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内经评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41-内经评文-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简净。揣应在中而痛。解及灸可。刺不可。句是本篇之前。当有脱简。必是专论结痛之病也。 

卷八
卫气第五十二
属性: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化行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 
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 乎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 
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 
于门户。能知虚实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之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 
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 
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 。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 也。足 
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者也。(颊下当有脱字揣文义是申释人迎穴在颊下挟颃颡之处也)足太阴之本。 
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 。与舌本也。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 
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 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 
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 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 
寸也。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请言气街。胸气有 
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 。气在腹者。止之背 与冲脉 
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 
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文气如天马行空。蹈厉无前。气盛言宜极行文之乐事。通篇是多少者。字却不厌复以气盛也。篇中根据事理而立言。 
不拘拘于分应提笔也。用意与营卫生会大同。 

卷八
论痛第五十三
属性:黄帝问于少俞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浓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 之痛何如。肠胃之 
浓薄坚脆亦不等。其于毒药何如。愿尽闻之。少俞曰。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浓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 亦然。 
黄帝曰。其耐火 者。何以知之。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 。黄帝曰。其不耐针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 
俞曰。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 亦然。黄帝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少俞曰。 
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黄帝曰。人之胜毒。何以知之。少俞曰。胃浓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 
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此篇起讫鹘突。义无归宿。颇似他处错简。或本篇前后有脱简也。 

卷八
天年第五十四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 。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 。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天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 
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 
之。岐伯曰。使道队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 
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 
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气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 
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 
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 
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 
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 
中寿而尽也。(与上节收句有直压横勒之异此文情向背相映之致出于天籁之自然者也) 
义精矣。而琢句坚卓短峭。在经文中别是一格。通篇层递而下。末忽用反笔兜裹文阵。亦奇凡文之一反一正相对待 
者。古多一详一略。如此篇寿夭两项。相平既于寿上。分年详叙则夭上。无待分叙矣。此等只作滚串文本。不得以对待 
视之。 

卷八
逆顺第五十五
属性: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 
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黄帝 
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 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 
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如此短幅通体俱用排比而不嫌板滞者。气盛故也。 

卷八
五味第五十六
属性: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 
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又次传下。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 
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请尽言 
之。五谷。 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 
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 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 
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 
甘。肺病禁苦。肝色青。宜食甘。 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 
肉栗藿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食品店黑。宜色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用笔与天年篇同。而布阵尤奇。前从五味说到营卫。随即接叙营卫是本题里面一层却提于题前发之。及入五味。正 
面先叙五物与五色之人所宜。是言平人所宜也。次叙五病宜禁。正义毕矣。又复叙五脏色所宜。自是谆复申明之意。独 
怪叙五物。不厌繁复。反略于五禁。不与前五宜作对待。而详于后五宜与前五宜似对不对。使人目眩。极寓奇于正之妙。 
精悍之色不可逼视。 

卷九
水胀第五十七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 
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黄帝曰。肤胀 
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 
其候也。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 
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 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 
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 
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黄帝 
曰。肤胀鼓胀可刺邪。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通篇缺石水结笔缺水均别详) 
前提后束中间分叙笔阵整暇。 

卷九
贼风第五十八
属性: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 
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 
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 
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患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 
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 
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 
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通篇一气贯注笔笔凌空。前半笔势驰骋。后半笔势紧缩极操纵之能。 

卷九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属性: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胸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气 
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对曰。积于上。泻大迎天 
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 
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黄帝曰善。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两眉 
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霈然者。病在血脉。(脉一作气非此即上编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也) 
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如受尘垢者。病在骨。黄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 
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骨有属。黄帝曰。愿闻其故。伯高曰。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在臂胫诸阳 
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 
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髓者也。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 
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黄帝问于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寒温。有老壮少小。别之奈 
何。伯高对曰。人年五十以上为老。二十以上为壮。十八以上为少。六岁以上为小。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 
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 肉坚。皮满者肥。 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黄帝 
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黄帝 
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黄帝曰。三 
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 
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黄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 
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 
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也。 
前后三事文义不贯。文气亦不接续。 

卷九
玉版第六十
属性: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岐 
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 
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 
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圣人能不使化者。为知邪不可留也。 
(言圣人能不使化脓者为知邪不可留而早治之也待脓已成岂小针之治乎)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 
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 
聚者。不亦离道远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