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文学史-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他文学创作的三个特点,即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对感情的表现,对大自 

然的描绘,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精神的主要来源。 



                               4。席勒与歌德 



      (1)席勒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年)是德国启蒙主 

义代表性作家。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勒幼年时期曾就 


… Page 41…

读于拉丁语学校。13岁时,进入军事学校,接触莎士比亚的剧作、卢梭的作 

品、狂飚突进运动的文学,深受其影响。1781年毕业之后,在一个步兵旅当 

军医。但他对军旅生活毫无兴趣,在创作《强盗》并公演之后,他逃出了斯 

图加特。此后创作出了《阴谋与爱情》等多部作品。《堂·卡洛斯》是席勒 

青年时代的最后一部作品,标志从狂飚突进时期转入到古典时期。1787年, 

前往魏玛,研究历史与康德哲学,放弃写作。后经歌德介绍到耶拿大学任历 

史教授。1792年,获法国荣誉公民称号。次年,他回去看望父母,与出版商 

商定出版《季节女神》,还与歌德结成深厚友谊。两人互相启迪、合作,歌 

德焕发创作的第二次青春,席勒则从唯心主义哲学研究中摆脱出来,进入了 

崭新的创作时期。他创作出了《华伦斯坦》等作品。 

     席勒的著作非常丰硕,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美学理论作品,另一是文学 

作品。席勒是18世纪著名美学家,他和歌德不同,他喜欢抽象概念的思考。 

他的 《论美书简》、《审美教育书简》,集中系统地表现了他的美学思想, 

论述了美的本质:“艺术作品自由地表现自然产品时,艺术作品就是美的。” 

①这是以美在自由的观点解释美学的本质。席勒还提出艺术的起源在于“游 

戏冲动”。“游戏冲动”是指以美为对象的艺术创造的冲动,即感性冲动与 

理性冲动在游戏冲动中的统一,游戏的含义是不受强制的自由。《论素朴的 

诗与感伤的诗》是席勒最成熟的美学作品。席勒根据诗人与自然的关系,认 

为“诗人或者是自然,或者是寻求自然。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 

他成为感伤的诗人”①。素朴的诗就是“模仿自然”的诗,诗人与自然保持 

一种原始和谐的关系,这是指现实主义的诗;感伤的诗则是“表达理想”的 

诗,诗人失去了自然,因而寻求自然,这是浪漫主义的诗。席勒肯定素朴的 

诗,而贬低感伤的诗。但现实主义的诗人也注意不要落入对现实表现现象的 

自然主义描写上。席勒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概 

念。 

     席勒一生创作了诗歌、小说、戏剧等,诗歌写出了《欢乐颂》等名作, 

小说有《失去荣誉的犯罪者》等。席勒创作中最有成就的是悲剧。他的《强 

盗》(1780年)是一反封建专制暴政的作品。卡尔·穆尔放荡不羁,曾请求 

父亲穆尔伯爵宽恕自己,但弟弟弗朗茨为了独吞家产,唆使父亲与卡尔断绝 

关系。卡尔在绿林之中聚集了一伙强盗,杀富济贫。弗朗茨这时还想霸占卡 

尔的未婚妻,卡尔率领群盗救出父亲和未婚妻,弗朗茨自杀身亡。未婚妻要 

求卡尔放弃强盗生活,但强盗们都反对。最后卡尔杀死未婚妻,自己也不愿 

再做强盗,便去官府自首。作品前面的扉页上曾写“打倒暴虐者!”还引用 

希腊名医的语言:“药不能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之。”以 

表现作品的战斗精神。《唐·卡洛斯》(1787年)写了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的 

儿子唐·卡洛斯,与好友波萨一起到尼德兰去,准备参加那里正在进行着的 

独立解放斗争。但计划被泄露,菲利普二世处死了儿子。悲剧歌颂了启蒙主 

义的自由、人权思想,抨击了专制暴政和反对宗教。《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 


… Page 42…

年)是席勒历史剧的代表作。作品以德17世纪30年代的战争为背景,华伦 

斯坦是斐迪南二世军队中的将领,一方面希望早日结束内战,统一祖国;另 

一方面又具有个人野心,与敌人勾结,结果被部下杀死。第一部《华伦斯坦 

的阵营》描写30年代的群众场面,再现了德国现实。第二部《皮柯乐米尼 

父子》写了军队中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第三部《华伦斯坦之死》写了华伦 

斯坦如何死在被收买的部下手中。席勒在作品中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 

难,也表达了对德国早日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的愿望。 《奥里昂姑娘》 

 (1801年)写了法国人民英雄约翰娜 (贞德),率领队伍抗击英国侵略者, 

解放法国人民,最后她自己负伤死去。 《威廉·退尔》(1804)取材于 14 

世纪瑞士人民反抗奥地利统治的历史与传说。在奥地利总督的统治下,瑞士 

人民结成团体,准备起义。威廉·退尔虽然具有正义感,但没有加入人民的 

组织。后来他因触犯总督被捕,在逃亡中射死总督。这时人民起来赶走了外 

国侵略者,获得了自由。作品歌颂了人民的力量,但又认为真正起关键作用 

的是英雄,这是席勒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 

     席勒的代表作《阴谋与爱情》(1784年)是一部悲剧作品,全剧为五幕。 

叙述了宰相瓦尔特的儿子斐迪南爱上了平民姑娘露伊斯。这时瓦尔特出于政 

治的需要,要斐迪南与他遗弃的情妇结婚,而他自己要与一个贵族女子结 

婚。但斐迪南不愿放弃自己的爱情,因此以揭露瓦尔特的丑行来保卫自己的 

爱情。瓦尔特与秘书又施诡计,拘捕露伊斯的父母,逼露伊斯写假情书给侍 

卫长。斐迪南看到假情书后,毒死了露伊斯。露伊斯死前道出真情,斐迪南 

也服毒自杀。 

     这部悲剧是启蒙主义时代精神的产品。席勒在作品之中宣扬了自由、平 

等的思想,展现了市民阶级为此而进行的斗争。然而这一斗争却遭到了残暴 

的封建专制、阴险的宫廷政治的摧残,作品痛斥了封建政治的恶行。这是形 

成悲剧的时代精神和世界观。悲剧的人物与情节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斐迪南与露伊斯的爱情就是平等、自由的产物;斐迪南是宫廷中显赫的 

贵族,露伊斯只是一个大提琴师的女儿,两人之间的地位差异如此悬殊,然 

而他们却真挚地相爱了。这种爱情之中没有金钱与地位的先决条件,有的只 

是纯真的爱情。显然,这种爱情,从当时社会现状来看,不可能得到美满的 

结果;从情节来说,也遇到两个方面的阻碍:一是以斐迪南的父亲瓦尔特为 

代表的宫廷方面,另一是来自露伊斯的父亲老米勒。一个是贵族,一个是平 

民,两者地位如此不同,可是令人惊奇的是双方的父亲有一个共同的反对他 

们相爱的理由,即他们都认为两个年青人的地位不同。当然,瓦尔特还有一 

个特别的政治谋算。从情节发展来看,尽管双方父亲软硬兼施,竭力反对, 

但都不是影响他们爱情的最后障碍,也不是把他们送上死亡结局的最终力 

量。他们的悲剧根源恰恰是他们自己,他们彼此虽然相爱,但并不了解信任, 

尤其是斐迪南。他在要求露伊斯一同逃走时被拒绝,他的怀疑马上变成愤 

怒:“冰冷的义务对抗火热的爱情!……要用这段神话来迷惑我吗?……情 


… Page 43…

人缠住了你,如果我的怀疑得到了证实,你和他就得吃苦头!”①正是他的 

这种怀疑是毁灭爱情、断送生命的最后的刽子手。这种怀疑产生的原因其实 

正在于他们之间的地位差异。他们追求平等自由,然而就是在他们相爱的人 

之间也没有能达到平等自由。当然他们的不平等也是当时社会造成的。因此 

悲剧精神仍然是建立在时代的世界观基础上。 

     席勒曾说:“悲剧艺术家必须延长感情所受的折磨,才能迫切地向道德 

提出要求;但是他也必须使感情得到满足,才能使道德得到的胜利更为艰 

巨、更为光荣。”①悲剧在一系列的痛苦行为的模仿之中,最终是要取得道 

德上的胜利。然而这种胜利却是以死亡或毁灭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对主人 

公的怜悯体验之中,感受到他们爱情的价值,也体会自由平等的可贵;同时 

也产生对瓦尔特的憎恨,这正是所谓道德上的胜利。然而最终正义以毁灭告 

终,邪恶当然也被推上了断头台。经过痛苦体验的延长,虽然感情上肯定了 

正义的价值,但是不管感情如何,道德的善与恶都抛入了毁灭之中。那么悲 

剧要告诉人们的是什么呢?是有价值的东西与无价值的东西一同毁灭吗? 

果真如此,那么善的意义又在哪里呢?这是其一。启蒙主义的平等自由思 

想,在今天早已成为公认的善的常识,那么现在的人们从这里得到的只是已 

经具备的常识而已?如果上述问题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那么在道德的感情 

上得到肯定的价值,又有什么样的根据呢?难道只是靠不住的感情肯定而已 

吗? 

     其实《阴谋与爱情》作为悲剧,不仅是肯定启蒙主义世界观的价值,而 

且通过善与恶的共同毁灭,提出了超越于启蒙主义价值观的形而上学问题: 

人生存本身的善恶意义究竟在哪里。在启蒙主义的价值观与封建的思想意识 

之间的冲突之中,在冲突发展的审美体验之中,最终还是会得到人生本身的 

善的意义,就在于人作为善的意义存在过程本身。 

      (2)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年)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欧 

洲最伟大的作家。他生于法兰克福,父亲是中产阶级,当过当地参议员,母 

亲是市长的女儿。歌德曾观看法国随军剧团演出的莫里哀、高乃衣、拉辛等 

作家的戏剧。年青时,他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同时他自己还学习了自然 

科学和古希腊艺术。后来因病回家休养。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学习, 

研究了斯宾诺莎的唯物论与泛神论思想。在这里歌德还认识了狂飚突进运动 

的理论家赫尔德尔,他引导歌德阅读了莎士比亚、英国启蒙运动的作品。歌 

德开始了文学创作,并成为狂飚突进的参加者。歌德完成学业回到家乡,创 

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很多戏剧、小说作品。1775年,他到瑞士旅游。回 

到魏玛公国,当过枢密顾问、部长、宰相等。在从事政治的生涯中,歌德希 

望通过他的社会改良实现理想,历经10年,最终以失败告终。1786年,他 

改名换姓离开魏玛,到意大利遍访文化古城,研究了古代艺术遗迹,创作了 

 《伊菲革涅亚在陶洛斯》、《哀格蒙特》与《浮士德》。两年后,歌德从意 


… Page 44…

大利回到魏玛,专心文学创作与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大革命暴发,歌德开始 

歌颂这场革命,但随着革命深入,又恐惧革命的暴力。1794年,他与席勒结 

下友谊,开始了“魏玛古典主义”繁荣时期。他完成《浮士德》第一部,写 

出了《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等作品。歌德的晚年创作生命仍然旺盛, 

不仅写出《浮士德》第二部,而且还写出了《亲和力》等小说。这一时期发 

生欧洲的工业革命,法国革命引起的全欧的革命,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 

浪漫主义等运动接连产生,歌德的思想更为积极。1832年3月22日,歌德 

病逝。 

     歌德的文学创作遍及诗歌、小说、戏剧、理论著作,每一形式都取得瞩 

目的成就。歌德的抒情诗是德国近代抒情诗的真正开始,《五月歌》、《欢 

迎和别离》等是千古传诵的名诗。这些诗歌是学习民歌的结晶,朴素、明快、 

自然,表现了真实的感情。《西东合集》(1819年)是一部抒情诗集;歌德 

曾研究阿拉伯文学、波斯文学,深受启发,创作了这部诗集。诗中多用东方 

素材,表现了对时代、历史、生命的探索,也表现了作者对东方世界的向往。 

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年)是以古希腊六步格诗体写的。写了饭 

店主的儿子赫尔曼与在战乱中逃亡的窦绿苔相爱,表现了德国小市民对革命 

的恐惧情绪,也表现了他们企盼安定的心理。歌德一生都在创作诗歌,诗歌 

是他文学创作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小说方面,歌德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 

年)是引起强烈反应的作品。小说由维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写的十几封信组 

成,写了维特与绿蒂之间的爱情悲剧。维特出身平民,是已经觉醒的知识青 

年,有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向往平民自由,肯定现实生活的享受,追求爱 

情的幸福。他有才华,有理想,但在封建专制社会之中无以施展。他的最大 

烦恼是对绿蒂无望的爱情。绿蒂已经许给了门当户对的贵族青年阿伯尔,而 

阿伯尔是一个庸俗的封建市侩,冷酷自私。这使维特陷入无以解脱的烦恼。 

为了摆脱爱情的烦恼,他投入到实际工作。但人们只是给他以卑视的冷眼, 

最终他自杀了。这是苦闷的必然结果,是对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偏见、习俗 

的控诉。这部小说是德国文学第一次走向世界的作品。小说给无数青年以深 

广的影响,维特的言行举止为青年仿效,形成维特热。《维廉·麦斯特的学 

习时代》(1796年)是德国第一部教育小说,主人公维廉·麦斯特是受过良 

好教育的青年市民,他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而醉心于文学艺术,特别是戏 

剧。后来他随一个剧团流浪,走遍全国。在经历种种生活遭遇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