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写这个苦闷的小市民和他寻欢作乐的妻子,从早晨八点做家务开始,直至午 

夜入眠的全部经历和思想活动。其中没有任何戏剧性的巧合或高潮。作者通 

过对主人公琐碎活动的记录,自由地反映了都柏林市生活的各个侧面,暗示 

着斯蒂芬和布罗姆都在寻找着各自所要寻找的东西:“精神上的父亲”和“精 

神上的儿子”。两个人在第二部分的最后才真正地相遇。在第三部分,布罗 

姆将斯蒂芬带到家中,暗示他们已经达到了各自的目的。小说的最后描写了 

莫莉的内心活动,以她长达40页的内心独白作为全书的结束。 

     这部作品是按照荷马史诗《奥德修纪》的结构来组织的。全书18章和荷 

马史诗中的情节一一对应,意在表明本书也是一部史诗,是记录现代人的史 

诗。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的全面的对比,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表现出现代人和社会在精神上的退化,突出了人的渺小与悲哀。 

     乔伊斯在这部小说中大量地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他为了表现 

莫莉的心理活动,用了很大的篇幅写她的内心独白。思路飘忽不定,无头无 

脑,既不分段落,也不加任何标点,充分体现了人的意识在自由地流动,形 

成一种新的创作风格。 

     除此之外,作者在本书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引语和神话,并在遣词 

造句方面刻意创新,使用了一些双关语和外来语,使人读来有隐晦之感。 



                                 3。劳伦斯 



     劳伦斯,D·H·(1885—1930),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 

矿工家庭,没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靠自学成才。他当过会计、雇员、教师, 

在国外漂泊十多年,先后到过意大利、澳洲、墨西哥。1930年3月2日卒于 

法国尼斯的旺斯镇。 

     劳伦斯一生留下60多部中、短篇小说,10部长篇小说和许多诗作。 

     劳伦斯的早期小说是《白孔雀》(1911),其创作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 Page 22…

风格。在此之后,他的创作就其性质和倾向而言,可以说是尼采、柏格森和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混合物,处于现实主义的边缘。 

     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是劳伦斯的成名作。 

小说描写了矿工沃特·毛瑞尔的家庭生活以及工业社会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与 

不幸。沃特是个爱好饮酒并有点喜欢吹牛的人,他忠于自己的工作,长年沉 

重的劳动和煤井事故使他成为跛残,脾气也变得粗暴,夫妇不和;沃特的妻 

子葛楚是个小市民,瞧不起矿工,千方百计鼓动两个儿子离开矿区,不许他 

们走父亲给选定的道路。长子威廉为伦敦律师当秘书,最后劳累致死。这部 

小说的中心内容是描写幼子保罗的成长过程,母亲给他安置好做办公室的工 

作,但也只是在母亲死后保罗才真正成人。 

     主人公保罗是作者自己的缩影,小说描写了作者自己家庭的情况,以性 

欲分析的方法叙述了保罗在他的人生旅途上与两个女人的恋爱过程,作者想 

从中寻找男女之间的和谐关系。但保罗唯一的、真正的爱,仍然是对母亲的 

爱。 

     劳伦斯的观点在很多方面都接近弗洛伊德的学说,即认为性本能是人类 

操纵一切动机和支配潜在意识的动力的唯一源泉。这在《儿子与情人》中已 

经显示出来,后来在他篇幅最长的小说《虹》(1915)里面获得更进一步的 

发展。 

     劳伦斯在《虹》中描写了受到工业城市的侵蚀而趋于衰败的乡村。小说 

中的女主人公厄秀拉·布兰文是位小学教师,她亲眼见到自己所在的学校已 

经商业化,她曾经热恋过的军官也想成为帝国奴仆,这些使她成为现实的叛 

逆。作者借厄秀拉的口揭露了“种族主义”的殖民政策,猛烈抨击了当时的 

教育制度和所谓的“民主”。但是他并没有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资本主义 

制度,而是采取了回避态度。 

      《虹》的姊妹篇《恋爱中的女人》(1921)完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劳伦斯认为,在两性的爱情中,不是谁服从谁,而是共同“服从爱的约束”。 

基于对这一点所达成的共识,小说中的主人公厄秀拉同中学检查员伯钦几经 

波折,最终结合。 

     劳伦斯的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虹》和《恋爱中的女人》合称为 

 “社会批判三部曲”。它们都是以英格兰的煤矿工业区为背景,表现大工业 

制度对人性的剥夺。作者强烈地表示出他对摧残人类的、使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更趋恶化的资本主义文明的抗议。 

     由于劳伦斯仇恨大工业,看不见其中的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 

巨大好处,找不到改革社会的方式和希望,所以战后他陷入苦闷,离开英国, 

力图发现未被文明损害过的一些角落。经过几年不成功的探索,他认为“现 

在没有通向未来的平坦道路”。在这段时间里,劳伦斯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 

 《迷途的姑娘》(1920)和《亚伦的藜杖》(1922),反映了战后人们对新 

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袋鼠》(1923)和《羽蛇》(1926)则表现了作者对 

领袖神秘力量的崇拜和对大自然的赞扬,幻想用异域古文化的活力来拯救整 

个欧洲。这种思想也同样表现在劳伦斯的动物诗集《鸟、兽和花》(1923) 

中。 

     劳伦斯的最后一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在英国乃至整个 

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部作品曾因“描写色情”而被英国政府查禁。 

针对来自官方和社会的责难,劳伦斯申明,他写性不是目的,不是为了追求 


… Page 23…

低级趣味的色情效果,而是用来揭示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的手段。 

     小说的主人公克利弗·查泰莱拥有矿场和森林,是贵族地主兼矿场老板。 

他与健康美貌的康妮结婚后,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前线归来,他 

下肢瘫痪,丧失了生育能力。他希望康妮同别人生个孩子来继承他的产业。 

康妮无法在那死气沉沉的环境中继续生活下去,与林场看守人梅勒斯相恋, 

并相约出走。克利弗拒绝离婚,但又不能使他们屈服。康妮和梅勒斯从失去 

自我的奴隶最终变成了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作者对这种做法给予了充分的 

肯定和赞扬。文中的克利弗是扼杀人性的现代工业制度的象征,他摧残人的 

肉体和精神来维护其虚伪自私的婚姻。基于这一点,康妮的反抗具有进步的 

社会意义。而小说中关于性爱描写的部分章节,应该从作品的这一总的倾向 

加以解释,不要一概而论。 

     劳伦斯是一位遭到人们非议的复杂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真实地描绘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冷酷和自私,充分地展现了现 

实生活。他对微妙的人物内心活动的真实描写,曾对欧美现代派文学产生过 

一定的影响。由于他不看重形式和情节,所以劳伦斯的作品有时显得结构零 

乱,议论过多。 

     除小说以外,劳伦斯的书信也很有名,曾于1922年由赫胥黎编辑出版。 



                                 4。艾略特 



      (1)生平与创作 

     艾略特,G。(1888—1965)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一个商人家庭。 

原籍美国,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祖先几代都是英格兰的清教徒。1906年至 

1910年,艾略特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受到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的影响。后 

去法国,在巴黎大学听柏格森讲哲学,接触到波德莱尔、拉弗格、马拉梅等 

人的象征派诗歌。1911年至1914年,他又回到哈佛大学学习印度哲学和梵 

文。1914年起定居英国。1914年至1915年求学于德国,1915年回伦敦,在 

牛津大学读希腊哲学,后执教拉丁文与法文。1917年至1920年在劳埃德银 

行当职员,并任《利己主义者》杂志副主编。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 

准》,任主编,直至1939年。从20年代起直到去世,他一直任费柏出版社 

董事。1948年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自称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政治上是 

保皇派。 

     艾略特曾与庞德一起,于本世纪初发起过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后又倡导 

 “新批评”,撰写过很多有影响的文学批评论文,是这一思潮的奠基人之一。 

艾略特主要的成就是在象征主义诗歌方面,他是“后期象征派”最重要的代 

表诗人,他一生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915—1922年为艾略特创作的早期。这个时期发表的作品有《普鲁弗洛 

克的情歌》(1915)、《一个妇人的写照》(1915)、《海伦姑姑》(1917)、 

 《小老头》(1919)、《斗士斯威尼》(1920)等。这些诗歌反映了第一次 

大战前后英美上层人物的精神空虚和绝望。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普鲁弗洛克 

的情歌》。写一个神经质的上流社会青年普鲁弗洛克在求爱过程中的矛盾心 

理。这是一篇“戏剧独白”,采用自嘲的手法,运用大量的烘托和比喻来刻 

画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 Page 24…

     1922—1925年,是艾略特创作的中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荒原》 

 (1922)和《空心人》(1925)等。《空心人》是《荒原》的续篇,所表现 

的绝望情绪更为明显:“荒原”已成为死亡的土地,人类已失去再生的能力, 

人只是一个填满了稻草的人,没有生命,只是死亡国土上一个空架子。 

     1927—1948年,是艾略特创作的晚期。这个时期主要的作品有《灰星期 

三》(1930)、《岩石》(1934)、《四个四重奏》(1943)以及合唱诗等。 

艾略特后期诗作的思想内容更为保守。他参加了英国国教会,以全部精力来 

宣传以基督教理想来拯救人类。《灰星期三》就是宣扬基督教服从上帝的旨 

意和悔罪的教义。《四个四重奏》是一组哲学宗教冥想诗。表现人类历史是 

由天主意志决定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抒发对时间的空幻感,生命的幻灭感, 

对人类的前途持悲观主义态度。宣扬基督教的谦卑精神。这组诗语言节奏性 

强,运用四重奏的音乐结构和技巧表现主题,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是艾略 

特平生最好的作品。 

     在这一时期,艾略特还写了一些剧本,主要有 《大教堂里的凶杀案》 

 (1935)、《一家团圆》(1939)等。他的剧作多用诗体,内容多是劝人皈 

依天主,服从天意的。 

     艾略特的主要文学批评论著有《圣林》(1920)、《艾略特论文选》(1933)、 

 《诗与批评的功能》(1933)等。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1919)一文中 

提出:每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文学传统。 

一个作家不能脱离传统创作,但能使传统起变化。文学批评的作用就是要把 

读者所未能见到的事实,摆到读者面前,提高他的欣赏和感受的能力。 

     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声望较高、影响较大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 

他的创作和文学评论开辟了英美文学的新方向,使现代派诗歌成为英美诗坛 

的主角。对整个西方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荒原》 

     长诗《荒原》是20世纪西方文学里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欧美现代派诗 

歌的里程碑,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时代 

精神——西方文明的堕落、理想的幻灭、感情和精神上的“荒原”。 

     全诗共分五章。第一章《死者的葬礼》。诗人以荒原象征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的欧洲文明,它象四月的天气一样需要水的滋润,需要生命。而这里只 

有空虚和堕落,充满了庸俗和低级的欲念。四月的欧洲成了“最残忍的一个 

月”,春天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死亡。第二章《对奕》描写了两个场景:上流 

社会妇女的卧室和小酒馆里两个人的对话,对照不同层次的人的生活,得出 

一个“整个社会都在堕落,整个社会都腐败”的结论。第三章《火诫》写情 

欲之火造成的庸俗猥亵、空虚而无真实的爱。结构比较复杂,进一步用今昔 

对比来表现现代人的堕落。第四章《水里的死亡》认为神话中有过的复活是 

不可能的,死是不可避免的,生命之水也拯救不了人类。第五章《雷霆的话》 

又回到第一章的主题,用三个客观对应物来描写欧洲这片干旱的“荒原”。 

宣扬宗教的“给予、同情、克制”。认为造成现代“荒原”的原因是人们失 

去了信仰,人类因堕落而丧失了自救能力,挽救现代世界于危急之中是不可 

能的,人类必将走向灭亡。 

      《荒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社会进行了真实的描写:一片混乱、 

衰退和堕落。作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信仰丧失和纲纪崩坏,是一种 


… Page 25…

历史的永恒和循环,否定了这是特定社会制度的产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荒原》在艺术上有许多特点。第一,作者在诗中大量引用或更动欧洲 

文学中的情节、典故和名句。把神话与现实相对照,达到古今对比、发人深 

思的效果。第二,作者在这首诗里运用了“戏剧独白”的艺术手法,对传统 

的叙述人称进行了革新,既非第一人称,也非第三人称,它不是某个具体的 

人,他是个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