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短剧)诏书发汗白薇散方
属性:(千金方亦集此散) 
白薇(二两) 麻黄(七分去节) 杏人(去皮尖熬) 贝母(各三分) 
上四味。捣散。酒服方寸匕。浓覆卧。汗出愈。 
琥按上陈氏云。疗伤寒。一二日不解。据内经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则是上方。当是太阳阳 
明二经之药。即仲景麻黄葛根二汤之变剂也。又手太阴肺经。风盛热壅者。亦宜斟酌用之。又按白薇。李氏纲目云。古 
人多用后世罕能知之。其根类牛膝而短。其性苦寒。乃阳明经药也。神农本经。主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及 
温疟洗洗发作有时。故活人书治风温发汗后。身灼热。多眠。葳蕤汤中亦用之。乃知白薇取根。本草无毒而能利人。何 
俗医不知用邪。 
又疗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则发热。头眩痛。喉咽干。舌强胸内疼。心胸痞。结满。腰背强。短剧有葳蕤汤。 

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短剧)葳蕤汤方
属性:葳蕤(二两) 石膏(三分末绵裹) 白薇(二两) 麻黄(二两去节) 独活(二两) 芎 (二两) 杏人(二 
两去皮尖两人) 甘草(二两炙) 青木香(二两如无可用麝香一分代之)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者。加朴硝一分。及大黄一二两。下之一方。有葛 
根二两。 
琥按上主疗云。春月中风伤寒。则知伤寒。不但指冬月严寒之时矣。曰头眩痛。腰背强。此太阳病也。曰胸内疼。 
心胸痞。结满。此兼阳明病也。曰喉咽干。舌强。此兼太阴少阴病也。凡此者。皆由风寒之邪。郁于肌表。邪热不散。 
内传阴经。未入于府。犹为可汗之时。故用上汤。分三服以取汗。若一寒一热者。乃表寒未除。里热已极也。加硝黄以 
下之。与仲景用大柴胡汤同义。又按青木香。李氏纲目云。南木香。即今广木香也。斯言大谬之极。愚用青木香。乃另 
是一种草根。形如乌药。其色微青。味苦辛而气清凉。最能发散风热。想梁时陶隐居。所云。青木香者。即此一种药也。 
陈氏不察。而云如无。以麝香代之。恐非温热之证所宜。若用麝香。是大失制方之义。 
朱奉议云。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江淮间。惟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 
桂枝证。加黄芩一分。谓之阳旦汤。夏至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或加升麻一分。若病患素虚寒者。 
正用古方。不在加减也。 

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活人)阳旦汤
属性:治中风伤寒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项强。鼻鸣干呕方。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甘草(炙) 黄芩(各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钞五钱匕。水一盏半。枣子一枚。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取八分。清汁温服。若脉浮 
紧。发热无汗者。不可与也。 
琥按上论云。桂枝汤。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此必是极北极西之地。其气寒凉。故宜行此汤尔。余 
居东南。地气温暖。虽冬月遇中风证。桂枝汤。亦有不轻用者。况于春末及夏至以后邪。奉议加黄芩知母等药。可为发 
仲景未发之义矣。 
又云。伤寒热病。药性须凉。不可太温。夏至后。用麻黄汤。须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黄芩一分。盖麻黄汤性热。 
夏月服之。有发黄斑出之失。惟冬及春。与病患素虚寒者。乃用正方。不在加减。 

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活人)麻黄汤方
属性:与仲景原方药味同(分两减半) 
琥按上论云。夏至后用麻黄汤。须加知母石膏黄芩。奉议此言。可为深得用药之旨。且也。活人书。取用麻黄汤。 
自有通变之法。本方中加苍术。治寒湿。去桂枝。加薏苡仁。治风湿。去桂枝杏仁。加石膏山茵陈苍术。治湿热。皆太 
阳经之药也。仲景当日制麻黄汤。后之人。若云。一味不可增损。吾不信矣。 

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活人)麻黄葛根汤
属性:治伤寒一日。至二日。头项及腰脊。拘急疼痛。浑身烦热。恶寒方。 
芍药(三两) 豆豉(一合) 干葛(四分) 麻黄(三两去节汤泡一二沸焙干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葱白七根。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以浓衣盖覆。如人行四五里间。再服。 
良久。如未得汗。更煮葱粥。少少与之热。投以助药力。取汗即愈。 
琥按上方。乃仲景葛根汤之变方也。此汤能治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者。又能治太阳阳明合病。自下 
利者。但仲景葛根汤方后云。不须 粥。此云。如未得汗更煮葱粥。少少与之。热投以助药力。此可见前圣后贤。取汗 
之法。各不相同。医者当临证起悟云尔。 
许学士云。病患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者。伤寒之候也。如病患发热头疼。脉浮数而尺中迟弱者。宜先服黄 建中汤。 
加当归。以补血。却与麻黄桂枝辈。 

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本事)黄建中加当归汤方
属性:黄 当归(各一两半) 白芍药 桂枝 甘草(各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日三。夜二服。如脉尚沉迟。再进一服。 
琥按上方。即仲景桂枝汤中。加黄 当归也。大抵禀质素虚之人。外伤风寒。须以补养为主。兼行发散之法。所 
以桂枝汤已属补虚之剂。因病患尺中迟弱。复益以黄 当归。许氏虽云。补血实。则气血兼补。此惟病患营卫俱弱。伤 
风有汗者。宜用之。否则勿轻投也。 
韩祗和云。病患两手脉浮数。或紧。或缓。寸脉短。反力小于关尺脉者。此名阴盛阳虚也。素问云阴气有余。为多 
汗身寒。即可投消阴助阳表剂以治之。若立春以后。清明以前。宜六物麻黄汤主之。 

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微旨)六物麻黄汤方
属性:麻黄(去节一两) 葛根 苍术(各七钱半)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枣二枚。煎七分。热服。如三五服后。汗未止。恶风者。加荆芥七钱。犹汗者。加丁 
香皮半两 
琥按上方。即仲景葛根汤中。去姜桂芍药。加苍术人参也。大抵气虚人。病太阳阳明二经伤寒KT KT 无汗者。 
宜服此汤。有汗者。勿轻用也。上论云。阴盛阳虚。当是阴寒之邪。乘其表虚而客于营卫之间。病患周身阳气。不能外 
达。法宜用助阳之剂以发表。使汗出表和。则阳气回复而阴邪消退。故上汤中。用麻黄葛根苍术之辛温。以透表而消阴。 
因病患关前之脉短小。乃肺脾真气不足。复用人参炙甘草。甘温之品。以补中而助阳。此制方之变而周者也。盖前方治 
虚人伤风。此方治虚人伤寒。同出一揆。谁谓伤寒无补法哉。 
琥又按上论。引素问云。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此是真阳虚脱。阴寒直中之证。医人急投以参 熟附。犹恐阳亡而 
未及。况敢用麻黄葛根等。重发其汗之药乎。且韩氏原论中复云。自汗出恶风。是邪气在表。为阴气有余。分三时用药。 
连上共三方。方中皆有麻黄。彼独不知仲景法有汗不可服麻黄汤之义邪。可见韩氏方论。自相矛盾。至今微旨一书。世 
无全本。盖其书之不传。由其言之无当也。又其方后云。汗未止。恶风。不去麻黄。而反加荆芥。又云。犹汗者。加丁 
香皮。吾恐丁香皮辛温。虽与桂枝相似。不若竟加桂枝之为妙矣。韩氏因时和解法。大都莫解。故止摘上方。以见虚人 
伤寒。自有宜用之药。学人仅取其方。毋泥其论可也。 
刘河间治伤寒。表实无汗头项痛。腰脊强。身热恶寒。肩背拘急。手足指末微厥。脉浮数而紧者。为邪热在表。此 
仲景麻黄汤证也。当以清解散。加天水散汗之。 

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河间)清解散
属性:治一切感冒方。 
苍术(炒) 荆芥(各二两) 甘草(一两) 麻黄(一两半) 
上四味。 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生姜三片。葱白一茎。同煎七分。去滓。微热服。以被盖覆。取汗为度。 
琥按上方。乃仲景麻黄汤之变方也。麻黄汤专入太阳而治风寒。此汤兼入太阴而治风寒与湿。学人当随证用之。 
又按河间此方。伤寒准绳中载之。余曾细阅宣明病机直格等书。无所谓清解散者。想准绳必有所本而载之也。其天水散 
方。伤寒直格心要中两见之。今录于后。 

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河间)天水散
属性:(直格名益元散。一名太白散。心要名六一散。合防风通圣。名双解散。) 
滑石(六两白腻好者) 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蜜多许。温水调下。暑月。冷水亦可。解利伤寒。发汗。每服水一盏。葱白五寸。 
豆豉五十粒。煮取汁七分。调。并三四服。以效为度。加薄荷尤妙。 
琥按上方。乃阳明经解肌药也。与太阳病毫不相涉。惟合上清解散。能治太阳经风寒邪热。郁甚于表。汗不出而 
烦躁者。与仲景大青龙汤。实相仿也。方名清解。必二方交合。始称其名耳。 
又治伤风。表虚自汗。头项强痛。肢节烦疼。鼻鸣干呕。恶风。手足温脉浮缓者。此仲景桂枝汤证也。当以通解散。 
或天水散解之。或表虚。或表实。但口干烦渴者。悉宜双解散汗之。 

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河间)双解散
属性:(一名通气防风散。一名通解散。) 
x通圣散x 防风 芍药 川芎 大黄 当归 薄荷叶 麻黄 石膏 连翘 黄芩 芒硝(以上 
各半两) 桔梗(各一两) 荆芥 滑石(三两) 白术 甘草(二两) 栀子(各二钱半) 上散(七两) 天 
水散(七两) 
上二药。合一处。相和。名为双解散。搅匀。每服五六钱。水一大盏半。入葱白五寸。生姜三片。煎一盏。滤汁。 
去滓。温服无时。日三四服。以效为度。常服三钱。水一中盏。煎六分。绞汁。温服不拘时。 
戴人张子和云。刘河间自制通圣散。加益元散。名双解散。千古之下。得仲景之旨者。一人而已。今之议者。以 
为双解不可攻里。起谤纷纭。诚可憾也。岂知双解散。煎以葱须豆豉。涌而汗之。一剂立雪所苦。纵不全瘥。亦可小瘳。 
俟六经传毕。微下而已。 
琥按上方。气血兼走。汗下齐行。乃太阳阳明。表里合病之药也。若云。治太阳伤风。大误之极。戴人虽称此方。 
为刘氏独得仲景之旨。要之用药杂乱。此方实为大变仲景之法。不足取也。都梁镏氏云。通圣散中。大黄芒硝麻黄三味。 
须对证旋入。自利。去大黄芒硝。自汗去麻黄。后学能如此加减。则庶乎其与病相合矣。 
张洁古云。经言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然春夏汗孔疏。虽有汗不当用桂枝。宜黄 汤以和(准绳作 
和解。)之。秋冬汗孔闭。虽无汗。不当用麻黄宜。川芎汤以和(又作和解)之。春夏有汗。脉微而弱。恶风恶寒者。乃 
太阳证秋冬之脉也。亦宜黄 汤。无汗。亦宜川芎汤。秋冬有汗。脉盛而浮。发热恶热者。乃阳明证春夏之脉也。亦宜 
黄汤。无汗。亦宜川芎汤。大抵有汗皆可黄 汤。无汗皆可川芎汤。 
琥按上论云。春夏汗孔疏。虽有汗不当用桂枝。以时当春夏。人本有汗。故虽遇有汗证。亦病之常。不当轻用桂 
枝汤。夫桂枝汤者。本甘温辛热之剂。乃秋冬药也。又云。秋冬汗孔闭。虽无汗不当用麻黄。以时值秋冬。人本无汗。 
故虽遇无汗证。亦病之常。不当轻用麻黄汤。夫麻黄汤者。亦甘温辛热之剂。洁古云秋冬不当用。更于何时可用麻黄汤 
邪。又春之初时犹冬也。秋之初时犹夏也。此皆上论之不可执看者也。 
琥又按上论云。春夏脉微弱。犹秋冬之脉。秋冬脉盛浮。犹春夏之脉。阐发四时脉证。诚为切当。但其云阳明证。 
发热恶热。有汗者。亦宜黄 汤。临证不无少误。学人宜活变观之。 

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难知)黄汤方
属性:有汗。则能止之。 
黄 白术 防风(各等分) 
上 咀。水煎五七钱。饮清温。若汗多恶风甚者。加桂枝一二钱匕。 
琥按上方。乃洁古用之。以代桂枝汤方者也。仲景用桂枝汤。虽云。主营弱卫强。要之风邪。并于卫而称强者。 
是邪气之强。即卫气之弱也。所以成注亦云。自汗出。则皮肤缓。腠理疏。故见恶风恶寒之证。则是桂枝汤之用。虽主 
营弱。实则治卫虚自汗。不任风寒之方也。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与上黄 汤。皆辛甘之剂。但桂枝汤辛甘而 
热。黄 汤辛甘而温。惟其热。故惟冬月宜用。惟其温。故兼三时皆可用也。 
或问桂枝汤。以桂枝为主。所以走太阳。今黄 汤中。以何药走太阳。余答云。防风治风。通用虽卒伍卑贱之职。 
善能走太阳。疗周身百节苦疼。故上汤以之等分不可少也。要之此方。必正气虚而表邪微者。乃可用之。否则白术一味 
过于温补。亦犹桂枝汤中之有大枣炙甘草。不轻用也。医者宜审证投之。 

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又川芎汤方
属性:无汗则能发之。 
川芎 羌活 制苍术(各等分) 
上 咀。水煎五七钱。饮清热。若汗少(准绳作无汗。) 
恶寒甚者。加麻黄一二钱匕。 
琥按上方。乃洁古用以代麻黄汤方者也。仲景制麻黄汤。用以治太阳伤寒之的剂。伤寒无汗。麻黄汤以麻黄为君。 
专入太阳。发皮肤之汗也。上汤中有羌活。亦能入太阳。透发皮肤之汗。又寒伤营。麻黄汤中有桂枝。以和营。上汤中 
有川芎。亦营中药也。大抵上汤之用。辛甘苦平。不若麻桂之甘温辛热。但宜于冬月者也。所以洁古云。凡四时无汗证。 
皆可用之。 
琥又按上汤中有苍术。此与麻黄汤中之杏人。则大相反。术性燥烈。杏人苦润。所以洁古用川芎汤。伤寒惟挟湿邪 
者宜之。倘春夏之时。有病发热无汗燥喘者。如用川芎汤。须减苍术加杏人为妥矣。医人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