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说我们班一个男生的故事。
  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备课,门不声不响地开了。一抬头,看到一个男生站在我面前,一副发呆的样子,也不说话,吓我一跳。过了一会儿,男生突然开口跟我说:活得没意思!
  这位男生是从外地转来人大附中的。刚来时,可能因为不大适应教学方式,学习成绩不好。后来他写过一篇短文,记录了他的心理历程,他写道:
  记得2000年校庆的时候,我回到家累得厉害,母亲一言不发。我不知为什么,就试探着问她,那时她说出的话,是我从未听过的:“我去过学校了,你的成绩大概属劣等生吧。以后学校的那些事情,你还是少做些罢!”
  我愕然而无言以对。那时候父母少有评论,经常只是淡淡地一句“好好念书去吧”,就把我打发到里屋。我并不指望什么,“劣等生”的打击,对他们已是很大,现在又是倒数第一,更如当头一棒。 
  期中的成绩大抵还是理想,侥幸进了年级前五十,班主任对此也大感吃惊,劣等生自然是不该如此的。之后的二试,我就考得一塌糊涂了。每天下午的考试,我总是心不在焉,几次考试全没及格,可也都不是倒数第一。可出乎自己意料的是,我却以300多分的总分,稳居末席了。
  倒数第一的考试分数,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心理科学认为,人人都有心情沮丧的时候,这也是正常的。可是长期心情沮丧,就会导致忧郁,导致绝望,那问题就严重了。
  这位男生说:
  我自幼体弱而生性优柔,且喜静恶动,体育尤不擅长,又愿和弱势群体接触,对世事都很敏感和在乎,无论受什么委屈,总会暗自落泪。后来我渐渐不再爱哭了,也许那就是成熟吧。以前的朋友曾说:“明明很痛苦,却偏要大叫大喊,似乎要告诉所有人,他很坚强很勇敢和无所谓。”这对我真的是再好不过的写照了。再后来,我面临新的环境,不断受到外界的挫折,心境总是很压抑的。尽管偶尔好不容易处在领跑的位置,却又不断地在怀疑自己,也感觉累得喘不过气来。我为人偏执,常怀着雄心壮志,不太计较后果,混到崩溃的边缘……
  这个学生平时就不苟言笑,性格有点孤僻,老是一副深沉的表情。他还有个特点,就是经常缺课,动不动就从教室里蒸发了。用同学的话说,“高中三年,无论何时,你若是朝他的座位瞥上一眼,能看见他的概率,和抛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等同,并且绝对随机。上午第一节课看见了他,谁也不能肯定第二节能否看见,下午可能不见,没准统练前又出现,真可谓行踪飘忽。”
  而这位男生说:
  我出没的习性,大多不为人所知,又懒于奉告他人,所以常出现于人意想不到之时,现身于人不可预料之处,但与人并无恶意,如是来无影去无踪,于是在同学中得名“幽灵”。又以王京老师的形容尤为著名——“你仿佛是在飘呀。” 2001年美国“9·11”事件前的教师节(9月10日),我从学校失踪半日,次日恐怖惨剧传来,我在班中辩论时观点又较为偏激,大概还因为我与拉登的的脸色相仿,我又招致另一外号名曰“拉登”。
  这位男生有一个强项。他特别喜欢参与学校的一些科技活动。可是,我从这位男生口中得知,他的家长反对他参与这些科技活动。这位男生对自己喜好的科技活动,就觉得参加也不是,不参加也不是;而老师呢,安排他也不是,不安排他也不是。学生有特长却得不到发挥,无所适从,心情郁闷。
  了解到这位男生的苦闷心理,当时我非常生气。学生走后,我就给他父亲打电话,请他到学校来。一般来说,遇到学生问题,我很少给家长打电话,但是如果学生的问题出在家长身上,我绝不含糊。过了一个小时,他父亲就来了。我对他父亲毫不客气,质问道:“你们知不知道怎么培养孩子?你们的孩子本来很优秀,也有强项,可是孩子现在的心理状况这么令人担忧!你们给他一个宽松环境行不行?你们想一想,是学习成绩重要,还是一个健康身体重要?!”
  他父亲默默地听着,就流泪了。其实,这个孩子的家长很优秀,很有学术造诣,为孩子也煞费苦心。这位男生的父亲,推心置腹地跟我讲了他们做家长的一些苦衷。我说,我们是成人,我们不承担谁承担?我就与他父亲商量,最后达成共识,鼓励这位学生,适当参加那些自己喜欢的科技活动,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让孩子摆脱心理重负。
  之后,我又找这位男生谈,希望他能多理解父母的难处。我对他说:我也是家长呀,站在学生角度看,是一回事;站在父母角度看,又是另一回事了。在目前这种应试教育现实面前,孩子压力大,家长压力也大;学生难,家长也难。而家长的苦衷和付出又有谁知啊!


走出心理阴影 (2)


  这位男生点点头,他也承认有时对父母的付出太忽略了。他后来记叙过这样一件事:
  2002年,全国中学生物理初赛在郑州举行。去郑州那天晚上,我动身赶往北京西站,突然天降暴雨,淋得我透心的凉。在列车上我捂在被子里,却一夜没有睡着。抵达郑州的时候就开始病,又熬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参加理论考试的时候,我已是晕乎乎的,父亲一直跟在后面,承担着随队教师的角色。以往每次参加竞赛,他无论有多忙,总会抽出时间,把我送到考场,为我筑起一道隔绝喧嚣的屏障,让我能静下心来。时间就快要到了,我真的不敢再看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为我无端而忙,已使他更加疲惫不堪。我甚至不敢去告诉他我头痛的感觉,真怕他再替我无谓地担心。
  “不早了,进去吧!”父亲平静地说。我点点头,和他说再见。
  我从三楼教室的窗户往下看,他还站在那里,好像在等着什么。我看到天又下了雨,而惟一的伞却在我包里。考场上我毫不在状态,在一道题上耽误了好多时间,而那题我得了零分。
  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我走回了驻地。父亲问我考得如何,我只是一个劲地摇头,我想他会懂的。他就再也没有问,只是劝我想着明天。
  第二天考实验。我就要再进考场的时候,父亲忽然想起来什么,赶紧跑上来塞保温杯给我:“喝点儿茶吧,会清醒点儿的。”
  清香而和暖的气流在空中飞散,熏在瑟瑟秋风中,熏在我的脸上,我脸颊上仿佛有泪珠淌过的痕迹……
  体会到父母的关爱,这位男生与父母沟通起来就比过去好多了。他也能够经常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科技实验活动,还拿过全国性奖项。2002年,中国和日本两国中学生举行远程教育交流活动,我们人大附中12班出了15名学生,其中就有这位男生。
  男生发挥了自己的长项,就变得越来越有自信,也慢慢摆脱一些无谓的心理压力,性格也开朗了不少。而他的学业更是后来居上。他先后获全国中学生北京赛区物理、化学一等奖,并多次在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后来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 
  2005年春天,北京大学爱心社组织一次捐助活动,资助贫困地区学生。爱心社负责人就是这位男生,他把自己做家教挣的一万多元钱,赞助了一批贫困学童。“六一”节前夕,又把这些学童请进了北京大学参观,我得知后非常高兴并给予了一些赞助。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她曾经联合15位政协委员递交一份提案:《在各中小学设立心理教研与咨询中心的建议》。刘彭芝校长说: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公布的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
  1。学习有很大压力感。
  2。偏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
  3。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暴力倾向。
  4。人际关系敏感。
  5。抑郁。认为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
  6。焦虑。心里烦躁。
  7。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
  8。适应不良。
  9。情绪不稳定。
  10。心理不平衡。对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平。
  学生心理问题,可以说是严重的。据我观察,即使在人大附中这个优秀学生汇集的学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低于1/3。
  


我的反思


  我的反思
  一个废品可以回炉; 而心理问题是难以回炉的。海尔冰箱出现质量问题,砸了就砸了,这是一个局部的小的经济损失。学生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受到了伤害,受到心理打击,是难以愈合的,甚至可能一生都碌碌无为。说真的,有时候,当老师、班主任时间越长,越觉得有点儿后怕。
  2005年“五一”节,山东沂水一中的一个班搞20年班庆。我带这个班带了三年,从1982年到1985年毕业。班上同学老是给我打电话,一个劲儿让我回去。当时我想赶回去,又有些犹豫。
  为什么?我就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这帮学生。那时我刚带班不久,年轻气盛,有时控制不住情绪,也不大在乎学生的心理感受,不大考虑他们个人的想法,只想把这个班抓好。虽然,这个班学生在各方面也挺好,可我那时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还是有所忽略。
  这个班班庆那天回去了五十多个同学。20年后回去五十多个同学,你想多不容易。而他们一直在等我,我不回去,大家就都等着。这样,我就回去了。当时同学们让我讲话,我本来想讲点儿别的,但我站起来说的却是完全没有准备的话:“不瞒你们说,今天见了你们,我就觉得很愧对同学们。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的话,再带你们班,我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相信你们也可以取得更大的成绩。所以我今天见到你们既高兴,也有一种愧疚。”
  学生们说:“老师,我们对你只有‘感激’两个字。”听他们这样讲,我心里真的是百感交集。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我说带学生亦如烹小鲜。学生就是学生,可塑性很强。如果你不精心研究他们的心理,不精心采取适当的办法,一件看似不大的事,就可能把他们推入心理的歧途。当然,人人都会犯错。我也不能保证以后就不出错,但经历多了,错误也会越来越少。现在,我在学生面前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往往都得想之又想。
  我上数学课,有学生在看小说,这也是常有的事。我发现了,走到他跟前,我不会问:“你为什么看小说?”因为如果这样问,他没法说,就只好说我没看,这样就不好处理了。我会这样说:“不瞒你说,我也非常喜欢看小说,但我可是考完大学了,你还不行。你先把这个小说借我看一段时间,等你考上大学了,我再把小说还给你,行吗?”
  你说,这个学生还说啥?非常不好意思,大家也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很给学生面子。
  目标:跳一跳,够得着
  我跟同学说,面对激烈的竞争,你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你不要管别人怎样,别人第一第二跟你没关系,别人倒数第一第二也跟你没关系。判断一个人的成功,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做得怎样,而是和自己的潜能比做得怎样。你就根据自己现在的位置,给自己定一个实际的目标。不要太高,太高了高不可攀,一旦摔下来,会把你的自信摔掉;可也不要太低,太低会让你失去拼搏的斗志。也就是说,这个目标对你来说应该是:跳起来,够得着。
  从一楼到二楼,没有楼梯谁也上不去,有了楼梯,人人都能上得去。
  我对同学们说,目标确定以后,你就埋头努力。你能够完成一个一个小目标,每次考试你都能享受成就感,每次考试你都有自信,你就有可能冲击更大的目标。那么,到了最后的高考,你也就会有一种自信的实力和心态了。
  经过我的开导之后,同学们都明白了制定一个合理目标的重要性。后来,12班李博同学(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说:
  “我是想通了,在这个群英荟萃的集体中,我为能与这些精英同班而荣幸,我不再苛求突出,只求每天向成功进步一点点。平和的心态造就了稳定的成绩,我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


享受学习


  享受学习
  享受学习?说得太轻巧了吧?也许是,也许不是,那要看你怎么学、以什么态度学了。
  12班肖盾同学,高二时获全额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在英国的学习生活,他使用了“享受学习”的概念。肖盾同学写信给12班同学说:
  有人也许会说,享受生活还能说得过去,但“享受学习”就显得有点恶心了。可能我们过于深恶痛绝中国的教育体制中的某些弊端,而很少有人谈及喜爱或享受学业。而在英国,我肯定不是惟一能把“enjoy study”(享受学习)这个短语说出口的疯子,尽管“学习”是英国人最不擅长的事之一,要知道有的英国学生,连7×8都要借助计算器!
  就教育环境、体制及习惯而言,中国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自然学生的感受也大相径庭。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对待学业的心态。我们的中学教育一直强调刻苦,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其实,以我做学生和做教师的体会,学业有苦的一面,可也有乐趣的一面。当你苦思冥想地解出一道数理化题,当你写出一篇自鸣得意的作文,其本身过程中,肯定会给你带来乐趣,带来成就感。所以,我说学业有辛苦的一面,也有“享受学习”的一面。我跟我的学生们从来都这样说:学习是苦中求乐、先苦后甜的过程。
  其实在国外教育发达的国家里,提倡的就是一种享受学习的教育,国外很多学生都会将学习视为一种愉快的享受过程,而不像我们国内的孩子这样,一提到学习,就好像泰山压顶,头疼不已。
  有一位母亲问我:“学生每天需要休息多少时间?如果每天睡眠六七个小时,会不会影响身体,能坚持多久?”
  我说:“学习时间多少为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