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加拿大当律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在加拿大当律师-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人那样的“清官”,而不是企盼健全的法制系统。

    由于没有法律的连续性,就导致了长期以来人为的胡折腾。毛泽东对新中国的
建立有重大贡献,但是他在新中国法制建设方面却没有起到好的作用。文化大革命
就是一个破坏法制建设的极其突出的例子。中国到现在才开始重视法制建设,这也
是邓小平在吃尽文化大革命“无法无天”的苦头之后,采取的一项重要改革。中国
的历史很长,但法治的历史很短。在短时间内,人们很难适应那些法制的东西,也
很难一下子改变过去那些不好的习惯。而政策和法令又缺乏连续性,“朝令夕改”
的情况时有发生,更加让人们无所适从。

    蔡世新跟海登探讨后发现,英美国家的人排队有序,而中国无序,也跟人的心
理和情绪有关。英美国家在100 年来战争不是很多,只有两次世界大战,社会相对
稳定。而中国,战事不断,政治运动不断,自然灾害不断。这就影响到人的心理和
情绪,造成人心浮躁,总觉得排在后面不保险。如果社会制度稳定,物资供应充足,
不去争抢也有份,他就不用着急。

    当然,蔡世新是没有必要把他和海登探讨的这一切告诉温哥华机场那个加拿大
人的。

    在北京的赛特饭店,蔡世新向我谈起这些看法时,我又补充了一点,那就是中
国人太多。人多了,没有座位,甚至不挤你就上不去车;人多了,车票数量有限,
不挤你就买不到票;还有很多事,不挤就没你的份,因此只有去挤。外国人在中国
呆得时间长了,也得去挤。

    但蔡世新认为,主要还是个法制的问题。他说,单从人多方面讲,日本的人口
密集程度比中国还厉害,但是日本人排队就不像中国人那么没秩序,排队都老老实
实的。

    我说,日本人多,他坐车的时候车也多,不像中国这趟车上不去,下趟车不知
什么时候才能来。

    蔡世新说,都说加拿大人口少,但是在公园里搞展览的时候,也是人山人海的,
排队仍然很有秩序。

    不过最后蔡世新还是承认:“你讲的也对,中国除了我前面讲的那两点,再加
上人多,人心浮躁,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所以在温哥华机场的那天,没什么人,
他还是挤,就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形成了一种惯势。”

    事也凑巧,就在我坐在电脑前敲打这一节文字的时候,我家乡辽东某小城发生
了一件中国人经常会遇到的事情,正好印证了蔡世新的中国的“政策和法令缺乏连
续性”的观点。

    该市教育委员会与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于1998年10月20日联合发布了一个“红
头”文件——《关于校办企业1997年度年检情况的通报》。文件说,根据市教委1998
年某某号文件规定,市教育、税务部门对1997年度校办企业进行了年检,经审核,
某某蓄电池厂等434 户企业符合校办企业年检认证标准,可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并附年检合格的校办企业名单。文件上赫然盖着三个大红的印章。

    应该说,对于经营规模很小的校办企业,这是一份颇有权威性的文件,起码让
榜上有名的434 户企业法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但是时间刚刚过去了一年,这份
文件就失去了它的“权威性”。1999年底,在没有任何新的文件出台的情况下,下
发这份文件的三个部门之一的市地税局,就单方面否定了文件中所说的校办企业
“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政策。

    以前规定,校办企业的注册资金校方必须占60% 以上,现在又忽然提出校方必
须占100%;不但不再“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而且要补交此前若干年所享受优
惠的税款。此举立即在当地校办企业中引起强烈反响。造成心理恐慌的还不仅仅是
434 位法人代表,还有434 户企业的数万名职工。当地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大部分
国有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乃至倒闭状态,校办企业之所以还能勉强维持,实际上
就是靠那点可怜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仅是从此取消优惠倒也罢了,还要补交
此前若干年优惠的税款,那势必要有大半以上的校办企业被迫关门。这将关系到众
多职工的生计问题。如此这般“朝令夕改”的做法,不引起人心浮动岂不怪哉?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不排队的恶习已成陈年痼疾,属“社会综合征”的一种
表现形式,改亦难矣。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
下一篇 回目录 



             怎样到外国招商引资?

    蔡世新在加拿大多年,发现中国以招商引资的名义到加拿大去的代表团很多,
大都是由省长、市长之类的领导带队,厅长、局长、县长一大帮,浩浩荡荡,气势
磅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好事,起码让各级政府的决策人开阔一下眼界,增
加政府决策的开明性和前瞻性。但是蔡世新发现,这些招商代表团因为缺少各方面
的专家参加,招商引资的宣传材料大而空,缺少专业特点,没有把招商团的真正目
的宣传出去,往往花钱不少,效果不大。大多只是在当地的中文报纸上作个广告发
个消息,在华人的圈子里搞个酒会、洽谈会,就完事了,在以白人为主的加拿大主
流社会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蔡世新曾就此问题向国内有关人士提出过建议:应该让这种招商引资活动走出
华人圈子,进入主流社会;同时要增加专门技术人员在代表团中的数量,以便与国
外的专业人员对话;再就是要把招商引资的宣传材料写得更细一些,更专业一些,
不要写那些大话、空话。

    现在国内招商引资代表团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政府开发区或公司简介上,
大都不讲具体情况,通篇充斥着许多大而空的词汇:“我们热烈欢迎海内外朋友到
××经济开发区来”,或者是“我们公司热烈欢迎海内外朋友共同合作”。蔡世新
说,如果把这句话翻译成英文,英美国家的人看了就会觉得不舒服,他们的反应将
是:我还没有和你做生意,怎么是朋友啊?还有什么“我们共同增加友谊”,人家
在商场上不讲“增加友谊”这个词,只讲“利益均等”EqualBenefit。他们认
为,在商场上没有友谊,只有平等的利益。商场上的所谓友谊,他们觉得莫名其妙,
这种词汇在英文中属于“怪怪的东西”,让人起鸡皮疙瘩。

    然而,这种让外国人看了很不舒服的词汇,几乎在所有的中国人到海外招商引
资的材料上都能看到。有的公司本是做木材的,或是做建材的,可是在公司简介中
根本看不出这个公司到底是干什么的。年销售额有多少,利税有多少,等等,都没
有。

    蔡世新认为,招商引资的宣传材料,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投资人的心
理。一个过于笼统,没有具体内容的宣传材料,会使人家对你的公司没有信心,谈
都不愿跟你谈。

    到英语国家搞招商引资,宣传材料自然要翻译成英文。这就要考虑到当地人的
语言习惯和生活习惯。中国有句老话叫“入乡随俗”,英语中有句意思相近的话叫
“到罗马就按罗马的形式办事”(DoasRomansdo)。要知道人家喜欢什么,不喜欢
什么,不能把中国的习惯全部搬到国外去。

    因此,蔡世新建议:招商引资的文件最好是找在国外工作过的人来翻译,或者
直接写成英文。在国内招商引资,可以按中国的习惯来写,到国外就要按国外的习
惯重新包装。国外有专门写这种文件的包装公司。日本和韩国的公司在北美做生意,
都是请当地的包装公司给他们写文件,以当地国的习惯来包装,效果很好。在这方
面多花了钱,在其他方面就会减少损失,并可以赚更多的钱。

    前面讲到的H 水产公司在加拿大回收废旧轮胎的例子,就是国内企业自以为是
的作风在国外惨遭失败的典型案例。

    不客气地说,中国许多企业在处理国外公司的问题上鼠目寸光。老觉得请人写
个文件要花那么多钱,不合算,有这么些钱我又可以派几个人出去了。就没想到,
不请人写,小钱倒是省下了,却把大钱赔进去了。典型的因小失大。

    在这方面,中国广东地区的一些公司做得要稍好一点。

    中国企业在国外搞得比较好的,都是按国外的规则行事。

    日本和韩国的公司在北美做得都比较成功。日本是经济强国,与中国没有可比
性。而韩国,其经济基础在五十年代和中国差不多,它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就其在
海外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他们走的路子被世界公认是正确的。他们在国外的所有
公司包装和产品说明书,都是请当地人来做。中国呢,产品本来很好,英文说明书
却写得很糟糕,有的产品说明书文不对题。像蔡世新这种既熟悉中文也熟悉英文的
人都看得似懂非懂,更不要说外国人了。中国人的英文再好,也无法表达当地人的
风俗习惯。

    中国公司在国外招商引资时,不注重国外的习惯,不注重国外人员的咨询意见
和包装形式,是要吃大亏的。

    中国公司名字起得很长,不容易记。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都是两个字,如
“奔驰”,“宝马”,“大宇”等。最多不超过四个字,如“可口可乐”等。

    中国人喜欢把公司的名字叫作什么什么“集团公司”,蔡世新认为没必要。世
界最大的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就叫通用汽车公司,不叫通用集团。为什么?自身的
实力放在那,不必戴个很大的帽子。就像有钱人不怕人说他穷,大公司不怕人说他
小,那些叫什么集团的,反而说明不是什么大公司。

    蔡世新曾和海登探讨过这个问题。

    蔡世新说:“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往往就是最简单的人,不需要很多的头衔。中
国企业家的头衔特别多,名片上印的名字特别长,最后大家什么也没记住。你去招
商引资,白忙了半天。不如就简单地讲,我的公司叫张三,就做建材,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