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辨证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93-辨证录-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有气虚下陷,饮食停住于脾胃之间而成块者,久则其形渐大,悠悠忽忽,似 
痛不痛,似动不动,人以为痞块也,谁知是阳气不升之故乎。夫脾胃之气,日动宜 
升,不可一朝下陷。倘饥饱劳役,以伤其形,房帏秘戏,以伤其骨,加之浓味醇醪, 
不节口腹,则脾胃之气何能升哉。于是阳闭于阴之中,阴离于阳之内,阴阳两不交 
接,饮食不易消化矣。即能消化而气结不伸,亦能成形,但其形外大而内歉,按之 
如空虚之状,见假象以惑人也。治法不必治块,惟升提阳气,则脾胃无下陷之虚, 
气块不消而自化矣。方用补中益气汤∶ 
人参(三钱) 黄 (一两) 当归(三钱) 陈皮(一钱) 甘草(一钱) 白术(一两) 柴胡(一钱) 
升麻(四分) 半夏(一钱) 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乃提阳气之圣药也。此病原是气虚,故用黄 补气为君。用白术一 
两者,以块结于腹,取其利腰脐,以通上下之气。参、归助 、术以健脾胃之土。 
土气既旺,用升、柴提之,则气尤易升。 瘕之块,未必无痰涎之壅。加半夏入于 
陈皮、甘草之中,则消痰而又不耗气。同群共济,发扬阳气之升,即有邪结无不散 
矣。况原系气块,而非食块,有不立时消化者哉?多亦不过数剂,便可奏功也。 
此症亦可用加减六君子汤治之。 
人参(三钱) 白术 茯苓(各五钱) 甘草 山楂 麦芽 浓朴(各一钱) 陈皮 枳壳(各五分) 
神曲(一钱) 水煎服。 
人有正值饮食之时,忽遇可惊之事,遂停滞不化,久成 瘕者。医有作痞块治 
之不效,用补药治之亦不效,盖惊气之未收也。夫少阳胆气,主发生者也,一遇惊 
则其气郁结不伸。胆与肝为表里,胆病而肝亦病,必加怒于脾胃之土。脾胃畏木气 
之旺,不能消化糟粕,于是木土之气两停于肠胃之间,遂成 瘕而不可解也。治法 
必须开少阳之郁为先,佐之平肝之剂,则脾胃不畏肝胆之克,自能分消水谷,何至 
瘕之不散哉?方用逍遥散治之。 
白术(二钱) 白芍(五钱) 当归(三钱) 柴胡(二钱) 陈皮(一钱) 半夏(一钱) 鳖甲(三钱) 
甘草(五分) 茯苓(三钱) 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又轻,十剂全愈。 
逍遥散乃解郁之神药也。肝胆二经之郁结开,则脾胃之 瘕不攻自破矣。 
此症用消瘕汤亦神效。 
白芍(一两) 白术 鳖甲(各五钱) 甘草 郁金(各一钱) 枳壳(五分) 天花粉 
丹皮 香附(各二钱) 茯苓 巴戟(各三钱) 白豆蔻(二粒) 广木香(五分) 水煎服。 
人有偶食难化之物,忽又闻惊骇之事,则气结不散,食亦难消,因而痰裹成瘕, 
人以为痞也,谁知是惊气之闭结乎。夫惊则气下,疑有食必随气而下矣,胡为因惊 
反多留滞耶?不知气乃无形,食乃有形也。无形之气,随惊而下降;有形之物,随 
惊而上升。且惊则气下于肝中,而不下于脾中也。气下于肝,则肝之气不散,而下 
克脾土,即无物相闲,尚留物不化,况原有难化之物,受于未惊之前,安得即化乎, 
此瘕所以生也。治法必去惊骇之气,大培脾胃之土,则 瘕不攻自散也。方用培 
土化瘕汤∶ 
白术(一两) 柴胡(一钱) 茯苓(三钱) 山药(四钱) 神曲(二钱) 山楂(一钱) 枳壳(五分) 
两头尖(三钱) 浓朴(一钱) 鳖甲(一钱五分) 白薇(一钱) 何首乌(生用二钱) 白芍(五钱) 
白芥子(二钱) 水煎服。十剂 瘕消半,再服十剂全消。 
此方用白术以培土,何又用白芍以平肝?盖脾弱由于肝胆之相制,用白芍以平 
肝胆,正所以培脾胃之土也。肝既不克脾胃之土,则土气升腾,无物不化,况益之 
消瘕破 之味,何块之不除哉?且方中柴胡一味,已抒肝胆之气,胆气扬而肝气快, 
总有惊骇,不知消归何处,宁患 瘕之固结哉。 
此症亦可用消瘕汤治之。 
人有饱食即睡于风露之间,睡未觉腹中饱闷不舒,后遂成痞,人以为食未消而 
成痞也,谁知风露之邪裹痰于胃中乎。夫风邪阳邪也,露邪阴邪也。二邪合,而不 
阴不阳之气最难化物,故往往停积腹中而不散。治法通其阴阳,使阳邪入于阴之中, 
阴邪出于阳之外,则阴阳正气两不相损,庶痰气开而邪易遁也。第阳邪易散,而阴 
邪难散。然虽有阴阳之分,而祛邪何论阴阳。但补其阴阳之正气,则邪不祛而自祛 
矣。方用两祛丹∶ 
白术(一两) 人参(三钱) 何首乌(生用三钱) 鳖甲末(三钱) 地栗粉(三钱) 
神曲(二钱) 茯苓(二钱) 当归(三钱) 半夏(一钱) 贝母(一钱) 水煎服。二剂轻, 
四剂又轻,十剂痞块全消。 
此方脾胃双治之法也。脾胃俱属阴,奈何置阳不问乎?不知阳邪入于阴分,已 
全乎为阴矣。全乎为阴,是忘其为阳也,故治阴而不必治阳。然方中虽是治阴,未 
常非治阳之药,所以能入于阴之中,又能出乎阴之外,而阴邪阳邪两有以消之也。 
人有食菜蔬之类,觉胸膈有碍,遂疑有虫,因而作痞,人以为虫子之作祟也。 
谁知是心疑而物不化乎。夫脾胃主化物者也,毋论菜蔬入胃俱化,即虫子之类,到 
胃入脾安有不化者乎?虫即消化,何能成痞?盖疑心害之也。夫脾胃之所以能化物 
者,全藉乎先后天之火气也。后天火气在心包,先天火气在命门,心包之火生胃, 
命门之火生脾。脾胃有二经火气,而后能化糟粕而出精微,土得火而生也。食菜蔬 
而动疑,则心动矣。心包代心出治,主动而不主静。今心动而心包反不敢动,心包 
不代心君以出治,则火气不入于胃。胃既不能化物,而脾遂不为胃以营运,其所食 
之物,又安能化?自然停住于腹,而成痞矣。若不解其疑,止去健脾消痞,则 瘕 
宁易荡除哉。方用释疑汤∶ 
人参(三钱) 巴戟天(五钱) 茯苓(三钱) 白术(五钱) 白薇(二钱) 甘草(一钱) 
使君子(三枚) 砂仁(三粒) 肉桂(一钱) 广木香(三分) 菖蒲(五分) 水煎服。二剂轻,四 
剂又轻,十剂全消。 
此方全去温补心包之气,心包气旺,则心包之火自必升腾,宁肯自安于无为, 
而不代心君以宣化哉。心包火气宣于胃中,而命门之火翕然相从,不啻如夫妇同心, 
内外合力,齐心攻击,虽有 瘕,不立时消化,吾不信也。 
此症亦可用加味四君汤治之。 
人参 远志 山药(各三钱) 白术(五钱) 甘草 枳壳(各一钱) 茯苓(五钱) 菖蒲(一钱) 
山楂(二十粒) 神曲(一钱) 水煎服。 

卷之八
疟疾门(十则)
属性:人有发疟,先腰痛头疼目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热如火炽,热止,汗出不能即干, 
遍身骨节无不酸痛,小便短赤,世俗皆称脾寒,此乃太阳膀胱经之疟也。夫风邪从太阳经而 
入,即疟邪也。惟是冬月风邪入太阳而成伤寒。若夏秋风邪入太阳而成疟耳。盖冬月之风乃 
至寒之风,夏秋之风乃至热之风也,风不同而病亦异。总之,无食、无痰不能成疟。夏秋之闲 
,明是热风作祟,裹住痰食不化,行于阴而作寒,行于阳而作热也。夫痰食之类,遇寒则停 
住,遇热宜流通。何反裹痰食而不化,此乃寒热酷烈,因脾胃之衰盛,以分胜负。邪旺之极 
,正不能敌邪,遂至野狼狈,无津液以养身体,骨节所以酸痛也,正既不能敌邪,邪势更张, 
反堵截其关津路口,小便不能遽出,而邪火入之,此所以短赤也。治法健脾胃之土,散太阳 
之邪,消痰化食,邪无所恃而自散矣。 
方用开邪散∶ 
白术(五钱) 茯苓(五钱) 前胡(一钱) 柴胡(一钱) 甘草(五分) 猪苓(二钱) 人参(一钱) 青 
皮(一 
水煎服。一剂轻,再剂又轻,三剂全愈。 
此方健脾胃之气,则土旺敢与邪战。健脾胃之中,用利水化湿之药,引邪直走于膀胱太 
阳之经,邪从太阳而入,仍从太阳而出,在本经尤易分消耳。方中不专散太阳之邪,而兼表 
少阳之郁。盖少阳乃太阳之去路,早断其窜走之途,则邪不得不仍趋太阳原路而去。况消痰 
化食之品,无不用之得宜,则堂堂之阵,自然望旗帜而惊遁矣。 
此症用加味四君汤亦甚效。 
人参 甘草 桂枝(各一钱) 白术 茯苓(各五钱) 半夏(二钱) 
水煎服。 
人有发疟之时,身先发热,头疼鼻干,渴欲饮水,目 不得眠,甚则烦躁,畏火 
光,厌听人声喧哗,人谓热病,谁知是阳明胃经之疟乎。夫阳明胃土也,邪入阳明,其势自 
大。盖阳明多气多血之经,其容水谷亦至盛,宜足以容邪,何邪入反能作祟,盖水谷之气盛 
,正足资盗贼之粮也。譬如贼居深山,势不甚张,及至入于城市,则妄行流毒,恣其掳掠无 
有止足也。阳明胃经之邪,亦复如是。若胃中水谷未足充其饥渴,必索水以救其内炎。渴甚 
多饮,则水停于心胃之中,心气为水所遏,不得下交于肾,则心肾两开,何能寐乎。心不能 
下交于肾,则肾畏火炎,何敢上交于心,以滋心中之液。自然心无所养而烦躁生,火邪更炽 
,伤火畏火,喜静而不喜动,人声喧哗安得不恶。总皆阳明热邪作祟也。治法可不急泻其阳 
明之热邪乎。然而火邪居于胃中,烁干津液,胃气必虚,但泻其邪,不补其正,则正气消亡 
,邪益跳梁,是终无痊可之日也。故必须补中以泻其火热之邪,则正不伤,而邪亦易解也。 
方用平阳汤∶ 
干葛(二钱) 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贝母(三钱) 橘红(一钱) 石膏(三钱) 麦冬 (五钱) 柴 
胡 
(一钱) 茯苓(五钱) 
水煎服。一剂轻,再剂又轻,四剂全愈。 
此方以人参、白术助脾胃之气,干葛、石膏泻阳明之火邪,贝母、橘红消阳明之痰食, 
麦冬滋肺经之炎,柴胡舒胆经之郁,茯苓泻太阳之滞,既攻补兼施,复彼此相制,邪安得不 
退避哉。 
此症用伐邪汤亦效。 
石膏 人参(各三钱) 半夏 柴胡(各二钱) 麦冬(五钱) 茯苓(一两) 甘草 浓朴 枳壳(各一钱 
水煎服。 
人有疟病初发之时,往来寒热,口苦耳聋,胸胁胀闷作痛,或呕或不呕,人以为火热之 
疟也,谁知是少阳胆经之疟乎。夫风邪入于人身,不敢遽入于脏,每伏于半表半里之间,乘 
人虚弱而后深入,进退于表里,而寒热生焉。故进与阴相争则寒,出与阳相争则热。半表半 
里者,少阳之地也。疟发之时,必有寒热之兆,寒热之往来,适在少阳所主之位。口苦者, 
胆汁外泄也。耳聋者,胆气不舒也。胸胁胀闷作痛者,胆血有滞也。或呕或不呕者,胆邪挟 
痰食而上冲也。治疟之法甚多,乌可舍少阳而别治。然治少阳之疟,有偏阴偏阳之分,偏阴 
则多寒,偏阳则多热。有纯热无寒,有纯寒无热之时,补偏救敝,总不可离少阳而求协其和 
平也。 
方用和疟汤∶ 
柴胡(三钱) 当归(一两) 白术(五钱) 茯苓(五钱) 半夏(一钱) 甘草(五分) 生姜(五钱) 白 
芍(五钱) 山楂(一钱) 青皮(一钱) 
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又轻,三剂全愈。 
此方无一味不入少阳之经络,又无一味不入脾胃之脏腑,祛邪复能辅正,解表随可固里 
,真和解之仙丹,非特祛疟之神剂也。 
此疟用首攻汤亦效。 
白芍(五钱) 当归(二钱) 茯苓(五钱) 半夏(二钱) 香附(三钱) 羌活(五分) 甘草 神曲(各一 
钱 
水煎服。 
人有发疟之时,先寒作颤,寒后变热,面色苍白,善起太息之声,甚者状如欲死,或头 
疼而渴,人以为寒热相间之疟,谁知是厥阴肝经之疟乎。夫肝经之疟,由少阳胆经而入。若 
肝木自旺,则少阳之邪何敢深入,今因肝木之虚,邪遂乘机突入矣。肝气本急,邪入肝中, 
宜有两胁胀满之兆。兹安然不见有此等之病,是肝之大虚也。盖肝旺必怒,不怒而起太息之 
声者,是肝弱之极,不敢怒而又不能制其邪,故反生太息也。甚如欲死者,因气逆不能发声 
也。气逆则火升于上,而不易下降,咽喉自存火气而作渴矣。治法自宜急补肝以祛邪,不可 
纵邪以伐肝也。 
方用补肝祛疟汤∶ 
白芍(一两) 当归(一两) 何首乌(生用,一两) 鳖甲(三钱) 茯苓(五钱) 青皮(一钱) 柴胡(一 
钱) 
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全愈。 
此方全不祛邪,纯补肝气,肝气旺而邪气难留。得柴胡引出于少阳之分,则邪有出路, 
自然易解矣。 
此症用护肝汤亦效。 
熟地 鳖甲(各五钱) 山茱萸(二钱) 何首乌(三钱) 白芥子(三钱) 当归(一两) 柴胡(一钱五分 
水煎服。 
人有发疟之时,先寒后热,寒从腹起,善呕,呕已乃衰,热过汗出乃已,人以为感邪作 
疟,谁知邪盛于太阴之脾经乎。夫脾乃湿土,原易生痰,食即难化,又得风邪合之,自易成 
疟。夫各经之疟,俱宜兼顾脾土,岂脾土自病,反置脾于不补乎。惟是脾乃湿土,其性原湿 
,单补脾土,则土不能遽健,痰湿之气不能骤消,呕吐之逆未易安也。必须兼补命门之火, 
则土得温和之气,而痰湿自化,风邪无党难于作威,欲久踞脾而不可得矣。故治法不治脾不 
可,单治脾亦不可也。 
方用温脾祛疟汤∶ 
白术(一两) 茯苓(五钱) 山药(五钱) 芡实(五钱) 人参(三钱) 肉桂(一钱) 炮姜(一钱) 橘 
皮(一钱) 半夏(一钱) 甘草(一钱) 白豆蔻(三粒) 
水煎服。一剂呕吐定,二剂寒热除,三剂全愈。 
夫疟病多本于脾寒,此方尤治脾寒圣药,凡是脾胃虚寒而得疟症者,将方煎服无不神效 
,正不必问其一日、二日之疟也。 
此症用加味术苓汤亦效。 
白术(二两) 茯苓(五钱) 半夏(三钱) 肉桂(二钱) 生姜(一两) 白豆蔻(三粒) 
水煎服。 
人有发疟之时,寒热俱盛,腰痛脊强,口渴,寒从下起,先脚冷,后由腿冷至脐,由脐 
冷至手而止,其颈以上则不冷,人以为寒疟也,谁知是足少阴肾经之疟乎。此疟最宜早治, 
亦须补阴为主,倘不补其阴,开手用祛邪之药,必变为四日两发之疟也。盖此疟原是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