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幼科发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61-幼科发挥-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周岁者难治。百无一二也。发处肿硬一块。其色甚赤。手不可近。如火炙流铜。往下HT 走。 
自头上起至心即死。自足下起至肾即死。古方治法。无可取者。唯家传蜞针法砭法。出其恶 
气。以泄其火毒。十治六七。诚良法也。经云血食者决之是也。切不可用寒冷之药敷之。使 
火毒郁而不得泄。入腹为腹胀。为腹痛。为喘。为惊狂。为搐搦者。必死。宜用通圣散全料 
。锉细入酒中浸湿晒干炒。碾为极细末。蜜水调服。外以通圣散加金银花藤叶煎汤浴之。此 
水渍法。亦火郁则发之也。先发惊后发丹者。可治。通圣散主之。或用导赤散加连翘玄参防 
风荆芥穗泻青丸。先发丹后发惊者不治。 
疥癣。干者可治。胡麻丸主之。若浸淫溃烂。内无完肤。日夜啼哭者。不可治。切不可 
用砒硫粉汞为药搽之。使毒瓦斯乘虚入腹。发搐发喘者皆死。 
x胡麻丸x 
胡麻仁(炒) 苦参 甘菊花 大力子(炒) 石菖蒲 何首乌 威灵仙 蔓荆子 乌梢蛇 
(酒 
。竹叶汤下。此祖传十三方也。 
治小儿疮疥。宜调乳母。溯源解毒汤主之。 
人参 归身 赤芍药 川芎 黄连(酒炒) 连翘 木通 生地黄 陈皮 甘草 水煎服 
。以少许喂儿佳。一本有竹沥。 
小儿生下。遍身虫疥干痒。喜人摩拍。予制一方。用乌蛇酒浸焙干取肉一钱。苦参酒浸 
二钱。胡麻仁(炒) 白蒺藜(炒去刺) 各一钱五分共为末。用浸蛇与苦参酒糊为丸。甘草汤 
下愈。 
一儿五岁。每至春时。则遍身生脓胞疮。此胎毒也。予戒用搽药。恐粉砒硫之毒。乘虚 
入腹。以胡麻服之而愈。更灸风池血海曲池三里。自此再不发矣。 
儿疮入腹。腹胀。大小便不通。或喘或作搐者。先用雄黄解毒丸治之。 
鸡冠雄黄(飞二钱) 真郁金 庄大黄(各二钱) 巴豆霜(一钱) 一本无大黄 上共碾匀 
。水糊丸。小豆大。每服一二丸。茶清下。 此祖传十三方也。 
黄州李四守。生子五个月。遍身湿疥。一旦尽干。召全问之。全曰。疮出惊止无忧也。 
连更数医不能治。 
小儿生痈毒者。不可轻针。恐伤筋骨。慎之。 
一子盈月后。血盆中发一痈。请外科胡长官针之。断其骨。竟不可救。 
小儿颈下或耳前后有结核者。此热也。切不可作瘰 治之。内服蟹螯。外施针灸及烂药 
。必杀儿也。戒之。予家传消结神应丸。乃新立。真神方也。 
黄芩(酒炒) 黄连(炒) 山栀仁 生贝母 海昆布(酒炒) 海藻(洗) 桔梗 麦 (炒 
各一 
糊丸。芡实大。每服一丸。酒下。 
蕲水朱震三子。结喉上生一核如李。问予求治。予谓病原式云。结核者。热也。又考本 
结喉之药。立一方与之。遂买药制成。碾末。温汤调服。效。病此者服之。无不应验。乃名 
之曰神应丹。 
团风帅碧泉。致仕在家。唯一公子。项下生一结核。惑于医作 治。用药破烂。转加肿 
大。此任脉所过之路。元气受伤。致成疳证。医无识其证者。及请予往。势不可为矣。 
王思泉一女四岁。耳后侧有结核。问予。予曰。非 疮。乃痰核也。不必治。亦不为害 
他医所惑作 治之。用斑蝥内消之药过多。脾胃受伤。致成疳痨而死。哀哉。马刀多生于耳 
前后。肿硬赤痛。俗名 腮。用散毒散敷之。神效。 
主方用生绿豆。碾为细末。酽醋调如膏。敷之再换。神效。 
又方。治结核用五倍子研为细末。醋调服之皆效。此皆家传之方也。 
肥疮脓血堆久不愈。用熟皮灶上烟胶松香共研。清油调搽。如虫多不绝。用水银铅制 
入钟内。指揉唾调搽上。虫尽毙矣。 
软疖不愈。只用紫金丹水磨搽之。脓尽干而自效也。又苦参研末敷之。 
耳前后。或鼻下。或眉间。生疮赤烂。用炉甘石海螵蛸研末。入轻粉三分之一。和匀敷 
脚背上生疮。痒痛不常。久不愈。俗呼牛颈癣。用鸡子黄熬油搽之。 
舌上生疮。此心脾二经有热也。用柏连散搽之。 
生黄柏 生黄连 生地黄(各等分) 白槟榔(减半) 研细末搽之。 
满口舌生疮。乳食不得者。宜洗心散服之。 
大黄 麻黄 白术 当归 芍药 荆芥穗 甘草 薄荷叶(各等分) 上锉水煎服。更用 
柏连散搽之。 
满口生白雪疮。又名鹅口疮。先翁用朱砂白矾。研末涂口舌效。又用鹅公一只。以糯米 
于口中喂食尽。取水洗之。 
一儿患口舌生疮。医用药服之搽之者。皆芩连知柏类无效。予曰。心热所为。苦入心而 
反助其热。宜无效。乃作洗心散与之。一服而安。 
予外甥。李中庵子也。满口生疮。咽喉唇舌皆是。令人取药。予制一方。用柏连一钱。 
朱砂白矾五分。鼠妇焙干三分。共研细。敷之立效。乃奇方也。 
儿有重舌重龈者。宜用三棱针。刺去血。内服东垣凉膈散。凡口内诸病。唯针最捷。 
舒舌者。心热也。导赤散。弄舌者。脾热也。泻黄散主之。 
钱氏云。心主惊。心藏神。儿心气怯弱。或闻大声。见异物异人。未有不动其神也。谓 
之客忤。 
惊后其气不散。郁而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如此而发搐者。钱氏所谓气逆而作搐而发 
惊者是也。此惊风二字。所以不同。 
凡因惊而发搐者。此心火旺而肝木乘之。宜先止其搐。导赤散作汤吞下河间当归龙荟丸 
安其神。钱氏安神丸主之。有痰涎壅塞者。先降其痰。辰砂膏主之。次止其搐。后安其神。 
辰砂膏。下痰甚妙。 
辰砂(飞三钱) 硼砂 马牙硝(各钱半) 玄明粉(二钱) 全蝎(去毒) 珍珠(各一钱) 
麝香 
治胎惊。乳汁和枣汤下。 
先翁治惊风至圣保命丹 方见肝部。此但加蝉蜕(一钱) 使君子(一钱五分) 
英山县大尹吴清溪子病惊风。诸医作风治之不效。急差人请予。予往见尹曰。非风也。乃 
因惊得之。风从肝治。惊从心治。不识病原。如何有效。乃取至圣保命丹治之。搐止。次日 
邑中僚属士夫皆来问之。尹曰。名不虚传。果良医也。彼一见自有主意。不似他人费力。留 
住数日。浓待而归。 
心属火恶热。心热则烦。多夜啼。宜导赤散主之。或日夜啼。皆宜服之。 
本县大尹张鼎石公子。生四月无乳。取一名壮妇人乳之。一夜大啼。取医甘大用治之。 
初所治者。呼为腹痛。用理中汤不效。又呼为伤食。用益黄散。又不效。夜更啼哭。急请予视之 
。甘语其故。意欲我扶同其言也。心本恶热。药中又犯干姜丁香。如何不助火而增益其病也 
。乃请公子看之。尹曰。夜啼四日矣。全曰。夜啼有四。心烦一也。尹曰。伤食乎。腹痛乎 
。余曰。腹痛则面多青。伤食则面多 白。今面多赤。心烦证的也。大用趋出。予用导赤散 
加麦冬灯心进一服。次早往问。大用自内出云。昨夜到天明不止。予叹之。彼喜其药不中病 
也。不知病退矣。余入问。尹曰。昨夜哭犹甚也。予告之曰。公子病安矣。公子贵体违和。 
四日夜未乳。昨夜病退思乳。乳母在外。故知往夜之哭。病哭也。昨夜之哭。饥哭也。尹喜 
曰。怪哉乳母来后。再不复啼矣。病果退矣。 
心热。有喜面合卧者。有喜仰卧者。宜导赤散。三黄泻心丸主之。 
儿性执拗。凡平日亲爱之人。玩弄之物。不可失也。失则心思。思则伤脾。昏睡不食。 
不得则怒。怒则伤肝。啼哭不止。此忤其心也。谓客忤成病也。平日未亲爱之人。未见之物 
。不可使之见。见则惊。惊则伤心。凡未见之人。不可使之近。迫近则恐。恐则伤肾。令儿 
成痫。此皆客忤病也。今之为父母者。则称所畏者以止之。如长老止夜啼之故事。为医者因 
儿不服药。则持针抟灸以迫之。令儿生病。 
楚府典仪胡西序渤。三溪翁之伯子也。幼多疾。托予调养。至丁酉七月七夕周岁。三溪 
。请予作乞巧会。日没后。哭不止。予视之无疾。复即席。初更哭犹甚。母促再视。果无疾 
。曰。无疾何以黄昏哭。一更不止。予思外候无证。但见儿左右顾盼其当值之人。如有所失 
者。口不能言。但啼哭。此拗哭也。猛询问。其当值曰。此儿今日所戏者。是玉印子也。已 
收拾矣。急命取与之。儿笑而哭止。三溪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善哉。添酒欢醉而归。 

卷之二心所生病
诸汗
属性:汗者心之液也。唯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 
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自汗者。昼夜出不止。此血气俱热。荣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主之。其方用黄 以补其 
当归生地黄以补其荣。芩连柏以泻其血气之火。用浮小麦为引。入肺以泻其皮毛之热。此治 
诸汗之神方也。 
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 
钱氏止汗散 败蒲扇。烧存性。研末。入煎药内。假物象形之理也。 
本县江兰峰。其子七岁。头面出汗如流。用人参当归二味。同 猪心煮汤服之安。 

卷之二心所生病
诸热
属性:小儿病则有热。热则生风。不可不调理也。 
肝热者。目中青。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主之。 
有身热。口中气热。湿风温证者。谓之风热。亦肝热也。宜生犀散脱甲散主之。 
心热者。目中赤。视其睡。口中气温。合面睡。或仰睡。上窜切牙。宜导赤散黄连安神 
丸主之。 
有一向热不已。亦心热也。甚则发惊痫。宜黄连安神丸主之。 
如目中热。心虚也。宜钱氏安神丸主之。 
脾热者。目中黄。弄舌。泻黄散茵陈五苓散主之。 
有但温而不热。亦谓之温热。亦脾热也。宜人参白虎汤主之。 
肺热者。目中混白。手掐眉目面鼻。甘桔汤木通散主之。 
有时间发热。过后却退。次日根据时发热。谓之潮热。此亦肺热。宜地骨皮散主之。 
肾热者。目无精光。畏明。脊骨重。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地黄丸主之。 

卷之二心所生病
热有表里
属性:表热者。多因伤风寒之故。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头面。面有惨色。不渴。清 
便自调者。此热在表也。宜发散。惺惺散。败毒散。升阳散。火汤。十神汤。选而用之。 
里热者。喜露顶面而卧。扬手掷足。揭去衣被。渴饮冷水。儿小不能言。吮乳不休者是 
小便赤。大便秘。此热在里也。宜解利之。凉惊丸。三黄丸。四顺清凉饮。凉膈散。钱氏抱 
龙丸。牛黄凉膈丸。黄芩汤。选而用之。 
有表里俱热者。宜通圣散。柴芩汤。人参白虎汤。选用。 

卷之二心所生病
热有虚实
属性:虚热者。多在大病之后。或温热。兼潮热。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调之。竹 
叶汤调元汤地骨皮散主之。 
实热者。面赤腮燥。鼻干焦。喜就冷。或合面卧。或仰卧。露出手足。掀去衣被。大渴 
饮水。大小便秘。宜泻之。神芎丸。大金花丸。大便不通者。用胆导法。 
或问治热以寒。治寒以热。良工不能废其绳墨也。今治虚热。乃用温药者。亦有说乎。 
。说见内经。实热者。邪火也。可以水制。可以实折。故以寒治热者。逆治法也。虚热者。 
真火也。水不能制。寒不能折。唯甘温之剂。可以胜之。故以温治虚热者。从治法也。逆之 
从之。不离乎正。 
按钱氏书中。有潮热发搐似惊者。附会之说也。盖热则生风。诸热不退。皆能发搐。不特潮 
热也。其以十二时分五脏者固是。愚窃有疑焉。人身之气。昼则行阳二十五度。故昼则发热 
。夜则明了者。此热在气分。宜小柴胡汤白虎汤主之。夜则行阴二十五度。故夜则发热。昼 
则明了者。此热在血分。宜四物合桂枝汤主之。如昼夜发热者。此气血俱虚也。宜如前法。 
分表里虚实治之。如日晡潮热。乃胃中有宿食也。宜下之。小承气汤。三黄枳术丸主之。 
如伤风发热。伤饮食发热。变蒸疮疹发热。胎热疳热。各随其类治之。 
x生犀散x 治风热。 
地骨皮 赤芍药 北柴胡 干姜(各一两) 甘草(半两) 生犀角(二钱) 上为细末。每 
服一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x脱甲散x 治夹惊伤寒。烦躁口渴。 
柴胡 当归 龙胆草 甘草炙 知母(各三钱) 白茯苓(二钱五分) 人参 川芎(各 
钱) 麻黄(连根节二钱) 热甚。加升麻葛根。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入连须葱白煎服。 
x黄连安神丸x 治心热。 
朱砂(飞四钱) 黄连(五钱) 甘草(五分) 上为末。饼丸。黍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灯 
草汤下。 
x木通散x 治心肺热。 
生地黄 木通 荆芥 地骨皮 桑白皮(炒) 炙甘草 桔梗(各等分) 上锉细。入生姜 
水煎服。 
x地骨皮散x 治夜热及潮热虚热。病后余热。 
知母 柴胡 甘草(炙) 人参 地骨皮(初采者) 半夏 赤茯苓(各等分) 上为末。量 
人大小加减。入生姜水煎。 
x升阳散火汤x 治诸热在表者。宜发散之。乃火郁则发之也。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 人参 白芍药(各五分) 防风(二钱五分) 柴胡(八分) 甘 
草(炙二分) 甘草(生二分) 上用水煎。 
x牛黄凉膈丸x 治上焦壅热。口干咽痛。燥烦涎潮。 
马牙硝 寒水石 石膏(各二两) 甘草(微炙一两) 胆星(三钱) 紫石英(五钱飞) 牛 
黄脑子 麝香 上为末。炼蜜丸。每一两分二十四丸。每一丸薄荷汤化下。 
x神芎丸x 治一切诸热。实者服之。虚者禁用。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头末 滑石(各四两) 黄连 薄荷叶 川芎(各半两) 上为 
末。水丸。随大小加减。温水下。 
x黄芩汤x 治心肺蕴热。口疮痛。淋浊不利。 
泽泄 栀子仁 黄芩 麦门冬 木通 生地黄 甘草 黄连(各等分) 上锉入生姜一片 
竹叶汤治虚热。 
竹叶 石膏 半夏 麦门冬 人参 甘草(炙) 粳米 上锉。除粳米外。先煎众药成。 
去渣入米再煎。米熟去米服。 
x柴苓汤x 小柴胡合五苓散 通圣散 大金花丸 败毒散 凉膈散 河间凉膈散。用硝磺 
。东垣凉膈散。去硝磺。加桔梗。 四顺清凉饮十神汤 茵陈五苓散(五苓散加茵陈) 
一儿生下。便有目赤口疮之症。自是头常热。山根青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