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巴金又写了续篇《新生》(1933),叙述李冷兄妹走向革命的故事,具有鼓 

                                                                           ① 

  舞作用。自《灭亡》之后,巴金的“文学生活就从此开始了。” 

       1928年12月,巴金从法国回到上海。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巴金翻译 

  了俄国普鲁泡特金的《普鲁东底人生哲学》、《伦理学》(下卷)、《一个 

  革命家的回忆录》;尼克的《地下的俄罗斯》,波兰廖抗夫的《前夜》等作 

  品,这些翻译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1929年,他写了第一篇短篇 

  小说《房东太太》,从此开始了短篇小说的创作。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已 

  经写下了60余篇,分别收入《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 

  军》、《发的故事》、《神·鬼·人》、《沉落》等11个集子中。这些短篇 

  除少数以有关历史文献、传记为素材改编外,大部分是通过作家与外国友人 

  的交往,有了认识和思想感情交流之后写成的。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巴金常 

  常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写便于抒发感情。他说:“我写文章,尤其是 

  写短篇小说的时候,我只感到一种热情要发泄出来,一种悲哀要倾吐出来。 

                                                   ② 

  我是为了申诉,为了纪念才拿笔写小说的。”主观感情的抒发与新颖的题材, 

  使他的短篇小说带有浪漫主义色彩。30年代中期,作家将视角转向了国内动 

  荡的生活,显现了抗日的主题。40年代中期的短篇集《小人小事》,则将视 

  线转向了街头巷尾的日常生活场景,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绘,表现出冷峻的 

  现实主义风格。 

       从1929年到1937年间,巴金还创作了《死去的太阳》、《爱情三部曲》、 

   《砂丁》、《萌芽》、《春天里的秋天》、《海的梦》、《利娜》等中篇小 

  说。其中《爱情三部曲》是巴金最喜爱的早期作品。它包括《雾》(1931)、 

   《雨》(1932)、《电》(1933),主要描写了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 

  生活、思想以及所走的不同道路和不同归宿。作家题为《爱情三部曲》,但 

  主题并非爱情,他只不过要通过这个最拨动人心弦的生活领域,去揭示这批 

  年轻人的“私隐”,以便看清一个人真实的性格。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巴金积极投身抗日宣传工作,写了一些表达热爱 

  和平理想的文章。他在抗战初期和抗战中期的主要作品是小说《火》三部曲 



① 巴金《写作生活的回顾》。 

① 巴金《谈灭亡》。 

② 巴金《我的自剖》,见《巴金文集》第十卷142 页。 


… Page 78…

   (又名《抗战三部曲》)。小说形象地写出了这一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及 

  知识分子生活的变迁和思想的历程,也反映了作家的思想与心境。小说充满 

  了时代的压抑感,借助一个宗教者和一个非宗教者之间的思想和情感的交 

  流,鼓励人们相信真理,相信未来。 

       1945年,巴金发表了中篇小说《憩园》。作者以“憩园”为线索,写出 

  了姚、杨两个富贵人家的悲欢离合,意在说明依靠遗产生活的封建家族必然 

  败落。1946年,巴金根据自己在医院治病的亲身经历写成了《第四病室》, 

  他把“病室”作为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写出了整个社会在反动统治下的呻 

  吟、挣扎和灾难。 

       1947年,巴金发表了长篇小说《寒夜》。这是一部描写小职员生活的作 

  品。小说通过一个平凡的家庭悲剧,深刻地反映了在那个寒夜一般的年代里, 

  人们经历的深重灾难,带有强烈的控诉意味。《寒夜》和巴金以前的作品有 

  所不同的是,作家不再直接倾诉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客观描 

  写来表现出喜怒哀乐。小说注重描写社会环境对家庭的影响,它是巴金创作 

  中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又一部代表作。 

       巴金堪称一个优秀的散文家,出版的散文集有《海行杂记》、《旅途随 

  笔》、《点滴》、《生之忏悔》、《忆》、《短简》、《控诉》、《梦与醉》、 

   《旅途通讯》、《感想》、《黑土》等。他的散文题材广泛,文字清丽流畅, 

  善于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使人从朴实的语言中感受到强烈的抒情,从 

  而展现出内在的魅力。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写了大量的报告文学和短篇小说来描绘“新中国的 

                                                        ① 

  新人——保卫和平的志愿军战士的伟大的面貌。” 。此外,他还写了许多诗 

  情浓郁、意境深远的散文和记录真情实感的随笔、回忆录等。巴金的一生共 

  写了500多万字的著作,鲁迅说他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 

                                       ② 

  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巴金还参加了许 

  多社会活动,多次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 

  席、主席。1980年12月,他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并捐赠巨款和许多珍 

  贵文稿。由于他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1982年,巴金获意大利“但丁奖”, 

  1983年获法国荣誉勋章,香港和美国也分别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和名誉外籍 

  院士称号。巴金为民族的新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 



        (2)《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931年,巴金“开始‘正式地’写起小说来”,《激流三部曲》的第一 

  部《家》就是这一年写成的。 

        《家》是巴金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它反映的是“五四” 

  后期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中国封建大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和分化的过程,预示 

  着封建家长制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高氏豪门表面是书香门第、仁义道德,内里却明争暗斗、凶残荒淫。高 

  老太爷是一家之长,掌管家庭中的一切大权,他的话就是大家庭中的法律。 

  这个大家庭的主宰者,极力想维持所谓的和睦家庭,做着四世同堂的好梦, 

  但他和冯乐山之流一样,都是虚伪的封建卫道士。他的儿子克安、克定等, 



① 巴金《衷心的祝贺》。 

② 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 Page 79…

也是吃喝嫖赌、为所欲为。而以觉慧、觉民为代表的高家年轻的一代,由于 

受新思想的影响,对封建的家长制和封建礼教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他们要求 

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特别是三弟觉慧在“五四”浪潮的激荡下,成为封建 

大家庭的叛逆。他对封建家庭制度和旧礼教所采取的彻底决绝的态度,体现 

了“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表明了新生的进步思想 

和民主力量的成长。在觉慧的身上,寄托了巴金的理想与希望,唱出了“青 

春是美丽的”赞歌。 

     大哥觉新是《激流三部曲》中起纽带作用的人物,从艺术角度看,他比 

觉慧更深刻、更感人。他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他是“长房长孙”,逆来 

顺受,企图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来调和封建大家庭的矛盾,愿 

意顺从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另一方面,但又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对觉民的 

逃婚表示理解,对觉慧的出走表示同情。作家怀着极大的同情揭示了觉新深 

刻的悲剧性,希望唤醒同类青年走上新路。觉新的形象非常丰满,是现代文 

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 

      《家》中还描写了三种不同性格的女性。善良顺从的梅成为封建制度的 

牺牲品,而接受了新思想的琴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量,为自己争取到了幸 

福,鸣凤是塑造得最出色的一个女性形象,她虽是个丫环,却有自己的尊严, 

刚烈的性格使她不肯屈从于冯乐山的淫威,只能用死来表明自己的清白。 

 《家》以鸣凤的死,揭露了封建卫道士们的丑恶嘴脸,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 

了有力批判。 

      《家》写到1921年秋,高觉慧出走。《春》(1938)从1922年春开始, 

到次年春结束。高淑英是贯穿全书的中心,《春》主要是通过淑英和蕙的不 

同遭遇的对照,既揭露和控诉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又显示出新 

生力量必然战胜腐朽力量的发展趋势。在探索年轻一代怎样冲破封建家庭的 

束缚,走上自立的人生道路方面,《春》是《家》的继续和补充。 

      《秋》(1940)是《春》的继续,也是整个三部曲的结尾。《春》写到 

1923年春结束,《秋》从1923年春开始,写到当年的秋天,高家的封建大 

家庭彻底解体。《尾声》是第二年秋天觉新给觉慧的两封信。 

     巴金创作《激流三部曲》是以他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作家用 

很多笔墨描写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突出地反映了年青一代的痛苦、挣扎 

和反抗。作者以“激流”为总题,表明“五四”运动所带来的反封建思想犹 

如奔涌的激流一样势不可挡。《激流三部曲》的思想意义就在于它把未来的 

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它歌颂了反抗、斗争,宣告忍受与妥协就是灭 

亡,暗示了一个比较光明的结局——春天就会到来。 



                                   6。老舍 



      (1)生平经历与创作道路 

     老舍 (1899—1966),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 

族正红旗人。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父亲是名皇城 

护军,死于抗击八国联军的巷战中。母亲马氏不识字,靠给别人缝洗衣物等 

支撑一家生活。她勤劳、倔强的品格给老舍以很大影响。 

     和大多数出身于社会中上层、后成为本阶级的“逆子贰臣”的新文学作 

家不同,老舍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因为他耳闻目睹了城市贫民的悲惨 


… Page 80…

  生活,受到了大杂院艺术的熏陶,所以他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下层人民。由于 

  家境艰难,靠别人的资助他才得以读书。老舍19岁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 

  担任过小学校长、劝学所的劝学员、教育会的文书和中学教员。“五四”运 

                                                                           ① 

  动的爆发唤起了他对于文学的浓厚兴趣,使他开始“醉心新文艺”。 

       1922年9月,老舍在天津南开学校任教员时,发表了第一篇译文《基督 

  教的大同主义》和最早的短篇小说《小铃儿》。1925年在英国完成了第一部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接着又相继发表了《赵子曰》(1927)、《二马》、 

   (1929),在文坛引起轰动。在这几部小说中,老舍主要通过平凡的生活来 

  反映社会现实,以喜剧手法来表现悲剧性的思想命题,显示了那种讽刺与幽 

  默兼而有之的艺术风格。这些作品在中国新文学最早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占有 

  比较重要的位置,也为老舍跻身文坛奠定了基础。 

       1929年,老舍从英国回国,途中滞留新加坡,开始写反映被压迫民族的 

  人民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从1931年到1934年,老舍一边在齐鲁大学教授《文学概论》、《欧洲 

  文艺思潮》、《高级作文》等课程,一边进行创作,先后完成了《大明湖》 

   (原稿在上海“一·二八”战火中被烧掉)、《猫城记》(1932)、《离婚》 

   (1933)、《牛天赐传》(1934)等四部长篇小说,编写了十余万字的《文 

  学概论讲义》,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主要收入在《赶集》 

  中)、杂文小品、诗歌、散文、译文等。 

        《猫城记》是一部寓言体小说,以猫城影射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中国, 

  主要是写国民性的弱点,对黑暗的中国也作了抨击。 

        《离婚》通过在国民政府任职的一群公务员空虚无聊的生活图景,间接 

  地暴露出官僚机构的腐败。这是一部有较多现实内容和积极意义的作品,也 

  是一部相当充分地显示出老舍艺术风格、写得比较成熟的作品,书中的幽默 

  和讽刺都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1934年,老舍到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教书。1935年夏,他又连续发表了 

  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如《月牙儿》、《断魂枪》、《新时代的旧悲剧》等, 

  主要收在《樱海集》、《蛤藻集》中。此外,还发表了许多杂文、小品。 

       在老舍的短篇小说中,《月牙儿》是他的优秀作品。小说描写了母女两 

  代人为生活所迫沦为暗娼的悲惨遭遇。“世界就是虎吞狼咽的世界,谁坏谁 

  就有便宜。”这是作家对旧社会的强烈控诉。小说中一再出现的“月牙儿”, 

  使作品笼罩在清冷凄婉的氛围中,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936年,老舍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就 

  是他成为专业作家后的第一部作品,与《骆驼祥子》同时在刊物上发表的, 

  还有长篇小说《选民》(后改为《文博士》)和中篇《我这一辈子》。 

        《我这一辈子》通过一个巡警自述一生的经历,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