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有“失箸”之举,但却能够借惊雷巧掩饰,装糊涂作愚色,也是“勉从虎穴暂栖身”的一着高招。虽然这恐怕上不了名堂,算不得妙计,但从“听话听反话,不会当傻瓜”的反思中,我则深深地感到曹操是枭雄,刘备才是奸雄啊!
  善作愚色,实是高手段真功夫。我读书,发觉连聪明的动物也会“大智若愚”
  如此。“猛兽将动,必作愚色”。这泛指的是狮、虎、豹、狼之类。明明是箭在弦上,要出击猎杀,还“傻痴”一般,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简直与人中精英“将军对敌夜敲棋”差不多沉稳和泰然了。而鹰立似睡,虎行如病,也是态势,狐狸被追遇险,还会装死,这种愚色,真如诸葛孔明遣老军扫地,叫童子抚琴而演“空城计”般惊险呢!
  作为万物之灵人的身上,如今愚色更多。苏东坡在《贺阳修致仕启》中写道:“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这说出了做人的高远和一种本领,一般人是学不来的。本来,世间有些事就让你想不透。比如,以常情论,人都希望自己多些聪明和智慧,但不知怎么,不少人却自作多情地成了郑板桥“难得”
  的知音,把那四个字高悬于厅堂以自我标榜。欣赏字抑或欣赏意?说不清。总之认为,“糊涂”很不错。其实,“这鸭头不是那丫头”,生活中至少有三类糊涂者虽有愚色却并不“难得”。
  一曰“正宗型”愚蠢。真糊涂者很少承认自己糊涂。比如蒋干,明明头脑中一盒浆糊,偏硬充多智。赤壁之战那么大的事,他也敢毛遂自荐,跑到江东跟周瑜套近乎,然后盗书,然后弄得曹操错杀蔡琩、张允。他自己却始终自认为聪明得很。那位使曹操大触霉头的庞士元不也是他第一个“发现”并引荐的么?现实生活中,一些连自己的事也懵懵懂懂的正牌糊涂者,办了一大堆糊涂事,厅堂里还挂上个“难得糊涂”的条幅,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一般看,真正的糊涂者都少有自知之明,倘不幸再混上个或大或小的官儿,糊涂庙里糊涂神,又认定“权力共聪明一体,职位同智慧齐飞”,不想学习也不需要学习,懒于请教又耻于请教,一盒浆糊加十倍独断,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经常干些“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蠢事,继之先拍胸脯而后拍屁股。如此衮衮诸公,“难得糊涂”耶?难得不糊涂耶?
  掌权之后应深思,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是“做戏型”装愚,老百姓叫“揣着明白说糊涂”。“说糊涂”的目的不是为把事办好,而是出于一己之私,因为要达到个人目的光是聪明不行。《红楼梦》中的凤姐就聪明,“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但太露,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薛宝钗的聪明不逊于凤姐儿,但懂“藏愚”之术。“藏愚”
  即“做戏”,在某些时间和环境下,把自己扮成“糊涂”角色,就很可爱。比如元宵节时,宫里贾娘娘制了个灯谜,派小太监送出来让贾府的公子、小姐们猜。“宝钗见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早猜着了”。这与有些人的做官之道就是“做戏”之道一样。领导都是聪明的,多聪明的下属也不能聪明过他人领导;领导也许明白下属的有意糊涂是做戏,但也爱看,看着舒服。不信你留心观察,这样的糊涂戏总有人在做,自然因为有人爱看。
  三曰“装傻型”作愚。民间有“不痴不聋,不做家翁”的说法。细细想去,却有很多意味。心里明镜一般,却装得浑然不觉,目的是沾“糊涂”的便宜。唐朝武则天时有个娄师德,就是那位主张“唾面自干”的宰相,据说为官为人还不错。他当御史大夫时,“因使至于陕,厨人进肉,师德曰:‘敕禁屠杀,但为有些?’厨人曰:‘豺咬杀羊’。师德曰:‘大解事豺’。
  乃食之。”身为御史大夫,掌管刑宪典章,皇上亲自圈阅的禁屠宰文件,他当然清楚;厨人信口编造的“豺咬杀羊”的假话并不高明,他也当然很明白。不过你太清楚和明白了,那烤羊肉就吃不上,所以不说破它,而且赞一句“好解人意的豺呀”,大吃一顿。这位娄大人的“糊涂”是典型的“装傻型”作愚。
  人有愚色,未必不好。“愚”而得当,也不失为一种高境界。但一味装愚,失去真我本色,似乎也不值得。至于那种愚不可及的“愚”,则是一种悲哀了!

  读脸色
  脸色如书,如一套五花八门的丛书,细细能读出心态,慢慢可读出人情。
  脸是每天都要面对的东西。阴险的脸,多愁的脸,欢喜的脸,生动的脸,古板的脸,凶恶的脸,和善的脸,高深莫测的脸,胁肩诌笑的脸,不可一世的脸,饱经沧桑的脸,无可奈何的脸。脸最公正,心理内容都写在上面;脸最多变,时常令人捉摸不透。有的脸笑容可掬,却是陷阱,有的脸漠然如水,却有火焰。
  求别人,要看脸色,脸是背景;打狗,要看主人脸,打错了,就要吃苦头,脸是身份;一阔脸就变,脸是信号;不可貌相和可以貌相,脸是征兆;打人不可打脸,脸是自尊;舍得在这几十平方厘米上花财力、费精力进行不懈奋斗的,脸是光彩和门面。
  生活在社会中,朝朝暮暮,时时刻刻差不多都在读脸色,这,有时候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除了炉火纯青的有“修功者”遇事会不动声色,肚皮里做文章,心田里藏包裹,一般说脸色总是心态的表露,而且还是一些复杂感情的综合。一个有钱的大款,决计不会愁眉苦脸、乌云密布的;一个行乞者也决计不会伸出黑瘦瘦的手,表现得兴高采烈的。
  而脸色亦如书中的章节,给人有或淡或深的印象。有的一个照面,匆匆如烟云,一拂即过,瞬间就忘;有的仅只一眼,便如刀刻石雕,隼存心尖,永远挥之不去。英雄气短落魄时,丈夫行路失意日,有黄金失色,吃凉水也噎着这一比。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如若碰到一张冷冰冰的脸,保证你这一辈子也忘不了,即便你的胸怀海阔天空!
  脸色如颜色,可谓形形色色。其中苦冷、扭曲的脸色,是最刺眼的颜色,是书中最让人不忍读的几页。在我们周围,或朋友邻居,或兄弟姐妹,有功成名遂的,有腰包鼓起的,有峨冠博带的,有辛劳悖时的,有心凶命穷的,也有机关算尽的,这汇成了精妙且直白的章回,编成了况味和伤感的细节,无不在脸上形成特写镜头。根据各种颜色的汇总,有让人感到刺激的,让人觉得可怜,有让人感到肉麻的。特别对那种做了一点小生意,俨如一位“大老板”的脸色的,对此我常感受,即使你“朝为田舍郎”却“暮登天子堂”,但也不可忘了本色,俨然如同整了容一般。不可让人家见了你的尊容,目睹你的五官,就旋即跳出《红楼梦》里所写下的句子:“驴脸不变人脸变。”
  生活如常的人脸色往往平静似湖,气象若山,而读到有些人的脸,特别当你满腔热情去求人,人能助你却不帮时,可能你就会后悔地体味那民间俚语俗语:“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是多少受用。中国人最好是齐头并进,比翼齐飞。
  要是有人阔了,问题也就来了,恐怕朋友也到这里“将军上马,各奔前程”了。不说妒忌病的发作,有的人过几天的脸孔可能朝天,可能横转,多看一眼也会汗毛凛凛,下次保险不敢再去看了,因为上面分明写着市侩和势利,搽抹的显然是铜臭和“浊粉”。白居易说过“与君白黑态分明,纵不相亲莫见轻”的话。应说这是朋友相交之道,于人相处之理,为什么有的生就“帐子脸孔”、“阴阳脸孔”,对有些人翻手为云覆手雨,对有些人慈悲对有些人刁?我常想,即使你一字不识成巨富,何不财大气顺些,得意而不忘形;即使你代赵公元帅行令,也何不和颜悦色些,以示不忘本色。
  记得鲁迅先生当年写过《略论中国人的脸》,极尽奇妙,入木三分,其中先生列有一等式:“人+家畜=某一种人”。这自然别有深意在,我大胆,谨杜撰“脸色+苦冷=某种人生况味”,不知这公式成立也否?有请社会学家公裁罢!交友之悟生活中的人,谁不交朋友,谁没有朋友。连漂流到一个荒岛上的罗宾逊,也要交一个叫“星期五”的土人做朋友呢!
  对于交朋友之道,孔夫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曹植则从他的境遇出发,写道“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张煌言则琅琅而呼“生当为凤友,死不作雁奴”。而《菜根谭》的作者则告诫世人“交友要有三分侠气”。凡此种种,这类名人名言多如牛毛密似飞蝗,蕴藏哲理,饱含道理。其实交朋友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从开始做加法然后逐渐做减法的过程。有首曾经红过的歌,有两句唱词叫做“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我感到第一句有些意思,有点“识遍天下人,知音有几人”的味道,后一句则有些功利的味儿了,况且,真正的好朋友是不多的。见面是朋友,点头是朋友,“香烟一支,观点一致,黄酒一杯,便是好友”,这种朋友真可以应着一句调侃语,曰:“风雨同舟,落雨逃走。”而且还有的人总以为多个朋友多条路,殊不知交的是别有用心的坏朋友,结果不是走向光明之路,而是迈向监狱之门。其实多个朋友多条路,只是交友结果的其中一个,说不定一不小心,多个朋友会是多一次犯罪机会,也可能多一条上吊的绳子,还可能多一次杀头判刑的证据,当然这类朋友早已蜕变腐化,且已臭味相投,狼狈为奸。
  朋友,实在是一个崇高的字眼,但又是一个泛滥的字眼。如今金子般的感情和纯洁,甚可贵,但虚假的友谊也如披着伪装的华衣,在生活中大跳特跳“假面舞”,你稍有不慎,便会有眼无珠认错人,被人牵着走。因此交朋友有些时候真是选择命运,故不可盲从,不可不慎。好友来清风满座,佳书读晦日生辉。人的一生如果交上好的朋友,出自真情实意,又是志同道合,就不仅可以得到情感的慰藉,心灵的安抚,而且朋友之间可以互相砥砺,相互激发,成为事业的基石。朋友之间,无论志趣品行,还是功名事业,总是相互影响的。我们观察一个人一生的道德和事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交友是选择命运,是康庄大道还是泥泞小路,或者是陷阱,与此往往都有关联。
  清人说过:“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今天越是社会的人,越是走向高位,人际关系也越复杂。一般的人,鸡鸣狗盗之徒,乌合兽行之众,倒不见得会害了卿卿生命,越是有权有位之人,“高处不胜寒”,这交友不慎,倒真的会从天堂跌落地狱的。你想想,有的人当年多少威赫赫、势众众,前呼后拥,朋友多如天上星,众星捧月好威风,一旦东窗事发,必作鸟兽散,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只是一瞬间的事!有的人口口声声说朋友多,路道广,其实真正的朋友恐怕一个也没有,看似路广实是窄道死路也!对这种人,我们大可不必羡慕。即使是他喝酒,你嚼馍;他开车,你爬坡,但终究还是你的境遇让人心中安稳踏实。此外,现今因为生活中还出现了不少打引号的朋友,利益放头上,信义放一旁,当面拍胸脯,事后掸屁股的且不说它,更有甚者:朋友妻不可欺本是明训,但常有老婆是别人的好,儿子是自己的好的念头冒出来,就会兔子也吃窝边草:朋友妻,不客气。
  “朋友的钱最好骗”,因为借着走味的信任,披着虚伪的外衣,往往就从身边事做起,从要好人下手了。对于“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朋友”,温雅且有修养的人们,往往“看破不说破,依然做朋友”,这在以后自然是处处提防,时时小心了。而大多火暴刚烈的人儿,则会朋友顷刻成仇人,最起码也是“将军上马,各奔前程”,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了。
  交朋友不仅要慎,还得有点前瞻性。以我对人生世事的领悟,人可以当大官发大财过荣华日子,享受比平常人更多的美好东西,但是当有一天这样的好日子像黑板上的字被擦掉,忽然想交几位朋友说说话,却发现真正的朋友没有几个,这恐怕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了。有人说晚年生活的一乐,就在于有一点老底,有一个老伴,有几位老友,则足矣!此话讲得精妙,也是人生之大悟!

  破译“暗示学”
  中国人聪明,不事张扬,表达思想往往委婉机巧,不屑直露,常用暗示,指东说西,指山说水,指桑骂槐,含沙射影,于弯弯绕绕中包含了一种处世艺术,即使对一件事情很有看法,但从语言表达出来中往往是拐弯抹角,需要人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掂量的。在这方面,古诗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似都可作为注脚和佐证。
  于是在现实生活中,评衡一个人是老成还是稚嫩,要看你是否善于破译别人的暗示,能够十分机敏地辨出何者为辞令,何者为真意。所谓听唱听声,听话听音是也!时下,去餐厅上澡堂,赞扬别人服务如何如何好,恐怕是毫无意义了。
  而小姑娘、小伙计们暗示你掏出点小费来,倒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了。再比如你晚上到别人家作客,主客之间东拉西扯到一定时候,主人或感疲惫,或另有要事,或对话题感到不快,有话不投机之感,便会借口明日起早,还会把茶斟得满满的,这是一道无声的逐客令,如果你还头上顶个萝卜,那就背时了。
  不过这还属于生活琐事中的“暗示学”,破译水平高低无关宏旨。倘大事,人家向你冷笑,你还当是微笑,犯了傻便会吃苦头了。宋朝时有个叫安童伯的到四川出任刺史。安童伯打听到当地有邓某家财万贯,且是善弈的款爷。安童伯召其对弈,落子迟缓,从朝到暮,又不与饭食。那时又没有今天的“康师傅”之类,可怜邓某每日饥肠辘辘,还要勉强应召。而安在自己府上有吃有喝,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