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称霸海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中国称霸海上-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拼成花状的拼盘。外国的卫士和仆役,则给予不掺任何馅的白馒头。除此之外,外国贡使也可以在停留期间,前往遍及南京城的十六家“酒楼”饮食及找“官妓”娱兴。关于南京的酒楼与歌妓,参见郑鹤声、郑一钧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中编下册,页一三三七~一三三九。这些女孩,通常在市场上以大约一只猪的价钱买到,训练其歌、舞、演剧、说书、书艺,以取悦客人。就像日本艺妓一样,她们也提供性方面的服务。另外,礼部也为外国贡使安排了一次又一次的特殊娱乐活动,例如赛马球、赛马及射箭竞技。成祖在永乐十一年五月的端午节,就安排了这样的一个场合,朝廷官员及勋戚,聚集在南京城外插满大小旗帜的一个大校场上。箭靶(一个小圆形靶安在一只柳木上)高高地树立在校场的尽头,弓箭手须在百步之外拉满弓才能射中鹄心。据奏报说:成祖的长孙第一试就正中靶心。每一轮以吹箫、打鼓为号令,比赛之后,胜者赐赏金,翰林学士即当着众官员及外宾面前赋诗助兴。关于射箭竞技,见《明太宗实录》,卷一四○。    
    永乐十一年夏天的会同馆互市,对明朝而言,有多少利润(或者说事实上有多少丰厚的朝贡品流入),在明朝官方历史资料中并没有记载。但可以推知的是,在宝船船队三次成功的远航之后,成祖已感到帝国的财政绰绰有余,以致下令兴建一座华丽的瓷塔来报答嫡母马皇后的恩情。这一人子孝行的挥霍表现,无疑是要刻意宣示朱棣问鼎皇位的正统地位。这座塔坐落在南京城南门的正南边。永乐十年(1412)开始建造,是一座八角形的塔,从开始到完成,共计将近20年。它被18、19世纪欧洲的造访者目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它上下九层,通高三十三丈九尺四寸九分(240英尺有余),以上等的琉璃瓷砖建造,门、窗装饰有上了各色釉彩的瓷人、瓷兽。每层楼的瓷砖数目都相同。宝塔越高越细,瓷砖就越做越小。塔尖镀金的塔顶的平面,直径有12英尺,檐角上悬挂着152个瓷制风铎,在风中丁丁当当地响着。而塔顶本身,则包以金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宝塔周边的美丽庭园里,栽植着郑和远航带回来的奇花异木。    
    当时,大约征调了10万名夫役来建造整个大报恩寺的建筑群,最后除了瓷塔以外,又建造了包括20座以上的建筑物和亭台。据报告:总共花费了250万两以上的银子,并且也提用了宝船远航的结余100余万两。有关建塔的花费,参见《郑和史迹文物选》(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4年),页13。译注:查《郑和史迹文物选》,仅记其支用宝船远航的结余100余万两,另一数字未见于该书。宝船船队的远航,确立了中国在印度洋贸易上的优势,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16世纪初葡萄牙人到达为止。    
    这一建筑群于咸丰六年(1856)太平天国之乱彻底被毁,在此之前的众多歌颂瓷塔精美的诗歌中,曾有美国诗人朗费罗(Longfellow)译注:朗费罗(HenryWadsworthLongfellow;1807—1882),美国诗人。作诗歌颂这座纪念海上中国与郑和出使任务成功的一个色彩缤纷的纪念碑——大报恩寺瓷塔的雅致优美:    
    位于南京的近郊,你看那座瓷塔,奇异而且古老,高耸入云天它九层彩绘的楼台,有着枝叶盘绕的栏杆,和层层衬着瓷砖的塔檐,上头悬挂的瓷铃无时无刻响着轻盈柔和的乐铃声,同时整座塔闪耀多彩多姿的烨烨烂漫,完全融入一个缤纷的彩色世界,就像阳光照耀下花团锦簇的迷宫。    
    


第三部分第七章 天朝的使臣(1)

    朱棣登上皇位之后,日本是所有前来朝拜的国家中最早的一个。第三代幕府大将军足利义满,是个极度爱好中国文化的人,并且渴望与中国展开商业上的关系。    
    日本使臣在成祖面前行礼时,说他从幕府大将军那里带来了一封国书,在国书上,足利义满自称自己是“尔臣日本国王”。在他之后的幕府大将军,对于这种屈辱称谓的记忆,感到无比的愤懑。对于日本既快速又谄媚地承认他登上天朝的宝座,朱棣感到相当欣悦,立刻重开宁波、泉州、广州的市舶司译注:明朝洪武初年设市舶司于太仓、黄渡两地,不久罢去,复设于宁波、泉州、广州。洪武七年(1374),又罢三地之市舶司。至永乐元年(1403),成祖因海外诸国贡使附带货物前来,需有专官负责,于是复设三地之市舶司;并于永乐三年命宦官管市舶司事。市舶司之复设,是否与日本来贡有关,不可知,并派遣一名官员至日本,提出一个商业协议。依据该协议,日本的贸易代表团,只要提交特殊的官方凭证译注:此处所言特殊的凭证,乃是“勘合”。据学者研究,“勘合”类似今日之三联单,关于其形式的考证,可以参阅郑梁生,《再论明代勘合》,《淡江史学》,第10期(1999年6月),页1—18。,就可以在宁波贸易。这一协议规定:自日本前来的两艘贸易船,仅能搭载200人,不得携带武器,每十年贸易一次。然而,显然由于朱棣的默许,日本人并未理会协议结尾部分“十年一贡”的限制,贸易使节团从永乐元年(1403)起,直至永乐八年幕府大将军去世为止,频频地到访。    
    从他即位的一开始起,朱棣显然仅是在口头上服膺他父亲的外交方针,从而为中国制定了一个不同方向的蓝图。明朝的开国者朱元璋由于受到帝国境内、境外敌人的烦扰,他认为无限制的私人贸易,是先天性不安定与危险的所在。他认定朝贡贸易的惟一好处是在控制邻国。朱元璋对于派遣军队到帝国以外相当谨慎,除非是受到公然挑衅,他在《祖训录》上写道:“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明太祖此一言论,见《皇明祖训录》,页五—六,收于《明朝开国文献》(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第3册,页1588—1589。    
    译者按:作者所引用的应为《皇明祖训》,而非《皇明祖训录》。当然,朱棣一样不理会这一劝阻,永乐五年(1407),以复辟正统的国王登上王位为借口,明军入侵了安南(北越)。这场战争,让朝廷的军队陷入了对抗安南游击队的泥沼之中,拖了21年之久(译注:明朝入侵安南在永乐四年(1406)十月,第二年六月于安南设交趾布政使司,至宣德二年(1427)十月,罢交趾布政使司,撤回官民、军队,前后共21年。,这也预示了500多年后美国本身卷入越南这里的下场。    
    永乐皇帝认为《祖训录》只是他制定本身外交政策的一个指南,并非书于金石之上的铁律。由于是非正式的,朱棣认为其父亲的训示是可以忽略的,而转变中的情势才是政策的依据。朱棣是皇子,所学皆为方便日后统治天下,年轻而有自信,不似他父亲,出身为一贫困的军士,不时以外国人及外来势力为虑。而且,自其夺得皇位开始,他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可谓空前,不曾有人扮演过类似的角色。宝船船只的远航,仅是永乐皇帝在位24年期间所派遣的将近50个特使团当中的一个而已。这些特使团都是将中国的影响力和霸权扩大到世界的“四隅”这个宏伟的计划的一环。    
    居于中国边境的蒙古人,亦使朱棣感到烦心,约在他派遣郑和开赴南洋的同时,朱棣也曾采取行动,试图稳定与蒙古的关系。基于种种原因,朱棣亦将触角伸向西藏地区、朝鲜,以改善彼此的关系。为了前述的使命,朱棣屡屡选用类似郑和这样的宦官,他们通常在少年时既已净身,大半来自边疆地带,通晓外国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这些使节的出使,是与宝船的远航同时并进,都包含于一个让人迷惑的总体外交之中,连当时的明朝宫廷都可能感到困惑,而它的回响则延续了好几个世纪。    
    在与北京外围接壤地带的兀良哈蒙古译注:兀良哈蒙古,即兀良哈三卫,明初兀良哈三卫的活动范围在今内蒙古东半靠近东北之地,从北京东北方之热河及辽河流域一带,向东北分布,直抵大兴安岭。建立友好的关系上,朱棣是有一些麻烦。兀良哈的骑兵,曾在内战中与朱棣一起战斗,而基本上也是靠着他们才得以取得胜利。因此成祖以撤回今日长城以北的中国驻军,将内蒙古的大部分交付给兀良哈看管,作为报酬。同样地,朱棣亦借由授予女真有力的部酋军事头衔(译按:如指挥使等),很快地与满洲的女真建立了稳定关系。事实上,这些迷人的荣衔,也意味着这些部酋在一定程度上臣属于中国的控制。在永乐四年(1406),帝国边境开设了马市,不少中国的垦拓者移往满洲的南部(辽东)。在马市上,中国人以丝绸及纺织品交换他们急需的健壮蒙古马以及皮毛、飞鹰、人参。关于马市,参见MorrisRossabi;“TwoMingenvoys”;5.然而,居住在满洲北部的所谓野人女真(系部落牧民),及其他西伯利亚民族,则规避中国的影响。这些地方令朱棣感到忧心。    
    永乐九年,成祖派遣一名生于满洲南部名叫亦失哈的宦官,试图与奴儿干(Nurkal,位于满洲北边偏远之地)的女真部酋进行交涉。亦失哈就像郑和一样,他是在小规模的战事中被中国人所俘虏,再加以净身后,在宫中接受训练。他率领25艘船和1000人,由吉林出发5”K(译按:顺着松花江、黑龙江而下)。亦失哈在奴儿干成功地说服了当地的首领派遣一个178人的贡使团,向朱棣进贡。成祖在欣喜之余,赐予酋长头衔以及宝钞,并给予他们贸易的特权。亦失哈随后又在永乐十一年、宣德七年(1432),两度被派往满洲的北部。译注:奴儿干位于接近黑龙江河口的右侧,现为俄罗斯联邦特林地方,明朝于此设奴儿干都司,辖境约包括今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及库页岛。据学者研究,亦失哈在永乐九年至宣德七年间,前后前往奴儿干九次,参见杨醬等,《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页72—82;杨醬,《明代辽东都司》(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页55—56。为了对慈悲的女神观音菩萨表示敬意,他在黑龙江地区的永宁建了一座佛寺,立了一块用三种文字表记的石碑以纪念其成功地“抚绥”女真人。亦失哈的石碑,分别用汉文、女真文及蒙古文书写,现藏俄罗斯联邦海参崴博物馆(VladivostokMuseum),参见DictionaryofMingBiography;685。然而,这座佛寺在建成后不久即损坏,虽然经过亦失哈重修,佛教或中国文化对这些北方民族的影响有多深,颇令人怀疑。中国人与女真人的关系,在亦失哈最后一次出使之后,逐渐转坏;在1440年代,位于外蒙古的西蒙古部族瓦刺译注:元朝灭亡后,蒙古势力退出中原,继续与中原对抗,洪武年间几经明朝打击,兼以本身部落内讧,势力分散为数路人马,瓦剌部游牧于蒙古草原西部、新疆一带,故亦称西蒙古,与漠北之东蒙古部族鞑靼分庭抗礼,彼此争战。    
    攻击中国时,女真人甚至加入了他们的阵营。帖木儿部译注:帖木儿部位于今中亚细亚,系分夺蒙元察合台汗国实权之继起势力。部酋帖木儿,生于1336年,至1360年代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察合台部族中取得强而有力的地位。其后以中亚为中心,转战东西南北,征服在伊朗的伊儿汗国,并进军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高加索山区、乌克兰草原、金帐汗国、印度北部等地,攻克大马士革、巴格达、德里等城市,生擒奥斯曼土耳其拜亚齐德一世(BayazitⅠ)。在1380年代之后,事实上已经是察合台汗国的主宰者了。参见GavinHambly著,吴玉贵译,《中亚史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页204—208;ReneGrousset著,魏英邦译,《草原帝国》(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页448—510。、瓦剌部、东蒙古部族译注:即鞑靼,由大汗直接统治的各部和拥护大汗的部族所组成,游牧于蒙古本部、漠北及漠南一带,其首领为元室后裔,故被视为蒙古正统。明朝时,鞑靼势力直接威胁北京外围。以及在中国西部边境上的所有蒙古人,让朱棣在位时期如坐针毡。朱棣外交上频频的出击,非但没有消除反而激起他们的敌意。虽然蒙古人急需中国的物品,特别是中国的药物,但他们无法长期忍受中国沉闷的外交礼仪或自贬身价屈辱地承认中华帝国的宗主权。    
    


第三部分第七章 天朝的使臣(2)

    在与帖木儿部族的官方联系上,朱棣重蹈了他父亲的错误,自称本身是“世上所有地面之主”。关于中国皇帝自称是“世上所有地面之主”,参见JosephF。Fletcher;“ChinaandCentralAsia;1368—1884”;inFairbank;ed。,TheChineseWorldOrder;211;转译永乐皇帝的信之波斯文原件,此信收于;’AbdalRazzāqSamarqandī;Matla'…isa'daynwamajma'…ibahrayn;ca.1475;2:1;130。这激怒了帖木儿部族伟大的领袖帖木儿(Timur)——突厥语为达莫南(Tamerlane),系征服波斯、印度及其他中亚细亚的征服者——他扣押了明朝的使节,并且气急败坏地誓言要征服自大的中国人。西班牙的使臣克拉维约(RuyGonzlezdeClavijo)在永乐元年抵达帖木儿帝国的首都撒马尔罕,在帖木儿的朝廷上他受到额外的尊崇,坐次比朱棣的使臣还要高。帖木儿当着克拉维约的面,轻蔑地指称中国的皇帝是“奸恶贼”,并且是他的“仇人”。关于帖木儿指称中国的皇帝是“奸恶贼”,参见NarrativeoftheEmbassyofRuyGonzlezdeClavijototheCourtofTimouratSamarkand;A。D。1403—1406;trans。ClementsR。Markham;NewYork;BurtFranklin;1970;页133—134.永乐三年(1405)一月八日,帖木儿为先前的恐吓做好了入侵中国的准备,率领一支20万的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