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千金翼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51-千金翼方-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厥阴中风,其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尽卯。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与水饮之即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下利。厥利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恐为除中。食之黍饼, 
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期之旦日夜半 
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 
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数,其热不罢,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冷,当 
不能食,今反能食,此为除中,必死。 
伤寒先发厥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强痛,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 
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厥应下 
之,而发其汗者,口伤烂赤。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者是。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不过五日,以热五日, 
故知自愈。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安时,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蛔厥者,其 
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 
者,蛔闻食臭必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蜀 
椒(四两) 
附子(六两,炮)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一十味,异捣,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捣成泥,和诸药 
令相得,臼中,与蜜杵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少少加至二十丸,禁 
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微厥,稍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热除也,得食, 
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其后必便血。(稍头一作指头。)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少腹满,按之痛,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发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六七日,不除, 
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 
伤寒六七日,其脉数,手足厥,烦躁,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厥逆,躁不能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之,下之亡血,死。伤寒发热而厥, 
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其表有热,白虎汤主之。(表热见里方见难疗中。) 
手足厥寒,脉为之细绝,当归四逆汤主之。方∶ 
当归(三两) 桂心(三两) 细辛(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 
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有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方∶ 
吴茱萸(二两) 生姜(八两,切) 
上,前方中加此二味,以水四升,清酒四升和,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四服。 
大汗出,热不去,拘急四肢疼,若下利厥而恶寒,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若火,下利而厥,四逆汤主之。(方并见阳明门。) 
病者手足逆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吐之, 
宜瓜蒂散。(方见疗痞中。) 
伤寒厥而心下悸,先治其水,当与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其水入胃,必利,茯 
苓甘草汤主之。方∶ 
茯苓(二两) 甘草(炙,一两) 桂枝(二两) 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 
煮取二 
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泻利 
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方∶ 
麻黄(去节,二两半) 知母(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升麻(一 
两六铢) 
冬甘草(炙, 
各 
上一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一炊间当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为欲自利。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之,而寒格更逆吐,食入即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方∶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其人渴,脉弱者,自愈。 
下利脉数,若微发热,汗出者,自愈;设脉复紧,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不温,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 
下利,脉反浮数,尺中自涩,其人必清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其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必郁冒汗出而解,其人微厥,所 
以 
下利,脉反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其人脉反实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通脉四逆汤主之。(方见少阴门。) 
热利下重,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欲饮水者,为有热,白头翁汤主之。方∶ 
白头翁(二两) 黄柏(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瘥更服。 
下利腹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方并见 
上) 
下利而谵语,为有燥屎,小承气汤主之。(方见承气门。) 
下利后更烦,按其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汤主之。(方见阳明门。) 
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发热,小柴胡汤主之。(方见柴胡门。)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难治,四逆汤主之。(方见上。) 
干呕,吐涎沫,而复头痛,吴茱萸汤主之。(方见阳明门。) 
伤寒大吐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其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 
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满者,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卷第十·伤寒下
伤寒宜忌第四
内容:x十五章x 

卷第十·伤寒下伤寒宜忌第四
忌发汗第一
内容:少阴病,脉细沉数,病在里,忌发其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者,忌发其汗,何以知然,此为荣 
气不足,血气微少故也。 
少阴病,脉微,忌发其汗,无阳故也。 
咽中闭塞,忌发其汗,发其汗即吐血,气微绝,逆冷。 
厥忌发其汗,发其汗即声乱咽嘶舌萎。 
太阳病,发热恶寒,寒多热少,脉微弱,则无阳也,忌复发其汗。 
咽喉干燥者,忌发其汗。 
亡血家,忌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衄家,忌攻其表,汗出,必额上促急。 
汗家,重发其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 
淋家,忌发其汗,发其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忌攻其表,汗出则 。 
冬时忌发其汗,发其汗必吐利,口中烂,生疮,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忌攻其表,汗 
则厥逆冷。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 。 

卷第十·伤寒下伤寒宜忌第四
宜发汗第二
内容: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涩涩一时间益佳,不欲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 
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云∶宜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然不如汤药也。 
凡脉浮者,病在外,宜发其汗。 
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宜发其汗。 
阳明病,脉浮虚者,宜发其汗。 
阳明病,其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者,表为未解,宜发其汗。 
太阴病,脉浮,宜发其汗。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溺者,汗自出,涩涩恶寒,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 
太阳,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卷第十·伤寒下伤寒宜忌第四
忌吐第三
内容:太阳病,恶寒而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而发热,关上脉细而数,此吐之过也。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运,若膈 
上有寒饮,干呕,忌吐,当温之。 
诸四逆病厥,忌吐,虚家亦然。 

卷第十·伤寒下伤寒宜忌第四
宜吐第四
内容:大法春宜吐。 
凡服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其头项不强痛,寸口脉浮,胸中痞坚,上撞咽喉不得息,此为有寒,宜吐 
之。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 
反迟,寸口微滑,此宜吐之,利即止。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宜吐之。 
病者手足逆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宜吐之。 
宿食在上管,宜吐之。 

卷第十·伤寒下伤寒宜忌第四
忌下第五
内容:咽中闭塞,忌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诸外实忌下,下之皆发微热,亡脉则厥 
诸虚忌下,下之则渴,引水易愈,恶水者剧。 
脉数者忌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尺中弱涩者,复忌下。 
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太阳证不罢,忌下,下之为逆。 
结胸证,其脉浮大,忌下,下之即死。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忌下。 
太阳与少阳合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忌下。 
凡四逆病厥者,忌下,虚家亦然。 
病欲吐者忌下。 
病有外证未解,忌下,下之为逆。 
少阴病,食入即吐,心中温温欲死,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 
忌下。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忌下。下之亡血则死。 

卷第十·伤寒下伤寒宜忌第四
宜下第六
内容:大法秋宜下 
凡宜下,以汤胜丸散。 
凡服汤下,中病则止,不必尽三服。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 
少阴病,五六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者,宜下之。 
下利,三部脉皆浮,按其心下坚者,宜下之。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宜下之。 
阳明与少阳合病,利而脉不负者为顺,脉数而滑者,有宿食,宜下之。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答曰∶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 
宿食,宜下之。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宜下之。 
下利瘥,至其时复发,此为病不尽,宜复下之。 
凡病腹中满痛者为寒,宜下之。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宜下之。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者,此为实,急下之。 
脉双弦而迟,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宜下之。 
伤寒有热,而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此为血,宜下之。 
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日晡所发者,属阳明,脉实者,当下之。 

卷第十·伤寒下伤寒宜忌第四
宜温第七
内容:大法冬宜服温热药。 
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更疼痛,当救其里,宜温药四逆汤。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宜四逆汤。 
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宜温之。 
下利,脉浮大者,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宜温之,与水必哕。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者,宜温之。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宜温之。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 
上有寒饮,干呕,宜温之。 
少阴病,脉沉者,宜急温之。 
下利,欲食者,宜就温之。 

卷第十·伤寒下伤寒宜忌第四
忌火第八
内容:伤寒,加火针,必惊。 
伤寒脉浮,而医反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 
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发黄。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也。 

卷第十·伤寒下伤寒宜忌第四
宜火第九
内容:凡下利,谷道中痛,宜炙枳实若熬盐等熨之。 

卷第十·伤寒下伤寒宜忌第四
忌灸第十
内容: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 
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此为火逆。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燥必唾血。 

卷第十·伤寒下伤寒宜忌第四
宜灸第十一
内容: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宜灸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而脉不足,灸其少阴七壮。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即呕,汗者必数更衣,反少者,宜温其上,灸之。(一云灸 
厥阴五十壮。) 
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主厥,厥阴是也,灸不温反微喘者,死。 
伤寒六七日,其脉微,手足厥,烦躁,灸其厥阴,厥不还者,死。 
脉促,手足厥者,宜灸之。 

卷第十·伤寒下伤寒宜忌第四
忌刺第十二
内容:大怒无刺 新内无刺 大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