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逆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傲世逆天- 第3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话说从前有一歌妓叫兰蕊,她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妹妹玉蕊。玉蕊和葛生相恋至深,但因为葛生很穷,娶不起玉蕊,后来兰蕊因病而死,葛生则因无力与玉蕊相守一生而殉情。

葛生死后,来到阴曹地府,阎罗王看他死得无辜,就判他投生为人。葛生闻令后,便准备再去投生。葛生一个人呆呆地走着,忽然来到一个攀满萝藤的棚子底下。只见好几百个男男女女,争先恐后的抢那付瓢杓,急急忙忙的向炉头舀水来喝。

葛生因为走累了,觉得口干,便也想上前去饮用那瓢里的水。这时,有一女子从棚子后面走出来,葛生仔细一看,竟然是兰蕊。兰蕊问他为何来此,葛生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

兰蕊知道后,便轻轻地对葛生附耳说道:“你难道不知道这里是孟婆庄吗?还好今天孟婆去给寇夫人祝寿,命我暂时掌管瓢杓。要是你和那些人一样,也喝了这瓢里的迷魂汤,你就返生无路了。”葛生一听,不禁感到庆幸。

后来,在兰蕊的指点下,葛生寻得旧路,重返人世复活,再世为人。

“卧槽,还是有关系好啊,有关系,到了哪里都可以吃得开啊!”悉达多闻言不禁感叹:“不过听你这么说,地府中也不全是坏得啊,起码这个阎王爷就很通情达理吗。”

“这个倒是真的,因为所有的鬼魂在死后都要来到森罗殿接受审判,而有时候阎罗王也会深刻的发现这其中一些事情,只要他觉得有蹊跷的,就会命牛头马面等鬼卒彻底查看其中缘由,有不少人在死后还阳,就是因为得到了阎王的恩准。”

“死后还阳?!卧槽,这不是诈尸吗?!还有这样的说法?那这样的话,阴间的秘密岂不是全部被人带到了阳间?!”(未完待续……)

2014922 13:26:25|9107341

第四百八十五章 为啥我不知道?



“咳,通俗的说法就是诈尸……”吴迪闻言尴尬的清咳一声,面对悉达多的震惊,吴迪说道:“他们还阳都是有条件的,首先一点就是不得将自己在阴曹地府看到的事情说出去,要是泄露了,不仅会即刻死去,灵魂还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连家族都会受到牵连。”

“可是就像你所说的这个葛生一样,他本身就无依无靠,独自一人,倘若是豁出去了将这些事情说出来,也顶多就是万劫不复啊,反正自己的爱人都已经死了,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对不对?”姜华清问道。

“话是这么说没错了,但是你所考虑的事情阎罗王早就想好了啊,在这些人还阳之前,都会经过样审查的,为的就是怕他们泄密。所以在他们不小心说出来这些的时候,都会在出口的一瞬间成为任何人都听不懂的话语,他们写出来的文字,都是所有人都看不懂的文字。”

吴迪解释道:“当然也有传说再回来的时候会被鬼将施加秘法将这段记忆抹除,不过这些都是传说,也可能有一部分是真的,毕竟我觉得流传下来的,多半都是有那么一点儿根据的,也不全然是杜撰。就好像一本小说一样,虽是杜撰,却也有大纲啊,一切都要合情合理才行,要不然,谎言可是最经不起推敲的。”

“其实想想也还好啊,不就是失去前世的记忆嘛,有美女陪着也很好啊!”悉达多脑袋里面不知道装进去了什么,满脑子都是美女。

而关于孟婆庄上喝茶美女相。在其他的文件中也有一些关于鬼魂被灌迷魂汤的描写。比如吴迪曾经看过的一些文献中就会有这样的描写。

说在人死之后。首先经过的是孟婆庄。众役卒押送鬼魂从孟婆庄的墙外走过,至阎王殿去接受审问。判定后,则将生前所有的行为全部记入转回册中。凡是被判转世投胎的鬼魂,就再从孟婆庄走回去。

孟婆庄的门口有一个老婆婆站在那儿招呼来者,步上阶梯,进入里面。庄内全是雕梁画栋、朱栏石砌;屋内,触目皆是精致华丽的金玉,有珠玉做成的帘子。厅中还瞻一面玉雕的大桌子。待来者入屋后,老婆婆便叫出三个女孩子来,这三个女孩子分别是孟姜、孟庸与孟戈。三人都穿着红色的裙子和垂着绿袖的上衣,个个如花似玉、貌赛天仙,而且轻声细语地呼唤郎君,还以手拂净席子请来者坐下。

来者坐下后,丫鬟便送上茶水。三个美女环伺在侧,皆以纤纤玉指亲奉送茶,玉环叮叮脆响,阵阵奇香袭人。在如此情境中,实在很难拒绝不喝。

才一接过茶杯。便觉目眩神驰,轻辍一口,只觉清凉无比,其能解渴,不禁一饮而尽。喝到底忽见有一匙左右的浊泥在杯底沉着,待抬眼一看,发现原本貌美迷人的美女和老婆婆都成为僵立的骷禳。走出门外一看,原先的雕梁画栋尽成朽木,如置身荒郊野外,并忘却生前一切事物。就在惊慌失措、痛苦不已的当头,忽然大哭堕地,成了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婴孩。

“看我干什么?我离死还长着呢,这事儿轮不到我!”大黄狗见大家看向自己,不由得说道:“本帝可是天命,知道么,天命!天命,是不容易死掉的。不过我想知道,关于奈何桥,还有什么记载?”

“有啊,两种说法的融合混淆”吴迪解释说,奈何桥的民间信仰在他那里由来甚久。有古人文献中写道,奈河出自地府。古代向来就有地府与阳间且二者有河流相隔,亡魂须过渡以桥的观念。

还有一些提到冥途,说有水东西流,……一桥饰以金碧,过桥北,入一城,……疑即冥司。后来,传统地府观念与佛教的地狱阎王、来世轮回等观念发生了契合,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民间十分普及的奈何及奈何桥的俗信。

几千年后,民间的地府传说,逐渐将冥府鬼都确定在一处地方,那个地方叫做丰都县。此后,历代在丰都鬼府均有营建,其中包括人们常说的阴阳界与奈何桥。丰都鬼府的奈何桥,大概算得上是吴迪那里最有名的一座了。

相传,在丰都鬼府,通过山门即为大雄殿,殿前有一座石拱桥称作奈何桥,桥下一个石池即为血河池。此奈何桥东首为地藏殿,西首为血河将军殿,相传奈河是鬼魂要过的第一道关。为了附会这一类的“鬼话”,有人曾在丰都平都山,建造过三座连拱石桥,并称之为奈何桥。据说,旧时香客在渡过这里的奈何桥之前,必先燃香、化纸,求神保佑:而庙内的僧人,又常常故意在其青石桥面涂以桐油,使过桥者经常滑倒,吓个半死,从而可获得更多的香火之钱。

还有一处鬼蜮的奈何桥:名山寥阳殿,廖阳殿前,有并列的三座石拱桥。三座桥均建于平地,大小、形制完全相同。每桥宽仅四尺许,两侧护以雕花石栏,桥面略呈弧形,用青石板铺砌,两端各有两级踏道。桥下跨一方形池,池底及桥壁均为条石嵌砌。后被佛教徒改为“奈河桥”,桥下石池称“血河池”。

各地关于奈何桥的说法,有很多异传。或说阴间有奈河,河上有桥为奈河桥;或说在去阴间的途中有“血水池”、“血污池”、或“血河池”,池上有桥名为奈何桥。奈河桥是地道的佛教术语,而奈何桥是吴迪那里人们的特有产物,是融合了“地狱”观和佛教转世轮回观的产物。

如果涉及佛教,且偏重于过桥时要受罪,或是过桥要通过重重考验、若未通过则坠入桥下不能重生,则使用奈河桥,同时奈河桥后面紧跟着的不是望乡台和孟婆婆的汤,而是六道轮回或是无法重生的血水池。

“卧槽,还有这样的说法?我怎么就不知道呢?好歹我也是佛爷啊,怎么会知道的比你少啊!”悉达多闻言不满的看着吴迪,好像吴迪做错了什么一样。(未完待续……)

2014922 19:13:27|9109499

第四百八十六章 望乡台



“你不要这么不满的看着我,我所说的这些都是一些传说,和你又没有关系。而且你们佛家圣地和我所说的佛教只是一个祖宗而已,没大碍的。”吴迪闻言嘿嘿一笑。

“就是啊,你不是老说自己是佛爷嘛?既然是,那你就把小吴子说的话记住,万一以后哪天你得道了,到时候可以将这些告诉你的徒子徒孙嘛,那样的话也算是你的原创了啊。”山羊胡子在一旁说道:“啧啧,到时候万人敬仰啊!”

“恩呢,只要我们不说,没人知道这些是你听说来的。再说了,等到日后,你再完善一下,那时候你就是最伟大的佛爷了。”吴迪说道。

悉达多一听也是这么个理儿,只要自己还在佛家圣地,那么自己以后执掌佛家圣地的几率是最大的,那么这些话,完全可以收录到佛家箴言里面,回头起个名字,把自己说的话都说得高深一点,叫什么呢?对了,佛偈!咩哈哈!

想到这些,悉达多一下子来了兴致,他不断地询问后面的事情,随后大家得知,这只是其中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却又变得简单了。

如果只是过桥到阴曹地府的阎王殿报道,则使用奈何桥。虽然过奈何桥依然要受苦,但奈何桥貌似已经弱化了受苦的含义,成了进阴间必经之地,而且强调了尚未进到阴间的半人半鬼的灵魂的无奈和对人间的留恋。奈河桥是没有这层含义的,奈河桥只会让人望而生畏,起到的只是筛选善恶鬼的作用。

“奈何桥上道奈何。是非不渡忘川河。三生石前无对错。望乡台边会孟婆……”吴迪说完一脸怅然。自己何时才能回到家乡?那时候,自己就可以知道这些是不是真的了。

“你所说的三生石,我怎么感觉像是一个姻缘的东西,为何这样的东西会在这阴曹地府中呢?这不合常理吧?”

“的确不合常理,但是这却是事实。”吴迪说道,相传女娲在补天之后,开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三生石应该是补天之石,只是因为没用上,才落下了。

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开,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不知过了几载春秋,只听天际一声巨响,一石直插云宵。顶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娲放眼望去。大惊失色,只见此石吸收日月精华以后,头重脚轻,直立不倒,大可顶天,长相奇幻,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

女娲急施魄灵符,将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独缺姻缘轮回神位,便封它为三生石,赐它法力三生决,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为了更好的约束其魔性,女娲思虑再三,最终将其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当此石直立后,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缘轮回者更是络绎不绝。

“原来是为了掌管来世的姻缘啊。”悉达多闻言说道:“真不知道我前世的时候是怎么过来的,三生石给我点了什么样的鸳鸯谱啊。”

众人闻言讥笑,说悉达多找了个鸟人云云,而姜华清则是关心那个望乡台,因为他知道吴迪同样关心这个,甚至说,吴迪要是在这里发现望乡台,会上去看看自己的故乡呢,因为吴迪离开了家乡太久太久了。

“那你所说的什么望乡台,那是什么?是不是在那里就会看到自己的故乡呢?还是说只有在那里才能看到故乡?”

吴迪解释道,因为望乡台的成因是各种说法云集的,所以他也闹不清楚这里到底哪个是真的。因为据说,吴迪那个位面,第一清官包拯,是最初是出任的是第一殿阎罗王,因为地狱第一殿是距离阳间最近的地狱建筑,又因进入第一殿时各路鬼魂尚没有饮孟婆汤,鬼魂们对阳间的生活和亲人们还存有眷恋之心,因而常常有鬼魂登上阴间的名山,企图再回望一下阳间的情景,但他们却无法望见。

在这种思亲欲见却不得相见的煎熬中,不少的鬼魂都在深夜暗自啼哭,声音悲惨,催人泪下。作为第一殿阎罗天子的包拯心地善良,大慈大悲,听闻此事,动了恻隐之心,命鬼差建筑了望乡台,并将其迁至天子殿旁边,允准阴曹亡魂遥望自己生时的家乡与亲人。

因此,望乡台又称“思乡岭”,成为了阴间鬼魂遥望阳间的窗口和活人与死人联络感情的圣地。后来,因为包拯过于慈悲,而且怜悯屈死,执掌第一殿之时,多次放鬼魂还阳伸雪,被降调至第五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地狱,望乡台也随之迁移。

“你看看,还是不能动恻隐之心啊,这个人好容易办了件实事,却被打压了,所以吧,这个世上为啥好人越来越少,因为做了好人几乎没有什么报啊,你们说是吧?”悉达多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好人。

吴迪则是摇头,见众人相问望乡台的形状,他大概描述道,望乡台的建造结构相当奇异,上宽下窄,面如弓背,背如弓弦平列,除了一条石级小路外,其余尽是刀山剑树,十分险峻。站在上面,五大洲、四大洋都可以望见。

有人说一天不吃人间饭,两天就过阴阳界,三天到达望乡台,望见亲人哭哀哀。说的便是望向台了。鬼魂去地府报到前,对阳世亲人十分挂念,尽管鬼卒严催怒斥,还是强登望乡台,最后遥望家乡,大哭一声,才死心塌地前往“阴曹地府”。望乡台上鬼仓皇,望眼睁睁泪两行。妻儿老小偎柩侧,亲朋济济聚灵堂。

有的时候,亲人最团聚的时候,不是逢年过节,而是一个人辞世……

“还有什么说法?说来听听!”(未完待续……)

2014923 8:40:03|9112004

第四百八十七章 那些传说



“有啊,有很多,不过最常说的,是我下面和你们说的这个。”吴迪闻言说道:“我怎么发现我好像成了你们打发时间的工具了呢?你们能不能有点良心,我是人啊,不是神!”

“谁叫你知道的最多呢?这种时候你不出面,难道还要俺们给你说故事听啊?大家都是同龄人,我们知道的你也知道,唯有你知道的我们不知道!”听到吴迪的抱怨,悉达多说道。

吴迪一听也是,摇头之后讲述说,从前每天夜里,在丰都名山绝顶处,都有一些鬼魂在那里失声痛哭,哭声惊天动地,吵得整座地府都不得安宁。

阎王每夜听见鬼哭,心情十分烦躁,于是宣平鬼元帅钟馗上殿,说道:“爱卿,你可知道近段日子,夜里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