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的感觉+岳晓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登天的感觉+岳晓东-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做法。
读完那封信,我长长地舒了口气。
我要好好回国去游历一番
又过了一个星期,明轩来见我。
此时他已经接到了学校纪律委员会的处分通知,他万分庆幸自己没有被哈佛大学除非名,并表示将会在这一年中回国生活一段时间,多走些地方,多体验些生活。
我问他为什么要这般打算,他说这辈子的生活基本上是一帆风顺过来的,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的摔打。这次考试作弊被处分,使他一直在反省自己做人的准则。他感到自己学习虽然很出色,但做人还不够成熟,而且太缺乏生活阅历了。他要回国去好好游历一番,以多增长见识,多开阔眼界,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听明轩兴奋地谈论自己的计划,我好像感到他是在主动要求休学一年似的。我感到他在思考,在成长。我相信这次事件会使他因祸得福,成为一个意志更加坚强的人。
为此,我专门送了他两句话,一句是一位中国古人讲的话:“智者善因祸而为福”,另一句是海明威讲过的话:“一个人可被击倒,但不可以被击垮。”
末了,明轩对我说;“你是个很善解人意的人。在我们的谈话中,你从来没有教训我,也没有劝谕我一句话。你总是在不断地向我提问,并知道我什么时候想说话,什么时候不想说话,你真能理解我的心。我来找你,真是找对了。”
“我也很感谢你这般肯定我。”我回答说。
临出门时,他使劲地握着我的手说:“我会永远记着你的,因为你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拉了我一把。”
“我也不会忘记你的,”我答道,“我坚信你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的。”我将他一直送出大门,目送他拐入哈佛庭院。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心里想,我从此次咨询过程中得到的收获不比明轩少。
'个案分析'
★开展心理咨询对现代学校管理有什么促进?
诚实是最好的策略,这是明轩通过此次骗分被罚而深刻领悟的道理。
明轩从国内来哈佛大学读书,何其不易,却因为考试骗分而几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个教训可谓惨痛之极!
明轩一生平稳顺利,没有经过什么大风大浪的摔打,现在经受这样一场严厉的打击,不能不使他彻底地反省自我,思索人生。从这层意义上讲,这次人生的挫折肯定会对明轩的成长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与其他来询者相比,明轩对自我的认识是最痛切的。所以,他不需要我去启发或提示他什么。我此时要做的事情不仅是要帮助他辩证地看待此次经历的教训,振作起精神,也要力争使他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我不认为我在此事的处理上有什么特殊的能耐,我只是适时地强调了学校管理人性化的重要性。所以,校方最后的决定实是明轩的幸运,因为像他这样的犯事,在以前肯定会被扫地出门的。
我之所以能促使校方最后给了他这样的一个机会,完全是因为我所提出的理由与现代学校管理日趋人性化、个体化的发展潮流相吻合。而心理咨询正是其发展最直接的体现,因为心理咨询的主旨,就是尊重人的个性和发展潜能。这正是开展心理咨询给现代学校管理带来的促进。
★我的心理咨询怎样使明轩转变了态度?
从这次事件中,我也深刻认识到,犯错误的学生是多么需要有人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此时此刻,我们做一回雪中送炭的事情会令他们终生难忘。当然,我理解他们的心思并不是要去支持他们的错误行径,而是要帮助他们从挫折中振奋起来,做个意志顽强的人。
在此当中,我坚信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向善的能力,关键是怎样给他们一个深刻认识错误与改过自新的机会。
通过此次咨询经历,我还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心理咨询人员,不需要教训学生去认识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是很消极被动的。相反,应当启发学生自己去谈对这一切的认识,则可能会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明轩之所以能有积极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尊重了他,信任了他,在他最感自卑的时候给了他精神上的安慰。由此,明轩不但说出了我想让他说出的话,还感谢我能够真正理解他。
    我的积极的人生观是使明轩转变态度的关键。
★我的心理咨询怎样促进了明轩的思想升华?
我与明轩只见了两次面,由于他对自己的错误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所以我几乎没有为他做什么具体的咨询。我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在帮助他升华对错误的认识上。
在这当中,我没有教训他、劝戒他,而是竭力鼓励他自己去分析、总结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及教训。我并没有因为他骗分就认定他是一个不可信的人。相反,我尽量让他感到,我相信他会从此次经历中变得更加成熟的。
换言之,我虽然不能接受(认同)明轩所犯的错误,但我能接纳明轩本人。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通过这些探讨,明轩认真吸取了此次考试作弊被惩的教训,决定回国去生活一段时间,好好体验一下人生中的起落与得失,相信他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更重要的是,明轩懂得了诚实的可贵,侥幸心理的害人,相信他今后会堂堂正正地做人。
由此,明轩没有被生活的挫折所击倒,一蹶不振,而是迈着坚定的步伐,继续走他的人生之路。
这便是我的心理咨询给明轩带来的思想升华。
★心理学小知识:
心理学一词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心理学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心理学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却是在1520年才出现的。在这一年,一个叫马如利克(Marulic)的塞尔维亚人首次用psy…chologia这个词发表了一篇讲述大众心理的文章。这是心理学一词的首次亮相。之后70年,另一个名叫哥克(Rudokf Goeckel)的德国人又以此词出版了一本名为《人性的提高,这就是心理学》的书。这便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记载的以心理学这一术语发表的书。
之后,人们就不断以心理学这个名词出版各类书籍,直至使心理学书籍成为世人最爱读的书类之一。
――――――
咨询手记6
心理咨询是自我行为和心灵的探索过程。人的某些行为或习惯动作背后可能会埋藏着某种深刻的无意识动机。弗洛伊德主张,精神分析的目标就是“挖掘有意识行为背后的无意识动机。”在下面的个案中,我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帮助了一个因室友自杀而万分内疚的学生摆脱自责对她的精神折磨,并发现了一段故事中的故事。
——题 记
万般内疚为了谁
1991年秋,哈佛大学的一个外国女留学生,因为不堪忍受学习压力而自杀。
这个事件曾在哈佛校园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我与两位心理咨询中心的同事被邀前往为死者的同学做团体咨询,帮助他们宣泄对此事的惊恐情绪,扫除心理上的阴影。会场上,有个女孩子哭得很伤心,被人搀扶出去。当时我也跟了出去,做了一些劝慰并告诉她如仍感到难受,可到心理咨询中心来找我。
两天后,那个女生果然来见我。
她首先感谢我那天对她的关心,并提出要与我定期会面一段时间,帮助她疏通对此次事件的情绪反应。我也感谢她对我的信任,并约好每周会面一次。
她的名字叫佳莎,10年前从罗马尼亚移民来美国。
我恨我的冷漠
原来佳莎与死者是室友,同在读研究生,也非常要好。
自春天以来,佳莎的室友忽然变得十分懒惰,无故误了许多课,也不收拾自己的屋子,还经常一个人呆坐在电视机前,没完没了地看电视,吃零食。有一天,佳莎从学校回来,看见室友正在百无聊赖地看着电视,满地的零食也不收拾,感到十分生气,就使劲儿地数落了她一通。结果两个人好几天没讲话。
出事前几天,那个室友两次在深更半夜找佳莎聊天,都被佳莎挡了回去。一次是由于佳莎正在赶写第二天要交的作业,不想有人打搅她。另一次是由于佳莎刚刚睡下,头脑昏昏的,不过佳莎答应室友第二天晚上去找她。不料,第二天中午佳莎回宿舍换衣服时,竟发现她的室友已经吃安眠药自杀了。
死前,那位室友给佳莎留了一张纸条,祝愿她前程远大,事业成功。末了,还提醒她要学会多关心人,这比学习好更重要。佳莎为自己一再忽略室友爱的求救讯号而感到惭愧万分,追悔不已,连日来都无法当然入睡。
佳莎说,她每次回到宿舍,都仿佛又听到了那室友的声音;而晚上一闭上眼睛,她又仿佛看到那室友流着眼泪向她走来……
佳莎感到自己的精神在崩溃。
她最初讲述这一切时,忍不住落了好几次泪。她感到自己是个罪人,她认为是自己的冷漠促成了室友的自杀,她不能原谅自己那两天的粗心与无情,她不知道这样在哈佛呆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我不知道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还不如死了清净。”佳莎喃喃地说。
面对佳莎的精神痛苦,我首先表现了最大的同感和理解。我建议她先搬到外边哪个朋友家住一段时间,以缓解一下当前的紧张情绪,避免痛苦的回忆。此外,我还建议她这些日子多与朋友在一起,多参加些课外活动,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以转移注意力。她听从了我的建议,暂时搬到了一位好友家去住,也时常与大家在一起。
但佳莎说,就是做了这些,她还是忘不了死去的室友,还是感到良心备受谴责。
对此,我深感困惑。
我与督导商讨了佳莎极度自责和内疚的表现,我们一致认为,这是因为佳莎把自己的冷漠当作导致室友自杀的直接原因。她在经受着一场巨大的精神折磨,已不能客观地分析当前这场悲剧的前因后果。对此,我要想尽办法帮助她从内疚的精神折磨中挣脱出来,改变认识问题的方法。
于是,我对督导说:“我想我应该在谈话中多了解佳莎以往的生活经历,因为佳莎的情绪反应确实有些反常,这当中可能会有什么特殊的原因的。你以为呢?”
督导赞许地说:“成,成,就这么做。”
万般内疚为了谁
依照我与督导商定的咨询方案,我同佳莎深入地探讨了她室友自杀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佳莎告诉我,她室友自杀的直接原因是不堪学习的压力。
在她们同住的一年多中,佳莎曾多次听她抱怨说不能再承受这里的学习压力了,想休学一个学期。但由于她是公派到这里学习进修的,时间和经费都有限,不能做那样的安排,这使她感到十分沮丧。
在自杀前的一个星期,她又因屡次误课、未交作业而受到院方的询问,要求她尽快跟上学习进度,否则将难以继续在哈佛大学的学业。而与此同时,派她出国的单位又再次来信催促她一俟学业结束就立即回国……
情急之中,她竟走上了轻生的道路。
我问佳莎,如果那两天晚上你帮助了她,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她也许不会去死的,那是她临死前的呼救啊。“佳莎低着头答道,嘴唇在略略颤抖。
“我很理解你的心情,”我回答说:“然而你觉得怎么做,才能使她彻底摆脱死的诱惑?”
“那当然是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适应在哈佛的学习生活。”佳莎木然地说,头仍半低着。
“那你认为你在这一过程中能起多大的作用呢?”我又问。
“我知道你是想解脱我对室友之死的内疚。”佳莎慢慢地抬起头来对我说:“我知道即使我那两天与她谈了话,也未必能对她的学习有多大帮助,因为她的学习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但我跟她谈话,至少可以帮助她把自己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你知道吗,她今年才25岁啊!”
说到这里,佳莎的眼眶里噙满了泪水。她取出了几张纸巾,抹了把眼角,闭上了双眼。
我让她沉静了片刻,开口说,“是啊,佳莎,如果那两天晚上你接待了她,很可能会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这的确是很可惜的事情。但更可惜的是,她在面临人生的重大的危机时,没有像你这样来找我们或其他专业人士求助。要是她来找我们的话,我想我们总会想出办法帮助她度过这一难关的,你说是吧?”
“是啊,是啊,”佳莎使劲地点点头,“唉,要是她早点儿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就好了,我怎么没有早点儿想起来把她推荐给你们。”佳莎叹着气说道。
接着,我向佳莎解释了如果她的室友来到我们这里求询,我们会怎样帮助她。但在谈话中,我发现佳莎还是总将室友的死与自己的冷漠和粗心扯到一起。例如,当说起她的室友所面临的学习压力时,佳莎就会自责以前没有很好地帮助过她。而当说起她的室友在波士顿没有什么朋友时,佳莎又会自责当初没有带她去多认识几个朋友。
这些表现使我产生了进一步的怀疑:室友的死,是否勾起了佳莎以往生活中某些不快经历的回忆,出现了强烈的移情反应。不然事过这么多天,她为什么还在不断地谴责自己呢?
于是,我问佳莎:“我发现你对室友的死感到无比的内疚自责,我很钦佩你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但我也怀疑,这次事件是否勾起了你自己以往生活中某些不快的经历?”
听了我的提问,佳莎又低下了头,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她的眉头一动一动的,嘴角一抽一抽的,最后断断续续地说:“我……我有一个表姐……也是在5年前吃安眠药自杀的……她在出事前的好几天里,都不跟周围的人讲话,也不跟我讲话……后来,我们是从她留下的遗书里了解到她的死因的。唉,我要是能想到在那几天中多找她说说话,多陪陪她,也许她就不会出事了。我怎么会这么傻呵!”
说完,佳莎又掩面饮泣起来。
我承认他们说的话有道理,但我做不到
这下子,我全明白了。
佳莎对室友之死的过分自责,实际上是在继续悼念表姐的死。由于两者之死的形式雷同,佳莎几乎是在重新体验当初表姐之死所留下的心灵创痛。这正是佳莎一再深责自己未能及时拯救室友逃离死亡的根源所在。难怪佳莎会这样揪住自己不放,实际上,她也是在懊悔当初未能及时察觉表姐的自杀举动。
认清了这一切,我心理感觉轻松了许多。因为在此之前,无论我怎样启发佳莎不要对室友之死过分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