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① 参见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1989 年版。 


… Page 13…

用以窄、长石叶制作的细石器。标枪、投矛器、弓箭、鱼镖等狩猎工具的出 

现,标志着人们能够更有效地狩猎和捕鱼。晚期智人还能缝制衣服,用兽皮 

和大动物的骨头建造住所,用穿孔兽牙、砾石、蜗牛壳等制作装饰品,还有 

一套埋葬死者的习俗,制作小雕像,在洞穴壁上绘画等。 

     从以上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不难看出大凡工具的变化可影响到人脑 

的进化,人脑的进化又促进了工具的变化、发展,所以人类的技术在人类进 

化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 Page 14…

                     2。人类最早的技术——打制石器 



     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主要标志是能够使用和制造工具,因而人类最早的技 

术活动应该从制造工具算起。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大约300万年前人 

类便开始打制石器,直到1万年前左右,人类一直运用打制石器技术,考古 

学家按照这种技术特点将这段历史称为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是以石头为原料,多采用燧石、玛瑙、石英、砂石、硅质岩、 

角页岩等,将石片或石核加工制成的工具,制作一般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 

打击石片,其方法又可分为直接打法和间接打法。直接打击就是用石锤打击 

另一块石头,包括锤击法、砸击法和碰砧法等。锤击法是指双手各持石锤和 

石料,用石锤锤石料;砸击法是指把石料放在石砧上,用石锤砸去;碰砧法 

是指先在地上放一块大石砧,手握石料直接往石砧上碰撞。间接打法是用木 

制成骨角制的短棒,一端放在石料上,用石锤打另一端。采用不同的方法可 

产生出大小、宽窄不同的石片,打击石片具有台面、打击点、疤痕、半锥体、 

壳级等痕迹,是区别石器与非人工碎石的标志。第二步加工,其方法又可分 

为打击法和压制法两种。打击法是用石器锤沿石片的边缘垂直打击,打击深 

而短的痕迹。压制法是用石制或骨角制的压制器,在石片的边缘上压出浅而 

长的痕迹。由石片的劈裂面向背面加工称为单面加工,由两面交互加工称为 

两面加工,在石片的两缘向不同的方向加工称为错向加工。打制石器的主要 

类型是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手斧、雕刻器、石球等。 

     旧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石器加工的技术 

有所不同。 

      (1)旧石器时代早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相当于直立人阶段。此阶段人类的石器制作技术经历了 

数十万年的缓慢发展期。偏早期的石器如奥杜韦文化下层的石器多以砾石制 

成,加工较粗糙,而到偏晚期的北京人石器则呈现出多种类型,加工也较细 

致,表现出加工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 

     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主要包涵在以下几种文化之中。 

     ①奥杜韦文化。奥杜韦文化是因发现于坦桑尼亚的奥杜韦而得名,主要 

分布在非洲。石器组合中砍斫器和大型工具比小型工具多。大型工具多由熔 

岩砾石制成,小型工具则多用石英岩制成。典型器物是砍斫器,数量最多, 

占全部石器的51%,这类石器一般有拳头大小,以砾石的自然面作为手握部 

分,刃口粗厚、曲折、多数为两面交互打击,也有少部分的刃是从单面打击 

的。此外还有盘状器、多面体石器、原型手斧、石球、大型刮削器、小型刮 

削器和雕刻器等。这些石器虽粗糙,但已具备一定的类型、表明奥杜韦文化 

不是最早的人类文化。 

     ②阿布维利文化。阿布维利文化是以法国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 

化,因发现于法国北部索姆河边的阿布维尔附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西北欧。 

许多学者认为它起源于非洲的奥杜韦文化。 

     阿布维利文化的代表性石器是手斧,是用火石结核从两面打制而成,其 

特点是器身较厚,石片疤深,刃缘曲折,不定型,根部一般保留火石结核的 

外皮。 

     ③阿舍利文化。阿舍利文化分布于欧洲,因首先在法国北部亚眠市郊的 

圣阿舍利发现而得名。学者们一般认为阿舍利文化也是由奥杜韦文化发展而 


… Page 15…

来的,其代表性的石器也是手斧,但比阿布维利手斧进步,据研究这类手斧 

是用骨棒或木棒在火石结核上交互打制成的,具有较薄的器身、平直的刃缘 

和较浅的石片疤,刃缘两侧对称,器形分为扁桃形和卵圆形等,另外还有砍 

斫器和石片,石片是修理手斧时产生的,可以当刀使用。 

     ④克拉克当文化。是与欧洲阿布维利文化、阿舍利文化同时发展的一种 

文化,最早发现于英国艾赛克斯的克拉克当。石器以石片加工的刮削器为主, 

分为鸟喙状和锯齿状或带缺口的刮削器。 

     ⑤北京人文化。1929年在中国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直立人的头盖骨 

化石,被命名为北京人,而后又在此发现了北京人丰富的文化遗迹。这里出 

土了近十万件石器,类型可分为砍斫器、刮削器、两端器、雕刻器、石锤、 

石砧等。砍斫器是用砂岩或石英砾石,从一面或两面打出刃口制成,刮削器 

为石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是用大小不等的石片加工而成,包括盘状,凹刃、 

凸刃和多边刃等多种形状。两端器是用砸击法产生。尖状器和雕刻器的器型 

小,虽数量不多,但制作精细,反映出制作石器一定的技术水平。 

      (2)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器 

     旧石器时代中期相当于早期智人阶段,此时人类的石器制作技术得到进 

一步的发展,采用修理石核的新技术即勒瓦娄哇技术,这是一种预制石核技 

术,是指石片从燧石石核上剥离下来以前,先将石核加以修理,经修理的石 

核像个倒置的龟甲,打下的石片一面平整,另面凸起,锐利的边缘象把刀子。 

石片的台面可见修理过的痕迹。这时期石器类型更加规范化,地区性特点更 

加明显。 

     ①莫斯特文化。典型的莫斯特文化是指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省莫斯特的 

旧石器中期文化,在东非的肯尼亚,亚洲西部也存在这种文化。其代表性的 

石器是尖状器和单边刮削器,多用石片制成,受勒瓦娄哇技术的影响,但石 

核体较小,呈盘状,多使用骨制工具以压剥的方法对石器进行第二步加工。 

此外还有带缺口的石器、石球和用盘状石核制成的小型手斧。 

     ②丁村文化。丁村文化分布于中国山西汾河流域,石器类型有厚尖状器、 

砍斫器、刮削器、小尖状器和石球等,石片一般采用碰砧法产生,厚尖状器 

是用大石片制成,砍斫器是用两面加工方法制成。小尖状器是以较薄的石片 

制成,有的刃缘很平齐,反映出较高的技术水平。 

      (3)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 

     旧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晚期智人阶段。这时期石器制作技术进一步提 

高,广泛采用了细石器的加工技术。细石器是指以间接打法打出的细石核、 

细石叶加工成的细小石器,多为镶嵌在骨角柄上的复合工具。细石器可分为 

东亚、北美地区和欧洲、北非和西亚地区两大传统。前者的细石核为船底形、 

楔形、圆柱形和圆锥形等,细石叶一般为扁薄的长条形,后者则以几何形细 

石器为特征,有细长叶加工成三角形、梯形和半月形的石刃。 

     ①奥瑞纳文化。奥瑞纳文化是因最早发现在法国南部加龙河上游图卢兹 

附近的奥瑞纳克山洞而得名,分布于欧洲。关于该文化的来源有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在莫斯特文化末期来自亚洲西南部,另种认为是和阿舍利型莫斯特 

文化有关。 

     奥瑞纳文化的石器是用石叶制成的,属典型的细石器,石叶是以间接打 

击法产生的,它狭长细小,不同于以往的石片。石器类型有端刮器、吻状刮 

削器和各种雕刻器。 


… Page 16…

     ②马格德林文化。最早发现于法国西南部多尔多涅河流域蒂尔萨克附近 

的拉马德莱岩棚中,主要分布于法国、比利时、瑞士、德国和西班牙。该文 

化可能是从奥瑞纳文化发展而来。 

     马格德林石器的主要类型有嵌入骨角柄中使用的细小几何形石器、雕刻 

器、刮削器、石砧和琢背石刀、带肩的和钝边叶形的投掷尖状器。 

     ③下川文化。因发现于我国山西省沁水县下川而得名,其主要特征已属 

中石器时代。同类遗存也见于山西东南部中条山主峰及其附近的山岳地带, 

距今约2。83—1。5万年。下川文化石器以细小石器为主,既有以间接打击法 

产生,用细石叶加工成的典型细石器,也有非细石器特殊工艺制造的一般小 

型石器、石器类型包括各种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琢背小刀、镞、锯、 

锥钻等。 

     ④虎头梁文化。因发现于河北阳原虎头梁等村而得名,年代稍晚于下川 

文化,距今约1万年。代表性器物为楔状石核和底端圆钝、底端平、底端凹 

入、底端尖锐等各种尖状器,为典型的细石器文化传统。 


… Page 17…

                         3。火的使用与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 



       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境况, 

  是早期人类重要的科学技术内容。根据已有的资料,人类大约在150万年前 

  开始使用火,最初人们只是利用天然发生的火,如雷电击中树木,巨风吹动 

  树枝剧烈摩擦或物质腐败发热引起的火。人们从这些天然火中获取火种,加 

  以保管,使之不熄。大约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又发明了各种人工取火的方 

  法,从此火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早期使用火的证据 

       直立人遗址中发现了不少的用火遗迹。 

        1988年南非德兰士瓦博物馆的布雷恩和开普敦大学的西伦在南非的斯 

  特克兰斯山洞发现了270块烧焦了的羚羊、野猪、斑马和狒狒的骨化石,距 

                         ① 

  今约100—150万年 。这是人类用火的最早证据之一。考古学家1965年在匈 

  牙利布达佩斯以西50公里处维尔泰斯佐洛斯地点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中伴有 

  用火的痕迹。在西班牙马德里安布隆纳谷,发现了燃烧过的木炭块和灰烬以 

  及被肢解的象的骨骸,经学者们研究认为直立人在此用火围猎过象群。在英 

                                                            ② 

  国克拉克当文化遗址中发现过用火烧法加工的长矛 。 

       在中国元谋人、蓝田人等遗址中的相应地层中也发现了灰烬、炭屑,但 

  是否是用火的遗迹还难以判断。在世界直立人遗址中最被人们肯定的、最丰 

  富的用火遗迹当属北京人的用火遗迹。1930年在北京人遗址中首先发现被火 

  烧过的鹿角,以后陆续发现了大量用火痕迹。北京人洞穴遗址从上至下共有 

  13层文化堆积,时代从约70万年前延续到20万年前,其中有4层面积较大、 

  堆积较厚的灰烬。其中含紫荆木炭。中上部灰烬层最上部的是第三层鸽子堂 

  西侧下边面一石灰岩巨石上的两大堆灰烬即第四层,灰烬最厚,有的地方达 

  6米,灰烬成堆,含有烧石和烧骨。中下部的灰烬层在第八—第九层之间, 

  最厚处达4米、下部灰烬层位于第七层的下部,厚约1米。所有灰烬中均含 

          ③ 

  朴树籽 。 

       对北京人用火遗迹的材料,科学家们曾作过三次化学分析,其结果均为 

  含碳,而非有色金属的污染。  1978年在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中发现了直立 

  人在洞穴内用火的证据,——灰堆和灰烬层,其中含灰烬、炭屑和烧骨,学 

  者由此推测当时人在洞内生火的燃料是草、叶、树枝和带油脂的鲜骨,这是 

                                                                    ① 

  迄今为止在我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最早的用火证据 。 

       直立人用火遗迹中灰烬成堆、成层的现象表明直立人已具备了管理火的 

  能力,对火的使用具有相对的连续性。 

         (2)人工取火的发明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多数尼安德特人遗址中经常发现大量的火灰堆,在德 

  国莫斯特文化遗址的废物堆中,和在英国中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干菌 

  和黄铁矿。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不仅经常发现火灰堆,且常伴有食用 



① 参见王玉仓《科学技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② 参见贾兰坡等《人类的黎明》,上海科技出版社、三联书店1983 年版。 

③ 参见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 年版。 

① 参见张森水《金牛山(1978 年发掘)旧石器遗址综合研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集刊》,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 


… Page 18…

  鱼类的痕迹。广泛使用火只有在人工掌握取火方法后才有可能,由此学者们 

  推论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已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人工取火是 

  人类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发明的,它与石器、木器加工有着密切的关系。当 

  人们制造石器时,两块燧石相撞会出现火星,制作木器时,木头经过长时间 

  的摩擦也会发热,甚至冒出烟来,这些现象都可能启发原始人发明取火方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