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心境来自真感情,真感情营造好心境。一个人,只有体验了亲情的深度,领略了友情的厚度,拥有了爱情的纯度,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快乐人生,才能算有弥足珍贵的财富,才能说有固若金汤的靠山,您说是不?骂声种种骂人,是七情六欲中宣泄的一种成分,是喜怒哀乐里重要的一项内容,有好事者还把它归纳成一种文化(反正时下文化也差不多成了一只筐了)。说来骂的历史算是久远且形成洋洋大观的了,其广泛、全面的动用下,更如水银泻地,充塞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生活的每处地方。
  要说骂的种类涉及三教九流,俱到五花八门,差不多和笑不相伯仲,往往功能多样,内涵别致。骂你,是爱的流露,老子夸儿子、母亲讲女儿,常说“小兔崽子”、“小狐狸精”,打是亲骂是爱这
  是爱骂;骂人是情的表示,女的骂男的,常说“千刀万剐”、“这死鬼”,打情骂俏,这是情骂。至于笑骂、痛骂、暗骂、错骂、绝骂、叫骂、诱骂、唱骂、对骂、误骂、臭骂、指桑骂槐、口头相骂,真是林林总总,很有些“却怪诗书收不尽”的意味儿。
  在历史上,于演义中,骂是绝唱,骂留佳话,比笑似乎更多一些意思。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胸有不平总是骂,因而骂名远扬,并因骂得福。科举考试时,因考官惧怕其性喜骂,“如不取,骂必甚”,幸而获中进土。古往今来精辟的骂,要算是《三国演义》上“武乡侯骂死王朗”了。诸葛亮这“三寸不烂之舌”也真够厉害的,如簧巧舌翻滚之下,骂王朗是为官的朽木,食禄的禽兽,当朝的狼狗,秉政的奴婢,和曹操“同谋篡位”,“天地不容”,可怜王朗没有“宰相肚里可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的气度,竟是恼羞成怒,气血攻心,被生生地“骂”死“撞死于马下”。
  不知后来的“扬州一怪”郑板桥是不是感于诸葛丞相这一件事,曾作下了“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一联。板桥此联与他其他诗作一样,看似平淡,却藏奇诡,有大巧若拙的气象,有淡极花更艳的气韵。这两句诗的真知灼见在于,骂得对,骂得妙,比捧得不对不知要精到多少!
  而骂还大有艺术性可言呢!五代末年,宋太祖赵匡胤派三万大军远征后蜀,耽于声色的后蜀君臣贪生怕死,虽拥有十四万大军,却不动一兵一矢,挂起白旗投降了。一日,赵匡胤召见被喻为“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的蜀后主孟昶的贵妃花蕊夫人。在赵匡胤命其吟诗下,这位曾作宫诗百首的才女,亡国的羞辱,自身的悲愤与委屈之情,一齐涌下心头,化为激越的诗情。她轻启朱唇,曼声吟诵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应该说,对前两句称孟昶为君王,道自己“不得知”,对为了显示一下大宋皇帝威仪的赵匡胤来说,不以为然,也大不满意,但对花蕊夫人的过人才华和超人胆量,还是刮目相看的。但当吟诵至“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后两句时,柔顺一女子,顿显“女有烈性”的意气,慷慨悲歌,热泪盈眶,悲愤欲绝之下,表现出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
  “十四万人齐解甲”,可耻在于不费兵矢,打开城门,拱手相送,不战而降啊!花蕊夫人想到这里,愤极气极,终于爆发出一声火辣辣的骂:“更无一个是男儿!”这一声骂,如雷轰顶,似磐震荡,如山呼海啸,似沙场铁骑,如钱塘秋潮,似伏夏暴雨,真正痛快淋漓,酣畅至极,尤其是出自一个弱女子、女才人之口,足使十四万男儿为之羞愧!骂亦是心声。需要提一笔的是,据《十六国春秋·蜀志》记载:花蕊夫人始终未忘亡国之痛,以后幽居宋宫,忧郁而死。以此也证明了她这首《述国亡诗》是她从血管中流出来的真情流露。
  骂人不是美德,不值得提倡,泼皮式、泼妇式的醉骂街骂更是鸦聒蝉噪,令人生厌。但人生在世,差不多没有一个人不曾骂人,也没有一个人是没有挨过骂的。就如孔圣人,骂过他的学生宰子是“朽木不可雕也”。梁实秋先生还为他的一本书取名为“骂人的艺术”。而陈琳大骂曹操的父祖三代,使孟德先生很为欣赏;骆宾王揭露武则天的狐猸惑主,武则天还称赞这位浙江义乌人是人才,这除了被骂者的气度外,骂得有艺术,骂得巧妙,骂得在理,骂得被骂的人也心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反之,“辱骂和恐吓不是战斗”,也绝非是艺术了。

  学会放弃
  春花开得早,夏蝉枝头闹,黄叶飘飘秋来了,白雪纷纷冬又到。这是一首叹人生易老、岁月无敌的诗。浮生如白驹过隙,光阴似流星飞梭,尽在字里行间矣!
  人生是什么?雅人们说:这是一张单程车票。俗人们讲:人生好像一件衣,沾过油渍粘过泥。旧时代的文人说:人生是一袭华丽的长袍,但上面爬满了虱子。新生代的作家讲:人生固然是一梦,但不妨做得轰轰烈烈一些。这,都有理。而做人差不多时间恐怕总是负重前行,挑担赶路吧。有的人翻山越岭,一路兼程,眼看要越上一个高峰,却又落下了,为何?不是山高翻不过,而是因鞋中被人塞进了石子。有的人风雨无阻,艰难跋涉,但总是步子不大,甚至踉踉跄跄,又是为何?君不见他的担子中分明放着沉重的名利!泰戈尔的话是真理:鸟儿戴上了金链,它怎么飞得高!
  恩怨也好,名利也罢,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一些呢?在人生漫漫征途上,我们应该学会放弃。也许你中过别人的暗箭,尝过小人的绊脚,但不少时候还得忍痛拔下,暗暗吞气。
  一肩担着责任,一肩担着义务的人们,当务之急,还是匆匆赶路要紧!武林中人说,心有杂思,神被困扰,难以敛气,兵器再好,武艺再高,终究也会败阵。名人名言讲,宽容是人类性情的空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名随市人隐,德与佳木长”。在不少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学会对恩恩怨怨的放弃,学会对名誉私利的放弃!学会对枝枝蔓蔓的放弃。“负驮三千沉重,听窗外风雨匆匆”,这有多压抑、多痛楚!
  想通一些吧,人人从自己的哭声中走来,从别人的哭声中走去。人之相见,真是人生匆匆一见面,前世多少香火缘。
  何必生命不息,大战不止呢?想开一些吧,无论名人凡人都只短短一生,区区一世,纵有再多的财富,也只是日吃不过三餐饭,夜睡不过五尺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粮山千座,只食几碗饭。
  放弃当然要有胸怀,也要作出牺牲。我最赞赏《唐人笔记》中记载的那个赶车的刘颇了。这个刘颇一日赶车去,见一山谷口车辆全被塞住了,原来是一辆装满瓦罐的车子挡住了惟一之路。刘颇赶上去问:“车上的瓦罐值多少钱?”答曰:“七、八千。”刘颇即付了钱,令人将这些瓶瓶罐罐推于崖下,车子一轻,便得以通过了。刘颇的这种“放弃”换来了大队人马的畅通,这是有眼光之举。另一个唐代的故事也是感人的。一位叫娄师德的官员,别人把唾水吐在他脸上,为了不使事态扩大,他竟“唾面自干”让唾液自己干了为止。
  这是有气度之为。对于现代人来说,物质丰富了,反而不少事情做不好。
  但想通想开一些,还是可以的吧。人生犹如打仗,需要毅然决然丢掉那些辎重和包袱,轻装上阵,阔步前进。人生犹如搬进新房子,换上新东西,丢去破烂货。真的,在许多时候,我们不学会丢弃和放弃,往往会纠缠于无休止的琐事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跋涉在群山之上的旅人,正倾倒出鞋子中的砂石,旁白是“使你疲倦的往往并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砂石”。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逻辑,它揭示了一种真实:将人击垮的,经常并非巨大的挑战,而是暗地的中伤和被打击者的倦怠。人生的确是苦短的:人生七十古来少,除去幼来除去老,中间一段不多时,还有风霜和烦恼。还有一小半时间花在睡觉上,还有苦难与疾病,那是上帝对人的警告,恶魔发出的狞笑,是想让人想破一些,超拔一点。正基于此,我们更需要丢掉个人的恩怨、形形式式的杂念,不恃强、不怙势,不张扬,不张狂,抱着宠之不喜、辱之不惧的心态,应该放弃那些有累身心的纠缠,放弃那些虚情和假意,放弃那些仇视和报复。放弃失恋的痛楚,放弃屈辱的仇恨,放弃难言的负荷,甚至还要放弃对权力的角逐,放弃对金钱的贪欲,放弃对虚名的争夺还是圣人说得精妙:人生就是一段路途,终极意义就是别离:告别欢乐、告别荣耀和孤独。在生活中学会放弃,就是在做一道关于名利的减法,就是在生命的苦海跋涉中丢掉辎重,这种看似消极的作派,实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做到对名利的彻底放弃,我们的事业和生活才能达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样的境地。留点“空白”
  我认识的一位画家,是位丹青高手,每每为花鸟传神,替山水留韵,总能恰到好处地留些空白,这一“留”给人以诗的想像,弦的余音。让人感到满满当当未必艺术,简简单单方为境界。
  艺术享受不独在这一意境中,还可浮想联翩。虚室生白,不仅仅是一种对装潢和摆设的见解,更是一种高深的见识;园林留白,空间的旷远和花草的疏朗,也是一种高明的手笔;而人生更像一幅画,需要有留白的地方。俄国一位作家曾说过:“在人的一生中,失去的比获得的更为重要。种子消失之后,才能发芽。”
  人生是个大舞台,要想活得精彩,活得壮美,活得有气魄,就不仅要学会给生命留白,而且要淡然看待人生的得失成败。空白不是苍白,而是一种境界,一种襟怀。如果说科技的空白我们要常常填补,那么对于生活的空白我们则要时时留出。
  人的一生仿佛就是得失的轮回。得失就像是一对跳跃的、充满灵性的音符,不停地编织着人生乐章中每一个悠扬的旋律。生活中,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只有从来没有的东西,才永远不会失去。“百得会有一失,百失也会有一得”。这句话虽然谈不上是至理名言,但与民间所说“甘蔗没有两头甜”,“高楼临街却喧哗”同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得与失相互的利弊。
  古人折柳送别,往往取“不必如丝千万缕,只须离恨两三条”之意,多者何益!读书也是这样,件件着地,不如一件着地;样样一知半解,不若一门精到。这份意思也给我们启迪:对待生活,有的人每天沉湎于患得患失的苦闷中,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失去了多少、得到了多少上,而不关心失去的是什么,不思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看起来他没有失去什么,事实上往往因得到的东西而迷失了自我。况且幸福也不见得因你位高钱多而慷慨多给你几分。16世纪法国一位思想家说:“什么都来一点的人,什么得不到。”而雨果的名言更是简洁明了:“一个人不能同时骑两匹马。”人生在世实在也要不了多少物质,如飞鸟只栖一枝,松鼠所求几颗一样。
  无论说生活是一碗菜,有人抱怨咸,有人感叹淡。还是讲生活是一辆车,有人评价快,有人直叫慢。人生实际是一个舍弃的过程,一路丢掉辎重,直到这辆单行列车到达终点。其实即使我们一路春风,一生顺达,还有显赫之时,但威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不少时候还是不张扬,不张狂,挺起胸膛走路,夹着尾巴做人为要。
  天地有万古,人生只百年。我们在羡长江之无穷,叹蚍蜉之须臾中,更应珍惜生命,把握人生,在看破想通中以积极的态度迎战生活,创造美好。一时失败并不可怕,失去自我才值得担忧。最是美丽平常心,成败荣辱不倒志。生命既然给了我们憧憬明天的权利,我们就应该正确对待得失,带着希望生活,感受生命可贵,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而且信奉“名利云中物,我心独悠然”的人,反而在生活中有水击石流、风过天际的不同凡响呢!

  一生做好一件事
  写下这个题目,我不禁暗暗向自己发问:“一生做好一件事”是不是“起点不高”、“志向不远”、“目标不大”?最后我还是固执地感到:做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
  美国作家阿西莫夫是个奇才,他一生写过三卷自传。前两卷《记忆犹新》和《欢乐依旧》所述严格以时间先后为序,侧重对事情的准确记叙。第三卷《人生舞台》自1990年初阿西莫夫病重住院期间开始动笔,作者夜以继日,披星戴月,历时125天完成此书,篇幅相当于五十余万汉字。再过不到两年,作者便去世了。《人生舞台》的写法不仅与前两卷迥异,且涉及面广,剖析深刻,对诸多重大问题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在极平易的语言中充盈着睿智,读后既能使人了解这位奇才辉煌的一生,更能助人深刻地领悟人生的真谛。
  在临终前夕,阿西莫夫曾接受法国《解放》杂志采访,当问及“您为什么写作”时,他的回答是:“我写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样;因为如果不这样做,我就会死去。”阿西莫夫毕生只想做好一件事,并且极其出色地做到了:用自己的写作使全世界的读者深受教益,共享欢乐。《人生舞台》告诉世人:
  一辈子要想真正做好一件事是何等不易,而做好了它又是多么令人舒心快乐!
  其实只有真正想做好一件事的人,才会有“夸父追日”
  的精神,有“精卫填海”的毅力,有“愚公移山”的执著,有“闻鸡起舞”的勤勉。法国马赛有一名叫多梅尔的警官,为了缉捕一名强奸杀害女童埃梅的罪犯,查了十几米高的文件和档案,足迹踏遍四大洲,打了30多万次电话,行程多达80多万公里。因为没有时间陪伴家人,结果两任妻子都离他而去,但他仍矢志不渝,经过52年漫长的追捕,终于将罪犯捉拿归案。当他拿手铐铐住凶手时,已经是73岁高龄。有人问他这样值吗?他回答说:“一个人一生只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