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幼科发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61-幼科发挥-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儿生下。便有目赤口疮之症。自是头常热。山根青筋横截。幼疾甚多。予曰。此胎热 
其治在肝。小儿者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肝为乙木旺于春。乃少阳发生之气。经云。春 
气者病在头。故头常热也。肝之色青。故青筋浮露也。肝常有余。不治。恐发惊风。乃用泻 
青丸去大黄加黄芩为末。炼蜜为丸服之。自此头凉。青筋泯没。亦少病矣。 
一儿发热。至日晡尤甚。其医作疟治。不效。又作潮热治。亦不效。予曰。此胃虚有宿 
。谓疟疾则寒热有发有止。谓潮热则发有时。如水之潮过即退。次日根据时复发。此儿身常温 
热。至申酉时则甚。故知是宿食发热也。彼曰。有所据乎。曰。出仲景伤寒正理论阳明病证 
云。潮热者。实也。宜下之。以三化丸下之愈。 
一儿惊风后热不退。群医有议用小柴胡者。有欲用竹叶汤者。有欲用凉惊丸者。予曰。 
惊之后。脾胃已虚。宜温补之。三药寒凉。不可服也。乃作理中汤用炒干姜。一剂热除。 
已未冬十月。本府三守张公子。于初三日发热。初五日热益甚。目上直视。口多妄言。众医 
作风治。无效。时代巡在府。所属州县官各举其医。皆莫治。吾县大尹云阁朱公以全荐。张 
公亟召之。全往。此二十七日也。诊其外证。禀曰。公子病势将退。但肺热未除耳。公曰。 
何如。全曰。三关黄润。两目精明。此病当愈。惟正面载阳。喘气上息。此肺虚热也。公喜 
曰。予正忧其气喘。汝谓无妨。当用何药。全曰。小阿胶散。众医嗾而阻之。公不听。竟服 
一剂。其夕喘止热退。始求微食。二十八日早。公谓众医曰。汝等作风治误矣。昨听汝等之 
言。则无此效。早请汝来。此儿不受苦也。众惭而退。二十九日。赐金驰驿而归。 

卷之三
脾经主病
属性:脾主困。实则日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实则泻黄散三黄丸泻之。虚则益黄散异功散小建中汤调元汤肥儿丸补之。 
x泻黄散x 治脾热弄舌。 
藿香叶(七钱) 山栀仁(二两) 石膏(五钱) 防风(四两) 上锉。蜜酒炒微香。碾为末 
。水煎温服。 
x益黄散x 治脾胃虚冷。 
陈皮(一两) 青皮 诃子 炙甘草 丁香(各二钱) 上为末。水煎服。量大小加减。 
治脾胃寒湿太甚。神品之药也。以补脾胃之虚误矣。病非呕吐泻痢清白。不可服也。 
东垣 
云。丁香辛热助火。火旺土愈虚矣。青橘皮泻肝。丁香大泻肺与大肠。脾胃实当泻子。今脾 
胃虚。更泻子而助火。重虚其土。杀人无疑。故以异攻散代之。 
x钱氏异功散x 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食。及脾胃虚冷痛。 
人参 白茯苓 白术 甘草(炙) 陈皮(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半至二钱。水煎服 
。即四君子加陈皮。 
x调元汤x 补脾胃。扶元气之圣方。益脾土。泻火邪。补元气之要药。 
黄 (蜜炙) 人参(各等分) 炙甘草(减半) 上水煎。不拘时服。 
x小建中汤x 治脾胃中气虚损。加黄 名黄 建中汤。 
白芍药(酒炒) 炙甘草(各等分) 肉桂(减半) 上锉末。水煎成剂。去渣滓入白饧一匙 
。再煎一沸温服。 
x肥儿丸x 小儿脾胃素弱。食少而瘦。或气强壮。偶因伤食。或因大病后瘦。此家传秘方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山药(蒸) 莲肉 当归(酒洗各五钱) 陈皮(二钱) 青皮 木香 
砂 
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二十五丸。三十五丸。四十五丸。至五十丸。米饮送下。 

卷之三
脾经兼证
属性:诸困睡。不嗜食。吐泻。皆脾脏之本病也。昏睡身热。宜胃苓丸琥珀抱龙丸主之。吐泻 
有冷有热。冷者不渴。理中丸主之。热者渴饮冷水。五苓散合天水散主之。 
兼见肝证。初伤风吐泻。恶风发热。烦急顿闷。此宜发散。惺惺散主之。如先吐泻。后 
变慢惊风者不治。 
x五苓散x 能分阴阳。止吐泻。利小便。定惊悸。 
猪苓 泽泻 白术 赤茯苓(各等分) 桂(减半) 上锉或为末。水煎。加朱砂名朱砂五 
苓散。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 
天水散一名六一散。除热止渴。化涎痰。利小便。 
滑石(飞过六两) 甘草炙(一两) 上末碾匀。水调服。 
x惺惺散x 治伤寒时气风热。痰涎咳嗽。 
四君子加桔梗 细辛 栝蒌根 防风(各等分) 上为末。小者每服一钱。大者二钱。入 
薄荷叶五片。水煎至七分。温服。锉亦可。 
兼见心证。发热昏睡。梦中惊悸。宜东垣安神丸主之。渴饮水。辰砂五苓散。 
兼见肺证。发热昏睡。气促而喘者。宜葶苈丸主之。 
x葶苈丸x 治伤食冲脾。伤风喘嗽。痰涎喘促者。 
甜葶苈(去皮隔纸炒) 黑牵牛(炒取头末) 防己 杏仁(去皮尖研为膏各等分) 上研和 
匀。 
弱加减。予今家传去黑牵牛加萝卜子真苏子炒入尤妙。 
兼见肾证。羸瘦痿弱。嗜卧不能起者。宜脾肾兼补。补肾宜地黄丸。补脾宜养脾丸。如 
泻久便脓血者死。 
x补肾丸x 此家传补脾之圣方。小儿脾常不足。宜此补之。 
人参 白术 茯苓(炙) 粉草 白芍(酒炒) 黄 (蜜炒) 陈皮 当归身 山药 莲肉 
(各 
一女嗜卧。发热项软。头倾倒不能举。诸医作风治。而迟疑不决。予至见之。谓诸医曰 
阳虚病也。盖头者诸阳之首。胃者诸阳之会。此女必乳食伤胃。胃气不足。故清阳不升。而 
项软不能任元也。可服调元汤。一剂而安。人皆叹服。 

卷之三
脾所生病
属性: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卷之三脾所生病
肿病
属性:肿有二。经云。面肿曰风。足肿曰水。凡肿自上起者。皆因于风。治在肺。宜发散 
之。所谓开鬼门者是也。鬼门。汗孔也。参苏饮合五皮汤主之。 
肿自下起者。因于肾虚。宜渗利之。所谓洁净府。是利其小便也。故仲景云。治湿不利 
小便。非其治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槟榔主之。 
有一身尽肿者。宜胃苓五皮汤主之。经郁则折之。谓上下分消。以去其湿。发汗利小便 
。此方是小儿者。胃苓丸煎五皮汤送下。 
x胃苓丸x 此家传十三方也。 
苍术(泔浸) 浓朴 陈皮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各一两) 甘草 官桂 草果仁( 
各三钱) 上为末。水面丸麻子大。米饮下。此小儿常用之药。随病换引。 
先翁治小儿肿。只用胃苓丸正方。顺收长流水。入灯心煎汤送下。每日午时。用五加皮 
煎汤 
未有不效者。 
x五皮汤x 
桑白皮 陈皮 生姜皮 茯苓皮 大腹皮 水煎。 
经纪万邦瑞女。二十七岁。病肿甚异。寅后午前。上半身肿。午后丑前。下半身肿。上 
下尽消 
。 
湿之法。唯半夜阴户肿。不得小便。此又当从肝经求之。盖厥阴肝经之脉。丑时起于足上。 
环阴器。又肝病者。则大小便难。用胃苓五皮汤。发汗利小便也。内有茯苓。所以伐肾肝之 
邪。木得桂而枯。又以辛散其肝经之水。以温肾之真寒湿也。连服十一剂。而肿尽消去矣。 
予奉先翁之教。凡肿微者。只用胃苓丸本方治之。如面肿甚者。胃苓丸本方内。加紫苏 
钱。苦葶苈一钱隔纸炒。以去肺经之风。足肿甚者。本方内加汉防己二钱。牵牛炒取头末一 
钱。共为丸。灯心煎汤下。吾有一二门人。不守先训。专用葶苈牵牛为治肿之药。随消随 
肿。杀儿甚多。累吾之德。虽禁之不能阻也。 
湖广右布政使孙。隆庆丁卯。入场监试。为书经礼记总裁。有小姐病。留全司中调理。 
误食菱角伤脾。面肿而喘。夫人忧之。命余进药。余立一方。用钱氏异功散。加藿香叶以去 
脾经之湿。紫苏叶以去肺经之风。一剂而安。场罢后公出。见其方。谓全曰。此方甚好。取 
笔札令舍人孙环书记之。 
小儿病嗽病疟病疮后肿者。皆虚肿也。 
如受风雨水湿之气而肿者。实肿也。通用胃苓丸主之。此家传之法也。 
小儿诸肿。不问虚实。并用胃苓丸五皮汤主之。此家传也。 
如因喘嗽面目浮肿者。宜消肿。葶苈丸主之。 
如疟后遍身浮肿者。此因疟发之后。外中风邪。内伤冷水得之。宜胃苓丸。用长流水顺 
取。入灯心煎汤送下。更于日午浴之。法如前。 
如无他病浮肿者。视其肿起之处治之。如自面起。上半身先肿者。此风肿也。宜五皮汤 
加紫苏叶防风主之。如从足起。下半身先肿者。此湿肿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木通主之。 
如肿久不消。气实能食者。宜利其水。商陆胃苓丸主之。肾者水之根。湿则伤肾。小儿 
久坐湿地者多此疾。 
如气弱食少者。只以补脾为主。脾属土。土能胜水。脾强则水去。而肿消矣。宜参苓平 
胃散。加藿香叶紫苏叶木香砂仁为丸服之。 
有肾虚者。安肾丸服之。 
有面目俱黄。遍身俱黄且肿者。此黄肿也。宜胃苓丸加茵陈服之。 
如黄而不肿者。此疸证也。观其色之明黯。如黄而色鲜明。小便色黄且涩者。此热也。 
宜三黄金花丸主之。如黄色昏黯。小便不利者。此湿也。宜茵陈五苓散主之。 
x安肾丸x 大肿不消。肾虚不纳也。 
川乌(炮去皮尖) 桂心(各一两) 白茯苓 白术 石斛(酒炒) 白蒺藜(炒去刺) 巴戟 
天苁蓉(酒洗焙) 故纸(炒) 桃仁(微炒去皮尖) 萆 (各三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芡实大。 
每一丸盐汤下。 
x胃苓五皮汤x 治肿要药。平胃 五苓(方见前) 上锉。取长流水。灯心煎服。 
商陆胃苓丸 病肿气壮能食者。宜此治之。谓去菀陈 洁净府也。上共为末。水煮面丸 
。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止。大便后快。又服。衰其半而止。 
一儿疟后肿。用胃苓丸。长流水煎灯心汤下。又用浴法。调理二十日而安。 
一儿病肿。有庸医假专门之名。不守家传之法。尝称得异人之术。用牵牛葶苈为治肿方 
药。作散服之。元气下陷。肚大坐不得卧。阴囊肿大。茎长而卷。予见之叹曰。脾土已败。 
肝木独旺。乃贼邪也。不可治矣。果死。 
一儿病肿。腹大。彼有庸医妄谈。五日消一分。乃取绳子围其腹量之。投以牵牛葶苈服 
利下数行。肿减十分之三。父母甚喜。约至五日再消三分。未三日又大肿。较大于前。庸医 
闻之走去。病势益甚而死。 
一义子十五岁病疸。面目俱黄。予问之。对曰。伤食起。腹中大热又痛。乃立一方。用 
黄柏栀 
积。茵陈蒿倍用以去其黄。共为细末。酒糊丸。车前子煎汤下。三日后吐去黄水一碗许。胃 
中不热。又二日泄三行。腹中不痛。十日以后。小便渐清。黄亦减矣。(此一段在疸门) 

卷之三脾所生病
胀病
属性:胀病有二。属虚者多。实者少。东垣钱氏等从虚治。内经云。太阴从湿。谓寒湿也 
热治者误矣。当以脉证辨之。实胀者。或因食积。或因癖块。先有物在胃肠中。而后胀形于 
外也。按之则坚。宜消导以去之。不可攻之。攻之愈虚。不可治矣。宜胃苓丸主之。 
虚胀者。或因吐泻疟痢之后。脾胃久伤而病。此虚气在于膜肓之外。其外虽胀。其中无 
。按之则濡。扣之有声。不可用攻。攻之即死。宜用温补。钱氏加减异功散。作丸服之。 
人参 白术 甘草(炙各一钱) 陈皮 青皮 枳实(炒) 浓朴(炒) 半夏曲 黄连(姜 
汁炒 
口干饮水。神识不清。无时谵妄。宜三黄丸。河间凉膈散。仍作胆导法。 
x河间凉膈散x 
连翘(一钱) 黄芩(二分五厘) 薄荷叶(二分) 栀子仁(三分) 甘草 大黄 朴硝(各 
五分) 上用水一钟。竹叶五片。煎临熟入蜜一匙。去渣温服。 
因于宿食者。必恶食吞酸。腹中时痛。宜三黄枳术丸。方见后。木香槟榔丸主之。 
因于积者。腹中阵痛。丁香脾积丸主之。 
小儿腹胀。与大人不同。多因伤食得之。宜胃苓丸合丹溪保和丸主之。 
如果伤食。腹胀或痛。吞酸恶食。大便不利者。宜木香承气丸主之。 
x木香承气丸x 
枳实(炒) 浓朴(姜汁炒) 槟榔(酒浸各等分) 木香(减半) 大黄(酒浸分两同上三味) 
上为末。酒糊丸麻子大。白汤下。 
x木香槟榔丸x 治伤一切热积。兼治痢疾腹痛。 
木香 槟榔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莪术(煨) 黄连 黄柏 香附子 枳壳(麸炒 
各一 
为末。水杵为丸。麻子大。姜汤下。 
x加减塌气汤x 治腹胀。 
荜茇 砂仁 青皮 陈皮 丁香 全蝎(炒) 莱菔子(炒各等分) 上为末。神曲糊丸。 
麻子大。浓朴汤送下。 
予外甥女。有食积脾虚病。出痘后又伤食。腹胀不喜食。予用胃苓丸方。加枳实炒神曲 
麦青皮作丸服之。 
予孙。邦子也。先病疟。伤食成疳。又伤食。甚瘦。腹胀大而坚。见人则哭。予立一方 
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半夏曲枳实炒浓朴黄连木香莪术砂仁使君子神曲麦芽鳖甲夜明砂当归川 
芎等药。 
一小儿泻后腹胀。予用加减塌气丸服之愈。 
一小儿疟久不退。腹大而坚。予用化癖丸服之愈。 
一小儿五岁。腹大善食。予见之。谓其父母曰。乳多必损胃。食壅即伤脾。令郎腹大如 
是。又不知节。纵其口腹。吾恐肠胃受伤,不成肠癖。必成疳也。后果成疳。肚大青筋。请予治 
。以集圣丸调理而愈。 
一儿善食腹大。予用保和丸胃苓丸二方。相间调理而愈。 
一儿因伤食腹痛胀。医用药下之愈。又伤食腹胀。医再下之。予闻之曰。非其治也。误 
杀此 
脾虚不能消食。食饱则胀者。此宜补脾。以助其传化可也。岂可下乎。此儿初胀。食饱伤脾 
也。不行消导。乃下之。误矣。后又腹胀。则脾虚之病也。再三下之。不大误乎。屡下屡胀 
。故令腹大无纹。脐突背平而死。虽医之误。不听吾言。父母之过也。 
腹中有癖。疟后多有之。儿有癖者。常作寒热似疟。不可作疟治也。癖去则寒热自止。 
家传消癖丸甚效。 
人参 陈皮 三棱 莪术 木香 黄连 砂仁 鳖甲 枳实 夜明砂 使君子 干蟾 
半夏曲 麦芽 海昆布 上为末。酒糊丸。麻子大。米饮下。 
先翁治癖只用香蟾丸。此家传十三方也。 
木香 人参 黄 当归 桔梗 三棱 莪术 鳖甲 绿矾 枳实 使君子 楝根皮 
诃子 干蟾(七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