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百将传,猛将传,叛将传 作者:more》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史百将传,猛将传,叛将传 作者:more-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346年,桓温上疏朝廷要求伐蜀,不等回音就率精兵万余人,溯江而上攻打成汉,屡战屡胜,平定蜀地。354年弹劾了北伐失败的殷浩,独揽大权并开始北伐,连败前秦军,至抵长安城下,但顿军灞上,贻误了战机。隐居关中的王猛闻桓温入关,前来相见,与桓温谈当世之务,旁若无人。桓温大为惊异,问王猛:“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王猛说:“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桓温默然无以应。王猛意思是说桓温志在立威,以功名镇服江东,并非真心伐罪吊民,恢复晋土。这正说中桓温心事,故其无所答对。随后前秦组织反击,桓温粮尽退兵,损兵折将。
  356年再次北伐,击败羌族首领姚襄,攻入洛阳。但很快还兵江陵,只留两千多人戍守。以后颖川、谯、沛诸城相继为前燕占领。362年,桓温建议迁都洛阳,主张永嘉以来流播的北人全部迁回河南。南下士族纷纷反对,而桓温也只是借此威胁朝廷。东晋大臣相互猜忌和牵制,力量内耗,给前燕可乘之机。365年三月,洛阳终于被前燕占领。369年他趁慕容恪病故之际第三次北伐,攻击前燕,四月,率步骑五万自姑孰出发,进至金乡。遣毛虎生凿钜野三百里,引汶水会于清水,温率舟师自清水入黄河。一路所向无敌,七月进至枋头。晋军离燕都邺仅二百余里,燕主一度想出奔龙城,向前秦求援,同时令慕容垂率军五万以拒晋军。桓温进至枋头后,不敢乘胜进军邺城,又徘徊等待,妄图“坐取全胜”。这时北方干旱,原水道已不能利用,进军之初,桓温虽命豫州刺史袁真率军攻谯郡、梁郡,然后打开荥阳的石门以通水道。袁真攻下谯、梁,却没能打开石门。桓温终因孤军深入,军粮不继而被迫焚烧船只,抛弃辎重、铠仗,从陆路撤退,凿井而饮,行七百余里。在襄邑遭燕军慕容垂和慕容德夹击,损失三万多人。在谯郡再受前秦军袭击,又损失一万多人。此役遂以惨败告终。371年废掉晋帝海西公,立司马昱为帝(简文帝)。372年平定政敌庾希、庾邈等人的叛乱。他想模仿前代先加九锡再受禅让,但因谢安等人的拖延和阻挠未成,自己又立不下决心篡位,不久病故。
  评分:统率C,战斗C,智谋B,战绩D,名气C,综合C。据说桓温在攻打成汉途中,到达鱼复浦,看穿了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名句:“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桓温用兵能力不弱,只是私心太重,屡屡坐视战机,又总是碰上慕容垂之流的狠角色,所以每次北伐都虎头蛇尾,白白断送了大批士兵的性命。
  
慕容恪
  慕容恪(324~366):字玄恭,鲜卑族,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338年五月,后赵石虎率兵数十万攻燕,进逼棘城,年仅十五岁的慕容恪率2000骑兵与清晨突击,大破石虎的大军,斩首3万余。十二月,段氏鲜卑首领段辽遣使向后赵请降,中途反悔,又遣使请降于燕,并与燕合谋设伏,欲消灭赵军。时赵王石虎已派征东将军麻秋、司马阳裕等率兵3万前去受降。前燕王慕容皝自统大军前往迎段辽,派慕容恪带精骑7000埋伏于密云山。慕容恪大败麻秋于三藏口,赵军死亡大半,麻秋步行逃脱,司马阳裕被俘。341年镇守辽东,屡败高句丽军,使其不敢入犯。344年大破宇文部,使其散亡。346年率兵1。7万攻扶余国,擒其王,俘其部众五万余人。349年后赵主石虎死,后赵大乱,慕容恪与慕容评、慕容垂等人攻后赵,屡胜,攻占中山等地。
  350年,冉闵(当时首屈一指的猛将)称帝,国号魏(即冉魏)。352年四月,慕容恪率军进攻冉闵,初始十次战斗皆败,后以轻骑击之,然后佯败诱敌至平地,并将燕军分为三部;自率主力加强中军,选善射者5000人,以铁锁连战马结方阵而前,另两部各置一侧配合主力进击。冉闵恃勇轻敌,果然中计,直突燕军中部铁马方阵。燕军侧翼部队即从两面夹击,大败冉闵军,斩7000余人。冉闵突围东走,坐骑忽然倒毙,被俘。不久,冉魏遂灭。冉闵被慕容恪军俘虏后,其子冉操投奔镇守鲁口的王午。七月,王午自称安国王,对抗前燕。八月,慕容俊遣慕容恪攻打鲁口。王午凭借城池之险进行抵抗,并把冉操送于燕军。慕容恪料鲁口城池坚固,暂难攻克,遂将城外的庄稼尽数收割,撤回中山。
  十月,慕容恪屯安平,积粮,修筑攻城器具,准备攻讨王午。时中山苏林起兵于无极,自称天子,慕容恪率军先攻讨王苏林。闰十月,慕容俊派慕舆根帮助慕容恪,斩苏林。不久,王午为其将秦兴杀死,吕护又杀秦兴,继承安国王。354年二月,慕容恪再次发兵围鲁口,于三月克之。吕护逃往野王。
  355年十一月,进攻广固的叛将段龛。356年正月,于淄水击败段龛军3万,擒其弟段钦,斩袁范等,数千名士卒投降燕军。段龛逃回广固,闭城固守。他运用长围久困战法,待其食尽,轻易攻取坚城,迫降段龛,平定齐地。在围困广固城时,他手下诸将曾请求加速攻城,他则说了一段令人感怀不已的话:“军势有宜缓以克敌,有宜急而取之。若彼我势均,且有强援,虑腹背之患者,须急攻之,以速大利。如其我强彼弱,外无寇援,力足制之者,当羁縻守之,以待其毙。兵法十围五攻,此之谓也。龛恩结贼党,众未离心,济南之战,非不锐也,但其用之无术,以致败耳。今凭固天险,上下同心,攻守势倍,军之常法。若其促攻,不过数旬,克之必矣,但恐伤吾士众。自有事已来,卒不获宁,吾每思之,不觉忘寝,亦何宜轻残人命乎!当持久以取耳。”(为将有如此仁德之心,士卒怎会不效死力!)358年十月,击败晋将诸葛攸,渡过黄河,占领河南部分土地。360年燕帝慕容俊去世,任恪为辅政大臣。361年二月,镇守野王的吕护投靠东晋。三月,慕容恪率兵5万讨伐,在野王城外筑深沟高垒,进行围困,七月,攻克野王,吕护单骑逃走。365年二月,和慕容垂共取洛阳,三月,攻克,斩晋将沈劲。随即略地至崤、渑,关中大震,苻坚亲自率兵防备,慕容恪遂回兵。
  慕容恪治军很有特点,“恪为将不尚威严,专以恩信御物,务于大略,不以小令劳众。军士有犯法,密纵舍之,捕斩贼首以令军。营内不整似可犯,而防御甚严”。所以慕容恪一生用兵,却始终未遭战役层面上的败绩。行政上也多有建树。
  评分:统率A,战斗B,智谋B,战绩B,名气C,综合B。慕容恪的一生,也是前燕由弱变强的一段时间,他在燕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谕的。苻坚、桓温等人对慕容恪都极为忌惮,他在时无人敢犯前燕。
  
王猛
  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昌乐西)人。354年会见北伐的桓温,温拜以高官,邀其南下,被他拒绝。355年被吕婆楼推荐给苻坚,两人一见如故,苻坚大喜,自认“玄德之遇孔明也”,对他委以重任,在即位前秦皇帝后不停地提升王猛。王猛以法治政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效地抑制了氐族贵族豪强的势力,加强了前秦的中央集权,并以一系列的革新措施使前秦成为当时最为繁荣强大的国家。用兵的才能毫不逊色其政治才能。366年七月,王猛率姚苌、杨安等攻东晋,掠人口万余户退兵。李俨占据陇西独立,366年十二月,羌人敛岐率略阳4000户叛前秦,向李俨称臣。李俨于是和前秦、前凉断绝关系。367年二月,王猛率姜衡、邵羌、姚苌等率兵1。7万讨伐敛岐。三月,前凉主张天锡也亲率步骑3万屯驻仓松,以讨李俨。敛歧不战而降,王猛遂克略阳。四月,张天锡率步骑3万攻下李俨的大夏、武始二郡,进屯左南。李俨畏惧,退守枹罕,派侄子李纯向前秦谢罪并请求救援。苻坚派杨安等率骑兵2万会合王猛,救援李俨。王猛派邵羌追击逃奔白马的敛岐,自与杨安往救枹罕。张天锡派杨通迎战于袍罕城东,王猛大破前凉军,俘斩1。7万余人,和张天锡在枹罕城下相持。但王猛审时度势,不想和张天锡继续纠缠,这时,邵羌已于白马俘获敛岐。王猛便遣使送信给张天锡,陈利害关系,张天锡遂接纳王猛所言,率兵退回凉。前凉兵撤退后,李俨存心反悔,闭门不降,王猛便身穿白衣,坐在车上,只带几十个随从,在枹罕城下请求见李俨。李俨下令打开城门,还没反应过来,埋伏在附近的秦兵相继涌入城内,李俨束手被擒。贺肫曾劝说李俨不可放王猛入城,王猛知道后,将其斩首,带李俨东回长安。368年,参与平定苻氏贵族的反叛,生擒苻柳、苻庾。
  369年六月,率军六万攻前燕,七月,王猛自率主力攻壶关,令杨安率一部兵力攻晋阳,以掩护主力之左侧背。八月,慕容暐命太傅、上庸王慕容评率军30万援二城,另遣慕容桓率军万余屯沙亭为后继。是月,王猛攻破壶关,俘上党太守南安王慕容越,所到郡县,皆降附。安攻晋阳不克。九月,王猛留屯骑校尉苟苌守壶关,自率主力援扬安。猛以地道攻城,破之,俘前燕并州刺史、东海王慕容庄。慕容评畏猛怯战,率援军滞留于潞川,不敢前进。十月,王猛留部将毛当守晋阳,率主力进军潞川,与前燕军隔河相峙。慕容评认为秦军深入,不利持久,企图据河防守,坚壁不出,以疲惫秦军。王猛派游击将军郭庆,率精骑500,乘夜由小道迂回至燕军后,烧其辎重。火光见于邺城,慕容暐遣使催慕容评速战。慕容评被迫出战,其兵力虽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慕容评为人贪鄙,官兵怨愤,军心离散,战力不强。二十三日,双方交战半日,前燕军大败,被歼5万余人。前秦军乘胜追击,又歼10万余人,前燕军全军溃散,慕容评单骑逃回邺城。秦军遂进围邺城。为保证必胜,苻坚令王猛围而不攻,阵前休整,候主力到达后合力攻城。同时令李威辅佐太子留守长安;令阳平公苻融屯洛阳,对东警戒,确保后方;自率精兵10万驰赴邺城。到达后,在组织攻城的同时,命邓羌率军攻信都,以牵制北部前燕军。十一月初六,慕容桓由内黄退去龙城,初七,前燕散骑侍郎余蔚等夜开北门,迎接前秦军,慕容暐等逃向龙城,被前秦军追俘;各州郡牧守先后降,前燕亡。372年受封丞相,不久病死。
  评分:统率B,战斗C,智谋A,战绩B,名气B,综合B。王猛政治上堪称中国古代史上顶尖级的大政治家;谋略上算无遗策,连慕容垂这样的一代枭雄也被他玩弄于鼓掌之上,不仅送掉了长子的性命,差点连自己的人头也不保;用兵上也堪称一代名将,是前秦统一北方的第一功臣。临终前深刻认识到了前秦强大表面下的危机,可惜苻坚平时对他言听计从,唯独没有听从他的遗言,最后导致前秦的崩溃,使北方的人民又一次陷入了战乱之苦。 
 
南北朝篇:朔风与春雨
   
 
  南北朝初期,北魏对南朝基本上处于优势,频频采取攻势。后来随着汉化和佛教的传播,北魏鲜卑人的战斗力开始下降,加上内讧频繁,也无暇南顾,甚至后来还出现了陈庆之以七千人横行宛洛之间而无人能敌的情况。后来北魏分裂成东西魏后,两方的统帅高欢和宇文泰的较量也非常精彩。南朝不久后由于侯景之乱的破坏,也无力向北发展,还屡受后来的北齐和北周欺凌,直至后来被隋文帝杨坚所灭。南北朝时期的谋略及战术运用,较十六国时期为多。北朝有强大的骑兵,以重骑兵为主兵,但渐向轻骑兵方向发展,且步兵数量大增。兵制上有较大的变化,北魏初期为防备北方的柔然等游牧民族,实行镇戍制,东魏及北齐实行夷汉分兵制,而西魏和北周则实行由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由于争城略地成为战争主要目的,所以攻守城战术、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南朝地区水运便利,而且先后以黄河、淮水、长江为守,因此水军极为发达,各代出兵,或以舟师为主、或必辅以舟师。战船种类大大增多,所用攻具也比前代有了进步。舰队构成,有载重万斛(约500吨)的楼船(梁、陈两朝的楼船达到了2万斛),有装80桨的快速战船走舸,有生牛皮蒙体、不畏矢石的蒙冲,有上设多重防护女墙、用于正面冲杀的斗舰,有装有掷远兵器“拍竿”(就是投石机)的拍舰和用以火攻的火船(火舫)等。但由于马匹资源贫乏,南朝骑兵始终不够强大。比如宋荆州刺史沈攸之有十万战士,但仅有战马2000匹,而这在南朝强藩已经是较多的了。当时名将还有:曹景宗、尔朱荣、慕容绍宗、王思政、侯景、高欢、于谨、高长恭、萧摩诃等。另外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太武帝拓拔焘、南朝宋武帝刘裕、北周武帝宇文邕都是堪称军事家的皇帝。
  
檀道济
  檀道济(?~436):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南朝宋名将。404年就随刘裕从军讨桓玄。410年平定卢循民变,415年参与平定司马休之叛乱。416年随刘裕北伐后秦,与王镇恶同任先锋,到达项城,守将姚掌投降,攻新蔡时遭到秦将董遵的顽强抵抗,他督军猛攻,破城,斩董遵。连破许昌、阳城、荥阳、成皋,率部攻入洛阳,俘虏四千余人,他为安抚人心,将他们全部释放,一时归附者甚众。422年刘裕病死,刘义符即位,他为四顾命大臣之一。423年北魏南侵围东阳城,他率军往救,魏将叔孙建因久攻不下撤军。424年讨平谢晦叛乱。431年统军攻北魏,初始屡胜,兵至历城时,魏军以轻骑偷袭其后,焚烧粮草。檀道济引军而返,魏军跟踪追击。他为迷惑对方,于夜间唱筹量沙,以仅有之米覆盖沙上。魏军以为宋军粮食尚足,不敢逼进,后见其兵少又以骑兵合击。他命军士披甲,自穿白服乘舆领兵徐出,魏军疑有伏兵而稍退,宋军乘机安全返回。谢晦死后,檀道济成为唯一的顾命大臣,又系当时仅存的北府兵名将,拥兵甚众,左右心腹能征善战,几个儿子也很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