗之后,身体野狼狈,加之行役太劳,或行房太甚,遂至盗汗淋漓,人以为 
肾气之虚也,谁知是心气之热乎。夫心喜寒而不喜热,肾喜热而不喜寒,似乎心肾 
之相违,然而于相违之中,未常不相合也。肾因梦遗之后,自然精水不足,加之行 
役、行房,以劳其筋骨,则内阴大亏,何能上济于心乎?心无肾水之济,则心添其热,而肾水更耗,久则肾畏心之取资, 
坚闭肾宫,而心不得不仍返于心宫,无奈心无 
液养,而烦躁之念生。然心虽无宁静之气,未常无专主之权,徒然烦躁,而相火尚 
不敢显背夫心,以自越出于躯壳之外,但乘心假寐,乃窃其资重而潜移耳。故盗汗 
之出与自汗之出,实有不同。自汗者,心不得而自主也;盗汗者,心尚能操其意。此 
等之汗,必出在胸间者尤甚。汗本热也,而越出于躯壳之外,则热变为寒。正因相 
火之热,乃虚火而非实火,况乘心之未知而遁出,非明目张胆者可比,热出为寒,正 
显其阴之象也。况心原无液何从而得汗乎?亦窃肾之余津私自潜移者也。治法泻心 
中之热,仍宜补肾中之水。肾水足而心火自清,心火宁而心汗自止矣。方用防盗止 
汗汤∶ 
麦冬(五钱) 生枣仁(一两) 熟地(一两) 山茱萸(三钱) 黄连(五分) 人参(三钱) 
丹参(三钱) 茯神(三钱) 肉桂(五分) 水煎服。一剂汗少止,二剂汗全愈。 
此方心肾双补之药也。心肾两足,自有离而复合之势。黄连清心,肉桂温肾, 
二味同用,能使心肾交于顷刻。心肾既交,则心火清明,相火畏主,何敢窃财用而偷 
出哉。倘不补心肾,惟事止汗,汗不能止,必且轻变重而重变危矣。乌可轻用止涩 
之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